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82|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折耳根,匍匐在舌根的乡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4-12 12: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37 编辑 <br /><br />    又是吃折耳根的季节。
  市场、商场、小贩的菜框里,随处可见她的翩跹身影。虽然身为不起眼的大路野菜,却因为现代人崇尚原生态饮食的理念而成为珍贵的特色菜,身价菲然。尤其是春节期间,价格直线飙升到十多二十元一斤,比猪肉还贵。
  折耳根这个称谓,除了川渝两地,许多外地人都不知其所以然。其实,折耳根书名鱼腥草,是一种药食两用的草本科植物。
  在药用方面,它具有清热、解毒、除湿、消肿、止血等功效,能治疗多种疾病,并具有抗病毒,预防癌症的作用。据史书记载,于魏晋时,折耳根被正式以“鱼腥草”之名收入医药典籍。
  因折耳根特有的口感和功效,可作为佐料调味,也可作为功能性食品泡茶饮用。还可作保健膳食煲汤、小炒、熬粥。但最常见的,还是凉拌生吃。人们食用折耳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相传,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期间,就曾采摘折耳根充饥,可见它走上餐桌的历史之悠久。
  我是吃折耳根长大的。
  在我的记忆中,每到春来,我的家乡漫山遍野都是折耳根的身影,就连扑到脸上的风,也夹着浓郁的腥香,熏得人食欲空前膨胀。于是,那些刚羞答答地从泥土里探出尖尖头来呼吸新鲜空气的折耳根,就会成了吃货们的猎物,被无情地从泥土深处拔起,填充了胃壁的褶皱。
  野生折耳根的生长周期比较长,但旺长期却是正月到三月,受气候环境影响,这期间的折耳根地下根茎粗壮、白嫩、腥味浓郁,吃起来爽脆可口,是佐餐的佳肴。而过了这个季节,折耳根的地下根茎变老变硬,纤维粗糙,食之无味,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餐桌,甚至连折耳根这个名字都会被人淡忘。仿佛折耳根这个叫法是专为食用而生的。
  我的家乡在一座偏远的小山村里。在打工潮还没席卷到山村前,村里人都是守着一亩三分薄田过日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栖,虽然清贫,却也自足。到了年底,杀上一头自家圈养的大肥猪,就是对自已辛苦一年的最大犒劳。整个春节期间,人来客往多,新鲜蔬菜少,变着花样的肥肉,往往使习惯了清淡的肠胃不堪重负。这时候,一盘开胃理气的凉拌折耳根,就成了餐桌上的宠儿了。席间,只要腥香四溢的凉拌折耳根一上桌,眨眼就被一扫而光,吃的人还意犹未尽。到了时令蔬菜短缺的二、三月,折耳根更是成了饭碗里的主打菜。白生生的根,脆嫩嫩的叶,裹上红通通的辣椒油,微微卷曲着身子,匍匐在白花花的米饭上,不仅是肠胃的佳肴,更是视觉的珍馐。
  那时候,人们还没有栽种折耳根的意识,吃折耳根都是到山上挖采。大人们有忙不完的活,挖折耳根这个光荣而神圣的使命自然地就落到了小孩身上。
  牵着老黄牛,拎着竹篓,拿把小铁撬,哼着不知名的歌谣,把自己放逐在田边地角,面朝黄土背对蓝天,在草丛或庄稼地里寻觅那一株新绿。枯燥的童年生活,就多了一缕浓郁的馨香。
  通常,折耳朵长在阴凉、潮湿,土质肥沃的土坎下。刚打春时,折耳根还没完全钻出地面,只有一小段紫红色叶尖露了个头。它对生的叶片还未完全张开,如含羞的豆蔻少女,娇嫩得令人不忍心去采摘。但只要是山里人都知道,正是这种折耳根,最是爽脆鲜美,芳香扑鼻,而且它节长、毛少、根茎白嫩肥胖,好打理。而那些完全张开或半张开叶片的折耳根,往往地下根茎已开始老化,口感和腥香都远不及前者了。最不起眼的是那种生在沙石地段的折耳根,通常都是叶肥根细,叶子薄而宽,冒出地面的根比较高,地下的茎瘦短干涩,毛多,吃起来还跟嚼树皮一样没有味道。
  农村孩子生来对草木就有特殊的敏锐度。哪怕在寒风凌冽的初春,哪怕地面上还见不到折耳根的身影,我们也能准确地找到折耳根,并且知道什么地点的折耳根更鲜美肥胖。在那些潮湿的田边地角,半蹲着身子,面朝黄土背朝蓝天,手持平时用来插红薯藤用的铁撬,顺着泥缝里冒出的一星紫红插进去,用力把泥土摇松,搭上另一只提起折耳根的顶部用力一拉,一根又粗又长折耳根就成了囊中之物了。铁撬一般是在田边地角使用,防止毁坏庄稼地。在一些空旷地带,就没那么斯文了,通常都是用锄头挖,一锄下去,就是好几根。每每拎着满满一篓折耳根,心底都会有种莫名的成就感,仿佛是凯旋的将士,雄赳赳气昂昂地赶回家向大人们邀功。
