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898|回复: 3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长流 企业利万众而久立-企业文化之道 即水之道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07-1-26 23:00 | 只看该作者

[分享]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长流企业利万众而久立-企业文化之道 即水之道



   企业文化之道 即水之道

企业文化如水,有形,却难觅其踪:无形,却无处不在。企业文化发乎心,动乎情,现于行。她深植在每一位员工的心底,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她指导着每一位员工的行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企业文化之道如水之道,集明道、取势、优术于一体,内拓外延,渗透于企业的脉络:融合情、合理、合法于一身,上下贯通,共振于员工的心灵。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水是生命之源,万物又反过来影响水。这正如企业文化,影响着企业的方方面面,同时企业的每一个经营管理行为也都反过来影响着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虽然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却是企业能否繁荣昌盛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前 GE总裁杰克·韦尔奇说:“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战无不胜的动力之源。”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说:“关于发展,三流企业靠生产,二流企业靠营销,一流企业靠文化。”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水具有近似于道的特性,“为而不争”,不争是顺应自然法则,以和谐为道。企业文化建设也要顺应自然规律,不能脱离企业实际,审时度势,开拓创新,水滴石穿,海纳百川,洗污刷垢,净化心灵,善利万物,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中帮助企业占据主动地位。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企业文化是把双刃剑。文化有好坏之分,优秀文化可以对企业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不良文化却会阻碍企业的健康发展,正如水有污水、浑水、净水一般。企业文化最终必须体现在企业的组织运作、业务运作模式和员工行为及其行为结果上,也就是讲,企业是否有优秀文化,必须由企业产品、服务和员工行为来验证,现实的经营管理成果是检验企业文化的唯一标准。企业文化的优劣,必须由企业可持续的长期经营实践来判断,尤其是当企业面临困境时,才是企业文化的有效检验期,百年老店和长寿公司是优秀企业文化的标本。

    企业文化要“固根强本”。构建企业文化,不是在一块空地上“塑造”,而是在原有文化基础上“提炼、提升和明晰”,因此,着力点要放在“固根强本”上。根是本企业长期发展中积淀下来的、被实践证明是优良的传统文化:就增量而言,根是本企业在市场经济形势下积极探索的、被新的实践证明是具有竞争力的先进文化。尽管企业文化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有企业管理中形成的企业家文化:有企业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形成的员工文化:有本行业独具的特色文化:有身处其中的地域文化:有受其影响的外来文化等,但根的东西不能丢,本的东西不能变。

    企业文化建设要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方针。不少企业歪曲了企业文化建设的精髓,没有考虑企业的自身状况,没有在价值观提升和塑造上下功夫。

    有的企业在企业文化建构中,一味求新求洋,忽视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一味追求文字华丽,缺乏深层、内涵的东西:一味效仿照搬,失去本企业的个性特色。这样“建构”出的文化,与企业员工难以产生心理契合,与经营管理形成“两张皮”,难以产生实际效果。企业文化必须是对企业成功经营管理实践的提炼与总结,而不是外在的引进与照搬,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其企业文化一定要具有原创性和个性特点。比如,索尼的“先驱精神”,诺基亚“科技以人为本”,松下“造人先于造物”,惠普之道,迪斯尼“想象力与魔力文化”,这些卓越的公司都从自己企业的角度提炼和宣扬自己的文化,非常富有个性和独创性。

    有的企业是急功近利,把企业文化建设当作一种竞争策略来做,希望进行文化“建设”后,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凝聚力马上就能发生质的提高,经营业绩也随之变好,所以导入CI,大搞文娱活动,开展培训和研讨,但这些都是企业文化的表象,而不是精髓。力量没有用到刀刃上,所以企业文化建设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长此以

往,企业文化往往成为“形式主义、虚而不实”的代名词。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靠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运动、靠一套精美的艺术设计就可以万事大吉的。

    企业文化要“内化于心”。企业文化不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装饰品,在企业文化主流层:企业目标、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理念等经广泛征求意见并初步成形后,当务之急是使之“内化于心”。“内化于心”需要经历一个认识、认知到认同的过程。只有认同,才会信奉。企业文化一旦被全体员工衷心认同或共有,它就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企业文化要“固化于制”,就是用制度、机制来反映文化理念,将已取得的文化建设成果用规章、制度固定下来,对员工既是价值观的导向,又是制度化的规范。员工对企业文化由认识、认知、认同到自觉践行,有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习惯到习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制度文化的刚性约束与观念文化的柔性疏导相辅相成,以克服人的“惰性”,使企业文化的贯彻变得流畅而坚实。企业文化必须体现在企业的机制、组织、流程和制度之中,并能够得到后者的强力支撑,否则企业文化会永远停留在虚设层面,成为空中楼阁。其中非常关键的一点,企业文化在外部必须

