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487|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混响城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4-8 09: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9:06 编辑 <br /><br />  四桥的,半挂的,庞然大物也,仿佛因此必有大嗓门。载重车,那些钢铁巨无霸从城市里走过的时候,好像唯恐不声名远播,总会放开喉咙高喊狂呼,它们发出的厉声而喝总是突如其来让人惊心动魄的。城市很小,但也毕竟是城市,它就惊惧,就颤栗,就痉挛,就像被火烧一样痛苦地抽搐。

      街道太窄了,而钢铁巨兽一定要张牙舞爪的。不堪其重,街道一直都是牙关咬紧的。忍受,有命的和没命的都在忍受,这种忍受是通宵达旦经年累月的。忍受中,人和城市一起变得听觉迟钝。

      在尖厉且狂野的声浪冲击下疲惫不堪地入睡,也在更加焦灼且粗野的厉声而喝中惊醒。人醒了,但城市好像从未入睡,它在头昏脑胀与四肢瘫软中,迎来一个又一个黎明。

       巨无霸们的高音喇叭太像一瓢卤水了,又苦又涩的;城市太像一锅黏稠的豆浆。卤水那么一点,那锅豆浆在痛苦的抽搐之后,又在颤栗中开始结块,块状的漂浮物在动荡不安中继续颤栗、浮沉。严厉的呵斥声是不间断的,甚至年复一年有增无已变本加厉。这是城市的命。自从城市有了载重车这种钢铁的行头,自从有了种种自动化的道具,城市的变迁越来越快,表演也越来越狂热越来越沉重。人呢,后来就有了一个卑微又悲壮的名字:蚁族。

       接连几声,很粗野的,仿佛拦路勒索或者入室抢劫。这一声恫吓非同小可,它们把城市提前叫醒了,天光初现,仿佛只是勉为其难地开了一条狭窄而瘫软的缝。

      北禅寺的钟声响了,隐隐的,悠悠的。真不容易啊,它居然还能在大型载重车的厉声而喝中穿过,穿过,进入我的耳鼓里来,它穿越城市嘈杂混响的过程应该是充满艰辛的。

      声音出自一口特大的铜钟,我见过那口钟,但我很难确定它一定是黄铜铸造的。钟的鸣响还能算作宏厚且宽广,它的穿透力和振响度确也是毋庸置疑的。我在心静的时候,还能听出它的宽和仁厚来。是的,它是从城市嘈杂混响的夹缝中穿过来的,那时候,正好是城市疲惫不堪地醒来。钟声轻轻叩击我的耳鼓的,我好像看见了铜钟和悦的笑容,仿佛在对我温柔而亲切地说:起来吧,太阳要出来了!
      太阳要出来了?那么,又一个日子要来了,一定是面目全新的!

      城市不大,或者简直可以说是尚不至于让人感到恐慌的那种小巧。那么,许多人应该听到隐隐悠悠的钟声了。结块的城市上空掠过一阵爽朗的快意,城市暂时舒展了一直蹙紧的眉头。因为“点卤”而“结块”的城市,它不能被带着爽朗快意的钟声溶化成和谐的乳液的,不能,它太坚硬了,均匀细腻和谐安详的汁液结块是容易的,结块之后再变回融融乳液几不可能。竟然还有悠悠的钟声响起来,并且是在汽车喇叭严厉而粗野的呵斥声的夹缝里,是在又一个清晨,令人颇感意外。稍后,因过度紧张而变得呆滞的空气中也有虔诚的诵念之声传来,是通过音响器材放大后传出来的——清净之门也要这样争夺话语空间了,又如何能够彻底清净呢!

      即便经过电声器材放大了,也是与汽车喇叭声难以抗衡的。但也许不想与之抗衡,而仅仅是想传过来或者传出去而已,但无论如何,也要同尘上之嚣一较嗓门了。

      细听起来,钟声本身还是乐在其中、自得其趣的,即便提高了嗓门,确也不减本有的安详。好像只是给能够听到和愿意听到的人听的。都是哪些人呢?我算其一吧。

      这个城市应该听到钟声了,尽管它显得并不在意。结块的城市真的很坚硬,所有的结块都进化出了必要的甲壳。钟声只是城市过客中唯一面目怪异的吧,或者只是城市的远方亲戚吧,多年不相往来,现在来了,但年轻的城市人没有听说过此事,并不认识这位远亲。也许也不想认。老年的城市老得耳聋眼花老得痴呆了,或者早就过世了,没有给年轻的城市留下远方亲戚的话头,在城市,钟声怎能不显得尴尬且悲怆呢!