  折耳根的腥香味很重,没吃过的人,会受不了它浓浓的腥味,掩鼻作呕。但对于喜爱它的人来说,它却是脆嫩爽口、酸辣稍甜,芳香扑鼻的天然美味。山里人往往嫌炒加工熟后冲淡了腥香味,全凉拌生吃。把折耳摘了须,用清水清洗干净,折成小段,洒入盐巴,拌上红油、酱油、醋、白糖,就是一盘可口开胃的下饭菜。有凉拌折耳根佐饭,往往会食欲大增,一气吃几大碗也不过瘾。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回归大自然”、“药食同源”之风日渐盛行,人们对折耳根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导致价格节节攀升,野生折耳根供不应求。于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解决供需矛盾,原先不起眼的大路野菜逐渐大面积地引进为人工种植。春末时把折耳根的根种上,勤加施肥,管理,折耳根就会知恩图报地缩短生长周期,赶在冬月上市,让吃货们大饱口福的同时,给勤劳的庄稼人带回了可观的收益。
  因小时吃野生折耳根多,又都是在春节期间,所以总会把折耳根与年联系起来。在外地漂泊的那些日子,一到过年,当肠胃不堪重负时,就会想到折耳根。想到家里那张斑驳的木桌上,它妖冶地盛放着,勾引我无处搁浅的乡愁。然而,异乡的土壤里长不出折耳根,回家的路又太漫长,于是,折耳根就长成了心头的一个硬结,在想家的时候硌得我汩汩流血。
  记得02年时,在深圳福田的一家川菜馆门前,蓦然见到折耳根几个字,全身的馋虫一只只复活过来,蛰得我忘了形。一向只吃路边摊的我,顾不得看标价,快步冲进装修奢华的饭店,急不可耐地点了份凉拌折耳根。菜上来时,虽然不是我所想象,但那几根又瘦又老的根茎,却也有几分折耳根的模样。我拿起筷子,咂着嘴,吱溜一声,和着口水一起,前面还没到肚子,后面的碟子却空了……回头想想,这十八块钱,我除了咂到一嘴酱油,还真没品出个折耳根的味儿。
  定居重庆,天天见到折耳根,餐餐吃着折耳根,不再为了那一缕腥香而魂牵梦绕,可算是圆了梦。却不知为何,往往在大快朵颐时,心底无来由地一阵阵抽痛,那折耳根与唇齿的亲吻,也跟着变得寡淡无味了。
  对于这种徒增的烦恼,我认为是重庆与老家的折耳根不一样。
  在重庆吃到的折耳根,都是人工种植的。不知什么原因,超市里出售的折耳根,叶子和茎是分开销售的。最普遍的是茎,很长,根须多,用谷草或者橡筋虬结地扎成一团,怎么看都像是小时候常见的毛草根。而叶呢,不带半截茎,胖胖的叶子张开着,要不了多少就是一大堆,买回一大包,腌过后只剩下一小盘。相对来讲,叶贵一点,清洗后直接放调料生吃,腥味较重,口感较脆;而茎呢,通常偏老,若清洗后直接拌调料生吃,可能牙劲不好的人会比较犯难。所以,通常,在做前会焯下水,使纤维变软,但口感和气味也随之大打折扣。
  刚到婆家那阵,我很少下厨房,对他们总是要将折耳根焯水的做法很不以为然,认为这是对天然美味的糟蹋。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我亲自下厨,凉拌了盘生折耳根。本想借这个机会推广下生吃,不想,席终人散后,却见满满一盘凉拌折耳根居然无人问津,像个被嫌弃的小媳妇。我百思不得其解,明明放足了调料,怎么会这般下场?真是孺子不可教也!赌气地夹了一筷,结果费了老大劲没咬断,原来没焯水的折耳根又硬又绵,难怪没人吃。
  后来,我又走过许多地方,也吃过不少折耳根,甚至这两年,在广东的菜市场和超市,都能买到折耳根。而且,生吃凉拌折耳根也成了普遍的做法。但,我的心底,始终浮动着一根不同的折耳根:它身子白胖丰腴、面容娇好甜美,头戴紫红色帽子,婀娜地躺在瓷白的餐盘里,风情无限,令人想入非非……
  折耳根、老家、亲人,像是三股细绳,在我的心底交织着、扭动着、穿行着,令我时时感到锥心地痛。故乡并不遥远,亲人尚有联系,折耳根也可回家挖采。可是,远嫁他乡,于家乡,我终成了过客。每每回家,说着越来越被异化的乡音,面对越来越多的陌生面孔,我的心,总是在欣喜的同时,充满了深深的失落。
  我不能遗忘过去,也无法回到过去,更不能预知将来。在现实与回忆之间,在拥有与失去之间,我就是一叶无帆的扁舟,左右摇摆,无法靠岸。但是我知道,只要父母在,家就在;亲人在,故乡就在。
  折耳根,就是那匍匐在舌根的乡情。它让我时时反刍着,不忘对故乡的依恋,对亲人的牵挂,对贫苦生活的回忆,对幸福当下的珍惜!

