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48|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莫让师道变王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1-20 17: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师道”与“王权”本是上古时期时常会出现的两个词语,近些年来,随着封建思想的逐渐崩裂,似乎少有提及了。何为师道?正如韩愈老先生在《师说》一书中的注解:师之道,传道、授业、解惑也!正是这简单的六字之言浅显而明了得概述了师道的宗诣,为中华民族繁衍千年的教育之潮开掘出了一条最基本的沿拓之道,也为后来诸多为师之人竖立起了一道以供俯仰参照的章折。然而,在今天看来,当初韩愈老先生在定义“师”道的内涵时,显然是惮于“学问”的神圣之性,人为的剥去了糟苛,而把“学问”一说,置于了一片纯净的空间里,或者说是置于了他纯粹的理想世界中,否则,一代可以光耀人类史册的文学家、思想家又怎么可能忽略了“环境改变一切”的真理践言,而以纯粹的文学笔调来为集礼、仪、尊、邦于一体的“师”者之性描形钩廓呢?不过,好就好在多年的朝纲更替中,虽“学问”之场也曾遭遇过“焚书坑儒”的劫难,然,关于“师”道的理念却一直未曾更改过,直到今天,“传道、授业、解惑”依然是教育体系中所极力坚守的一块基田。
 
   对“王权”的探究,在现在社会中似乎便要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如果说“师道”在我们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决定了直到今天它依然是推进社会发展的低层形态中一种最为重要力量形式,让我们有迹可寻,有实可依的存在着,那么对王权的理解则完全是在已过的回望中,要凭借我们思想的羽翼去历史的长河中追溯拣拾了。
  
  孔夫子的儒家之论中对于王权曾有这样的解释:王权暨王者之权,也就是无限的权力。如若再参考君臣之纲,对王权的理解则会更加透彻,在君臣之纲中对于王权的威力是这样涵喻的:君要臣死,则臣不得不死。从此纪言中便可窥知,王权之广实为无限,而王权之重实为无尚了。

  细论起来,师道与王权本身是风马牛不相干的两个概念,就好比你在水里捕鱼,我在山上猎鹰,大家只管坚守在自己独立的天地中,各出各的力,各享各的福。然而,怪就怪在这本身并无任何瓜蔼的两件事情却不知何时开始完美而和谐的结合到了一起。甚至于会让你百思而不得其解,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使得一向被我们恭崇敬候的“师道尊严”在与现代文明的对接中竟然会畸变为一份可恃性而为的强厚之权呢?

  中华民族对于教育的重视之意一向是无出其二的,这一点单单从古人对于“先生”的态度之上便可以体察。早在数千年前,以一已之力灌注了我国教育思想根基的大圣人孔子便曾在与他的学生子路的对话中留下了传承千载的名言:“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正是在这种思潮的渲染下,使得为人师者不仅自身被笼罩上了一层如霞彩佛辉般的神圣光环,而且使整个教育大业逐渐地奠定了在人民心目中无与伦比的地位与形象,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形态接受着普通民众在精神上的敬仰与膜拜。而这种状况延续到“知识爆炸”的今天,甚至于更加地生出了一种突破旧观念,开拓新天地的趋势。

  近些年中,随着“知识经济”这一新经济形式的诞生,一向被我们视为净土的知识领域以一种不可扼止的趋势突破了旧有字形的狭窄定义,毫无遮掩得被同曾经为“文化人”所不齿的“经济作物”捆绑在了一起。于是,在进入今天“经济强则民强,经济富则国富”的社会中,作为可以繁衍出美好未来,甚至于能够缔结出人民币、美元的一苗厚种,对“知识”的追逐正在逐渐成为继“文革”之后的又一股席卷整个民族的大潮。

  著名华侨、杰出的教育家陈嘉庚先生早在近一百年前便站在教育先行者的高度对知识极度贫乏的中华民族提出了“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的导言,高瞻远瞩、先人有知,在千年之后嘉庚先生如若能够站在霄庭之上亲身睹视中华大地所腾起的芸芸“重学”之气,又当做何感想呢?

  然而,应该正视的是不论知识怎样重要,它都毕竟只是一种特定的无形介质,失去了正确的传播途径,不论它具有怎样的威力,都只能同一颗蕴含万千能量的原子弹一样,沦落为一种虎视眈眈得既定程序,而无法真正地发挥效应。正因如此,大多时候,在我们谈起已经独成一体的“教育产业”时,其实更多得是想强调传播知识的途径,以及传播知识的人,也就是治学和教师。

  今天,当我们已经建立起了一个高度发达而有序的社会环境体系时,如果要为国家发展基础之路选出一个重点排名的话,我不知道教育与经济究竟哪一个该做老大,哪一个该当老二,可如果允许我们为教育把一把脉,我却认为不论社会怎样发展,时代怎样变迁,教师都应当是稳居于此行业的“龙头”。与旁人相比,他们所付出的辛劳也许无法像医生手中的术刀一样,一旦举起便会遣患排疾,产生一种立竿见影的效果,可他们所面对得是人类的未来,是修正与打造一个民族的巍巍雄“魂”。在“知识万能”的社会里,没有他们又有谁敢去放眼未来呢?邓小平同志不是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便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这样的一个观点吗?

