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6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奔赴自己的葬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4-16 19: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连线电影《弗吉尼亚之恋》
  高玉宝
  弗吉尼亚州,为了纪念英国伊丽莎白一世(Virgin  Queen  of  England)而得名。1607年开始殖民,1788年6月26日成为美国第十州。而这个州的箴言却是“永远打倒专制的君主”。

  1935年的夏天,一个黑人老者柱着拐杖行走在灌木丛生的小路上。清唱一样的乡村歌谣在背景后面响起,脚步,自如、坚定地在推进的镜头里前行。从历史里跑出来的一辆辆怪异的汽车在老人的身边开过,扬起沙尘,画面里,长时间地闪动一双缓慢迈进的脚。后来得知,这个老人要徒步从阿拉巴马到弗吉尼亚去……

  2006年4月10日深夜,我在老电影《弗吉尼亚之恋》的映像里首先接触到这些。在此之前不久的另一个深夜里,有幸曾听到过这样一句艺术的感叹:童年的视角。我非常兴奋,短短几个字的总结,深刻地表达了我对时间的忧伤:只有孩童才是最大的艺术家。童年——整个人类懵懂期最为辉煌的短暂时刻。我试图找到关于电影《弗吉尼亚之恋》的更多资料,非常可怜的是,我一无所获。尽管我对这部影片中的男主角一点也不陌生(哈维凯托,曾主演《钢琴师和她的情人》、《烟》等,并获得过31届美国电影协会终身成就奖),但是,我还是有些失望。

  可以明确地认为,本片的原著,是非常好的一部作品,当然,这与一个好的导演必不可分。事实上,那片上个世纪的土地,真正在导演的镜像里,得以永生。而且,影片中常冷不丁地蹦出来的歌声也非常到位,把另一空间的因子用另外一种途径抖落出来。顺便说一下,我前些日子看了贾樟柯的《站台》,电影里运用了非常多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流行歌曲,那些歌曲让人不禁激情澎湃,感慨万千,但是,关于贾樟柯的影像,我实在不敢恭维,我非常遗憾。而,王小帅导演的类似体裁的《青红》虽然在内涵及画面的处理上,都较贾有着非常大的灵气,但是,那个时代的味道,他和贾都让人惋惜地忽略了。在我看来,那个时代过于浮燥,当然,并不是说现在这个时代就较之以前凝重了,而是,那个时代的无所适从、宛如一切都到了最后时刻的决绝特点,让人激动。表现这种情绪的最好方法,我个人认为当然是用更加宁定来反衫,这样产生的矛盾效果,不光是一种反讽,还可以理解为一种希望。显然,无论是贾还是王,都忽略了这些细小却无处不在的东西。他们太在意表象了。关于表象的东西,我实在不能分析那是什么。

  我想起童年的一条河,河水从草丛间流过,里面一些小的鱼虾从沙子的底下翻身而出,河岸的两旁是一片青绿的高粱,高梁上长出黑色的乌花,上面站立着摇晃的翠鸟。从高粱地里出来,那面有一排青色的房屋,房屋里正在酿造奇异的高粱酒。那座酒坊,是我的童年伙伴历青家的……

  在《弗吉尼亚之恋》里,也有一座秘密的酒坊。孩子对另一个孩子说,如果被发现,我的爸爸将坐十到十五年的牢……

  孩子们的忧伤很快过去。他们奔跑在草地上,玻璃球滚入童年的沙土。作为一个被永远讲述的童年,一粒沙子也被灌入无限激情。恰巧,就在这几天,又听到了喜多郎的《故乡的原风景》,于是,我写下这样的诗“故乡/故乡/故乡……/走过秋天的树木/褐色的黄昏/抵达母亲的路/那条小河/终于听到/的叮咚/爱人/山,远去了……”故乡,不可用语言表述的风景。影片,在背景后面,复述了一个老者的童年。
 
  《弗吉尼亚之恋》中的黑人老者沙瑞克,正向故乡走来、从未知走向回忆。他安定地坐在被时间废弃的汽车旁边久久凝望,他面前的两个玩耍玻璃球的孩子,带着惊异慢慢向他走去。那一刻,我坚信老人是孩子们未来的回归,他深情地凝望着童年的自己。然后,忽然举起手来:赞美主!孩子把怀表从老人的胸前掏出--时间,被未来的孩童取代,老人笑了。他对戴家的主人说,我将死在这里,你,将把我埋葬……

  黑人老者,曾是这片土地的奴隶,他在戴家的土地上结了三次婚,拥有一群孩子,对于老人来说,弗吉尼亚是他的最终梦想,他徒步从阿拉巴马来,就是要连同自己的回忆一起埋葬在这片故乡的土地上。  他说,我九十九岁了。

  这个拥有中国传统数字里最大年龄的老人,以其自身,无言地折射了另一段美国的历史,关于禁酒,关于南北战争,关于种族之分……而,老人本身并没有述说这些,除了一句:“赞美主”老人甚至没有说过一句话。而其他话语,除了两个孩子,别人再也听不懂。老人,一直等待着死亡的神圣降临。他奔赴自己葬礼的过程已经结束,除了赞美主,老人,再也没有其他所图。

  时间,把一切,都向我们述说得一清二楚。北岛在《时间的玫瑰》中说,“艺术并非爱好,而是死亡的召唤。”(《洛尔迦:橄榄树林的一阵悲风》)影片的组合非常立体,它把童年切割成层次分明的万花筒,当时社会的点滴,被充分感受。其中有种族之分的根源、点滴,有关于童年对一切事物的好奇与憧憬,有关于不屈于命运的反抗等等。表面上是以一个遭受贫穷的家庭,冲破种种阻碍,最终冒着违法的危险,将老人的遗体葬在了他故乡的土地上,这么一简单故事为主线,事实上,这只是向我们提供一种媒介,在媒介中,我们看到了更多的那个时代的背景。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由于1929年10月的股市崩盘,一下子使美国民众跌入了失业、贫穷与劳顿当中。美国经济的大萧条期是1929年至1933年,而影片选择在大萧条之后,意识上已经表明了希望的光亮。尽管如此,一切仍沉浸在黎明前的黑暗当中。人心的走向,是向所谓的法律低头,还是让位给纯真的梦想、敬畏生命的权利?

  由于法律、由于种族分歧的原故,警方不允许把这个黑人老者葬在戴家的土地上,而,戴家又无法承受随之而来的葬礼所花费的三十五美元,他们的境地非常尴尬,也让他们非常气愤,男主角在警官面前的道白,堪称人权的喧言。用男主角的话说“我命中注定了要安葬了他,尽管我们素不相识”

  影片最后戏剧化的处理表明了导演的意图,为了尊重死者的遗愿,戴家夫妇瞒天过海,虽然向教堂支付了三十五美元的费用,并且把用来躺放老人的空棺材按程序埋葬,但是,老人的遗体,还是被留在了他梦中的故土。

  我们每一个人,一生都在奔赴自己葬礼。相信,只有梦想,是真的。

2006年4月12日于容斋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6-4-17 02:29 | 只看该作者
散淡随意的叙述之外流动了深刻的思考和顿悟,虽然对于某些电影和视觉的观点我和你存在着分歧,但是依然很欣赏你以这样的笔调去谈论人生谈论电影以及谈论我们自己。~~~~~~~建议精华!
3#
发表于 2006-4-17 08:53 | 只看该作者
高玉宝朋友谈论电影时,必须承认的是,已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例如所执的见解,也是极具个性化的。居于这点,确实值得欣赏和借鉴。问好朋友,欢迎常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2 18:43 , Processed in 0.05636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