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358|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长乐之憾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黄乐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8-21 13: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福建省长乐市是郑和航海史上的浓墨一笔,当年浩浩荡荡的郑和船队就是在此停泊,等候季风来临而扬帆远航。对于现如今的长乐人来讲,郑和文化品牌无疑是城市经营和经济发展的无可替代的无形资源。但是,如何实现历史古迹保护和城市经营间的双赢,成为考验地方政府政治智慧和执政能力的现实问题。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黄乐桢 / 福建长乐、北京报道

    2005年7月11日,这是一个属于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和外交家郑和的日子,“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的到来,使“郑和热”几乎蔓延全球。

    国内举行的旨在弘扬郑和精神的系列活动,早已于5月份便在福建省长乐市拉开序幕。长乐市是当年郑和船队的国内出发地,所以此地的纪念意义和象征意义都非同寻常。

    为此,《中国经济周刊》于7月初前往长乐市,开始当地郑和历史的探访。一踏入长乐市,“郑和路”、“郑和桥”、“郑和小区”、“郑和广场”、“郑和公园”……“郑和”理所当然地成了当地的一个“金字招牌”。

    “但是在长乐,你现在看到的可能已经不是真正的郑和历史了。”7月3日,九三学社长乐市委员会副主委、长乐郑和研究会学术顾问张国英的这一判断让记者颇感意外。  

    “长乐出现了许多郑和历史的假象,比如两个南山的问题、郑和塑像真伪的疑问等。而所有这些假象几乎都产生于经营城市这一‘光环’背后,”7月12日,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庄景辉也向《中国经济周刊》表述了同样的看法。

    在长乐记者感受到,地方政府在城市经营中,非常重视打“郑和牌”,并因此大大改善了城市环境和经济发展。

    然而,当地就有学者认为,在“打郑和牌”和尊重、珍惜郑和留下的历史文化遗存之间,长乐已经造成了诸多无法弥补的遗憾,而这些遗憾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乱码”的古迹

    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中,城市地名变更不可避免,但那些记载了重大历史记忆的地名显然不在此列;对于后人来说,地名混乱很可能引发历史失真、甚至历史消失。

    南山,是郑和航海史上的浓墨一笔,它是郑和在福建省长乐市的标志性地理位置。当年浩浩荡荡的郑和船队就是在此停靠,等候季风来临而扬帆远行。

    史书中记载,郑和于宣德六年(1433年)在长乐南山设立《天妃灵应之记》碑,碑文中多处提到“南山”、“南山行宫”;在《郑和航海图》中有“南山寺”、“南山塔”的真实记载;同时,2000年出版的《长乐市志》的“名山”篇中也首推此山。

    正因如此,郑和、郑和精神一直是长乐市发展旅游、地方经济的金字招牌,很多慕郑和之名而来长乐的旅游者,常常是直奔南山而去,但遗憾的是,所见到的此南山已不是郑和的彼南山。

    近年来,长乐人的共识中又有了一个新南山,而两个南山并存不久后,新南山几乎已取代了真南山。

    南山名称的变更,带来古迹的模糊、历史的失忆,而这一切变化皆与当地城市建设、城市经营却又同步发生。

寻郑和的“南山”  找到的是“塔山”

    七月盛夏,八闽大地首次迎来了今年的高温预警,素有“海滨邹鲁”之称的长乐也难抵酷热。

    7月5日上午,吴航大街的市标处,火烤一样的太阳下,《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等不及出租车,随手拦了一辆载人摩托车。

    “去哪里?”

    “到南山。”

    “到了,一块钱。”

    “这么快,两分钟不到啊。”

    “你要的南山就是这个了,本来就不远。”

    记者一抬头,“南山公园”四个字豁然在眼前,举目望去,一座仿古桥架在两山中间,仿古楼阁悄然矗立在山头上。

    “这是与郑和有关的那个南山吗?”

    “这就是南山啊,你不说去南山吗?假如去与郑和有关的是郑和公园,叫塔山,那里已经好几年前就不叫南山了,要不要去?”

    记者再次上车。3分钟后,记者走进了郑和公园的西门,门口的郑和公园简介标牌上写有:“郑和公园位于市区的塔坪山上…原名‘南山公园’…”

    来长乐之前,《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翻阅的许多史书中,都称长乐南山是历史文化名山,而且当今世界上仅存的详载郑和七下西洋的文献碑刻—《天妃灵应之记》碑中也多处提到“南山”,作为郑和船队出海前的停泊港湾,南山伴随郑和的名字而扬名天下。

    但现在,在历史名城长乐市,前后5分钟时间内,记者就跑了两个南山,记载郑和下西洋历史的究竟是哪一个?

    “现在郑和公园的那个山才是郑和出海历史上的南山。”长乐郑和研究会学术顾问张国英对《中国经济周刊》如此说明。

    福建省作家协会作家张端彬曾专门撰写《长乐究竟有几座南山》一文,并对郑和公园的历史名山—南山作了阐述。文中称南山位于县治西南,由兰茗、香界、石林三座山阜组成,故又称三峰山。

    《长乐市志》也明确写道:“南山,在长乐古城西南,故名。”“南山有塔,俗称塔山、塔坪山。”

    上述关于地理位置、外观等的描述,都证实了郑和公园内的山就是历史名山—南山。此外,该山之颠有建于宋代的三峰塔,即当年郑和舟师进出太平港的了望塔与航标塔,还有郑和在塔边修建的佛寺、天妃宫,南山之麓还有郑和凿的天妃宫大井,以及建造的楼(母梦楼)。

    长乐市旅游局出版的《郑和在长乐》宣传画册中,更是明确指出:“郑和史迹陈列馆位于市区郑和公园三峰塔前,原郑和奏建的天妃宫遗址上。”

    从学者、专家到政府官员和地方宣传资料诸多方面看,郑和公园内的山就是郑和航海史上的南山,但遗憾的是,在当地人的称呼中,此山已不叫“南山”而是“塔山”,因为“南山”已另有所指。

    新“南山”来自“寿比南山”

    现在的长乐人默认的南山,就是先前摩托车司机带《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前去的南山公园。此南山从何而来?

