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09|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遥远的风物(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4-11 21: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9:11 编辑 <br /><br />
   此时,白鹤山就像一只静静卧立的仙鹤,不带一尘气息地凝视着远方的虚空。

   一些零零碎碎、略带荒凉的土黄建筑就在上方的山梁上。白鹤山不太高。这里的海拔就在一千三四百米。

   我们加入了向上攀爬的行列中。

   自葫芦河从村前经过前,就有人不断从山路两边上上下下。肥沃的土壤已被冲刷殆尽,在一圈圈形成的冲击地带,在干燥的碎石与风化严重的岩石缝中,还是有植物在顽强生长。荨麻,柳树,艾蒿。还有枝条干瘦的沙棘,从草丛中探出头来的紫丁香。它们在灼人的骄阳下开放着细碎的小花,或展示着坚硬向上的生长姿态。这些微细的风物,我一直将其视为高原生命中最富于活力与美感的一种象征与存在。

   十分多分钟吧,我们就站在了这座依山而建的高耸但有些逼狭的建筑跟前。有一块小平地,叫爷庙井。平地边有熏烟的香炉。井被黄泥房遮盖着,看不清楚。那是由麦秸秆与黄土泥混合而成的碎屑抹光的墙,平洁,光亮。有香气浓烈的青烟在井前冒着。面对百年之前的建筑,心情格外繁杂。我知道,那些简单的祝颂与祷词只会风一样不着痕迹。凝视,或者记忆就是最好的思缅。于是,在爷庙井的牌匾上停留片刻后,就继续向陡峭狭窄的石头台阶爬行。

   一口井就这样和我们擦肩而过,没有溅起半点涟漪,甚至也没有带来片刻的喧嚣。

   井的后面就是迎恩堡。

   堡子的墙面早已斑驳龟裂。深深浅浅的口子,就像是血盆大口,吞噬着炎炎亮光。上坡路的尽头,能看到一个门楣低垂的单扇门,上面锁着一把铜锁。门的两边是被大风撕裂成碎片的对联,隐隐约约的还在风中飘荡。有不太茂密的竹子从墙头高高低低地探出头来。坡是用河里的石块铺成的,凸凸凹凹,像是被风吹皱了的一张脸。

   我们要采访的对象是王老太。王老太今年七十好几了。身手还很敏捷。现在县文化馆当门卫值守。她是土生土长的神明川人,一直以安维峻庇荫过的后人身份示人。但这些年,这个问题对她却是越来越成为一个问题。因为安老爷的亲系早已不在本村了。所以,面对提问,她几乎无从回答。这让我想起一个词,叫做“叛徒”。

   对,背叛了先人和过去。只有苍白的现在,就像还屹立在村门口的崭新石碑。安维峻故里。即便是崖头的柏树也已经枯萎了。而能够想起大人的,只有那些遥远的口口相传的故事了。

   以名人甄别、提升影响的文化习惯已经传导到了最民间。这是我们文化传承中的一个日益沉重的现实。好在王老太家的后院里还保存有一孔比较完整的窑洞。

   那是当年修筑堡子时安老爷让村民自保时挖掘的洞子。人类总是在最危急的时刻才会想起先祖的遗训。

   其实,这样的洞子在秦安还有很多,只不过如今大多被当做储物室而利用了。

   王老太家的窑洞简直就是一个民俗博物馆。早已淡出秦安人文生活的农业、生活用具,在这里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存。锄,锨,镰,镢,犁是犁杖,套绳和铧。还有耱子、耙子、连枷、筛子、笼头,用布条缠了边的背篓、笸篮、簸箕。还有打土坯用的杵子。老人的儿子用筐子装了些料往窑洞后的柴棚里去,那里养的是鸡。鸡不是散养的,都在舍里。鸡舍是用铁丝编的笼子,前面只开一个口,栓着一个食槽。见到槽里有料,一个个都伸出头来。它们好像经常在吃,一俯一仰,像是在不停地在叩拜着。鸡是直肠子的,西地人说它们是饿死鬼转世来的,要不停地抛食吃。

   这才是农村的味。

   在陇上转悠的这几十年里,每当看到那些笨重的农具,那些脾性古怪的牲口,闻到那些炕灶里冒出的烟味,甚至是散落在地的牛粪、狗屎,就会产生出一些兴奋了,并以此来认同我早已淡远了的故土情结。我知道,那是一种熟悉到骨子里的亲切感。但我也知道,这仅仅是一种一厢情愿的认同而已。即便是现在的农村,经过十庄九村,也难以见到一头牛了,更不要说这些丰盛的农具了。人们宁可去城里打工,也不愿再回到田地里去。

   窑洞里不是很黑,有星星点点的光亮从洞口的窗棂中漏下。在最中央的空地上,是还在使用着的磨子。石磨子。王老太太说,平时想吃杂粮了,就在磨子上推些,粗是粗,可筋道,比粮店里卖的好吃多了。磨槽光亮的很,磨眼用纱布罩子罩着,进不去尘土。

   窑洞外的墙上有几节台阶,从这里,可以俯瞰庄子下面的葫芦河谷。杂乱的河滩,金黄的麦地,细密的流水。四周的山野一点点在渗着绿。河谷文明曾有的辉煌与今天的现实恰成一种强烈的对照。这样的地方,总给人一种精华耗尽的感觉。望着人烟稠密的河谷四周,历史恍如一眼云烟,仅就建筑而言,再也没有能超越这堡子的形制与范式,我不禁悲从中来。

