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7487|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范蠡功成隐五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2-5 07: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理想常常如美丽的七色彩虹闪耀一时便消失了,现实却似不移的磐石久久压在心头。真正能有像尧、舜那样的贤君可以让人在王权与隐逸之间选择的事实在太少了。在具有原始民主制度的远古部落时代,领袖权利的禅让也许是真实的,但在阶级社会里,禅让只是一种美好的记忆,一种难以实现的理想。即使有汉献帝、魏元帝那样的禅让,但那都是血淋淋屠刀逼迫的结果。所以,中国的士人只能在专制权威的压迫下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根本不可能有选择帝王之位的机会,当然除了造反之外。所以隐士人格的发生、形成,其实是专制权威制度下的产物,是士人走向自我解放、摆脱家奴身份的人生形态。

  历史上许多著名的隐士并非生来就是隐士,而是由仕而归隐的。功成身退之所以成为中国士人普遍的人生模式,一方面是士因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而努力去求功成,另一方面是帝王凭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大搞专制淫威,逼得仕者不得不为全身免祸、保持人格而身退。功成而身退的过程,其实是士人人格转变的过程。这其中充满无数士子辛酸、悲凉、痛苦的曲折故事。“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李白诗咏的范蠡,只是这些故事的原型之一。

  春秋时代的后期,正当中原各国诸侯忙于“四分公室”、“三家分晋”、“专齐政”的时候,地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也在悄悄地壮大、兴起。吴王阖闾即位后,任用楚亡臣伍子胥为客卿、著名军事家孙武为将军,内治外兴,仅十来年的功夫便西弱楚国,东溃越人,成为江南最有实力的霸主。从公元前486年越王允常死后、勾践接位开始,吴越相争成为春秋史上最惨烈、最有戏剧性的一幕。

  范蠡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登上吴越相争的历史舞台的。范蠡字少伯,本是楚国宛县三户人,生平负才佯狂倜傥以傲俗。文种作宛县令时,曾派人谒问,吏还说:“范蠡生有狂病。”文种笑曰:“我听说士有贤俊之姿,必有佯狂之讥;内怀独见之明,外有不知之毁。这不是普通人可知的。”于是亲自驾车往拜,范蠡却躲了起来。后来听说文种决意要见他,便对兄嫂说:“今日有客人来,请借件像样的衣服给我。”不一会,文种果然而至,两人抵掌而谈,旁若无人,遂成莫逆之交。后来二人一同被楚国派到越国,帮助越王允常图强以牵制吴国西进,成为风云人物。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为报三年前越王射伤父王阖闾的一箭之仇,日夜秣马厉兵。越王勾践听说,欲先发制人,出兵伐吴。范蠡谏曰:“不可。”勾践不听,兴兵出征。吴王则调集所有精锐部队,在姑苏太湖中的夫椒一举击败越军。越王只以余兵五千人退守会稽,吴军追而围城。越王悔恨地对范蠡说:“因不听您的话以至于此,怎么办呢?”范蠡说:“事已至此,只好卑辞厚礼以求和了。”于是,勾践派大夫文种以越王请为臣、妻为妾作为条件向吴王求和。夫差不听谋臣伍子胥强谏,许越请和,从而埋下祸根。

  越国称臣于吴的十年中,勾践入吴为人质三年,身为夫差牵马,妻为夫差之妾,受尽屈辱。勾践卧薪尝胆,而在那同时,欲委任范蠡治理国政,少伯谦逊地说:“兵甲之事,文种不如蠡;镇抚国家,亲慰百姓,蠡不如种。”于是,举文种总理国政,而范蠡入吴为人质两年。经过“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越国终于国力复振,勾践开始寻找雪耻的时机。而此时,吴王夫差刚愎自用,听信谗言,逐孙武,逼杀伍子胥,骄横无比。伍子胥被赐剑自杀前,怒极狂笑:“我死,必取我眼置于吴东门,以观越兵入!”可惜,令利智昏的吴王并没有听进伍子胥临死的忠谏,反把他的尸体装进牛皮囊,连同他的忠告一起扔进了滚滚的长江!