      当然也不是彻底的遗忘和彻底的眼生。

      有钟声按时响起,说明还有人在按时撞钟。他们都是谁呢?僧帽,褐衣,麻鞋?那么,他们的装束和面目还是一成不变的。在人群中,在街道上,在年轻的城市和年轻的人,他们都是活着的古董。是的,城市不知道,但还有一些人知道;城市不需要,还有一些人需要。因而,即便是古董,它们的确还在活着。

      宽和敦厚的声音大抵都是柔弱的,北禅寺也便措身远离繁华之处,也便是谨言慎行的。钟声仿佛是一些人在念叨祖上的训诫,那种训言简明扼要:因其不争而无不有。但我听见,它们的确在争了,我也听见它们是非争不可的!不争而有,会不会呢?    

      城市和城市是不一样的,钟声和钟声也就大不相同。钟声震荡过的许多城市都随钟声一同死去了,城市无法复活,但钟声屡屡活了过来,却不知道此后它们还能活多久。我听到了,我知道我所在的城市还有钟声活着,还有一些人及其灵魂也在活着。
    
      城市在有用和没用的争论声中不停地挑选不断地丢弃。持论的依据或标准都是钱,或者都是能不能变成钱;争抢有用的,丢弃没用的,城市就显得繁忙而劳碌。钱这东西不消失,挑选和争夺就不会停止,丢弃物也就无处不有。不过,貌似相当无用的东西还是这样出来了——禅寺钟声,确也是在以钱为本的时候,是在世同此风、人同此趣的时候,发出来的另一种柔弱的声音。声色犬马大行其道的时候,诸如禅寺钟声,有人认为无用,有人就认为有用;有人认为有用,有人就会认为无用。人多在为自己代言了,大都不想听别人的,凌乱吗?吵嚷吗?也不见得;已经很乱很吵了,人人只想为自己代言了,人人只注重自己的话语而无视别人的,大家也就不会觉得吵嚷的。喧嚣之下,出自个人的话语因为过于涣散难成清晰的腔调,也就是另一种可怕的沉寂。自说自话已成畅然流淌的世风。从只能听,到自由说,是从一个灾难性的极端到了另一个灾难性的极端——什么时候,满城高悬的高音喇叭不见了,代之而起的便是城市的嘈杂,说它有序也无序,说它无序也有序。所有能够发声的尽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想法,城市的新也便显得十分的杂乱。
    
      诸如北禅寺的钟声及其相属,原本也不必成为所有话语者身份归属的共主,如果说它是一种语境的酵母、是一种话语的引子倒也合适。那么,愿意聆听的就听听吧,不愿意听的,仍然可以自说自话,或者继续在声色犬马中寻求各种人生乐趣。至于粗野而蛮横的汽车喇叭声,人和城市也许受够了也就麻木了。麻木也会成为一种习惯,普遍的麻木不仁就等变作普遍的行尸走肉,于柔弱的钟声之类,当然也就缺乏基本的敏感,又何能引发悲天悯人诸想。    
      
      我常对自己说,原谅那些野性未泯的喇叭声吧,那些开车的人一定是有衣食之忧和冻馁之虞的,或者是衣食具足还在觊觎声色犬马的。如果不原谅,我在城市里就难以生活下去。
    
      我选择了城市,我就要接受自己间歇性麻木不仁的事实。
    
      寺钟,观磬,它们一度是一种人生境界和生活语境的引子,曾经与失去话语权的人一道苦不堪言。那种苦难从根本上改变了一个群体的话语内容和话语方式,人和钟,人言和钟声,它们曾经都是蒙难者,人的话语和钟声曾经是精神祭坛上的牺牲。在聆听者的言语和言语者的聆听,这都是很大很大的意外!也许很巧,那样的意外始发于城市,然后蔓延到所有的乡村。
    
