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一篇关于小说创作及其他的文章,感觉不错,推荐一下,不知道朋友们是否有兴趣阅读.
小说:写作、阅读与理解一
当我以业余爱好的形式,坚持写作将近二十年的时候,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当我看着自己的作品,自以为将近成功的时候,我开始了明显的患得患失,即,我开始思考,我为什么要写作?写作于我的人生究竟有什么意义?
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作家,应该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人生,然后才是形诸于笔墨,并对其他阅读的人产生影响。通常的意义来说,作家必须比别人先想通了生活的意义,和如何才是有意义的生活。
回到小说。
小说的定义,至今也没有人能给一个准确的概况。我们只能说小说不是什么,譬如说,小说不是诗歌,不是散文,不是故事,不是寓言等等。中国的小说源远流长,四大名著是它们的代表,但它们更象是故事,和现代小说的概念相去甚远。而国外的小说就更象是一些寓言。不管它们象什么,有一点是肯定的,它们都是想告诉你一些道理。这道理,用一两句话也能概括,但用小说的形式表现出来,它的寓意就无限丰富了。这正是小说存在和它的魅力所在。好的小说还有一点,是能朗读的,一些毫无关连的字词句,在读的过程中能让你产生愉快的感觉,这就是小说更高的境界了。
我曾经理想是做一个作家,长大后才明白理想和现实是有差距的。我相信鲁迅先生的话,人要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才能写出好的作品。我写作最旺盛的时候,也是我工作和生活最顺心的时候。我已经知道,我不可能是一个伟大的作家,没有那份天赋。但我一直在努力着,一是兴趣还在,二是,我还有点文字功力,能忠实地记录我们这个时代正在发生的一些人和事,让后人知道,我们这个时代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出现过这样的人,这就够了。
其实,每个人都知道,文学永远也比不上生活精彩,只是勉力而已。是为记。
二
二十年前,出于爱好和快乐的初衷,我拿起笔,把见闻和思考付诸于文字的时候,并没有料到,写作可以派生出许多诱惑,譬如,可以发表,可以有稿费,可以加入协会等等。因此,目前的写作,当务之急的问题,就是自觉地抵制写作中的种种诱惑和副作用,回归初衷,为快乐和纯洁而写作。在创作宗旨上,我钟情于这样的观点,那就是:对任何艺术家和艺术形式而言,内涵和良知一定要先于技巧。
三
阅读对写作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坚决读什么和坚决不读什么,说不好听是固执和偏激,说好的听的就是坚持和品位。不管你读什么,有一点是很清楚的,眼高手低是人的通病,老话说看人挑担不吃力的。因此,当一个文学爱好者想写出高水平的文字,他阅读的文学作品一定要比自己高,越高越有收获。读高水平的文字,也许只能写出中等水平的东西.那么,你阅读低水平的文字,写出来的文字只会更低.这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一定要避免的问题.作为我个人,我喜欢读历史,人文,哲学。我自己写小说看得很少,我怕受不好的潮流和趋势的影响。因此,作为我个人,韩寒等人的文章,我是一概不看的.文学一定是附丽于人生的.思想是需要岁月积淀的.我不相信晚辈后生们的的思想会超越我.也许文字上比我华丽和耐看.但那不是我这个年龄的文学爱好者所需要的.我需要的是思想.有更多的文学作品迫切需要我去仔细阅读的.它们是远远高于我的认知的.是我可以从中汲取养料的.是已经被历史证明了具有文学价值的。去年读《日瓦戈医生》对我的震动最大,那么一个有才华和思想的伟大的作家,写一部小说用了十年的时间.而现在的某些作家.一年能写十部长篇.那里面有东西吗?我不看也知道是空的.。
1993年的时候,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一度被吵作到路人皆知,我既没买,也没去看。2003年,《海边的卡夫卡》问世了,我买了一本,阅读之下,觉得有些收获,就把他的书买全了,都看了一遍。这是我的另一个读书观念。吵作的太厉害的书,一定有他的商业因素在里面,完全可以置之不理。如果你真是一个有思想和才华的作家,你的创作永远不会枯竭,总会有惊世之作问世.我过几年看你的作品一样来得及.如果你只是昙花一现,那么,我也不需要去关注你.我的意思是,如果某个作家能耐得住寂寞的孤独,把文学当作事业而不是职业的话,那么,再过十年,二十年,他一定能拿出让人刮目相看的作品,到那时,我也许会再回头看他的书。余华的所有的小说,我也是今年才看完的。但并没有影响我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的写作的兴趣和步伐。也没有影响我的水平的逐步提高。
四
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好的小说必须具备日常性,历史性和哲学性。所谓的日常性,不仅仅指对当下生活的描写,不仅仅是赞誉和褒奖,更为重要的是对日常生活的揭示和批判。因为生活美好的一面,不用我们去观察,一般的老百姓都能耳闻目睹,作为担负着知识分子名义的我们,应该有义务和能力去看透事物的本质和真相,给以及时的揭露和批判。那样的话,社会才能不断地进步,我们也才能无愧于我们的责任和文字。这是时代赋予每个特定时代的文学创作者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历史性不是特指小说一定要去描写历史事件和人物,而是指小说中所描写的内容,必须具备了古今中外历史上已经发生过的类似事件的本质所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夫子讲这话的年代是如此,我们现在也是如此。如果你要写有朋自远方来,你如何如何的苦,这苦也必须是贯通人类共同感情的苦,不能脱离生活和历史轨迹去胡编乱造。至于小说的哲学性,是指读完小说之后的思考和回味,是上升到可以对阅读者的人生给予主导和指导意义上的。是对作者和读者都有更高意义审美的熏陶的。是写作的至境,是臻于完善的美的化身。
五
中国小说的起源,本身就是街巷的俚语口谈。近代西方小说的传入,才打破了我们传统小说的观点,成了我们现在小说的标准和参照。但那些所谓的标准意义的小说,即使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在西方,在全球,也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更多的读者,则是把小说当作故事甚至传奇来看待的。我订阅《译林》多年,每期的长篇小说,都是当年或者上年美国或者欧洲的流行小说,当红小说,上榜的小说。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有一个好的故事,都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写出来的。因为,作者明白,他需要更多的读者来读他的小说,读者越多,他包涵在小说里的主题或者思想,才能打动和影响更多的人。这些小说,很多都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影响就更加深远和广大了。
中国的文人,一向有追求“文以载道”的传统,写小说也如此。王小波把有趣作为小说的第一要义,致使他的作品在很长时间里,只能在地下流传,等到他的作品正式出版的时候,他已经去了天国。我们这一代人,阅读和写作深受这些作品的影响,提笔就难免“道可道,非常道”,这是我小说中严肃的来源。但我们又恰逢开放的时代,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对文化的一体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国外大量的各种流派的,各种风格的,各种样式的文学作品的涌入,网络的兴起,影视作品的影响,其他艺术形式的碰撞,都是现在的文学作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流光溢彩,这是我小说中通俗的来源。此前的创作,我是无意识地在两者之间摇摆,此后的创作,我的任务,应该是取两者之所长,创作出真正意义上的雅俗共赏的作品。
这里的雅俗共赏,就应该是,把一个严肃的命题,用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使更多的读者能够在阅读中,得到启发甚至升华,在俗的形式中得到雅的熏陶,用俗的道路引向雅的境界。这不是迎合,而是引导。文无定论,章无定法,认识再高超也只是理论,拿出真正意义上的好作品才是目的。只有如此,我们的创作才能无愧于恰逢的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