  勾践听讯,召来范蠡问道:“吴已杀伍子胥,谀媚之人日众,可以灭吴雪耻了吗?” 范蠡认为吴德已丧,但国势未衰,故曰:“未可。”第二年春,吴王夫差北上会盟诸侯,带去全国精兵,在黄池大会上欲与晋定公争当霸主。勾践又问范蠡,范蠡曰:“可矣。”于是,吴国两路大军齐发。勾践一路直捣吴都,俘虏吴太子子友;范蠡一路乘船入淮河,切断吴军从黄池归国的退路。这一战役,以越军大胜告终。此后的吴王夫差只有反过来向越王勾践求和的份了。其后数年间,越王每每兴兵伐吴。公元前473年,吴君终于大败于姑苏山下。夫差派公孙雄肉袒膝而前,求和于越王,勾践不忍心,欲许和,范蠡谏不可再让吴王亦卧薪尝胆。遂击鼓进兵。夫差大呼:“无面以见子胥”,挥剑自刎。

  范蠡事奉越王勾践,苦身戳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终成灭吴雪耻之奇功。此后,范蠡佐助越王率兵北渡淮河,同齐、晋等诸侯会盟于徐州,号令以尊周室。然而,功成名就的范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清醒。范蠡说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不可共享福,其实已道出历代帝王为人的共性。吴王夫差赐伍子胥自杀如此,汉高祖刘邦逼死韩信如此,宋太祖赵旷胤“杯酒释兵权”亦是如此。哪个帝王卧榻之旁容得强臣谋将?勾践还算痛快,回答很干脆:要么我俩共分越国之半各治之,要么我就杀你!其实,共分国家而治的事是外交辞令,即让你走人的意思,后半句才是真心话。于是,在走人与杀身的两路中,范蠡明智地,同时也是无奈地选择了身退,卷起细软,跳上扁舟泛湖而隐。

  范蠡的明智,在于他能揭去蒙在专制权威制度下君臣关系上的面纱,采取一种主动的态度和行动。伍子胥不明白这个道理,至死还天真地说:我当初不肯接受分吴国之半与我。不过他嗟叹“一人固不能独立”的话,倒是有点醒悟的意思。士不能独立于世,功再大,名再高,亦无锦绣的将来。自古以来,有多少功臣名将像李斯、韩信、陆机、伍子胥这样,含冤于专制淫威的刀下。故范蠡说勾践“难与处安”,代表着热心于“三不朽”之“立功”的士人的一次觉醒。

  说范蠡功成身退是无奈的选择,并非是说越王勾践个人生性有多恶劣,而是说专制权威必然会造成名臣能将的如此结局。否则,只有像伍子胥、韩信等人那样的惨死。范少伯从求功成到求归隐,个中有不少辛酸、无奈。同时,这也标志着他人格上的一种转变。范蠡浮海辞去,到了齐国,变换了姓名,自号“鸱夷子皮”,即牛皮囊的意思,借此以志不忘伍子胥被权贵所杀之事。在齐国海边一块荒地,苦身尽力,耕荒垦地,治理家产。不几年的功夫,竟致产巨万,天下称陶朱公。这一人格的转变,关键在于范少伯彻底认清权位不可弄,声名不可隆,与专制权威终于划清了界线,把自己从奴隶地位中解放出来。

  不过,范少伯还没有像庄子那样,认识到财物也是奴役人身心的东西。所以,他一富再富,最后自身虽未遭殃,到导致次子犯罪被杀。此又可笑、可叹者也。唐人任华《寄李白》诗“庄周万物外,范蠡五湖间”,将庄周与范蠡同咏,似未看透少伯。但若以此指李白既能弃名归隐江湖,又能任侠轻财散尽千金,倒也是妥帖的用典。范蠡的人格没有扭曲于专制权威,但多少有点逐于物的味道。不过我们只要记住范蠡“功成去五湖”是功成身退之士的原型亦足够了。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楼主| 发表于 2006-12-5 07:36 | 只看该作者

落梅版主,你好!前面四个帖子,由于我当时上网的电脑问题,发帖都没有成功,只有标题,并没有文章内容,请删除前四个帖子。

请落梅版主费心了。

3#
发表于 2006-12-5 15:59 | 只看该作者
范蠡功成隐五湖是我很小的时候就喜欢读的故事,关于吴越相争,关于伍子胥、范蠡、文种都是春秋史上的风云人物。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历代帝王都是可与其共患难,不可与其共享乐,吴王夫差如此,越王勾践亦然。
然而,伍子胥与文种却还未明白此道理,范少伯是明智的,他选择身退,泛舟五湖。

我所居之地,无锡有个渔夫岛,也有西施庄,留下了关于范蠡与西施归隐五湖的一些美丽传说。

谢谢青岩的好文!
4#
 楼主| 发表于 2006-12-6 11:5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落梅斑竹的点评和鼓励。
以后还请多指教!

5#
发表于 2006-12-6 19:55 | 只看该作者
青岩客气了。
这篇范蠡的文章我爱读。
6#
发表于 2010-7-1 21:55 | 只看该作者
....
7#
发表于 2013-6-21 13:18 | 只看该作者
范蠡,不值,为做官,献人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5 06:09 , Processed in 0.04804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