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052|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皎月纤云点灵犀--浅谈红楼景物描写的和谐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6-2 14: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典范之作,《红楼梦》以其对人物栩栩如生的描写和入木三分的刻画而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她的景物描写却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其实,红楼梦在写景状物上同样别具匠心、高人一酬,达到了炉火纯青、让人叹为观止的境界。仅以大观园为例,小说对这一书中主人公主要的活动场所着墨并不算多,却使之成为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典型象征,令无数文人墨客、画工巧匠为之痴迷向往,甚至成为清末许多达官贵人修建园林的蓝本,并走进了皇宫大内,成为了皇族欣赏摹仿的对象。这一切都不得不归功于红楼梦成功的景物描写,而善于发现景物之美,并使之与情节发展、人物活动乃至思想感情相统一、相和谐则是《红楼梦》景物描写的突出特点之一。
  《红楼梦》的景物描写具有色彩的和谐美。据史料记载,曹雪芹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小说家,同时也是一位高明的画家,时人说他善于“画石”。在红楼梦的景物描写中,他巧妙地融进了自己的画技,出色地展现了他的调色艺术。众所周知,绘画是一门色彩的艺术,如果对各种色彩调配不当,就很难画出真正的精品。曹雪芹在景物描写中就十分注意各种色彩的搭配,使之均称和谐、美仑美奂。在描写宝玉从妙玉处乞得的一枝红梅时,说它“或如蟠螭,或如僵蚓,或孤削如笔,或密聚如林,花吐胭脂,香欺兰蕙”。虽然仅仅是24个字,却是连用螭、蚓、笔、林、脂、兰、蕙七物为喻,让人产生丰富联想,写出了梅花的形体、疏密、花色、花香,让人觉得这枝梅花似乎就在眼前。更为可贵的是,作者让这枝梅花出现的地点是雪花飘舞的芦雪庵,试想作者为什么不写白梅?因为白梅与白雪犯色,而作者为什么不写一树梅花、一片梅林而只写一枝梅花呢?因为作者在这里追求的是“万白众中一点红”的效果,正因为这红是一点,而不是一片,才显得格外珍贵、格外夺目、格外精神,这一切都是为了达到景物色彩的和谐美。这样的例子在红楼梦中比比皆是,如宝钗扑蝶时扑的是一双“玉色”蝴蝶,为什么是玉色而不是其他颜色呢?因为当时的背景是万紫千红百花盛开的春季,作者在这里追求的效果又变成了“万红丛中一点白”了;宝玉所住怡红院的景物布局是碧玉般的芭蕉与胭脂色的女儿棠双双对植,追求的是红绿相间、相映成趣的效果;黛玉所住的潇湘馆外面是一带粉垣,里面则是翠竹千竿,后院种的是“大株梨花兼着芭蕉”表达的同样是红遮绿映、冷热相间的意境等等。
  《红楼梦》的景物描写具有诗意的和谐美。红楼梦是一部诗化的小说,在景物描写中也特别注意描写的对仗性、工整性,从而达到了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效果。如前面所引的对折枝梅花的描写就是四字一句,合折压韵,一丝不乱。在第76回中秋赏月一回,作者也多次写到了中秋夜月。贾母在凸碧堂看到的是“月至中天,比先越发精彩”,这是天上精彩之月;在悠扬笛声中则感觉“明月清风,天空地净,真令人烦心顿解,万虑齐除”,这是心中皎洁之月;黛玉湘云在凹晶馆看到的则是“天上一轮皓月,水中一轮水月,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水晶宫鲛俏室内”,这是水中晶莹之月;湘云用小石子向池中一掷,“只听打得水响,一个大圆圈将月影荡散,后复聚而散者几次,只听嘎然一声,却飞起一只白鹤来”,这则是摇荡之月;最后融景入诗,黛湘二人联出“寒塘度鹤影,冷月葬花魂”的妙句,又归结到诗中之月。这段文字,作者惜字如金,却又挥笔如橼,带领读者走进充满诗意的无边月色之中。写宝玉读《西厢记》(即《会真记》)时,说他“携了一本《会真记》,走到泌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头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当看到落红成阵时,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得满身满书满地皆是”。桃花随风飘落本是极其普通的春景,作者在这里却用诗化的语言“落红成阵”予以点化,不由让人联想到西厢记中的“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联想到张生与莺莺的相思相恋,反过来又联想到宝玉和黛玉的情感纠葛,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却起到了点石成金、化朽为神的奇妙效果。
