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25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水浒》对儒学的歪曲与践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9-1 10: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猛一看《水浒》中描写的忠、孝、仁、义不正是儒家的孔夫子极力鼓吹宣扬的学说吗?宋江他们在梁山树起了“替天行道”的大旗,只反贪官、不反皇帝,不正是做到了儒家所说的“臣事君以忠”了吗?宋江本人在江湖上的出名也是因为他的“孝义黑三郞”的美名;李逵、武松、花荣至死也尽到了朋友之间的“信义”,即使宋江骗李逵喝下毒药,李逵也是“生是哥哥的人,死亦是哥哥的鬼”了。似乎他们真正做到孔夫子所说的“舍生取义”了。从而似乎也证实着《水浒》实是一部宣扬儒家“忠、孝、仁、义”的书。其实不尽然,仔细看就会看出眉目的。
  首先还从宋江说起,就不知他的“孝”体现在何方,三十多岁不但无家无室,没有一男半女,既不能奉养双亲于近前,也不能“竭尽其力”为父亲尽孝在旁,还背着他老爹宋太公在外金屋藏娇包二奶。把个阎婆惜也养得到处偷汉,满城风雨,可谓丢尽了宋家的脸。宋江平时又和社会闲杂人等鬼混在一处游手好闲,连喝醉酒都不忘在浔阳楼做反诗。不知他的孝从何而来。他对江湖弟兄们也是对我有利者用,对我无利者一概抛弃。何谓有“义”?将林冲在病中抛弃,他忙着进京升官领赏,就是典型一例。《水浒》对宋江的描写,可以使后人这样理解,只要我嘴上喊着忠、孝、仁、义,私下里照样包二奶,和黑社会分子勾结,我照样在社会上吃得开,照样受大家尊敬,照样是大家的龙头大哥。
  这哪里是对儒家学说中忠孝的宣扬,分明是对其的嘲弄与践踏。
  再仔细分析宋江所谓的“忠”,在宋江出场时描写他“刀笔精通、吏道纯熟”,这就说明他玩弄于宋朝的法律于掌股之上,他在郓城县黑白两道却吃得很开,他的忠又体现哪里?他至死不忘招安,也就是希望得到更多的荣华富贵,合理合法地享受荣华。
  他这种行为造成的恶果竟是我既可以拿国家的俸禄循私枉法,挖政府的墙角,我又可以结交江湖的黑道人物,通吃黑白两道,这和儒家所倡导的社会责任何其远也。
  再说李逵,哪里是为了信义,只因宋哥哥的十两银子,哥哥江湖上流传的一点虚名,就葬送了自己的一生。他为了哥哥杀人如麻,见人就砍,只杀得血流成渠,尸横遍野,他为了哥哥可以活割人肉,他为了哥哥可以毫不犹豫去砍代表他们中义“替天行道”的大旗,他的一生杀人只是为了乐趣,他的目的,就是永远能和哥哥一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在他心里,谁只要能满足我的一点私欲,他就是我的娘,我的爹,我的祖宗。如果谁坏了“兄弟”间的这种规矩,我就可以不顾一切地杀人,管你是有辜还是无辜的人;同样,就武松来说,所谓英雄义气,就是施恩的几顿酒肉饭菜,便将自己推向了绝路,而且杀尽一门十五口,才解了他的心头之恨,心中才觉得快意满足。
  因此,《水浒》骨子里只宣扬了这种个人自私、狭义的快意恩仇,表面上却大力描写他们的忠义,将他们描写成救天下、救万民的英雄圣人,岂不滑稽可笑。
  我以为,数千年,孔夫子只是为别人背着黑锅的。比如《水浒》,将别人所有犯恶的都用这忠义二字掩饰描写的一无所有了。自己的私欲,要是披上孔夫子忠义的外衣,也就变得庄严、神圣、合法起来。其实,这一切离孔子《论语》真正的本意已越来越远了。实际上它成了忠孝仁义的歪曲注解。
  有人曾举例说,秦始皇焚书坑儒,秦朝便是历代中寿命最短的朝代,文化大革命大力批儒,事实证明某些野心家想打倒别人,篡党夺权。
  孔夫子常常被极力打倒时,也就是专制最暴烈的时日,何也?
  其实,我以为,孔子对人类的贡献就是在于建立了以人为本的人性研究学,我以为,所谓的人性学就是以人为研究主体研究人在种种社会环境中养成的种种性格的学问。它是研究人性在后天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根本学问。
  人性的善与恶,社会责任与个人修养,对待学问的态度,人性格意志的保持独立等在《论语》中得到了充分论述。具体表现在:
  第一,孔子论述了人的社会责任心。孔子认为家庭是社会组成的基本单位,因此,“孝悌”也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只有稳定的家庭,才有稳定的社会。因此,在他认为人一生就是担当家庭和社会责任的。现在的随意抛弃父母,抛弃儿女,只为自己的一时之欲,何有社会责任呢?因此,他首先强调,孝悌的重要性。他说,“其为人孝悌,而好犯上者,首先,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来之有也。君子务本,本之而道生,孝悌世者,其为仁之本与”。
  但是,《水浒》却抛弃了家庭观念,家在这些英雄好汉心里好似是可有可无的。只要大家能聚在山寨中大碗喝酒、大块吃肉,高兴了下山抢劫,不高兴就杀人,家算什么,甚至以一无所有,到处游荡为快乐。即使别人有快乐幸福的家庭,也非想尽设法拆散不可。
  第二,《论语》谈了一个人如何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问题,“一日三省吾身的”目的,就是看自己是否有人格不完善的地方。而《水浒》中没有一处这样的描写,都是以个人的爱好为标准的。社会算什么,别人算什么,我杀人,我抢劫都是为了满足我自己。李逵将三岁的小孩活活砍死,何曾想到过忏悔。吴用设计害得卢梭义家破人亡何曾想到过忏悔,中国历史上,有吃人肉、虐待人的残酷,他们何曾想到忏悔,在战争中本不该杀的他们却血洗屠城,杀得一个也不留,什么杨州屠城,嘉定十日,至今使人想起不寒而栗,难道这和带兵将帅个人的道德修养无关,都是统治阶级的罪恶。《水浒》中不知有多少被这样无辜杀害的人,何曾见他们忏悔。
  还说到《三国演义》在第七十回里,诸葛亮南征孟获,设伏火烧藤甲军,有一处描写,让人很难忘怀:——
  “谷中火光乱舞,但逢藤甲,无有不着。将兀突骨并三万藤甲军,烧得互相拥抱,死于盘 蛇谷中。孔明在山上往下看时,只见蛮兵被火烧的伸拳舒腿,大半被铁炮打的头脸粉碎,皆死于谷中,臭不可闻。
  孔明垂泪而叹曰:“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左右将士,无不感叹。”
  这种对灵魂的忏悔和拷问,《水浒》中可曾有一处这样的描写?
  第三,《水浒》中只宣扬了人私欲的满足,和孔子《论语》中对人个性的独立,“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的真正本意相差何其远也。虽然,《水浒》从个性上也确实描写了独立的人,林冲、武松、鲁智深在强权面前,不畏强暴、视死如归,他们做到了“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货贱不能移”的大丈夫精神,但是《水浒》过分夸大了人的自然独立,却将人的社会责任、个人修养闭口不提,这也就是《水浒》塑造人物失败的一个原因。这些人放到真空中还可以,放到现实社会中,便不堪一击了,这也是后来中国武侠小说的通病,过分夸大人的独立性而忽视其社会性。这种危害很不小。就拿吴用来说,是《水浒》中惟一读书人,但他正是孔子所说的“小人儒”,只会出损招,所出计谋没有一条是光明磊落的:如故意挑拨林冲火并,坐收渔翁之利。为了骗卢梭义上山,差点害死他,为了拉牛仝上山,任其李逵杀死无辜幼儿,他是一个道德修养的缺陷者。   
  要还《论语》以本来面目,还《水浒》以本有精神,不要歪曲《论语》,更不要随意夸大《水浒》的作用。
                      2006年7月草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6-9-4 17: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9:59 编辑

文章有个性.

3#
发表于 2006-9-6 21: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9:59 编辑

作者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方式,表现出的自己的见解和观点,难能可贵.

4#
发表于 2006-9-8 18: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9:59 编辑

耳目一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2 20:26 , Processed in 0.05136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