与客户价值互相连接,在内部必须与企业的价值评价体系、价值分配体系形成有机的联系,公司价值评价体系的关注点和薪酬体系的激励点,必须转移到高绩效结果以及关键的高绩效行为上。

    企业文化要“落实于行”。水虽不言,却避高趋洼,平衡高低,有着至诚不移的规律性。诚信是文化建设的基石。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以诚信为本,要做到理念、制度、行为和形象的协调一致,要内外一致,上下一致,前后一致。企业文化必须融入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和员工行为之中,才能发挥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有的企业是价值观和理念高高在上,冠冕堂皇,堪称文化楷模,实际却是与经营管理行为背道而驰,说一套做一套。结果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最终成为自娱自乐的笑料。安然公司2000年年报上所陈述的公司价值观是“沟通、尊重、诚信、卓越”,但安然公司的所作所为显然严重违反了诚信的原则,它一直强调收益增长和个人主动性,加之缺乏通常的公司制衡机制,使企业文化从推崇进攻性战略转变为日益依赖不道德的投机取巧。安然雇佣了一批律师和会计师,使安然成为违背法规而不被抓住的行家。这种建立在不良企业文化基础之上的公司,轰然倒塌是迟早

的、必然的。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促进企业的经营管理。企业文化必须以行为体现其主要标志的“落地”,体现在日常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和员工行为中,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花瓶,更不是愚弄员工和公众的工具。

    企业文化要“适应于时”o水,冬雪夏雨,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不违天时。企业文化也要依照企业发展状况持续改进和完善。企业文化的改进和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水能静能动,能急能缓,能柔能刚,能内能外,能升能隐。企业文化要有良好的适应性,适应企业的未来发展。

    企业文化如水,最高境界是“形神合一”。企业文化的“形”包括一切外在的东西,包括企业制度、流程、策略、组织结构、责权体系、领导风格、员工行为、产品、以及企业和产品的外部形象等,而“神”则是指愿景、价值观、使命、精神、经营理念等这些指导企业发展的思想。“形神不合”的企业文化会得“精神分裂症”,因为员工不知道究竟应该遵循什么。企业文化最终要追求“天人合一”。“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一切遵循客观规律。企业要考虑如何顺应天道,包括经济规律、伦理道德、人文观念等,要把人的需求与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有机

结合起来,增强企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惠普之道、索尼的先驱精神、波音的“永为先驱”就是明证。

    企业文化的最高境界和追求对企业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企业家具有禅者的智慧和修养,“无为而无不为”,“悟道而修身”,用独特的智慧透过纷杂的事物表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区别。孟子说:“人性犹如水性”。作为企业家或者高层管理者,在进行文化塑造时,更需要从人性的角度去“布道”,对待人性要像对水性那样,要因势利导,而非“围追堵截”,从满足人的需求角度来建设企业文化,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我们都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之前的舜,采取的是“堵”的方式,结果堤坝越修越高,可洪水一来,就形同虚设了,而大禹采取的是“疏导”的方式,顺应水的本性,而不是强迫改变它,这样就达到了“治水”的目的。企业文化的建设也是同样道理。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没有管理”。那么如何才能达到或者接近“没有管理”的境界呢?答案就是要用减少管理的方式来达到加强管理的目的,要靠企业文化的引导和约束力量来替代管理。优秀的企业文化就可以发挥这种软管理、无形管理或者说“无管理而管理”的功效。靠企业文化来实现水之道——“自我改善的柔性管理”。
2#
 楼主| 发表于 2007-1-26 23:02 | 只看该作者
上善若水” 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它的字面含义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想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说到这其中所涵盖的思想意义,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释了。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老子还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

  “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是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的东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规律及其本源。所以“道”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知与理解的。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于“道”的,“道”无处不在,因此,水无所不利。它避高趋下,因此不会受到任何阻碍。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洗涤污淖。它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静,但却深不可测。它源源不断的流淌,去造福于万物却不求回报。这样的德行, 乃至仁至善…… 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说到这其中所涵盖的思想意义,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释了。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老子还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不求回报。这样的德行, 乃至仁至善…… 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

  “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是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的东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规律及其本源。所以“道”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知与理解的。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于“道”的,“道”无处不在,因此,水无所不利。它避高趋下,因此不会受到任何阻碍。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洗涤污淖。它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静,但却深不可测。它源源不断的流淌,去造福于万物却不求回报。这样的德行, 乃至仁至善……
3#
 楼主| 发表于 2007-1-26 23:10 | 只看该作者
上善若水”是《老子》中的话,原文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U第四声)故几于道。”

  “厚德载物”是《易传》中的话,原文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先说厚德载物,什么是“德”,其实很简单。帮助别人要求回报,叫做交易。帮助别人不要求回报,就叫做“德”。如果有很多人得到你的帮助,而你都不要求回报,那你的德就厚了,就可以称作德高望重了。