  《红楼梦》的景物描写具有形神互参的和谐美。红楼梦中的景物描写从不满足于对景物外形的简单刻画,也不满足于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一般要求,而是达到了略形写神、离形写神的高超境界,使景物形中有神,神中存形,形神互参。这在刘姥姥嬉游大观园一回中表现尤其突出。当刘姥姥走到省亲别墅牌坊底下时,竟“嗳哟”一声爬下磕头,惹得众人笑弯了腰,她却一本正经地说“笑什么,我们那里像这样的庙宇最多,那上面的字就是庙里的字。”众人问她是什么庙,她便指着“省亲别墅”四字念道:“玉皇宝殿”。在这里作者只字未提省亲别墅如何壮观,却通过一个乡下老人的异常表现向读者暗示了省亲别墅的金碧辉煌,是不写之写,颇有白居易《琵琶行》“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妙。再如写宝玉一次到潇湘馆找黛玉,但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写竹却不见竹,以森森凤尾状其形,让人联想到新竹的勃勃生机,以细细龙吟状其声,让人联想到翠竹的楚楚娇容,接着写宝玉信步入院,但见“湘帘垂地,消无人声”,又是两个对仗的四字句,让人感觉到春日午后的安详宁静,当宝玉来到窗前,又觉“一缕幽香,暗暗透出”,让人感觉到少女院落的幽静可人,当宝玉将脸贴在纱窗上往里看时,院落的主人公仍未露面,他所听到的只是一声细细的长叹“每日家情思睡昏昏”。这时我们才明白,这一连串的景物递进其实是为了表现一个深闺少女春困时的闲雅幽情,造境之功,臻于化境。
  《红楼梦》的景物描写具有情景交融的和谐美。小说的景物描写与散文、诗歌的景物描写不同,不仅要写出各类景物的特点,而且要借助景物表达人物的情感,展现人物的性格,无情的景物只能是画境,有情的景物方可称得上是化境。作者在描写宝钗扑蝶时是这样写的“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倒引得宝钗香汗淋漓,娇喘细细”。这里无论写景还是写人都达到了双绝。从写景看,人物活动完全融入了蝴蝶翩跹起舞的景色之中,并使景色显得生动活泼而又妙趣横生;从写人看,翩跹起舞的蝴蝶引起了青春少女的童真童趣,从而揭示了宝钗这位“自云守拙”的封建淑女天真率直的一面,使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富饱满而又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其他如黛玉葬花是满目落红勾起了黛玉这位多情少女的伤春思绪,而少女的伤春思绪又反过来为这片片落花增加了一份感伤色彩;湘云醉卧则是烂漫春花让湘云这位“是真名士自风流”的天真少女沉醉其间,而湘云的娇憨醉态又为这大好春色增添了一份迷人色彩。如此妙人妙景,若非雪芹谁又能想出写出呢?
  综观上述所引的红楼梦景物描写片断,我们发现她们还与许多经典的传统诗文暗相一致,一脉相通,如对傲然不群的红梅的描写(这实际上是妙玉精神的写照)与林和靖的梅花诗相一致,对皎洁开阔的中秋月色的描写与苏东坡的赤壁月色相统一,对宁静清幽的潇湘馆的描写颇得柳宗元小石谭记之妙处,对桃花的描写和西厢记中的“落花成阵”浑然一体……,也许这就是红楼梦,永远也读不尽、想不完、看不透的红楼梦!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6-6-2 23: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4 23:21 编辑

真细心,很好。

3#
发表于 2006-6-2 23: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4 23:22 编辑

很美,读来收益而又怡然,问好弟弟!

4#
 楼主| 发表于 2006-6-3 00: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4 23:22 编辑

谢谢两位姐姐阅评,
写得不好还望多多批评。

5#
发表于 2006-6-3 19: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4 23:22 编辑

红楼看得很细,欣赏凌版美文,学习!

6#
 楼主| 发表于 2006-6-3 21: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4 23:22 编辑

谢谢书笺,
今天终于可以回家了,
能有更多机会可以和大家交流,
不过晚上一共吐了六次,
痛心呀。。。。。。

7#
发表于 2006-6-4 14: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4 23:22 编辑

楼主分析的很细致,也很精到。

8#
 楼主| 发表于 2006-6-4 16: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4 23:22 编辑

谢谢牧歌阅评,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0 14:55 , Processed in 0.06300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