      灾情过后,另一种风格的思维和另一种质地的话语产生了。伤痛太深,作为蒙难者的人总想把罹难的过程忘记的,就故意屏蔽,或者干脆将它彻底推向虚无。作为蒙难者的话语引子,诸如钟声和诵念之声,在多年以后,借尸还魂,然后蹑手蹑脚地回到城市,并与尘上之嚣争夺话语空间,不能不这样改头换面了。
    
      城市声响中,有两类是引人注意的,其一是夸耀式的张扬,其二是招徕式的敦请,前者如破窗而入的汽车喇叭声,后者如促销的语音广告;前者代表匮乏的恫吓,后者代表积滞的哀嚎。没错,财富是没有终点的目标,消费是不会停息的狂热。
    
      午休时段,或者一个工作日结束之后的黄昏时分,城市开始展现活力丰沛的面孔,街上会炸响另一种令人震惊的声音,初听起来,辉煌,隆重。再听,原来是从音响中传出来的《大悲咒》《心经》这类歌、乐声。
    
      第一次听到,我以为是诸如北禅寺、观音寺等圣地在举办盛大法事了,欣欣然奔出小区到街上围观凑热闹。我看到真实的情景后,心里却不再是那种庄严的感觉了。
    
      我常看到,要么是一个根本没有双腿的人,要么是虽有双腿但根本无法行走的人。他们坐在简易的木板车上,双手戴套向前滑行、乞讨,整个人是显得卑微到极致的。车板前端放着一个显赫的大音箱,上面夹着装钱的盆或篓。那个音箱大到见物不见人的地步,整个情状包含的意图清楚不过。
    
      以后再听到同类的声响,我只好无动于衷了。不是我悭吝、冷漠,而是觉得那种凭靠强横叫喊来高效行乞的做法已严重遮蔽了人的受难本相和人的行乞本意,那种声响所致的扰攘不言而喻,在某种程度上抵消了我对行乞者的悲悯情怀。这种情形告诉我,诸如残疾人之类的弱者的贫弱主要在于缺乏必要的人性关照和人道关怀,缺钱还是次要的。然而,在城市,在以金钱论所有的特殊地域,人性关照和人性关怀更是难得。在人人缺钱的情况下,物质的满足是主要的,精神的满足无暇论及更无暇顾及,乞者的行乞如何又不能改变传统的做法而采取别样的手段呢?虽然他们也知道城市越来越冷漠、人情越来越淡薄、人的听觉神经越来越不灵敏,听的对象越来越单一,听的范围越来越狭窄,残疾人播放的示意性乐曲能够唤起多少人的本性复萌呢?尤让我感到五味杂陈的是,他们的钱篓里很少盈满的,而偶尔的施舍者竟然大都是面色和衣装怎么看都比乞者好不到哪里去的!冷漠的城里人,我算其一。
    
      聚财的城市不是慈航,财富的流转和乞者的托钵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怜悯和仁慈仍然停留在贫弱者那里,它们并没有走进真正的城市。无钱的人总是缺钱,有钱的人也总是缺钱。钱和钱应该是一样的,“总是”所代表的人性诉求也许不尽相同,但整个流程的最终走向完全相同:人是贪心不足的存在。连谦恭和礼让的头脸饰物都完全摘下扔掉了,城市赤裸裸地张扬着一张张冷漠的钱脸!
    
       听听歌吧,拿起手机刷刷屏吧,在无所谓真实与虚假的爱情表白和礼赞声中麻醉自己。忘掉歇斯底里的汽车喇叭声,忘掉空洞而粗野的呐喊,忘掉不厌其烦的叫卖声,忘掉难以让人心生怜悯施以援手的种种灾情,总之,忘掉声色俱厉的城市戾气。在无聊而平庸的虚拟热闹场中向别人证明自己仍然是有活气的。忘掉,让惶恐与疲惫的心得到暂时的流放或救赎,然后,继续生活在热闹且冷漠的城市里。
    
      2016-4-6
     
      

2#
发表于 2016-4-8 10: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9:06 编辑 <br /><br />  坐沙发学习兴文好友关于城市、关于生活的最新作品,问好!

3#
发表于 2016-4-8 14: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9:06 编辑 <br /><br />用质感的文字,把握住意识的流动,把嘈杂的城市写得入木三分。欣赏并问好!

