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323|回复: 4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阡陌上的《诗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4-10 19:1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9:08 编辑 <br /><br />
阡陌上的《诗经》
薄暮

       江南的四月天,春风和煦,阳光铺满老家场院,光线细密轻柔,梳理着那几只鹅黄色小鸭的毛茸茸的羽毛,使得小鸭子们看上去更加清新可爱。父亲说,选购小鸭子要看它的嘴巴长相,茸毛色泽,脚蹼形状等。看着鸭子的脚掌,想起年少时,我和村里的小伙伴们,一双脚丫子不停地跑在野外阡陌上,天气稍微暖热,男孩们干脆赤足。我穿着母亲做的红格子布鞋,小心地追赶着这几个猴子一样的伙伴们,细尘落在鞋面上,蹲下身子,用手轻轻抹去,再双手合拢,揉搓,看看掌心,干净了。
  父母亲要去麦田里剪青麦叶,说是用麦叶打汁水,做青团子。我兴致盎然,动手脱掉皮鞋,换上母亲的旧布鞋,念叨好久没到陌上走走看看了。
  以前人们经常走一条西边土路到田野,路面没有坑洼和杂草。现在,这田埂上只有中间看得见湿润的泥土,别处长满杂草,这些草在春天到来后全探出嫩绿的脑袋,一个劲地往上或贴着地面长,密密层层的,有的已经开着蓝色或白色的小碎花。我思量,《诗经?小雅?出车》中的“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诗句便来自阡陌乡野间。春天是需要人们用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去等待的,当春意萌生,草木和农作物生机勃勃,转眼到了草长莺飞的四月,那渐次晕染开来的绿色和红色,深深浅浅,或浓或淡,一大片,一大片,铺天盖地,令人目不暇接。
  春天的原野上遍地青麦,一块块金黄的油菜花镶嵌其间,需要眯起眼睛,才能极目这无边的春色。人仿佛进入了密林仙境,变成《诗经》里的一株桃花,“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在陌上摇曳。风吹过小麦地,麦叶青青弯似黛眉,起伏有致,如同水的波纹,风止,静寂一片。鸟儿飞过长空,那鸣声清亮如洞箫之音。这意境,像是在翻阅《诗经》,翻着翻着,手停在此页上,书就这么打开在春光里。
  田间的沟渠里蓬生着丛丛菖蒲,它的芳名,是那年清明,和母亲在田埂上掘马兰头和荠菜,发现了这种修长碧绿的植物,从母亲口中得知的。于是,从《诗经》里去读它,“彼泽之坡,有蒲与荷”,荷是人类最早作为滋补药用的草本植物,而菖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为灵草,气味清香,用来驱蚊除病。这时节,它们还在初长,到了端午日,人们用红线将菖蒲和艾叶各一株,大蒜头一个,扎起,悬于大门边的屋檐下,以防疫驱邪。田埂上一簇簇的马兰头鲜嫩清秀,荠菜们略显老成,有些已经擎着细碎的白花了,可惜我忘记带上小刀,嘴里嘟哝,怪母亲没有提醒我,母亲却不以为然,说,家里西墙根下有许多马兰头,回去挑嫩的摘。
  记得在中学念书时读过《诗经》里的《蒹葭》一诗,蒹葭是一种植物,老师给我们讲解,它是芦苇,那时,我只觉得古人给植物取的名字真好听,并未领会其中意蕴。现在想来,古代,人们靠采摘大地上的野菜为生,所以诗中弥漫着大自然的植物气息,人们劳作时的生动画面也历历在目,比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参差荇菜,左右行之。”那些在阡陌上自由生长的野菜们,更是被他们反复吟诵。任意翻开《诗经》书卷,一纸野菜清香扑面而来,“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出自《诗经?国风?邶风?谷风》)荼、荠皆是野菜名,荼是苦菜,荠菜则清凉,味甘。
  田埂上随处可见鱼腥草和车前草,早在古时候,先人就在平常的生活中,积累经验,认识它们的药用价值。《诗经》里的《周南?芣苡》有句诗:“采采芣苡,薄言采之。”即是当时妇女一边采摘药草一边唱的山歌,可以想象那个欢快的劳动场景。顺着记忆的线索,追寻到岁月深处,孩童的我,一到夏天,就在房前屋后,阡陌,河湾,四处寻找车前草,用小刀连根掘起,放进竹篮,回家后,铺在场地上晒干,然后,拿到小镇的药铺去换钱,用来购买学习用品。偶尔遇到腹泻,咳嗽,奶奶会用叶煎汤喝,很有用。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这《诗经》里的“薇”,是野豌豆苗,记得奶奶活着的时候不止一次提起苦难岁月里,人们常常去麦田和地头采集野豌豆苗,回家放在锅里水煮后充饥。
  如今,生活富足,这些野菜在城里的菜场、餐馆被视为绿色时令菜,人们食用它们,叫做尝鲜。野菜的质感和香气让人味蕾顿开,好像品尝到了春天的味道,渗入心脾。这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恩赐。野菜和人,都是有根的,祖祖辈辈生长在大地,彼此依存,没有任何顾虑和担忧,唯有朴素而简单的情感。在《诗经》里可以找到我国文化的根,和人类生命的源头。
  我们缓缓走在青青的陌上,似乎可听到小麦拔节的声音,这是生命的律动。小麦是人类最早种植的农作物。“爰采麦矣?沬之北矣。”这里的“采麦”中的“麦”,就是麦子。这是古人采摘麦子的劳动景象。亘古以来,麦子和水稻、大豆、玉米,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粮食作物,并构成了传统的农业文明。
  穿过麦地,我们来到一块地势略高,狭长形的地里。这块地已经荒芜多年,是父母在年前秋天开垦出来的,他们种了小麦。我发现在这块地的最西边,有一棵长得歪斜的老桑树,记得我年轻时在附近责任田里收割麦子,还坐在这桑树下乘凉歇息。便问父亲,怎么没砍掉它?父亲轻叹一声,说,现在桑树稀少了,在以往,它对人是有恩泽的,是有根源的。我走过去,只见苍老的枝干上长出了一片片嫩绿叶子,它老了,但依然活着,给人们带来生命的希望。