  再说上善若水,上善就是最好的,最好的处世方法就象水一样,水是怎样的呢?水善利万物,也就是水给万物带来益处。而不争,争就是争利益,所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就是帮助别人而不要求回报。

  但是老子认为这还不够。老子接下去说,处众人之所恶。有一句话叫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所恶的是什么呢?是低位。所以处众人之所恶讲的是要处于低位,也就是讲的是谦虚谨慎。所以你不但要帮助别人,不要求回报,还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要以为人家受了你的恩惠,你就趾高气扬的了。如果能做到这些你就“几于道”。也就是获得了接近于道的处世方式了。
厚德载物”意思是说,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今多用来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培育学子成才。

  出自《周易》中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愤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地最大,它包容万物。对天地的理解是:天在上,地在下;天为阳,地为阴;天为金,地为土;天性刚,地性柔。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焉,四时行焉。没有天地便没有一切。天地就是宇宙,宇宙就是天地。这就是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的朴素唯物主义看法,也是中国人的宇宙观。所以八卦中乾卦为首,坤卦次之;乾在上,坤在下;乾在北,坤在南;天高行健,地厚载物。然后从对乾坤两卦物象(即天和地)的解释属性中进一步引申出人生哲理,即人生要像天那样高大刚毅而自强不息,要像地那样厚重广阔而厚德载物。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上善若水和厚德载物两个词语所蕴含的意义是一样的,故大家常把这两个词语放在一块使用。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作为中华美德的一种概括,这两句话历来成为志士仁人崇尚的最高道德境界。由于出处年代久远,加之古人的话一个字概括多种意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致使人们理解不同,说法不一。我们在正确理解古人说话的含义时,必须将前后相关的话语、省略语句、引伸意思联系起来理解,才能领悟古人说话的真实含义。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句话中的关键词“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是天地万物遵循的自然法则,“几于道”的“几”是“非常接近、达到、合符”的意思,可以理解成“达到、符合自然法则”。而“几于道”又与前面的“上善”(最美好的品格)前后呼应。整句话的意思是:最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应像水一样。水滋养万物、造福万物却与世无争;水总是处于人们所不愿处的地方洁身自好,故达到美好境界,符合自然法则。

  为什么我们的老祖先说水是“上善”,由此而将水作为最受尊崇的美好品格的示范,倡导人们效仿呢?为此,孔夫子将水被崇尚为“上善”的原由,从功效、特征、性格、行为、操守等多方面做了深层次的解释:

  孔子说:水有五种完美的品德,因它常流不息,能滋养一切生物,好像有德;流必向下,不倒流,或方或长,遵循自然规律,好像有义;浩大无尽,好像有道;流向几百丈山涧毫无畏惧,好像有勇;安放没有高低不平,好像守法度;量见多少,不用削刮(不会隐瞒正确的观点,违心地趋附别人),好像正直;无孔不入,好像明察;发源必自西(归宿必处东),好像立志;取出取入,万物就此洗涤洁净,又好像善于变化。水有这些好德行,所以君子遇水必观(观察、体会、感悟、效仿)。

  “厚德载物”一语出自《易经》,原文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前呼后应阐述了才能与德行之间的对应关系:天行健(苍天高高在上,以强有力不可抗拒的运行法则影响世界),君子以自强不息(有才能的人应该不断追求、进取、强壮自己)。这句话是阐述强者应当通过不断的努力具备超凡的济世才能。当我们理解了这句话后,真的叹服华夏精英周文王被关在牢笼七年里,居然能在所著的《易经》中豪气冲天喊出了“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这一万古回荡的豪言壮语。秉承父辈的宏志,气势豪迈的大英雄周武王后来率领几万锐不可挡的军队,“牧野之战”誓言高喊“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举起你的戈、排好你的盾、竖起你的矛)!将纣王的几十万商军打得落花流水那就不是怪事了!明白了前一句话的含义,对后一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容易理解了。易辞云:“坤厚载物,德合无疆”。意思是说:大地以宽广深厚承载万物,故能以好的品行造福万物无所不包容。“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与前一句紧密联系,用大地的宽广厚实来比喻人的胸怀气魄。意思是说,君子应像大地一样以宽广深厚的好品行来承载万物,包容万物,滋养万物,造福万物。这句话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相对应,告诫君子不但要有与众不同的济世才能,还要有高尚的品德,具有造福万众的奉献精神。也就是强调有才有德,德才兼备。由此可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表现了中华民族顽强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则展示了中华民族胸怀宽广、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把“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两句话联系起来,意思与原来出处就有了新的取舍。两句意思是:最美好的品格,最高尚的情操,应像水一样,以宽广深厚的胸怀,好的品行来承载万物,包容万物,滋养万物,造福万物。