  也许正是这样的一个原因吧,对“先生”们的尊崇之意便似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一般,自远古之处流传下来,历经百年千载虽也曾遭遇迷离,却始终不曾改变过奔腾之势,深深地扎根在我们的心中。

  然而,要说的就是这样的一个症结,在已经过去的数千年中,如果我们对于师者的感受是一种纯粹地发自内心得不受任何外来因素所左右的敬仰之情,那么在“‘利’字当头”的今天对经济的极力追求所产生得一种对师道尊严的冲击作用是不是值得我们静下心来去认真的思考一下呢?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有多少人不是因为对老师手中职权的一份忌惮而强忍着心中的不满呢?

  曾经听到这样一种说法,一个教师所带的学生中父母有多大的权力,这个教师便拥有多大的本事。对于这样的一种说法以及教育工作中已经司空见惯的一些行为我们当然可以说:瑕不掩瑜,并以大肚能容的态势做视而不见状。新社会、新经济嘛,即便教师这一职业再高尚,可从事这一工作的首先是“人”,是人便会有七情六欲,是人便会有私心杂念,何况这还是一些接受过高等教育,对人生与社会有着超前敏感性的群体呢?

  然而,教育是一项特殊的产业,说得再危言耸听些,大处承载着国家兴亡的重任,小里则托举着一个家族的未来。正是这样一种深重的责任感使老师这一行业已经超越了自身职业架构中所具有的职责权界,而承载了形形色色的意念,进而将传播圣贤之书的“三尺教鞭”演变成了一枝具有无尚威力的“权力法杖”。而在这样一枝可以指点家族未来兴衰的“法杖”面前,又有哪一个父母敢于“违诣抗命”呢?

  “恃强而成权”,也许这仅仅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得一个必然之势吧!而身处于高度整合的现代社会中,我不知道在这样一种因职业的特性所衍生的无所不能的权力之前加上一个“王”字是否能够更确切地将其表达得淋漓尽致。

  鲁迅先生曾在《说一说中国的王道》一文中指出,王道其实就等同于霸道。将这样的一个观点借以引用于现今无所不能的教师“王权”上我不知道是否合适,可试问有哪个教师在利用职业特权“顾亲朋达官之后远平民小农之子”时曾同那些被她疏远的人商议或是征询过呢?在这样的一种教育氛围中我相信我们从小便熟知的“学会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必将依然是困扰着祖国未来的良言至理。

  “师道”与“王权”,当中华民族的祖先们第一次将这两个有着不同征示的词语刻在字典上时,它们从民众身上所换来的是同样的一种“敬”意,而所不同的是前者的“敬”似乎是起于“尊”。而后者的敬则多源于“畏”。而在今天,当“尊师重教”之风更甚于从前时,当清明的校园与泛着铜气的集市已经被搁置在一个天平上时,我不知道我们仰视老师的目光中究竟含有多少“敬”意,又究竟藏有多少“惧”色。

  近些年来,不是有一种声音一直在呐喊着:还学生一块净土吗?我曾为其鼓掌过,可当整个教育机制都在乐此不疲的做着“掩耳盗铃”的游戏时,外来地吼声再响亮也只能是徒劳无功的,因为只有老师们才是教育殿堂中唯一的王者,也只有他们能够真正的净化这块土地。我倒觉得,作为一个尚且有着一丝责任感的国人,如果真的想为市场机制下的教育体制做些什么,为那些纯洁的孩子们做些什么,倒不如用自己的方式轻轻地提醒老师们一声:莫让师道变王权!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6-11-20 20:10 | 只看该作者

问好

是这样的一种情况,文笔非常到位,问好
3#
发表于 2006-11-20 21:40 | 只看该作者

要从更大的视野来审视教育上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4#
发表于 2006-11-20 23:24 | 只看该作者
“师道”与“王权”,在这样的商品经济时代里真的在渐渐靠拢……
5#
发表于 2006-11-21 08:21 | 只看该作者
教委的走向,有时也不能由权力来决定.
6#
发表于 2006-11-21 09:29 | 只看该作者
王道其实就等同于霸道
7#
发表于 2006-11-21 12:32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各位朋友的支持
8#
发表于 2006-11-23 19:2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原创]莫让师道变王权

[QUOTE]最初由 笨刀 发表
可当整个教育机制都在乐此不疲的做着“掩耳盗铃”的游戏时,外来地吼声再响亮也只能是徒劳无功的,因为只有老师们才是教育殿堂中唯一的王者,也只有他们能够真正的净化这块土地。

说得没错。可惜,如果教育制度仍在受着行政制度的左右,我们的教育仍是没有希望的,因为教师是要听校长的,那么校长是怎样产生的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8 01:22 , Processed in 0.08095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