  《诗经》中有首长诗,题为《国风?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是其中一句。短短十六个字就把桑叶的茂盛青翠和熟的桑葚与飞着的斑鸠勾描绘得传神鲜活,生趣浓郁。
  桑,不再是普通的植物。人们在大地上种桑养蚕,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桑和梓,古人常在家屋旁栽种,又说是父母种的,要敬重它们。后来,“桑梓”象征故乡,家乡。桑,蕴含着一种家园情结。看来,我父亲深深懂得桑的意蕴,他说的“恩泽”和“根源”是对祖先的一种敬畏,生活中的潜移默化,使他对桑的传统文化意象产生了朴素的感知,是一种精神上的传承。
  我蹲下来,和父母一起剪麦叶子,吸纳着青涩的麦香,胸腔特别舒坦。在这清明的天底下,万物生长时,人的内心也会有一粒草籽在萌芽,它在《诗经》叫谖草,即萱草,亦叫忘忧草,是母亲花,象征母爱。这是大地赐予的爱。爱,使所有生命,在这无边的春光里,生生不息。
  
                                                                                                                     2016年4月9日




2#
 楼主| 发表于 2016-4-10 19: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9:08 编辑 <br /><br />桑椹

61b1db37nc359a583c788&amp;690.jpg (97.78 KB, 下载次数: 306)

61b1db37nc359a583c788&amp;690.jpg
3#
发表于 2016-4-10 20: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9:08 编辑 <br /><br />文章标题富有诗意,文章内容的视觉切点也很别致。一个人的成长片段与阡陌之上的植物相互辉映相互应正,既用感性的经历诠释了诗经的内涵与核质,更用生动的具象映衬了原本山川极命草木的韵致和特色。独特写写独特是这篇文章的看点也是值得圈点和借鉴的地方。欣赏并问好老朋友!