  由此而感叹:我们的老祖先用“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之美德作为自己处身立世的准则,像水一样,以自己宽广深厚的胸怀,美好的品行来承载万物,包容万物,滋养万物,造福万物,思想境界是多么崇高。难怪他们能够在与大自然抗争的遥远岁月,逢灾受难、历经艰险,从“山顶洞”涉水到“河姆渡”,又爬上了“半坡村”,再走到“二里头”,继后遍布黄河长江流域。一次又一次从“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中走出,一次又一次从险象环生的民族生存竞争中生还。他们自强不息,生息繁衍,由弱到强,发展壮大,以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五千年文明延续,为他们的子孙后代在亚洲开创了一大片美丽富饶的生存空间。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正是因为有如此美德赋予了中华民族柔中带刚,坚不可摧的强大生命力,由源远流长的文化根基潜移默化而形成的中国魂,使得中华民族得以雄居世界的东方。环顾浩浩寰宇,面对动而不静的世界,谁有理由说,具有如此美德的民族,不会再一次在世界崛起,光芒照耀朗朗乾坤?
4#
 楼主| 发表于 2007-1-26 23:20 | 只看该作者

水利万物而长流 企业利万众而久立

  人生是不容易的。怎样才能有一个欢乐、奋进、成功的人生呢?伟大的老子告诉我们,要效法天地自然之本,要养成清静无私之性,这样才可以了解自然的真理──“道”,真正超越人类自身局限,成就有益的事业,获得人生的永恒。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第八章

  老子的思想,一般被学者们肯定为是一种治国和养生的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老子的思想,对我们当今的企业经营和现代化条件下的企业管理等还有没有指导意义呢?我的理解是有。为什么这样说呢?就因为老子思想是一种哲学,是一种博大精深的学问,其中探讨的各种规律和法则,至今仍然没有变。老子探求的宇宙万物之道、社会之道、人生之道依然是值得当今人类加以思考和把握的“大道”。因为,天地都还在,万物都还在,人类也还在,而这些都是老子思想所观照的对象。虽然时代有了变化,语言词汇有了变化,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形式有了一些变化,但是宇宙的本质,人生的本质, 我理解并没有根本的变化。而这些本质性的东西,才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所揭示的对象。所以我认为道家思想完全可以为我们当今人类所借鉴。

  老子《道德经》以五千言笔墨围绕着一个“道”字展开,处处都在阐明“道”。反过来说,也可以认为,老子是以“道”为核心,用五千言笔墨阐释了“道”在各种现象领域中的表现形式。例如从“道”的 立场出发,阐释了治国之道,立身涉世之道,养生之道等等。理解了道与无为思想,他是万事万物之根本,企业的经营之道,也自在其中了。我们抓住根本,用于企业经营管理,企业就能与社会合为一体,何愁企业不发展,他是建立在社会的需要的基础上的。

    老子所把握的“道”只有一个,而且是同一个,这个“道”作为总的根本,可以说是适用于任何一个已有的,或将来才有的现象领域。所以才会有什么什么之“道”、什么什么之“道”的说法。既然这样,我们有必要将“道”的核心思想用于“现代企业经营”这个领域,从道家思想出发,结合当今社会现实,探求和印证一种与老子思想相通的“现代企业经营之道”。我理解,这种努力是有意义的。因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种子,在任何一个领域都可以开出花来,都可以结出果来。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是《道德经》中一个片段。从这个片段入手,我们来探求一下“企业经营之道”。

    这里,老子用水的形象和水的品格来阐述“道”的一些表现形式,借此传达“道”的一些普遍原则。

    水的哪些品格表达着“道”呢?──

    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世间所有的植物、动物,一切有生物质,都离不开水的养育。田地一旦缺水,五谷不生,饥荒遍野;江河一旦缺水,舟楫不通,鱼死浅滩;海洋一旦无水,恐怕天地都干枯了;我们人体中60%也是水,100 斤的人体就有60斤水,人一缺水(脱水),就休克,乃至死亡。......

    我们这颗星球上如果没有了水,会是什么境况?没有水,这个星球也就死了;没有花草树木和粮食,也没有飞禽走兽,没有人类,这颗地球只能说是一块大石头。

    光有天,没有水,不行;光有地,没有水,不行;又有天又有地,但是没有水,还是不行。你看水的这一品格有多伟大。有什么东西能与之相比呢?

