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35|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坦诚与敏感——从原生态散文看杨献平的散文创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9-8 19: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坦诚与敏感
——从原生态散文看杨献平的散文创作

■王  锐  

  当下的文学写作是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写作观乃至文体颠覆与创新经过一番探索和实践之后,从小说到诗歌,似乎都呈现出一种向“现场”和“传统”回归的迹象,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如若给新近崛起的原生态散文写作一个明确的界定,确非易事,理解也会因人而异。在我看来,散文原生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质,一是写实主义的艺术追求;二是来自生存生活和心灵乃至精神信仰现场的创作态度,三是原汁原味的语言和抵达本质的叙述策略;四是对当下人群人性和个己环境的强烈关注等,所有这些,既可当作这类新散文的共同表征,但又不全是。因为,散文原本是写实的东西,且有一个很广的外延,要从其中剥离出所谓的原生态散文,也只是一个大致的、模糊的说法。究其根源,原生态散文仍属于艺术创作的范畴,它不可能完全照搬现实生活本身。它的创作仍是一个艺术加工的过程,在选材用语上有自己的审美观点。原生态散文强调写作的回归自然,但又不同于古代文人骚客隐居时单纯书写个人情怀的山水田园诗,它更关注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在平实的叙写中呈现生活本真,不管题材是大是小,总能看到作家和自然、社会、与他人,与外物的紧密联系。
  
  青年作家杨献平是新散文阵营里十分突出的作家,他一直在积极提倡原生态散文的写作,并且用自己的创作实践深化了读者对这类新散文的认识。他认为“每个写作者都有自己的生活场,这个生活场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僭越和替代的。这方面,有两个基本因素,一是生活的现场,就是个人所在的地域和生存状态,个人的一种生活遭际和命运。二是心灵的现场,先天因素、人文精神、观念意识、个人品质,构成了作家内在的一种个人现场。我理解的散文写作的“现场回归”,就是要回到散文的“我在”、“在我”两方面品质,也是彰显原生态或者现场写作的散文理念的根本要素。” (杨献平《散文原生态——散文的另一种写法》)阅读他的散文,给我的突出印象是,他在自己的现场写作中表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坦诚和敏感。而依我看,这两点恰恰是一个优秀散文家必备的素养,也是原生态散文蓬勃发展的脉搏。
  
  在我看来,坦诚,既是杨献平倡导原生态散文创作的性格基质,也是其作品最本色的特征。尽管书写真性情是散文的生命所在,但真正能袒露胸襟,甚至个人隐私,和读者倾心交流的作家却不多。这种写作是需要足够勇气的。巴金先生在《随想录》中对自我灵魂的解剖和拷问,就是一次次痛彻心肺的袒露,他一生的热情和坦诚,让我们永远铭记一个伟大的名字。对此,原生态散文的追求同样强烈。杨献平习惯把心毫无遮拦地交给读者,把自己固有的坦诚均倾注在自己的散文创作中。读者阅读的不仅是作品本身,更重要的是打开了一扇扇走进作者心灵的窗口。即使是对他很陌生的读者,通过他的作品,也可对他的生活作多方位了解。这种坦诚很少诱惑或急功近利,仅是作者和读者的一次邂逅、交流,或是跟作者看看他出生和生活的地方,随意了解那里的风情、民情,谈谈所见所感。河北沙河农村——他的出生地,幼年、少年的成长地;巴丹吉林沙漠营区——他工作、写作、娶妻生子的地方,作者心里的第二故乡。它们构成了杨献平散文创作的基本框架,是其作品最难舍的情结,因而格外生动、亮丽。
  
