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355|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向左走,向右走?————漫谈老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2-12-11 14: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两天文章写的多了,不免又一点陷入到理想的世界中去。
  周围是一些我愿意称之为“文字青年”的ID,因为我相信在于和我年纪相仿的人群中,更有时时喜欢想象人生,理想世界的信徒。不是因为对现实失去希望,而是因为充满希望。“文字大叔”当然也有,不过除了某些聊以为生,文字人生的大叔大婶外,其他闲暇时习惯涂鸦,于报纸副刊上发发豆腐干的叔伯辈们,我以为是现实的。文字中有理想,有希望,那都是建筑在现实的人生之上的。他们更愿意以亲身亲历亲闻的事情表达一种心态,虽然平和是我所欣赏的,但终归没有了我称之为“文字青年”所有的那种遐想,那种激情,甚至异想天开,匪夷所思。
  可惜我们是喜群居的动物。现实就像一条可伸缩的绳索,当我安安稳稳行走于地面时,它若有若无;当我走的累了,望着天空试图在云上歌唱,在风中嬉戏,在雨中唾骂时,它却坚定地固守法则。不要指望它会怜悯什么,也不要指望它会施舍什么,拉它紧了,捆自己也紧了。从青年到大叔,不过短短十几年时光,可是从理想到现实,相去又何异于左右分歧呢?!
            
  大约二千七百年前,人类的文明发生了一次震动。西方的希腊出现了大哲学家泰勒斯和赫拉克利特斯,犹太民族诞生了耶稣,东方的印度降临了佛祖释伽牟尼,而中国则从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了一位神秘的哲人,从此影响了后延几千年的民众思想,他就是老子。这是一段被西方学者称之为“轴心时代”的历史,而老子,就如其中的一条龙,飘然四海,龙泽后代。
            
  对于老子及其所作的《道德经》,世人历代多有研究。因其最著名的“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的哲学思想争论纷纷。哲学本就是有阶级性的,而历史更因为人类发展的客观局限性,使得后人永远无法以最真是最直接的方式去了解前人前事。所有的沧桑变化经过历代统治阶级的分化、剥蚀、去存,以文字这种不可靠的方式传达给后人,由他们去分析、揣测及至推断。这就好比老子所推崇的“矛盾”主义,在矛盾的状态下去解释矛盾,无奈而可笑。但是对于后人,若不如此又怎“知其所以然否”呢?有一句现代人耳熟能详的话“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每一个我们有每一个老子,也可谓自然也。《道德经》浩浩五千真言,撒下来可成天罗地网,所以即便你我身陷其中,也无可厚非了。
            
  老子的学说就如同他人一样,“其犹如龙乎”孔子曾这样赞美道。其实正暗合他的衣钵门学,“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开篇明义的第一句话正是他自己对这一切的最好解释。“道”这个被老子称之为包含万物生息道理的大道理,是没有形状,没有声音,没有实体,并且永恒不变的。而且这道理不能用文字、语言等一切外加手段去领会,而只能靠心灵。所以老子的“道”也谓为玄妙,要是我们能依托他无奈之下的著文便能理解,那也就是不成其为“道”了。当然,在老子看来,“道”不仅仅不可以这样去领会,而且它还是天地万物创生的本源。“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关于宇宙的本源问题,我想站在当代唯物主义者的观点上看必是大加驳斥的。但是,老子在这儿也提出了一个关于“有”和
“无”的关系,而这两者正是《道德经》中蕴涵最为丰富的自然辨证主义思想的开端。仅此一点,非但可以说是震古烁今,而且也足以让我们顶礼膜拜了。
            
  后人对老子的思想有一大分歧,就在于他所提倡的学说究竟是“出世”之说还是“入世”之说。传说老子昔为周室守藏室之史,在那里他饱览群书,鉴往知来,对知识掌握的越广博,对人世的体认也越深切。到了周昭王时代,老子纵观天下,发现周室衰微,天下崩析在即,于是骑牛出关,于函阳关留下《道德经》一书,从此不知所踪。似乎是看破人世,远遁世外的最好例证了。可是在老子学说里,却多次提到治世、治国的道理,也很多次借“圣人”之口,表达他对于治理国家的一种宗旨和态度。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指出了作为圣君治理天下要以“不为之事,不言之教”这种方针,让百姓按照本来的发展规律行事。再如“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可见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为无为,则无不治。”则更是具体点明了“圣人”以“无为”的方式来达到“无不为”的效果。诚然,在这儿,老子把无为最能达到的美好愿望都寄予“圣人”的身上,认为“圣人”不用再多做什么,再横加增添什么规章制度,而只要把自己身上的美好品德表现出来,作为百姓行为的一种自然引导,那么百姓们也会自然而然的跟着“圣人”做好他们自己的本份,而天下也就太平安乐了。老子已经把这种所谓的“自然之道”当做“圣人”所自然必备的素质,这种乌托邦式的理想不仅与后世“乱世靠重典,安世出文治”的儒家学说大相径庭,而且甚至给人以希望将社会将人民带回到那种淳朴蒙沌却愚昧无知时代的感觉。
      
