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112|回复: 3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就恋这一把黄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4-16 11: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01 编辑 <br /><br />
                                                          就恋这一把黄土

        一头黄牛站在地头,默默地注视着刚刚耕过的这片巴掌大的土地,它的主人正用铁锨垒起一个一个土垄。一年年陪着主人耕种下来,黄牛眼神里没有轻松的喜悦,却有些许忧虑、无奈和感伤。

        我不认识它的主人,从远处看,应是一个中年男子。他个头不高,肤色古铜色,穿着一件黑色的夹克衫,一条藏蓝色的裤子,脚上是一双好像是他儿子穿过的、带有红边的足球鞋。

        三天前从这里路过时,我就见过他。

        从城里来到这个小镇,三天来,我一直行走在小镇的山和丘陵之间。去年这个时间,也曾来过这里,那次是看桃花。漫山遍野、姹紫嫣红的桃花灼人眼目,行走其间,品种繁多的桃花让人目不暇接。

        这里有一座两千多年前的古城遗址,叫蓝陵城,据说与西周康王有关。去年专为看桃花而来,仅仅在蓝陵桃花源驻足,今年不同,除了蓝陵桃花源外,我还去了小镇驻地,见了这里的山山水水,这里的土地和许多朴实的村民。

        小镇驻地的建设还是让我感到了诧异,这里的街道和设施,宛若一座小城。我住在一个叫做蓝陵客栈的地方,客栈临着一条河,隔窗而望,河水清澈,两岸垂柳青青,小河安静地流淌着,流过远方一重一重的山影,最终流进微山湖。

        小镇叫城前镇,因位于蓝陵古城前而得名。小河叫戈河,是城前人的母亲河。

        小镇的河不止这一条,还有浚河、城河、刘庄河、小岔河、大沂河等河流,几千年来,河水默默流淌,滋润着这一方水土,流淌进小镇每一个人的梦里。小镇人喜欢依水而居,这里的许多村庄都是依山势而建,在这些村庄周围,总能发现有一个低洼处存着一汪水。尽管他们知道,天旱时,需要浇灌庄稼的时候,这汪水也会干枯,但他们依然守候着,仿佛有了水,就有了希望。

        小镇的山大多都是半土山,有的山植株茂密、果树遍布,有的山从山脚到山顶是一层一层的梯田。我见过云南哈尼梯田的照片,夕照或朝阳下,哈尼梯田波光粼粼,多姿多彩,俯瞰哈尼梯田,很是壮观和美丽。这个季节,这里的梯田除了花开之外,是一片一片的土黄色,给人一种雄浑淳朴的感觉。

        这里的每一座山都是这样,初到山脚下,最先感知的是清新的气息里氤氲着淡淡的花香,而花香的来处却需细细探寻。在山脚下,你不会注意到这座山有梯田,待发现这座山是一重重梯田的时候,已到半山腰。停下脚步,把目光放满全山,那些雪白的樱桃花、粉红的桃花或在山中的某一处,或在层层梯田的包围中静静地开放着。

        我走近一株樱桃树,仔细观察满枝满树洁白的樱桃花,偶有蜜蜂在淡淡的花香中穿行。樱桃花分五瓣,每一簇樱桃花都有五朵以上组成。正仔细看着,却忽然发现不远处,一个撒粪的中年女子停下手中的活计看着我。她穿着朴素,却面色红润。

        在城里,我吃过樱桃,鲜红圆润,酸甜可口。这里的樱桃也一定酸甜适中,色泽艳红。我想,这鲜艳的红色不仅仅是樱桃的颜色,也是这里女人的颜色。她们与男人一样热爱着这片土地,挑粪、撒粪、耕种、浇水、收割,无一不会,无一不能。

        第一次遇到那位中年人的时候,没有那头黄牛,有一辆机动三轮车和一堆卸在梯田边的土杂肥,他正用扁担挑着一对柳条编成的圆筐把土杂肥散开。在他的不远处,另一个中年人与他做着同样的活。

        过去的山没有路,若说有的话,也是一条条羊肠小道,耕种收割全靠肩膀和黄牛。中年人坐在堰坝子上说,现在很多人都不会使用牛耕地了,他们用那种小型手扶拖拉机。那样耕地没有牛耕得深,墒情不好。不过,现在山路修好了,种植梯田方便多了。

        这里的每一片梯田面积都不大,砂砾般的土壤只适合种植地瓜和花生,在这个节气,平地里的小麦正在拔节生长,绿意葱茏,而这里一片一片的梯田,还是一片苍黄,村民才刚刚开始忙着耕地种植。这不是他们懒惰,而是他们依着生命发展的规律生息劳作。

        在另一座山上,我曾问过一位老人,他说想要建成一片梯田,首先要把土壤刨开摊平,再用刨出的石头一块一块地垒成堰坝子,然后再把土壤重新平整。我仔细观看由大小不一的石块垒成的堰坝子,很是齐整,像我在山里见到的由石块垒成的房屋的墙那样齐整。我知道,这样的浑然天成中,一定包含着大智慧。