  作为农民儿子的杨献平,一直坚持记录着他所熟悉的那片乡土。《成长》(六章)(载《文学港》、《新疆税务报》、《甘肃日报》等报刊)是其童年、少年时期生活的缩影。这些故事充满童趣和天性,清新明快,记忆中不乏向往。过去的日子虽然清苦,欢乐却是实在的,明澈如水,是甜到心里去了的,也哺育了作者的真诚。《1992年的村庄史》(《中国作家  纪实》2006年2期)、《秋天的事情》、《春天的琐碎过程》、《夏天的几个片断》(《兰州文苑》2003年4期)则细腻描述了农村一年四季的变化和生产生活情况,原生态散文的纯纪实风格表现得尤为明显。作者截取平淡琐碎的生活事件、场面,在不留声色的客观叙述中与读者分享。作者和读者处于平等的地位,不以个人情感左右读者的认识,不以个人思考代替读者的判断。作者的创作只是现实生活的文本写真,而把评说的权力留给读者。作家仅是一个时代、一种地域文化的见证人。杨献平对冀南沙河一带农村生活的展示就是在这种角色下切入的。他无意过分强调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在他的作品中,甚至出现了不少“流水帐”式的记录,这在以前的写作中是病态的,难登大雅之堂的。看过他的散文,眼前却突然一亮,不得不去重新审视旧有的写作理念。这样的记录方式带给人的思考并不逊于常规意义上的散文创作,不管能否得到最终认可,这种探索精神是值得肯定的。这样的创作同样需要不加修饰的坦诚。
  
  在《我的乡村我的痛》(《大家》2005年6期)中,杨献平用一如既往的坦诚记录了故乡农村的种种蜕变,不管这种变化是不是作者希望的。出于对故乡深挚的爱,爱之深,痛之亦切,它在散文中不自主地流露出一种失望和痛心的情绪。这又是另一种形式的坦诚,是一种自然而然情感的宣泄。人的感情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原生态散文并不排斥主观抒情,但不是空话、套话,而是客观叙写中的真情告白,似一位朋友娓娓道来,仍没有勉强和说教读者的意味,给人启迪而不感突兀。在《身体的梦魇》(《长风文学》2005年2期)中,杨献平更是把自己的身体和灵魂完全暴露在读者面前,毫不掩饰对性的渴求、压抑和原罪意识。这种一览无余的回顾、解剖,是生命最无拘无束的表白状态。从他的散文中,我们可清晰地目睹作者各个时期的生活历程和思想状况,或如作者所说的“生活的现场”和“心灵的现场”。而即使是一本自传,隐秘的内容也会常常抹去,永远留在自己的心房。他的写作最大限度地消解了这种顾虑,他的坦诚尽可能充实和扩展了写作的空间,同样赢得了读者的尊重。这或许是原生态散文最可贵的品质。
  
  杨献平对自己的亲人同样爱得真诚、火热,甚至疼痛。《这世上最疼我的女人》(《特区文学》2005年2期)、《我爱的黄金是你们》(《中华散文》2004年8期)等作品便是他对亲情的生动记录。作为儿子的他,既是渺小、脆弱的,又是不可或缺的念想和依托。这些平淡如水的故事不需渲染和煽情,心用到了,自然引起人的共鸣。在亲情、人情日趋淡漠,个人情感日趋孤立的今天,他的散文常能抓住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浸润开来,汇成一种感动。当矫饰的虚伪成为时尚,质朴的坦诚也就弥足珍贵。
  
  而对于巴丹吉林沙漠营区,这个成年后他工作和写作的场所,杨献平的创作则投入更多的激情。毕竟,这片荒凉和浩瀚的土地,给他的创作提供了足够的养分,也使他在漫长的创作道路中渐趋成熟。蓝天下裸露的望不到尽头的沙漠,和他创作中的坦诚似乎有一种天然的和谐。不知是环境影响了人,还是人适应了环境,巴丹吉林容纳了他,他也爱上了巴丹吉林。这种水乳交融的关系,使他的创作有了明显的地域特征,即生活的现场的展示,也是巴丹吉林给一个作家最好的馈赠。读者有幸通过他的作品,认识了那片遥远的沙漠、沙漠中孤独的军营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以及遗忘的历史文化。但地域对写作又是一柄双刃剑,他在成就作家创作的同时,也拘囿了其写作的空间。这似乎是一对矛盾。原生态散文的创作因更强调“现场回归”,作家在熟悉的空间内保持足够的敏感是创作必需的,也即同时具备“我在”、“在我”两方面品质。杨献平身处与外界较少联系的沙壁——单调而乏味的环境,零星点缀的绿色,偶尔的野生动植物等,若没有对现实的敏锐捕捉和发现,创作将会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不可否认,相对僻静的空间也给他更多读书和思考的时间。但作家的创作最终仍源于生活,狭窄的生活空间对他的创作便是一种挑战。杨献平适应和突破着这种困境,以一颗敏感的心在沙漠中寻找创作的源泉。
  