4#
发表于 2016-4-8 15: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9:06 编辑 <br /><br />人与外在环境的关系,作为主体的人,是在寻求和谐的,可接受的那样一种存在。比如声音这东西,当它的能量超过了人的心理承受,就变成了人与物的对立。作者从这一现象延展到生存的人认知,人与财富关系的认知。表现出对工业化城市情感上的强烈排斥感,也表达出人性在如此的挤压下,产生的冷漠的透视与诉求。

5#
发表于 2016-4-8 15: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9:06 编辑 <br /><br />混响城市的表相后面,是人的混响心声。意识流的笔法,语言张力十足。欣赏问好。

6#
发表于 2016-4-8 15: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9:07 编辑 <br /><br />在时代的发展中总有一些东西,使我们的日常生活失去宁静。我们的心灵缺失了先前的和谐。老道的文笔,是对世象的一种反观。欣赏!

7#
发表于 2016-4-8 16: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9:07 编辑 <br /><br />一说到混响,我就会想起美国和德国的重金属音乐,不仅有刀锋感,而且揭斯底里。兴文在本文中以声音为切点展开自己的具象描述,质感、率性、客观和比对与形象毕肖的元素都不说了,关键的是采用了惟妙惟肖的比喻和想象,从而让这篇文章的议论和抨击成分与内心呈现而出的祈愿和悲悯的元素在形而上的高点上达到了动态平衡。大反差,大视觉和大比对的写作是很有难度的写作,然而作者却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可见积淀的深厚与阅历的广博。欣赏并问好。

8#
发表于 2016-4-8 17: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9:07 编辑 <br /><br />我感觉李老师的写作状态已经进入了一个挖矿并且收获的阶段,主体意识对外在物象的解构和重组,充满了个性意味,而这种个性意味又从不同的点面触及人们普遍的感觉神经。挖进去,找出来,让漆黑的生光,让粗糙的精致,这种写作方式值得学习。

9#
发表于 2016-4-8 17: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9:07 编辑 <br /><br />想起电影《老炮儿》中六爷给跪乞的女学生百元大钞的场景了,只有落难的人才心有戚戚焉吧?
这尘世真的是热闹着且冷漠着,但总会有一抹亮色,让我们继续热爱和相信。

10#
发表于 2016-4-11 15: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9:07 编辑 <br /><br />李老师的文字中,可以看见色彩的流淌,让读者缭绕期间。现在满溢和充斥着声音的轰鸣,笼罩在喧嚣之下的无奈和映入眼帘的世间百态,令人想起日常里的麻木,油然生出惶然。相信希望还在,就有新气象生出。
老师安暖着,就好。

11#
发表于 2016-4-11 16: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9:07 编辑 <br /><br /> 北禅寺的钟声响了,隐隐的,悠悠的。真不容易啊,它居然还能在大型载重车的厉声而喝中穿过,穿过,进入我的耳鼓里来,它穿越城市嘈杂混响的过程应该是充满艰辛的。
李老师啥时候过徽县的?咋不事先告诉一声,让我有机会向您请教啊。
一篇厚实的文章,我要认真学习啊。问好。祝好。

12#
发表于 2016-4-12 11:24 | 只看该作者
简洁而明快的文字,寓意深刻,对城市的解读达观而直接。性情之文,哲思之理,在李老师的这文里彰显。
13#
 楼主| 发表于 2016-4-14 09:32 | 只看该作者
木门长子 发表于 2016-4-12 11:24
简洁而明快的文字,寓意深刻,对城市的解读达观而直接。性情之文,哲思之理,在李老师的这文里彰显。

谢谢木门鼓励!
14#
 楼主| 发表于 2016-4-14 09:32 | 只看该作者
木门长子 发表于 2016-4-12 11:24
简洁而明快的文字,寓意深刻,对城市的解读达观而直接。性情之文,哲思之理,在李老师的这文里彰显。

谢谢木门鼓励!
15#
 楼主| 发表于 2016-4-14 09:33 | 只看该作者
于文华 发表于 2016-4-8 10:53
坐沙发学习兴文好友关于城市、关于生活的最新作品,问好!

问候文华,并祝春天快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4 14:43 , Processed in 0.060833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