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80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仙风道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8-8 14: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座落在深山幽谷间的不仅有空灵清净的寺院,还有虚幻缥缈的道观。欲避世俗纷扰的人沿着自己的行走方式,追寻适合自身的地方,以求一生的祈愿得以圆满。佛教走的是智慧解脱之路,道教走的却是长生不老的之路,这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在超尘脱俗这一清远的意境上,彼此又有着共同之处。佛教将隐士的精神苦闷用极乐的净土、绝妙的成佛境界给消除了,道教则用肉身不死的仙方消解了隐士放弃现实快乐而带来的痛苦。然而此二教都摄获住了人性的弱点,即畏惧死亡。因此,佛道两教都在仕途之外为隐士们开辟了多元的人生道路。试想,若无宗教的理念做思想支撑,那些在山林荒野寂寞生活的隐士又还有些什么滋味?把痛苦与虚妄看成快乐和真实,是一切宗教型隐士用来交换人生角度的方法。所以,道教拈出“仙芝”一枚,就诱惑了无数的士大夫隐逸深山老林,这如同佛教那朵一尘不染的莲花魅力。
不死之诱惑
  也不知究竟从何时起,人类知道了有生有死。古代东方的汉民很早就在寻求不死之方。方术们编造出仙山神州的不死草,引得秦皇、汉武楼船时发海上,金人仙掌高耸入云。自然之仙芝既不可求,术士们又转而用金银铅汞等矿石烧炼外丹;金丹烧不成又转而用气功炼内丹,用采阴补阳成长寿之法。在琳琅满目的长生术中,诸神众仙出现了,道教也诞生了。及东晋世家子弟葛洪一出,原来散落在民间的道教形成了理论体系,堂皇地进入了士大夫的信仰,也进入了隐士的生活。道教之所以与隐士相关,除了政治等原因之外,恐怕与道教的成仙长生修炼方式有关。仙药大凡生在远僻之处,采制起来又需要费很多功夫,除非入山隐居的闲者,否则一般人难以做到。所以欲成仙者服药者,不隐居是很难行得通。烧炼金丹大药是难上加难,那些神乎其神的道法,常人是难以知晓的,哪怕是明白了,又有几个人有闲情去做?而内修行气更是有规定的时辰,有许多的禁忌。他们在长时间的修炼中,性子也就慢慢地变得平和、清淡、能忍。久而久之,就再无意于身外之富贵荣华、功名利禄了。除了采药、炼丹、行气、辟谷等修炼方式使道教与隐士相联外,老庄的“静寂无为,忘其形骸”等养生之道,也是道教徒常常具有不食人间烟火的超脱气度,具有道家隐士南伯子綦、善卷的那种形若枯槁,心如死灰的境界。总的看来,道教以其对于生命本身的思考以及实践,诱惑了一大批隐逸者。
长啸山林
  《晋书·隐逸传》头一个人物就是道士孙登。他独居汲郡北山的土窟中,夏天则编草为衣,冬日则披长发自覆。平日好读《易经》,常摆弄一张独弦琴。其性无喜怒,有人故意将他扔到水中,欲观其怒色,孙登出水上岸,却大笑不止。孙登常常优游人间,所经之家有赠之衣食的,他也不推辞,离去皆舍弃不取。葛洪认为孙登是得到成仙的道士,将他录入《神仙传》。孙登不仅性无喜怒,而且也不好人语。司马昭听说孙登的异行,派阮籍去拜访,与之语,皆不应。阮籍因对他大啸,孙登才破颜色一笑:你再作啸我听听。阮籍又作有曲无辞的长啸,孙登默默地听着,从高低、缓急、轻重、长短的啸声中体会着阮籍的心语。最后,阮籍请求孙登出山,不应而去。阮籍行至半山,忽听山中啸起,其声悠远清旷、澄澈幽深,那是他无言的心声。竹林另一为高贤嵇康隐居汲郡北山采药时,亦曾见孙登。嵇康见其衣着虽敝,但神情明朗,知为异人,因此想与之攀谈,而孙登只对之长啸,逾时不言。临别,嵇康说:“先生竟无言乎?”孙登才徐徐道:“子多才识寡,难乎免于今之世。”及嵇康遭吕安事件,乃叹悔:“昔惭柳下惠,今愧孙登。”
  孙登的冷淡、寡言,是一种长期修炼而离尘隔世的结果,是以冷漠对待血腥的现实。阮籍虽成口不臧否人物,为人至慎,但还难以克服内心深处的痛苦,只得郁闷而死。嵇康当年在山林中亦不露喜怒之色,但是最终还是没能忍住,大胆地放言激陈,只得惨死于刀下。二人若能学孙登沉默、长啸山林,或可得其天年。然而,我们也许就听不到,也看不见黑暗与血腥时代的正义之声了。长啸山林固然高远豪迈,但亦有无可奈何的悲哀之声,无法用真实的自我面对人生,难道不可悲么?
丹鼎大师抱朴子