        老人颤抖着手,指着这一片那一片土地说,孩子都在外地打工,也都在那里买了房子,年前打电话让我去,不再种地了,还没老到不能动的地步,我不去。种地是辛苦点,可这些土地也没有亏待我。

        老人的话在我心里生出一种莫名而又复杂的冲动,我不知这冲动究竟意味着什么,但我知道,在老人眼里,这一片片梯田就是生活,就是命。

       暮春时节,山风还是硬冷的。站在层层梯田的边沿,听着风声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不知为何,我的脑海里忽然响起悠长而又感伤的蒙古长调,且绵延不绝。这里没有策马狂奔的激昂,没有草原的辽阔和壮美,但是,在这一片黄天厚土里蕴含更多的,是朴实、厚重和坚韧。

        一步一步走下山来,再次回望,已看不见重重梯田,只能看见那些由石块垒成的堰坝子彷如一阶阶石梯,横亘在山间。



2#
发表于 2016-4-16 13: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01 编辑 <br /><br />文章具象缜密质感,山居生活的实质和内核也因为如是的具象显得清晰质朴而又感人。对物象的挖掘和对农人的描述,就是对作者自己情愫的呈现和对自然的崇尚。文笔确实不错。就我个人的读后感而言,文章如果把具象和描述的对象勾连引领到物质的风和肉质的风这话题上来,就不会出现目前内容与题目有些不沾边的情形了。问好朋友。

3#
 楼主| 发表于 2016-4-16 15: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02 编辑 <br /><br />敬一兵老师的指点如醍醐灌顶,我一定按老师的建议修改。

4#
发表于 2016-4-16 15: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02 编辑 <br /><br />把“片”改作“块”如何?

5#
发表于 2016-4-16 16: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02 编辑 <br /><br />“足,今年不”中间的逗号改作分号如何?

6#
发表于 2016-4-16 16: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02 编辑 <br /><br />史老师的散文,从开篇开始,渐入佳境,读来越来越美!
漂亮!

7#
发表于 2016-4-16 16: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02 编辑 <br /><br />敬一兵老师写过一篇散文——《风从河西走廊掠过》。再次读你的这篇《在山里听风》,仅题目就很有诗意,两次到从城市到镇里,两次不同感悟,使文章主题得到循序渐进的升华。作者对当前乡村质变的质疑,是这个社会的大变革,这里隐含着不知多少的文学主题——故土情节、乡村走向······。很厚实的文章,欣赏并问好文友!

8#
发表于 2016-4-16 23: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02 编辑 <br /><br />朴实的思想韵味,让这样的梯田风情原原本本展现在我们面前。当然比梯田还要朴实的是那些劳作的人们,正是他们坚实的脊梁撑起了层层梯田,这里有勇气的成分,还有战天斗地的智慧。与勤劳的人格品质是一脉相承的。

9#
 楼主| 发表于 2016-4-17 01: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02 编辑 <br /><br />文章具象缜密质感,山居生活的实质和内核也因为如是的具象显得清晰质朴而又感人。对物象的挖掘和对农人的描 ...[/quote]
已按老师的建议把本文最末两段作了修改,还请老师再作指正。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4-17 07: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02 编辑 <br /><br />敬一兵老师写过一篇散文——《风从河西走廊掠过》。再次读你的这篇《在山里听风》,仅题目就很有诗意,两次 ...[/quote]
感谢日尧月老师赏读,对乡村的关注,在读过老师的《纸上乡村五章》后,才知道您的关注更宽泛、更有厚度。

11#
 楼主| 发表于 2016-4-17 07: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02 编辑 <br /><br />朴实的思想韵味,让这样的梯田风情原原本本展现在我们面前。当然比梯田还要朴实的是那些劳作的人们,正是他 ...[/quote]
从乡村走出,再到每一次走进乡村,深深感动着我的,就是那些淳朴的乡民。

12#
 楼主| 发表于 2016-4-17 07: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史长军 于 2016-4-17 08:06 编辑
半两金 发表于 2016-4-16 15:59
把“片”改作“块”如何?

不知半两金老师所说的更改具体在哪一句或哪一段?另外我认为,“片”的词义中有虚的成分,“块”的词义中则实的成分较多,也正因如此,“块”的应用就有了局限性。
这是我的理解,可再商榷。
13#
发表于 2016-4-17 10:27 | 只看该作者
文章厚实,文字质感。作者以一个过客的身份,安静地进入,安静地离开,通过眼前看到的,以及心中所想到的,展现出一个地方的细致肌理。欣赏并问好!
14#
发表于 2016-4-17 12:14 | 只看该作者
文章写的乡村宁静、美丽,文笔细腻,学习并问好。
15#
 楼主| 发表于 2016-4-17 13:26 | 只看该作者
雨夜昙花 发表于 2016-4-17 10:27
文章厚实,文字质感。作者以一个过客的身份,安静地进入,安静地离开,通过眼前看到的,以及心中所想到的, ...

感谢雨夜昙花版主赏读,致敬并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4 20:59 , Processed in 0.054189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