  写沙漠,少不了荒沙、沙尘暴、戈壁、沙漠植被这些司空见怪的景象,这固然是他创作中一再表达且不能回避的内容,常让读者触摸到作家生存的艰辛和顽强。而更重要的事,杨献平的散文能在单调中发现诗意化的栖居场面,能在枯燥中搜寻生活的美好。在《巴丹吉林的个人生活》(《山花》、《天涯》、《福建文学》、《中国铁路文学》、《散文海外版》、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中国最新文学作品排行榜》等刊)、《巴丹吉林的军旅生活》(《美文》2003年10期)、《苍天般的额济纳》(《布老虎散文2006年春之卷》)等作品中,都能品味到令人心动的画面。军营的一片果园,青青的苜蓿,沙漠中的一片苇子、一只野鸭,弯弯曲曲切过沙漠的河流,好久不见、如降甘霖的一场雪、一场雨,等等,都让作者沉浸在惊喜、快慰中,带来创作的生机。而这种感觉也只有长期生活在沙漠中的人,才会有真实的体验。人惯常让自己的思维在熟视无睹中麻木,何况是这样一片沙漠,有多少值得发掘的内容呢?置身沙漠中的杨献平却独自享用这种孤独的发掘:“热衷于把微观的生命景象摆放到阔大的西北背景中进行着描述”(马叙《西北是一种品质——读杨献平》),生存的意义不就是发现和创造吗?文学创作成为他在封闭中释放思想的最佳出口,也是他和外界紧密联系的纽带。不管是一座村落,一片草原,一条河流,一处遗迹,他始终用敏感的笔触去寻找和发现进入视野的题材。而在一次次的开拓中,他的写作也显得越发从容,可创作的题材也愈加丰富。而对历史文化的钩沉使他的散文创作在关照现实时又开始反思历史,增强了作品的凝重和文化气息。这与他多方涉猎社科文章有直接的关系。他对历史文化的叙述更多感性和自己的想象,突破时空的界限,不断变化叙述方式,以现代人的眼光去去审视古老的历史或传说。这些文化散文依然流淌着他不变的坦诚和敏感。
  
  还要强调的事,不仅仅是题材,杨献平对散文语言的驾驭和确认也是极其敏感的。他的散文以俗为主,俗中有雅,俗得逼真,雅得有味,既有小说叙事语言的动感,又有诗化语言的洗炼。好的作品,应把文字写得立起来,而非罗列在同一平面上。使用文字的敏感性,有天赋,更需后天的不断积累。过了文字关,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作家的创作才可能向纵深发展。可喜的是,杨献平集天赋和后天的勤奋于一体,已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文风,他的创作的潜力才刚刚开始挖掘。毕竟,他还很年轻,创作道路还很漫长,前程无限。
  
  当然,杨献平散文在热衷于纪实时,也存在选材稍显粗泛的现象。这和突破体制散文的束缚,开展新散文试验不无关系。我们在倡导原生态散文的创作时,还是尽可能有所选择和提炼。经典的作品少不了加工,璞玉也需雕琢后才能生辉。但不管散文如何发展,作家的坦诚和敏感却是好散文永恒的需要。

                                         (共计4183字)
                                           
附简介:杨献平,1973年生,原籍河北沙河,现居甘肃酒泉。迄今已在《人民文学》、《大家》、《天涯》、《中国作家》、《山花》等刊发表近百万字散文、诗歌、小说和评论文字。作品多次被《新华文摘》、《散文·海外版》、《读者》、《散文选刊》等刊选载,并入选多种散文选本和2004年中国当代最新文学作品排行榜。甘肃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6-9-9 14:10 | 只看该作者
散文版鼓励这样的文章发表.如果作者能够再结合杨献平朋友的文章作一些具体的分析研讨,效果会更好的,会更有参考和借鉴的作用.问好朋友!
3#
发表于 2006-9-9 21:45 | 只看该作者

问好王锐!

在这儿读到这篇评论很亲切!
原先你发我时已经读过一次,你的评论风格我喜欢。
----柯英。
4#
发表于 2006-9-11 08:37 | 只看该作者
不错的评论文字.献平的文章确实不错.问好
5#
发表于 2006-9-12 14:08 | 只看该作者

提上来!

这样的评论很精彩!记得散文版计精华的许多评论文章都比不上这篇,而这篇却没见挂上宝石,真是奇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0 11:33 , Processed in 0.08247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