  道教发展到东晋,由于葛洪出来把阴阳五行学、神仙学、方术、老庄之道、儒术等几味佐料调和在一起,开始适合士大夫贵族的口味了。葛洪出身官宦世家、奉教世家。祖父葛系官至吴大鸿胪,父亲葛悌为晋邵陵太守。可是在葛洪十三岁时父亲去世,家道由此中道了。堂祖父葛玄是吴国著名的道士,据说是学道得仙者,时称葛仙公。葛洪自幼耳濡目染这两种文化,性格与思想上因而具有儒道兼采的特点。他的性格和学识使他形成了复调式的人格:时或宗儒而仕进,时或奉教而厌世。感于家道中落、政治黑暗、仕途艰险,葛洪遂“少有定志,决不出仕”,于是向堂祖父葛玄的弟子郑隐学习神仙导养之术。可又因年少,意志不专,俗情难尽,不能大有所得。葛洪也就只能在俗情与仙趣中徘徊。
  其实,俗情是难以泯灭的,在东晋的小朝廷上,他一留就是二十年。大小的官当了不少,政绩也不错。连著名丞相王导都看中他,辟之为掾,为咨议参军。但其仙趣更难泯灭,到了晋成帝时,他年纪也大了,听说有地方出产丹砂,便为勾漏县令。皇帝认为他德高望重,热情地加以挽留。葛洪说,荣誉富贵不如活命致仙的丹药值钱,最后葛洪落草广州的罗浮山,开始了他的金丹生涯。金丹之梦自然是难以圆满,葛洪活了八十一岁,算是高龄,但毕竟还是未能长生不老。炼丹只是一种理想的寄托,但是这种寄托是在虚幻之中,倘若可以从中寻得乐趣,也未尝不可。平和处世,抑或是信佛求道,只要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就好。
  葛洪一生著作颇丰,但最为人称道的是《抱朴子》。这部著作约成于葛洪三十五岁的时候,其理论体系也打上了他鲜明的人格烙印:内篇谈神仙丹药,外篇论经世儒术,整个儿是内道外儒。就内篇而言,其突出的贡献在于提出了仙可学致、金丹可合的思想。魏晋时期服食之风在士大夫阶层盛行,但很多人只相信通过服用药物或养生方术可以延长寿命,而对于成仙不死则持怀疑态度。有些人虽承认有神仙之说,但否认凡人可以修炼成仙,还有些人认为世间并无神仙。若嵇康持神仙有种论,向秀持无神论。葛洪却大胆地宣称: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这句石破天惊的话一下子就把道教的窄门冲开了,就和竺道生和尚说出“一阐提皆可成佛”的效果一样。在这里不必去详细追究葛洪的丹鼎之术,只要有了长生不死的旗帜,道教的信仰便可以树立于任何一个阶层,无论其贵贱。葛洪出儒入道、或仕或隐的依违人生,与他的人格特质相关。人格特质有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之分,葛洪的根源特质应当是儒道两种传统思想,依据时代、年龄等变化,又形成了葛洪或仕、或隐的表面特质,从而形成了人格的复调。
  每个人都有其最初的人生理想,但是在生命的旅途中会遭遇不同的悲喜起落。我们都是平凡的人,平凡地生活,平凡地过每一天,直至老去。但是亦有一些人不堪世俗的重负,无法承受世间的大起大落,大悲大喜,无法面对酷冷的现实,甚至无法接受生老病死的最终命运。于是选择其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寻求超脱,寻找永生之路。有些人追寻佛教的莲花境界,免去轮回之苦,有些人隐入山林,潜心修道,让自己心性变得平和清淡。但也有大多数人潜心炼丹,寻觅仙方,希望可以延年益寿,甚至长生不老。如果迈出红尘,潜入山林,静心修道,不求长生不老,只求换来一身的仙风道骨,又何尝不是一种潇洒人生?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6-8-9 00: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3:58 编辑

由佛至道,过的都是离世绝尘的生活,也是每个人追求自己人生所选择的方式。无论是孙登还是葛洪,他们修道也许都是为了避绝俗世,寻求灵魂的永生。
“潜心炼丹,寻觅仙方,希望可以延年益寿,甚至长生不老。如果迈出红尘,潜入山林,静心修道,不求长生不老,只求换来一身的仙风道骨,又何尝不是一种潇洒人生?”
青岩这段文字我很欣赏,也诠释了本文的真意。无论是参佛还是修道,只要走自己的路,就是一种快意人生!

3#
 楼主| 发表于 2006-8-9 12: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3:58 编辑

谢谢落梅斑竹的点评和鼓励!
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7 09:03 , Processed in 0.05025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