    然而,水什么也不要,什么也不索取,什么也都一无所求,没有自己的利益可言,利益万物而又与世无争。这就更是伟大了。

    不仅如此,看看水所处的位置吧,所谓“水往低处流”,它总是自甘于处卑下的位置,“处众人之所恶”。老子对水的这些品格的评价是“几於道”。为什么只叫做“几於道”呢?我理解老子认为水的这些品格几乎就是“道”,但它本身不是“道”,然而它是道的表现,传达着“道”所包含的精神和法则。人们通过对水的这些品质的学习和领悟,接近“道”的精神实质;用“水”这种人人均可观察体会的公开的自然现象,启发人们通过类似修炼“水观”的途径,去悟“道”之本身,最终获得“道”指引,成就道德人生。于是才在《道德经》中不惜笔墨,写下了“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那么,水的这些“几於道”的品质,对我们当今企业经营是否还具有指导意义或启发性呢?我认为是当然有的。特别是在我国当前这个过渡时期,我认为现代企业完全有必要借古人智慧之镜,修炼一下“水观”,借以明白掌握企业经营之道。所谓修“水观”不过是一种便捷的提法,意思是时常观想一下水的各种品格,领悟水的品格中包含的精神实质,吸取当中“道”的养分,把它们转化成企业的品格、企业的精神和企业的经营发展之“道”。

    水的品格中有哪些适合于提炼为现代企业品格、上升为企业的经营发展之“道”呢?我理解有以下几点。

一、利他:水利万物而流,企业利万众而立

    水的利益不在自己而在万物。“水善利万物”。“万物”都从水那里得到利益。因而万物都离不开水,万物都需要水,万物都不能没有水。这种“万物受益”与水的“利他”之间的相互关系,完全可以作为我们现代企业的借鉴。正如万物都离不开水一样,如果你的企业对社会、对公众确有实在的利益之处,那么,社会和公众也就离不开你的企业,需要你的企业存在下去。换句话说,你的企业如果真能像水一样,给社会给人类带去实在的利益,你的企业就有了立足之地。举个例讲,制盐业为什么不会倒,因为人人都需要盐,没有盐不行。盐业因为能给人们带去实在的利益而长久立于不败之地。因为同样的道理,我们的企业首先需要掌握的企业经营之道就在于:怎样使企业自身成为社会和人类的普遍需要;或者说,怎样使企业成为能够满足人们某种利益要求的劳动实体。

    这实际上是要解决立业的根本点的问题。我们立业立在什么地方?什么样的地方,足以支持我们立业?如果我们从“水”与“万物”的关系中有所领悟的话,应当说,我们立业的理念是“愿众生幸福、社会吉祥”,其宗旨是“服务社会、造福人类”,为天下大众谋利益。只有这样,只有当我们的企业能够给社会公众带去他们所需要的实际利益时,我们才能立住脚根。因为只有这样,人们才会需要我们,才会支持我们。我们的所作所为,也才会得到社会的肯定和承认。相反,如果我们的企业不具有水的品质,我们所作所为对人类对社会没有“利养”作用,那我们就无从立足,也没有什么业可以立了。因为人们不需要我们,不在乎我们。

    这就是水的“善利万物”的品质引起的关于企业之道的思考。这一步可以叫做“现代企业的立业之道”。结论是:立业必须立在人们的利益需要上,立在人们最普遍、最实际、最迫切、最不可缺的利益需要上。所以我们选择了制药。制药能解除人们生理上的痛苦烦恼,但我们更崇尚于弘扬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能解除人们心灵上的痛苦与烦恼,使人人都能从内到外,形成一种美好人生。

    有些初涉商界的人士不懂得这一点,他们把立足点放在自己的利益需要上。这是大错特错,是不明白“立业之道”的表现。这样的企业注定要倒闭,即使短时间内看上去会有一些起色,但终归久不了。我这里讲这些,完全是为了要提醒他们。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他们立足于自我利益而不是立足于大众利益,这是背离了企业的“立业之道”的,所以才说注定立不起来。我们可以想想,水之所以为万物所需要,完全是因为水能够给万物带去它们所必需的实在的利益。如果水不能给万物带去利益,万物也就不需要它了。这个道理说得透彻一点,就是利益必须是在公众和社会里,就像水与万物的关系一样,利益是在万物,而不在水。用佛学的说法,利益应是在“众生”那里。只有社会和公众才是利益的主体。而企业的位置和作用只在于为公众主体创造利益、输送利益,或者是帮助公众主体实际享受到他们所需的利益,就像水使万物得到利益一样。这才是企业的立业之道。得此“企业之道”而立起来的企业,肯定是受社会和公众欢迎的,肯定是充满活力、欣欣向荣的。为什么呢?因为它能给他们带去实际利益,所以他们就需要它存在,就会支持它,保护它,回报它,用种种方式接受它的存在。这叫做“得道多助”。

    当然,实际的情形深入分析起来也不是那么简单,因为我们看到,有一些企业从道理上也明白了要为人类谋利益这个道理,但实践活动中仍然没有能够立起来。这是为什么呢?这里面有一个“知道”与“入道”的差距问题。明白了大道,觉悟到了大道,这还只能算是“知道”,“知道”虽然是“入道”的前提,但这还不是“入道”。从“知道”到“入道”还有一段距离需要跨越。“知道”相当于解决了一些认识上的问题,而“入道”则意味着在认识的基础上展开合乎认识的实践。“知道”是明白了“道”,“入道”则是指行为“合于道”。