    7月11日,来北京出席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大会的长乐市旅游局局长,同时也是长乐郑和研究会秘书长曾国新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说,“南山公园所在的山叫三台案山,没有改名。这个公园叫南山公园,是取俗语‘寿比南山’中的南山之意。”

    张国英对《中国经济周刊》的介绍是,南山公园这个山叫鳌山,又称南门山,历史上从未叫过南山。

    《中国经济周刊》在南山公园采访时,几位公园看护工人的说法是:“这里不是真正的南山,但现在大家叫习惯了,所以只要你说到南山,肯定会拉到这里来的。”

    看来,在长乐市各阶层的共识中,南山公园以及公园里的山都与郑和历史上的南山无关。

    但这种共识似乎无法改变这样一个现实,即从目前看,真正的历史名山南山已经丧失了其原名,被不成文地改叫塔山;而从长远看,对于旅游者、特别是对于后人来说,不仅带来地名、古迹的混乱,甚至还可能意味着一座历史文化名山的消失。

    有意思的是,可能带来如此重大影响这一历史古迹名称的改变,最初起因则是寄托了城市建设的一种美好愿望。

    在介绍南山公园的建设和名称由来时,长乐市一位政府官员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前几年,长乐市在通往鳌山的路上修建了一座桥,一位领导人为其取名“南山桥”;大桥建完后,又在鳌山这里新建了一个公园,有人就建议说,中国有俗语叫“寿比南山”,公园就取名南山公园。另外,鳌山又刚好在县城的南面,于是鳌山便开始被叫成了南山。

    南山公园在后来的经营中,公园内建设了很多与“南山”有关的景观,如以鳌山山麓为中心建《南山赋》碑、南山人造瀑布、南山十景等,并提出了“打造南山文化圈”等经营理念。

    由此,南山公园在当地的名声大振,特别是鳌山被改称为南山之后,原有的与郑和历史相连的南山,便开始淡出了百姓的视野。

    更重要的是,此后,在当地政府的行文中,真正的南山已经被改称为“塔山”。

古迹保护与城市经营  能否两全其美

    历史就此开始变得不再像原来那样清晰。这种变化引发了当地一些历史学者和专家的质疑和批评,他们认为,这种地名的改变和混乱是对郑和历史的“篡改”。

    “这是一个假案,对历史名山的名称调换后,到长乐来的游客,不知情的话,可能就看不到真正与郑和有关、与历史有关的南山了。”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庄景辉对《中国经济周刊》评价说。

    庄景辉的观点得到了不少人的赞同,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当地政府官员说,地名混乱是不科学的,也建议过政府进行改正,“之所以发生这种现象,根本原因是建设部门不懂郑和历史。”

    城市地名的变更应该属民政部门管理。7月13日,《中国经济周刊》就此问题致电长乐市民政局某负责人,对方称这是政府定的名字,民政部门也就没有再过问,但也没有批复过,“我们哪敢改这个南山的名字啊。”

    “地名是有文化的,尤其是对与南山这样的历史名山,应该保护,而不应该出于其他目的做出变更。”福建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的一位人士对《中国经济周刊》评价说。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南山公园的建造,确实带来了当地环境的改善和城市的发展。

    市旅游局局长曾国新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南山公园的原址其实是个倒垃圾的地方,即垃圾场;但建了公园之后,整个环境都改变了,人们开始认可此地,这里的房子才有人住了,所以建造一个南山公园带动了整个城市环境和建设的提升。

    《春水》是长乐市的一本文学刊物,其2005年第2期,该市某位领导刊登了一篇题为《首石凝云(外一篇)—南山含笑》文章,形象地反映了南山(注:原来的鳌山)的演变和发展,文中写到:“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把南山面貌的改变看作长乐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这些年,当我们发展的视野越过‘小南山’,实施‘引森林入城’,南山终于含笑…回想过去的三台案山,那是一个杂草丛生的乱坟岗头,可以说阴气森森…但是现在,这里已经成为长乐人家喻户晓的休闲娱乐场所,南山正微笑着走进我们的生活。南山正绽放着发展的‘笑意’。大南山的规划建设,可以说是长乐营销城市极其成功的典范。…政府财政投入微乎其微…大南山已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2005-7-17     中国经济周刊(2005年27期)发布
2#
发表于 2010-5-26 08:49 | 只看该作者
提读欣赏。
3#
发表于 2010-5-27 07:40 | 只看该作者
如何实现历史古迹保护和城市经营间的双赢,成为考验地方政府政治智慧和执政能力的现实问题。
4#
发表于 2010-5-31 07:59 | 只看该作者
再次提读。
李祥汝 该用户已被删除
5#
发表于 2010-6-13 01:51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6#
发表于 2010-6-30 09:17 | 只看该作者
迹保护与城市经营  能否两全其美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0 01:49 , Processed in 0.061069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