  当然他自己也认识到,这种状态是理想化的,是现实社会无法实现的。所以我并不认为老子的学说一定偏向于“出世”或者“入世”,人说“当思想家成为政治家,他的哲学才成为恒量。”老子并不是一个合适的政治家,他更多地是提出了现实地矛盾和理想地状态,而没有提出一种明确地解决办法,《道德经》也不是一个方法论。
      
  而我更愿意认为,老子是站在哲学的高度,把人类的思想放到宇宙放到自然的大背景下去思考,人间的一切事理,包括治理国家,在他看来“治大国,若烹小鲜”,事件不分大小,要遵循的道理却都是一致的。无论是谈治国,还是论治学,都只不过是老子展示他思想棋盘上的一个棋,他为人们所堆砌的一个模型。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嚢覀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少,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既表达一种清虚守中的精神,却也有广漠恢弘的胸怀。所以后代既有魏晋玄学家的逃避社会只重自我之举,也有如陈子昂般写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悵然而涕下。”的传世名句。可见,同样为老子学说之从者,也因其自身的所处环境和出发点不同而诠释不同。
            
  其实这就恰好符合老子所说的看待事物的辨证思想,“世人往往只看到强壮,坚强,聪明,美丽......等一面,却忽视了它必定也有其虚弱,柔弱,愚鲁,丑恶......的那一面。所谓美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这些人们说熟知的概念和价值都是人所设定的,也因比较而产生,而我们对待它们的关系也经常在变。
  现实中的“流行”莫不如斯,“职业”莫不如斯。我们往往进入了一个概念的定势,就不知道去看待它的另一面的表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无味令人口爽......”人的需要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是无限。“美言不信,信言不美,善者不辨,辨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这些在现实中已经多有例证的理论无不再一次让我们心有所悟。我们不是圣人,可是按照这其中的道理去处理日常之举,所获得的恐怕也就是圣人之道,所成就的也远远大于处心积虑的所得了吧。这些看待事理的方法对于我们,恐怕不异于心头明灯,清音喝唱。
            
  当然,在老子的学说中,对精神需求的满足高度要远远超过对物质需求的要求。这些在现实中也是颇为难行的。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际上,毕竟要像他的继承人庄子那样生活不能自保,依靠做梦来阐述人生价值的生活,与他所提倡的那种“庖丁解牛”的养生之道也谓为不合吧。现代的西方有一个著名的马斯洛五层需要理论,它指出现代人在从最底层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的追求过程中,往往是满足了一部分便向更高级需要发起满足。老子的学说由于时代的限制,未预测到社会由于机械革命、科技革命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阶级对立和国家社会意识形态的复杂性。他的学说更是一种人文关怀,追求人性和灵魂的超脱。我们无法要求它在解决现实矛盾和未来矛盾中提供方法,却也许可以在需要满足的过程作为点亮灵魂的清灯,寻求理想和现实的一种平衡,也许这是我对老子学说所作的现实注释了。
            
  希望有一天,我站在世俗的天平上,终于明白,我该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楼主| 发表于 2002-12-18 14:29 | 只看该作者

惘然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7:32 编辑

  不懂楼上最后几句的含义,可能偶不是读文的出身,所涉不广,亦不深,只不过自幼喜欢读点书,大了能写点成文的东西而已。思想和阅历总是有关系的,偶不奢望能在这个时候有多大见识,只是希望能在一步一步中检阅自己的人生。
      