    水的品格给我们带来的第一个启迪就是:立业要立在公众的利益需要上。这个启迪也带来一些实际的课题,即搞清楚公众的利益需要有哪些,这些需要当中哪些已被满足,哪些尚未满足,哪些还没有被企业界注意到等等。在搞清楚这些之后,我们才可能把我们正确的“立业点”落实到现实当中,真正介入“道的运行”。当然,在正式介入之前,我们还得弄清楚,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措施,凭借什么样的具体能力,去实现满足公众利益需要的愿望。如果我们没有相应的能力,就得着手组织这些能力;如果我们没有可以借鉴的方式,就得制造相应的方式;如果我们没有现成的手段措施,我们就得推敲研究制订出可行的、有力、有效的措施。总之,当我们明白了“企业的立业之道”,就得动起来,就得把大道的运用落到实处。只有真正解决了这些问题,真正把公众所需要的东西送到了公众手里,并且被公众接纳,被公众承认正是他们所需要的东西,并且还将不断地需要时,我们才能说,水“利养万物”的品格真的转化成了我们企业的品格;也才能说,我们的企业行为“几於道”、几乎合于道了。

    水“利养万物”的品格给我们的第二个启迪就是:要使我们的企业成为社会和公众的需要,就像水是万物的需要一样。这个意思说得简单点,就是要使我们的企业成为对社会、对公众有用的和有利的东西。

    由此我们说,前一点(即:立业要立在社会公众的利益需要上)和后一点(即:务必使企业成为社会公众的真正需要)结合起来,就是我们“现代企业”的“立业之道”之所在。

    舍此两个根本点,不足以立正业。

  这个结论,我们可以放到现实中去检验。有兴趣对此作深入探究的同志、人士,可以把海内外所有“立起来了”的企业全部罗列出来,作实况分析,看看这些成功的企业是否首先就成功在合于上述“立业之道”。我想,分析的结果,一定会给我们的上述结论提供更多有力的“真凭实据”,使我们的结论得到丰富多采的支持,变得更加丰满、更具说服力。

    日本的松下公司,美国的摩托罗拉公司、微软公司,台湾的统一企业,以及我们恩威公司,这些大家较为熟悉的公司,都可以作为大家分析的材料。

    总之,水之道是:水利万物而长流;企业之道是:企业利万众而久立。

二、不争:立于不争而无尤,立于不争而有成

     除了前述立业的两个根本点之外,“不争”是企业立业中的重要参照点(或者说是“辅助支撑点”)。“不争”所包含的实质内容,也可以说仍然是在“企业立业之道”之中。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唯独最为赞美水,这是有道理的。在圣人的眼里,水具备了那么多美好的“水德”,确实是值得我们从其中领悟做人的道理和立业的道理。“不争”,是美好“水德”的又一个品质。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个“不争”,一是指水利养滋润了万物,而又并不从万物那里争取任何利益自己的东西,我理解其性质可叫做“无私”,没有私利可言;其二指的是“与世无争”,不仅是在被自己滋润了的事物那里不争,面对世间一切,它都不争,我理解,这就是“无欲”,对世间一切都无所求。这样的品质历来都备受称道。在过去对老子的众多研究中,这种品质多半被学者专家归结为“为人处世的要旨”。这种归结对不对呢?当然是对的。但绝不是只有这一种归结!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老子所处的时代商品生产、商品经济都不发达;因此,“水德”的阐述和运用,无法依工商业

    现象借题发挥,所以,“水德”的阐发才好像是专为人们的“为人处世”而进行的。这是时代局限留下的问题。

    那么,老子于“水德”之中寄托的深刻哲学思想,真是与现代商品经济无缘或是绝缘吗?这些宝贵的思想,就不能运用于我们当今的企业了吗?我认为前景远不是那样悲观。我相信,人类一些基本的真理,不仅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它们同时是“置之古之今而皆准”的,同时又是“辐射各行各业而皆灵”的。“水德”里面包含的老子思想,就具有这种“真理性”。因此,在探讨“水德”与“企业之道”的相互关系时,我认为如果我们不是拘泥于《道德经》的字面表述,而是致力于领悟其精神实质、思想实质,致力于将其包含的真理性成份与当今的企业实践相结合的话,我们一定能将老子思想在现代条件下发扬光大。也一定能使道家思想中所包含的真理性因素,不断地发挥出来,使它们得到丰富和发展,在现代商品经济现象中找到新的更多的运用领域,于现代生活实践中生根开花。

    正是本着这样的考虑,我们才来探讨“水德”与“企业立业之道”的关系。

    我理解,将“不争”运用于作现代企业立业的参考点,其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立业当立于无竞争领域。