2#
发表于 2016-4-12 14: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37 编辑 <br /><br />      体味生活中的情趣,从味觉里挖掘。从依稀的记忆中去剪切感觉的片段,这本身的意义不在于回味,而在于一个现实意义上的塑造。让乡情以及记忆的脉络统一在沉稳的叙述之中,既在文字的河流中流淌,又在读者心间播散着。

3#
发表于 2016-4-12 16: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37 编辑 <br /><br />欢迎朋友来到散文版!
折耳根,这普普通通的蔬菜,在作者的笔下摇曳生姿,贯穿了童年、成年,老家和外地,以及亲人,由此感受到折耳根的份量,它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菜肴,还有着作者对家乡对生活绵延的情感。文章写得意味深长,耐心细致,情韵十足。欣赏并问好!

4#
发表于 2016-4-12 17: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37 编辑 <br /><br />欢迎重庆老乡入驻中财。以折耳根为纽带,把时空和情感剪接起来,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则是浓浓的乡愁.作为南下打工的一员,我们有共同的感触。望老乡能常来中财打望,也希望你能在中财玩得开心。

5#
发表于 2016-4-12 17: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37 编辑 <br /><br />欢迎太白岩携老乡来到春雨

6#
发表于 2016-4-12 18: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37 编辑 <br /><br />霜儿,偶来了,先撒花,再看文 。

7#
发表于 2016-4-12 19: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37 编辑 <br /><br />我特别喜欢凉拌来吃!有益健康

8#
发表于 2016-4-12 23: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37 编辑 <br /><br />欢迎朋友光临散文版!
本文以折耳根为切点和线索展开具象描述,风格毕肖文字富有镜头感。透过折耳根层层拓展,呈现出了生活更为日常和内在的核质。淳朴的韵致折射出了原生态的韵致,浓郁的情愫勾勒了草芥的意味和感悟的真谛所在。不错的文笔,欣赏并问好。

9#
发表于 2016-4-13 11: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38 编辑 <br /><br />欢迎新朋友。
以植物折耳根为视角,描述出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情境,并延展出个人食物与情感体会与认知。从草木生态食用,到其内在品性品格,表达出个人浓郁的人生情怀。

10#
发表于 2016-4-13 13: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38 编辑 <br /><br />温馨提醒:如是原创首发,请加版权。

11#
发表于 2016-4-13 14: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38 编辑 <br /><br />以折耳根为载体,娓娓而来先抒写出了一株植物的特征,在行文的延展中,笔锋又灵动地从表像的抒写中跳脱出来。由一株植物上升到了对乡情亲情的追索,由此使文本有了深厚的意韵。欣赏!

12#
 楼主| 发表于 2016-4-14 09:39 | 只看该作者
红秋叶 发表于 2016-4-12 14:01
体味生活中的情趣,从味觉里挖掘。从依稀的记忆中去剪切感觉的片段,这本身的意义不在于回味,而在于 ...

谢谢老师精彩的点评,问好!遥握!
13#
 楼主| 发表于 2016-4-14 09:40 | 只看该作者
雨夜昙花 发表于 2016-4-12 16:05
欢迎朋友来到散文版!
折耳根,这普普通通的蔬菜,在作者的笔下摇曳生姿,贯穿了童年、成年,老家和外地, ...

谢谢老师精彩的点评!问好。遥握!
14#
 楼主| 发表于 2016-4-14 09:41 | 只看该作者
太白岩 发表于 2016-4-12 17:32
欢迎重庆老乡入驻中财。以折耳根为纽带,把时空和情感剪接起来,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则是浓浓的乡愁.作为 ...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初来乍到,还望老师罩。问好!
15#
 楼主| 发表于 2016-4-14 09:42 | 只看该作者
剑鸿 发表于 2016-4-12 17:58
欢迎太白岩携老乡来到春雨

以文字人媒介,天下写作者都是老乡。问好老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5-11 00:07 , Processed in 0.054333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