4#
发表于 2016-4-10 20: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9:08 编辑 <br /><br />文章柔美,和顺,雅致。全文用植物串连,这些植物又不是无的放矢,它们都出现在《诗经》中,并与作者的成长记忆息息相关,凭借着这些植物,写活了记忆,写活了诗经。欣赏并问好!

5#
发表于 2016-4-10 21: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9:08 编辑 <br /><br />将原野上的植物,与诗经衔接,多了一层意蕴,多了些许知性,读来意趣盎然!

6#
发表于 2016-4-11 08: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9:08 编辑 <br /><br />我常常惊讶于薄暮的田野情怀,对一个女子而言,寄寓城市生活,而能有如此这般对于田野的书写,不是简单一句热爱自然所能囊括的,这样的书写背后是作者于繁复的生活之后对于一片精神田野的守望,诗经,正是这种守候的高岗。

7#
发表于 2016-4-11 09: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9:08 编辑 <br /><br />这是一篇很独特的文字,诗经里的植物美与现实生活中里的植物美和作者对两者感受的美融为一体,不仅给人以视觉的冲击,也给人以心灵上的滋润。好让人享受的文字。

8#
 楼主| 发表于 2016-4-11 09: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9:08 编辑 <br /><br />文章标题富有诗意,文章内容的视觉切点也很别致。一个人的成长片段与阡陌之上的植物相互辉映相互应正,既用 ...[/quote]
感谢敬版第一时间悉心点评我的文,让你辛苦了。这评论读来就是一种文字上的营养,精准而深度,并深受鼓励!谢谢,问好!

9#
 楼主| 发表于 2016-4-11 09: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9:08 编辑 <br /><br />文章柔美,和顺,雅致。全文用植物串连,这些植物又不是无的放矢,它们都出现在《诗经》中,并与作者的成长 ...[/quote]
感谢昙花版主细致到位的点评,谢谢你的鼓励!
春天快乐!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4-11 09: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9:08 编辑 <br /><br />将原野上的植物,与诗经衔接,多了一层意蕴,多了些许知性,读来意趣盎然![/quote]
感谢高老师的精准点评和鼓励!问好!

11#
发表于 2016-4-11 13: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9:08 编辑 <br /><br />春天的感性状态,从外物辐射到内心,从情境抵达《诗经》的意境。在妥帖自然的交融中,发掘出传统文化视角中,春天所蕴含的人文气息。由于作者理解的细致、认知,解读出内涵,呼应着人们熟悉的自然事物,整个文本就具有了感性的文化格调。同时也强化了人的审美,以及审视自然俚俗的意识。

12#
发表于 2016-4-11 15:48 | 只看该作者
跟着作者的笔触奔向田野,一边欣赏各种植物,一边欣赏诗经经典,还有作者的童年回忆,令人回味无穷。欣赏问好。
13#
发表于 2016-4-11 15:59 | 只看该作者
春天的场景,通过抒写者内心细腻质感的体悟之后,再巧用《诗经》中的佳句,使文本起到了思载千古的精妙与韵致。这也是抒写者文化审美的宽泛体现。
拜读薄暮老师佳作!
14#
发表于 2016-4-11 22:44 | 只看该作者
好文学习!问好王老师!
15#
 楼主| 发表于 2016-4-12 10:34 | 只看该作者
剑鸿 发表于 2016-4-11 08:49
我常常惊讶于薄暮的田野情怀,对一个女子而言,寄寓城市生活,而能有如此这般对于田野的书写,不是简单一句 ...

谢谢剑版独到而细致的点评!更感谢你对我有关田野书写的鼓励!我出生在乡村,懂事起有二十几年生活在乡间,不管是生产队劳动还是自己的责任田劳作,都有着深切的感受,大约年纪使然,对那段生活竟然非常清晰,并感到有种情结了。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5 08:14 , Processed in 0.061633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