    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来看看那些充满竞争的领域就明白了。一般来说,竞争起码应发生在两个相争者之间,因为不足两个的话,也就无从相争,没有对手,无以相争。现代商业竞争中,表现的趋势则是多方竞争,多头竞争。是比“两个”还要多得多的竞争局面。这是竞争的本质特征之一。竞争的另一个本质特征则是:争斗必须是在同一领域,或者说,竞争各方所争的应是同一个东西,否则,就争不起来,也就没有竞争可言。例如你要的是A,他要的是B,我要的是C;除你而外没有谁再要A,除他之外没有谁再要B,除我之外又没有谁再要C;我们各得其所,怎样竞争呢?争不起来,没有可争的东西。因此,我们说,竞争的本质特征之二是争同一个东西。这两个特征如果放到具体的企业生产和商品流通领域中来考察,我们会发现,如果我们选择有竞争的地方来立业,那将会违背前述立业的两个根本点,违背企业的立业之道。

    举个例来讲,如果一个城市当中已经有三家啤酒厂,其产量满足本城市的消费需要早已是绰绰有余,就是关掉其中两家,供货也不会出现短缺。于是三家企业必然相互竞争,争夺同一个啤酒消费群,形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竞争领域。反过来看,消费者的利益需要是早已得到了满足的,社会万众已不再需要相同的企业了。如果我们选择立业点时选在这里,一来无法立在万众的需要上,因为他们的需要已被满足;二来我们对消费者而言,已不具备“水”的品质,或者说,我们的企业对他们而言不是必要的,他们不需要我们这样的企业。这样的结果将是怎样呢?我们立业的立足点落不到万众的利益需要上,无法生根,结果只会是落到自我利益需要上,这就违背了前面讲的企业立业之道。注定立不起来。企业的意志和行为也会被引向与竞争者之间的较量,因而妨碍企业履行企业的天职──造福于人类,服务于社会。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中有一句,说的是“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一句运用于我们立业的“选点”也是十分合适的。如果我们立业之初,立业点选在“无竞争点”上,情形就会是:“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回避有竞争的领域,寻找“无竞争点”;这种对“无竞争点”的寻觅与探索,就是研究万众的潜在需要。这种需要是未被满足的需要,因而是具有立业价值的需要,是真需要。由于还没有别的企业向人们输送他们所需要的利益,因此,也就还没有竞争。立业真能立在这样的点上,也就合于企业的“立业之道”了。

    人人都可以推想,这样的立业将是顺利的,因为社会万众需要,而且又没有竞争摩擦,阻力较小,接受较快。并且,这样的立业,为社会和公众创造的才是真利益(不是可有可无的利益,而是急迫需要的利益)。

    举例来说,在使用蚊帐的年代,蚊帐虽然能防止蚊虫对人的叮咬,但蚊帐范围有限,使用时还有不透气、不美观、难洗涤、易燃烧等诸多不便,使用时间也只能是从上床后开始,加之有时蚊虫未能驱赶完,使用起来很不理想。这样的年代很长很长。人人都实际上需要一种更为理想的避蚊方式。这种避蚊方式一定要能够弥补蚊帐的种种不足之处。我们看到,万众的这种需要早就存在了,一直没有得到满足。按我们前述的理解,这就是真需要,就是有立业价值的需要。在这个需要上立业,就合于“立业之道”,一定立得起业。并且,当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满足这种需要时,以这种需要为中心,就存在一个“无竞争领域”。或者说,万众的这个尚未给予满足的需要,就是一个“无竞争点”,相当便于立业,因为它的长期存在,本身就是对立业的召唤,对企业的召唤。听从这种召唤,就是企业立业之道。事实正是如此,终于有企业开发出了灭蚊药片,以及配套使用的电热灭蚊器。这种产品上市,立即势如卷席,充分体现出“得道则立”的普遍法则。现在凡有电源供应的地方,哪一个家庭当中没有电热灭蚊装置呢?

    电热灭蚊给万众带去了无尽的利益,现在的夏季,人们呆在室内时,不用钻进蚊帐也没有蚊虫的袭扰了,无蚊区扩大了;也不再为蚊帐的诸多不便而烦恼了;蚊虫传播疾病给人的机会也大大减少了。......万众受益、社会受益,相关企业也就立起来了。哪里是通过竞争立起来的呢?当初产品独家上市,迅速风靡所有家庭,其成功之势正好印证了“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立业大气势。

