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23|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雪如絮、雪如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9-24 17: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雪如絮,雪如盐

  ――雪骤下,叔谢安曰:“何所拟也?”安兄子郎曰:“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众承许之。《世说新语》

  这是个很多人都知道的名典了。
  
  我们这里不妨多此一问?雪到底是如絮还是如盐?那要看是什么雪。冬天下雪本是很平常的事情,我们都能很方便的知道,雪的确不是那么“千片一律”的如风起的柳絮。尤其在初冬时节,刚开始下雪的时候,雪从天空里扬扬洒洒的下来的,是粒状的,白白的,细细的真的像砂糖,也真的像极了精盐。一般要到隆冬时候,天上才会下起片状的“鹅毛大雪”,若恰好有些风,真也就如柳絮杨花。

  也就是说,要论哪个比喻更恰当,要看当时下的是什么雪?如果是颗粒状的,那么谢朗的说法并没有错,错的应当是那个才女道韫。二千来年人们一直在错怪着谢朗。

  那么如果当时下的雪就的确是片状的呢?我想不可能。因为片块的雪,是无论如何难以和“盐”联想到一起的,除非谢朗是智障儿童。事实上历史没有这样的记载。从常理推测,谢安也不会带着一个“白痴”来赏雪,当然也不会对他提出类似的考题了。也就是说,当时出了错的恰是才女谢道韫。

  那么,谢道韫为什么出了错?为什么从谢安到以后的这许多的人们,又对这个“错”倍加欣赏呢?

  可以猜度的原因是:我们历来的艺术表达的原则是重意不生形,或者有人干脆叫做“得意忘形”。绘画、雕塑、书法是这样,文学也是如此。谢道韫所谓的“如絮”,只是表达了她自己内心的一种轻盈优雅,实际上,她并没有认真的去看当时的雪,到底是“粒”还是“片”。换句话,她所形容的雪,不是眼里的雪,而是她心中的雪。我们历来的欣赏标准也以取意境为主。咏絮的才情,正与雪中的才女两相辉映。所以才成就了这个千古的美丽错误。

  谢朗的“如盐”说,是他认真观察的结果,在形似的这个标准上,他比谢道韫要更成功一些。但如果说,谢朗的说法是重形而寡意,没有半点才情,就是蠢俗庸人的话,我看也确是一桩冤案。但凡口中说话,事必有意在心。“雪如盐”未必便不也是一种意境。“如盐”之雪,有料峭感,有肃杀感,有刻薄感,有古拙感。如果说,“雪如絮”能让人飘飘欲仙,心旷神怡的话,那么“雪如盐”也未尝不能让人瑟瑟而栗,凄骨寒神。如果“雪如絮”真正小女子婀娜情态,“雪如盐”未尝并不是大男人峭拔口气。

  但有人可能说,道韫才女,世人皆知。你为之辩解的那个谢朗,却为什么不能留得只言片语?

  我看这其中的机窍也正在当时的谢安,以及诸多的仰慕“才女”的欣赏者们。大家都喜欢追捧妩媚柔情的“雪如絮”,也同时棒杀了浅刻古朴的“雪如盐”。或者说,打杀了一个“才子”,成就了一个“才女”。以至于两千年来的今天,大都人们还认同,雪就只能如絮如花,并不能如沙如盐。

  这也正如,教师在课堂上问,“弯弯的月亮像什么?”只能像“小船”。像花瓣,像豆角,像笑弯的嘴唇,像累弯的腰杆,也只能是不对的了。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6-9-25 09:36 | 只看该作者
先生的这类文章写得通透。
比喻,是能见人才能的。
3#
发表于 2006-9-26 16:59 | 只看该作者
欢迎
4#
 楼主| 发表于 2006-9-26 18:50 | 只看该作者
谢武班指教。谢许班
5#
发表于 2006-9-27 21:11 | 只看该作者
想了半天,终究没有一个合适的词来评价。还是武版的“通透”合适一些啊。就是有道理,管他别人怎么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5 03:55 , Processed in 0.05304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