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28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科技创新与科学发展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7-22 10: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长期以来,中国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据统计,2003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1084亿元,同比增长22.7%,签订技术合同2万多项,同比增长13%,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2.75万亿元,同比增长30.8%,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完成,万亿次以上高性能计算机进入市场,超级杂交水稻取得重大突破等一系列成就标志着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又有了新的提高,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对于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根据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在2000年的基础上再翻两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由现在的1000美元上升到300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这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突出表现在创新日益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实现从要素驱动型增长向创新驱动型增长转变,是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功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又到总体小康的两个历史性跨越,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已经完成,从经济总量来看,我国国内生产总总值已经超过11万亿元,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但是,我们也清醒的看到,我国经济结构亟待调整,经济增长质量亟待提高。

根据有关测算表明,在未来20年,如果没有投资效益的大幅度提升,即使我国继续保持占国内生产总值40%左右的投资率,也很难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因此,加快实现结构优化、质量改善和效益提高,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具有自身特殊的国情和需求,未来15年,我国必须保持超过7%的经济增长速度,意味着我国必须经历长达半个世纪的高速增长阶段,这在世界经济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十几亿人口是中国的巨大国情,我们必须在较短时间内顺利解决巨大的劳动力就业问题,这也是各国在工业化过程中不曾面临过的巨大压力。中国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人均占有量相对稀缺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依靠高投入、高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维持。促进社会进步,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我国社会的重要基石。

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人口、资源不够协调,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卫生与健康、公共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如何在经济高速成长过程中,保持社会事业的不断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国必须直面的重大战略问题。

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类全面发展的统一,坚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一个走向更加富裕、文明和强大的中国,一定是逐步减少自然资源过渡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逐步缩小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和全社会的科学文化素质的中国。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国努力实现以下4个转变:

1、转变发展概念。研究发展思路,提出发展目标,不仅要关注经济发展,而且要关注社会发展,关注资源节约和环境优好,不仅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问题,而且要顾及长远发展,特别是要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景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为标志,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3、转变经济体制。深化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的改革,从体制上解决产业结构趋同、增长方式精放、低水平扩张等问题,消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引导生产要素在城乡的配置,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问题,深化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领域的体制改革,为社会事业的进步提供切实有效的制度性保障,推进劳动就业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为缩小收入差距创造条件。

4、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增加公共产品,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注重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完善人口和就业管理,加强社区管理工作,改进社会管理方式,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强市场监管,合理界定政府和市场的作用范围,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加强民主决策和依法行政,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社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利,履行职责。

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科技创新。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一方面科学理论和技术进步不断走在生产的前面,为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各种可能的途径,创造新的市场。另一方面,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而且越来越表现为创新能力的竞争。

许多国家不断强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积极干预,采取在科技上先行一步的战略决策,把掌握科技体制高点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一些国家的政治家也把增强国家创新能力作为自己的重大历史责任,强调为了未来的利益现在就必须对科技创新进行投资。

面对这种发展趋势,我国必须做出符合自身国情和需求的新的战略部署,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把经济社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我们必须充分调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巨大潜力,迅速提升科学技术的整体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打破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瓶颈制约,努力扩展新的发展领域和空间,使我国走上科技主导、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坚持科学发展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我国正在编制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确定未来15年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目标、任务和政策。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方面,我们提出了6个重点任务:

1、把突破资源和环境的瓶颈性约束放在优先位置,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科技支撑能力。

2、加速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带动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升级,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3、强化农业科技创新能力,通过科技进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增产增收。

4、缩小区域之间的知识和信息差距,努力实现向协调发展的转变。

5、支持国防和公共领域科技创新,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全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6、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社会科技文化素质,努力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

为此,我们将在充分继承以往科技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努力开创我国科技创新的新局面。在创新观念上,从以跟从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转变,不断增强科技秩序创新能力;在创新方式上,从以着重单项技术研发为主向以产品和新兴产业为中心实现多种技术集成创新转变;在创新体制上,从科研院所改革的局部突破为主向整体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转就,奠定科学技术发展的制度基础。

三、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和合作。

扩大开放,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和合作是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重要趋势,我们始终认为科学发展的灵魂就在于不同思想和文化的撞击,激烈的科学争论和兼收并蓄的科学宽容往往可能引发重大的创新突破,通过广泛深入的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充分吸纳他人的智慧和特有优势,符合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也是各国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我国在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已经和15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和其中96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的科技合作协议,加入了1000多个国际科技合作组织。2003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双双突破千亿美元,同比增长62.6%和44%,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

当前,我们正在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推进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为和世界各国开展科学技术交流和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也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欢迎各国企业界、科技界的朋友到中国发展事业,促进相互之间的科技交流和合作,为此我们将努力在以下两个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1、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近10年来,全球环境领域的双边、多边科技合作成为热点,取得了突出成绩。面对新的问题和需求,我们今后需要在信息科学和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能源科学和技术、环境科学和技术、材料科学和技术、纳米科学和技术、空间科学和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重点领域加强国际合作,并且不断向纵深发展。

2、不断拓宽合作渠道,国际科技交流的渠道方式很多,举办博览会这样的综合性的科技贸易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政府交往、民间机构的交流等方式开展双边和多边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促进国家和地区间的科技合作,采取多种方式吸引外国专家和学者来华进行科研项目合作或进行短期的讲学,同时继续选派优秀人才到海外留学,学习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2#
 楼主| 发表于 2006-7-22 10:58 | 只看该作者
感觉这篇文章写得不错,推荐给朋友们阅读。
3#
发表于 2006-7-22 21:27 | 只看该作者
已读,谢谢敬版!
4#
发表于 2006-7-23 08:11 | 只看该作者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对于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0 12:50 , Processed in 0.050526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