  古人有文人相轻,偶不是文人,也不想学古人,只是希望能在自己喜欢的文学哲理中寻求和现实一起走路的那双鞋。仅此而已。

3#
发表于 2003-3-31 18:09 | 只看该作者

说点,行吗?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7:32 编辑

不比前两位,无论是专业还是业余,都是研习过文字的。
我对文字没有悟性,只是凭借“笨鸟先飞”的精神读了点老子。然后自我感觉良好,忍不住要开口说点什么。见谅,见谅!
为与无为是老子的关注重点之一,但无为与为之间有对立吗?老子的无为是无所事事吗?无为的为是一种什么样的为?
如果我们穿上麻衣,把自己置于战祸纷起纲纪沦落小人弄权尔虞我诈弱肉强食民不聊生,靠玩弄权术诡计横征暴敛四处征战而建功立业声名鹊起的战国时代,把为视为前述做法,你能不赞同老子的无为吗?
无为而无不为,一方面不以欺诈、暴戾为为,另一方面不做违背自然、违背传统(指炎帝、黄帝时期)道德之为,还有不要自己有所做就扬扬自得,这样的就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了。
无为不是不做,而是三思而后行。无为不是要一味出世,而是抱出世之心做世人所做之事。
鄙陋之见,包涵包涵。

4#
发表于 2003-12-21 15: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7:32 编辑

人坠入任何的思想深渊里都是不可自拔的,因为任何人都相信自己是在往正确的道路上前行。老子的思想就正如此文的作者所言,把人类的思想放到宇宙放到自然的大背景下去思考,超脱了一切人性与社会的限制。清醒的看到了人自身的缺点。这是我们浮躁功利的现代人所缺乏的。

5#
发表于 2004-4-10 12: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7:32 编辑

无为只是一种态度吧。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
老子只是希望能够有着合适的规则,其他的就是照章办事就好了。而规则的原理,只是人的本性而已。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规则意思深入人心,同时符合民意,因此也就成为人民的本意。这样的制度是最完善的,可以说是民主(民众自己做主)了吧。
至于老子对弱小的关注,更多的是站在国家的角度上来看的: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只有平衡贫富差距,才会更好的实现国家的稳定,这些在现代社会里是已经是被证明了的。
其实仔细看,包括孔子的中庸之道在内,许多都是与道德经一脉相传的。与庄子的浪漫主义不同,虽然都不主张为外物所束缚,但是其首先承认了外物的影响,更多的阐述的是解决之道。

6#
发表于 2004-7-18 18:4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说点,行吗?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7:32 编辑
最初由 空格 发表
不比前两位,无论是专业还是业余,都是研习过文字的。
我对文字没有悟性,只是凭借“笨鸟先飞”的精神读了点老子。然后自我感觉良好,忍不住要开口说点什么。见谅,见谅!
为与无为是老子的关注重点之一,但无为与...

 仁兄高见!

7#
发表于 2004-7-18 18: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7:32 编辑

  道是什么?就是我们周围一切的一切!

8#
发表于 2005-3-24 12: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7:32 编辑

这里才有真正的文学啊
纯净 深沉

9#
发表于 2005-6-4 17:34 | 只看该作者

这样的疑惑不只我一个人有!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7:32 编辑

希望有一天,我站在世俗的天平上,终于明白,我该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10#
发表于 2005-9-30 23: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7:32 编辑

无为只是一种态度吧。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
老子只是希望能够有着合适的规则,其他的就是照章办事就好了。而规则的原理,只是人的本性而已。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规则意思深入人心,同时符合民意,因此也就成为人民的本意。这样的制度是最完善的,可以说是民主(民众自己做主)了吧。
至于老子对弱小的关注,更多的是站在国家的角度上来看的: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只有平衡贫富差距,才会更好的实现国家的稳定,这些在现代社会里是已经是被证明了的。
其实仔细看,包括孔子的中庸之道在内,许多都是与道德经一脉相传的。与庄子的浪漫主义不同,虽然都不主张为外物所束缚,但是其首先承认了外物的影响,更多的阐述的是解决之道。

11#
发表于 2006-3-4 16: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7:32 编辑

文字老辣

12#
发表于 2006-4-11 17:34 | 只看该作者
有选择就不是道的本义了。道是无为。是清静。呵呵 朋友的文章写的很好。值得学习
13#
发表于 2006-5-9 23:20 | 只看该作者

抓把文字洗尘俗

楼主写得好文章."清净无为"言之易,行之难.左之?右之?更难!那天的到来, 勿忘告之.文字洗尘俗,耳聪兼目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7 03:22 , Processed in 0.052556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