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60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陶渊明三仕三隐的痛苦徘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5-5 14: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思想的追求者,从来就不是画饼充饥、望梅止渴的空想家,他们常常需要付诸实际行动。热情的空子要周游列国,冷漠的装周要逍遥乌何有之乡,好义的墨子喜排纷解难。但真正的思想寻求者,不会是思想的奴隶,他们会在实际的行动中不断调整自己的信仰,使其精神世界更加的充实。陶渊明思想上的“复调”与仕隐行为中的徘徊,也是这般。不想做隐士而不得不做隐士,不做为官又不得不为官,他难以从怀世与忘世的矛盾的苦闷中摆脱开。他自傲自而又自卑的人格,是时代造成的分裂。换来了一生的徘徊,好在桃花源的幻想给了他一丝心灵的慰藉。
  二十九岁的陶渊明怀着建功立业的希望踏上了仕途,然而,在很短的时间里,他便发现,这事实上是一条迷途。据史书说,陶渊明“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初次出仕,旋而自行辞职,这让人有些迷惑不解。其实,这原本就是陶渊明耿介的性格和自傲而自卑的人格使然。陶渊明出仕是迫于家贫生计,而他内心也的确想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像当年的陶大司马和谢安一样,是想实现“抚剑独行游”的猛志。家贫与猛志,是陶渊明去入仕的原因与动机。然而辞职除了耿介的性格以外,还有更复杂的原因。
  江州祭酒,其实是一个不低的官职。据说,江州祭酒又叫“别驾祭酒”,职权很大,居群僚之上。这一职位是高门士族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才设置的。由于“祭酒”曾是道教中的高级官名,王氏又是五斗米道的世奉者,所以江州祭酒的设置,与五斗米道有关,在当时是有特殊意义的职位。陶渊明之所以能被选来荣任此职,和浔阳陶氏亦世奉五斗米道有关。陶渊明出任祭酒的时候,正是王凝之任江州刺史、大兴佛道教的时候。王凝之是个狂热痴迷的宗教徒,而陶渊明偏又不信佛教和道教,所以他不堪祭酒一职,与上司王凝之的冲突在所难免。自傲的他,容不得委心降志听命别人,容不得被人羞辱。在王凝之手下感到“志意多所耻”的陶渊明只能退隐乡田,重操丢下的锄头。这是一种痛苦的自洁,想来令人叹息。
  陶渊明隐居浔阳上京里的六年中,东晋政坛也接连发生几件大事。令人不解的是,晋室大乱之际,隐居的陶渊明出人意料地出仕为桓玄的官吏。时间就在桓玄驻兵浔阳、荣任江州刺史时。陶渊明此番出仕,并不符合乱世则身退的隐士原则。其实,此时的陶渊明并不高洁,功名心还很强烈。或许还带有家贫、乱世出英雄的缘故。但更重要的是,桓玄的家族背景与陶渊明的家族背景有相似之处。因陶渊明与桓玄算是世交,共同的家庭背景,使得他走到了桓玄的幕下。在桓玄的手下,陶渊明可以免受士族歧视的耻辱。也是一个较为理想的用武之地,他自傲与自卑的心理易于安定。可以说,陶渊明此次出仕,是其独定的人格使然,并非被迫。这次他一干就是四年半,与他任江州祭酒“少日自解归”的情形,迥然不同。心理、性格、人性,是人行为的内在选择依据。不必一味从平淡、高洁看陶渊明,身处凡尘,谁又能没有功利之心?谁又能彻底地颖悟超脱?
  陶渊明再次出仕的第二年,爆发了以五斗米道徒孙恩为首的农民起义,桓玄自任荆、江州刺史,权势壮大起来,篡权野心亦膨胀起来。建安四年,陶渊明奉桓玄之命出使京都,上疏请讨孙恩。返途经浔阳时,因遇风停泊于规林港,赋诗两首,抒发了厌倦军阀混战、欲归江湖的情怀。诗中写他潜思慈母、兄弟,遥望庐山,感慨在仕与隐的歧路上无所适从。然后,园林固好,但人生又有几个壮年?在矛盾的心灵徘徊中,陶渊明终于用“猛志”战胜了“冲淡”,毅然踏上人间的仕途。
  建安五年,慈母病重,陶渊明请假还家侍奉老母。至七月,母亲病稍愈,陶渊明又不远千里,赶赴江陵桓玄官府销假,又告别慈母、家园。途中夜晚,凉风暂起,望空明秋月,俯清流素波,想起从前六年与尘事隔绝的隐居生活,诵书念诗的林园安静,无限的清心。欲投冠归耕,然世情又终于使之不能舍怀超脱。于是,他在高唱园林好的同时,冒夜行舟,前去荆州桓玄的官府了。
  陶渊明就是如此生活在仕与隐的矛盾痛苦中,直到这年冬天,慈母病逝的消息传来,他才下定决心弃官投冠,归里守丧。就在他隐居守丧的几年中,东晋政局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桓玄从江陵挥兵东下,功陷京师,自任太尉,总揽朝政,暴露出篡位的野心。桓玄篡晋,建立楚国,贬晋安帝为平固王。一时天子蒙尘,战火烧到了陶渊明隐居的草庐。他再也隐居不下去了,愤然束装,参加到讨伐桓玄的行列,任刘浴镇参军。陶渊明此次出仕,完全是出于对桓悬臂篡晋的义愤,对晋朝皇室的忠贞。所以在出仕的同时,又是身在魏阕,心存江湖。一个隐士要取“高世名”,不甘于默默无闻于“百年中”,不是人格分裂,又是什么?在国家四分五裂的时期,不是的冷漠的人,无法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陶渊明是一个平淡的隐士,也是一个热血的猛士。
  就在晋安帝重登宝座,陶渊明看到战乱后山川的平静,不禁又想起故乡的田园。时光如川壑之舟流逝不已,只有松柏经霜寒不变其青翠本色。义熙元年八月,陶渊明转为浔阳不远,任彭泽县令。十一月,陶渊明同父异母妹程氏卒于武昌,因弃职返归故里浔阳。经过几番仕隐的陶渊明,终于看透了“真风告逝”的尘世,消释了仕与隐的内心矛盾,彻底归隐了。从二十九岁初仕,到四十一岁归隐,陶渊明用了十三年的时间才悟出了自己的人生道路。“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种醒悟饱含着他许多痛苦的心路历程。也许,此时的陶渊明才完成了他的隐士人格,然而,在仕与隐的徘徊中,他终究是一位两难的隐士。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楼主| 发表于 2006-5-5 14: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3:41 编辑

请斑竹及各位朋友多提意见!

3#
发表于 2006-5-6 18: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3:41 编辑

陶渊明这一生的确经历了三仕三隐痛苦的徘徊,在希望与失望之间起起伏伏,度过了坎坷的一生.好在最后彻底地归隐,余生安宁淡泊.
作者用丰富的例子与饱满的文笔写尽陶渊明三仕三隐痛苦的徘徊,几度浮沉,几番迷离,几经颖悟.当山河平静之时,也许只有故园才可以栖居疲倦的灵魂。
好文!欢迎楚牧歌朋友继续支持~

4#
 楼主| 发表于 2006-5-8 15: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3:42 编辑
最初由 落梅 发表
陶渊明这一生的确经历了三仕三隐痛苦的徘徊,在希望与失望之间起起伏伏,度过了坎坷的一生.好在最后彻底地归隐,余生安宁淡泊.
作者用丰富的例子与饱满的文笔写尽陶渊明三仕三隐痛苦的徘徊,几度浮沉,几番迷离...

谢落梅斑竹指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6 21:07 , Processed in 0.04805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