   高处,风呼呼有声,再不下来,会吹出人的眼泪来。

   王老太讲,堡子里的人家,大多都搬到山下去住了,还在留守着的都是老人。

   在堡子后面的山上,建有安老爷的纪念馆。

   纪念馆的外围是个娱乐山庄,可游泳,吃饭,唱歌,还可桑拿。往里走一转弯的空地上,是安维峻纪念馆。冷冷清清的,有羊在喝着工人水管里流出的水。羊粪蛋蛋散落满地,让人无法行走。馆里播放着秦安小曲。安老爷曾经做过小曲的词。秦安话一唱成小曲,我就听不懂了,王老太翻译,说是《雪里访贤》,三国时刘备三顾茅庐的事。雪里访贤,又来到卧龙岗前。雪花儿乱飘,一座茅庵,真乃是修真养性一座仙山。

   王老太给我们说,纪念馆是老爷的后人捐资建的,当时规划很大,建的过程就缩水了,纪念馆成了一个噱头,气的老爷的后人再也不来了。纪念馆也是红墙黛瓦,有小院,有曲径。正房里面悬挂着安老爷的塑像,穿着官服正襟危坐。除此,再无它物。

   意大利藏学家杜齐说过,“时世越发艰难,古代光荣业绩越成为陈迹,各式各样的传奇就越发赋予它们以各自的解释,用缤纷的色彩涂饰过去的幽灵。”但现今,在历史的重要转折关头,高原上的人们作出了一个无奈的选择,把希望的实现完全委托于曾有的名人,形而上的信仰变成了现实的约法。于是,民族的强健就依凭了虚无的祈禳。

   下山再经过神明川时,空闲的马路上旁坐着几个人在晒太阳,一杆旱烟锅,从一个嘴里转到了另一个嘴里,湿漉漉的。他们在谈论着马,说马是世上最倒霉的,它和驴交配,生下的孩子不像自己,也不叫它的姓氏,等于是别人的。

   我不禁哑然失笑。

   我知道,在民间的传说之外,还有另一个世界,深潜在俗世的下面。那不是社会学意义上的,更不是民俗学上的。在那里,永远没有人宣判,也没有人期望。一切都静悄悄的大步前行。这种晦暗而尖锐的生活,让人觉得,这个世界也许在想象之外,还没有这么实惠,或势利。

      


2#
 楼主| 发表于 2016-4-11 21: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9:11 编辑 <br /><br />各位文友好!

3#
发表于 2016-4-12 09: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9:11 编辑 <br /><br />一篇美文,前来欣赏学习。问好。

4#
发表于 2016-4-12 09: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9:11 编辑 <br /><br />从遥远的风物中,我们能够体会到作者崇尚自然向往桃花源的美好期盼和对现实的反思、丈量和自省意味。不错的文笔,继续欣赏作者的这个系列文章。问好。

5#
 楼主| 发表于 2016-4-12 12: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9:11 编辑 <br /><br />一篇美文,前来欣赏学习。问好。[/quote]
谢过彦林的阅评! 问好了~

6#
 楼主| 发表于 2016-4-12 12: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9:11 编辑 <br /><br />从遥远的风物中,我们能够体会到作者崇尚自然向往桃花源的美好期盼和对现实的反思、丈量和自省意味。不错的 ...[/quote]
土堡子的文化内涵需要近观,更需要远视。
谢过敬版版的阅评,问好你~

7#
发表于 2016-4-12 13: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9:11 编辑 <br /><br />跟随作者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地方。作者在书写过程中,把自己的情绪极妥帖地融入到文字中,读来感觉很是亲切,自然。欣赏并问好!

8#
发表于 2016-4-12 14: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9:11 编辑 <br /><br />从地理物象到岁月人物,在叙述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如此,具有浓郁人文情怀的笔触和视角,確见何也朋友深刻的思想见地,睿智的辨析目光。问好。

9#
发表于 2016-4-12 16: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9:11 编辑 <br /><br />笔触细致生动,在攀爬白鹤山的过程中对那些草木那些景观的描写透彻,融入了个人的感悟,有着浓郁的地域色彩和风土人情。问好!

10#
发表于 2016-4-12 16: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9:11 编辑 <br /><br />堡子,王老太家的窑洞,这些有着时代意义的风物,在时光那头明晰、在抒写者眼前却像是一封厚重的岁月书信。文字中蕴含着抒写者的微妙内心体悟、深刻的思想。浓郁的地域文化的情结。一篇非常厚重的散文,拜读学习!

11#
 楼主| 发表于 2016-4-13 09: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9:11 编辑 <br /><br />跟随作者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地方。作者在书写过程中,把自己的情绪极妥帖地融入到文字中,读来感觉很是亲切 ...[/quote]
谢过雨夜斑斑的阅评。这样的建筑,真的让人心情繁杂。
问好!

12#
 楼主| 发表于 2016-4-13 09:59 | 只看该作者
房子 发表于 2016-4-12 14:14
从地理物象到岁月人物,在叙述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如此,具有浓郁人文情怀的笔触和视角,確见何也朋友深 ...

感谢房子斑斑的阅评。
这些已经远去了的风物,真的让人难以忘怀。
问好!
13#
 楼主| 发表于 2016-4-13 09:59 | 只看该作者
薄暮 发表于 2016-4-12 16:09
笔触细致生动,在攀爬白鹤山的过程中对那些草木那些景观的描写透彻,融入了个人的感悟,有着浓郁的地域色彩 ...

谢过薄暮的阅评。
问你好!
14#
 楼主| 发表于 2016-4-13 10:00 | 只看该作者
肖娴 发表于 2016-4-12 16:09
堡子,王老太家的窑洞,这些有着时代意义的风物,在时光那头明晰、在抒写者眼前却像是一封厚重的岁月书信。 ...

谢过肖娴的阅评。总是难忘这些古老的风物。
问好!
15#
发表于 2016-4-13 17:09 | 只看该作者
历史、人文、民俗都在这里交融,于是也有了不同的内涵,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4 14:45 , Processed in 0.060332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