    任何事情,只要合乎道,其情形就是这样。

    这里需要解释的一点是:电热灭蚊取代蚊帐,将蚊帐淘汰出局的现象,我理解并不是一种竞争现象。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二者所满足的需要只是表面上一样,而实际上不一样。电热灭蚊针对的是室内,蚊帐针对的是床上。只能说前者满足需要的范围更宽,不争之中涵盖了后者原有的功能。或者说,从商品生产角度讲,两者满足的是不同的需要。说穿了,是新的需要的觉醒掩盖了原来的需要。因为,在原来对蚊帐的需要中,早已包含了“抛弃蚊帐”的需要。经历过蚊帐年代的人,对蚊帐都有过头疼的经历,都有过这样那样的烦恼。在他们那里,早就潜伏着抛弃蚊帐的需要。电热灭蚊尤其满足这种需要。所以,我理解这不是竞争现象。如果第二个电热灭蚊器厂家诞生,这才是竞争开始了。

    再举一个例子,恩威公司研制开发的“洁尔阴”产品,其选点也是选在“无竞争点”上的。当时市场中没有相同的药物,没有相同剂型,因各种性器疾病一直是人们难于启齿的隐病,而人们又不能正确面对自身的生理状况,自古到今,人们染上这种疾病,不好寻医,造成终身痛苦,所以,人们一直渴望这种既能治疗又能预防的药物,不通过医生,可自己选购,自己治疗,让亿万人从痛苦中走出来。当时患者没有这种自选自用的方便,人们无论从防病角
5#
 楼主| 发表于 2007-1-26 23:28 | 只看该作者

水德兴企是发展之道 更是成功之道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是《老子》中的一句话。上善若水,上善就是最好的,最好的处世方法就象水一样,水是怎样的呢?水善利万物,也就是水给万物带来益处。而不争,争就是争利益,所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就是帮助别人而不要求回报。

  上面的解释是“上善若水”的修身养道之本意。但在《少年张三丰》电视连续剧中,张三丰为追求武功的突破,在理解了“上善若水”的其它真谛后才武功大长,那它的真谛是什么呢?就是“道”,最上乘的武功修炼首先取决于思想瓶颈的突破,人的思想要符合“道”,符合自然。只有象水一样符合自然规律,顺应自然,方能达到更高的层次。张三丰领悟了水“道”,所以武功层次上升,成为无敌高手。作为营销人,自己对营销的理解、对个人素质的要求,我认为也只有经过努力,达到“上善若水”的层次,才更有可能得窥营销真谛,对市场操作游刃有余。修得水之“道”,就需要从水的特点出发来寻求自己的发展之道。

  孔子云:水有五德,因它常流不息,能普及一切生物,好像有德;流必向下,不逆成形,或方或长,必循理,好像有义;浩大无尽,好像有道;流几百丈山间而不惧,好像有勇;安放没有高低不平,好像守法;量见多少,不用削刮,好像正直;无孔不入,好像明察;发源必自西,好像立志;取出取入,万物就此洗涤洁净,又好像善于变化。水有这些好德处,所以君子遇水必观 。由以上我们不难发现营销人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要:

  1、 有义:“流必向下,不逆成形,或方或长,必循理”,说明水的特点能屈能伸,能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自己的形状,容器是什么样的,自己的形状就变成什么样的,但最终的目的却是流必向下。作为营销人,自己不管做什么产品,我们都知道的就是产品要销售给消费者,产品的属性必然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是做营销的基础。我们的渠道建设、营销架构等都是为快捷地将产品送达消费者手中,这是我们的目的,也是我们的“理”所在。但不管我们爱什么样的组织体系下,我们的工作都是营销环节的一部分,应该随着工作的需要而改变自己,要适应组织的需要。这是个人职业的角色定位问题。明白了这一点,理解了公司的需要,相信自己能够明白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并且将应做的事情做的更好。这是我们的道,只有如此,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

  2、 有勇:“流几百丈山间而不惧”,这是水为到海所需要经历的过程,虽瀑布千尺,悬崖万丈,毅然不回头。作为营销人,在市场上遇到的问题千奇百怪,挫折困难自不会少,也只有毅力超然,愿意吃得苦中苦,方能为人上人,只有愿意做“第一万个鸡蛋”,才能使石头失去本来的面目,这是生存之道,这是发展之道,这更是成功之道。

  3、 正直:“安放没有高低不平,好像守法;量见多少,不用削刮,好象正直”,营销人是处于厂家和上家之间的桥梁,吃着厂家的饭,就应该服着厂家的管;但自己又和商家接触的多,只和商家存在买卖关系,似乎长久不了。所以有许多营销人员为自己的利益而靠近了商家的怀抱,这是不对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自己有个对厂家和对商家的一个平衡标准。既不能因为商家和商家之间有区别,对业绩贡献不一样,而故意厚此薄彼,就向对待穷富两种人一样存在尊敬和鄙视,这是个人道德之失;厂商既然要双赢,营销人在中间就应该童叟无欺,不骗袒,不欺诈,尊重事实和市场的发展规律,以“正直”。

  4、 明察:“无孔不入,好像明察”,“春风和细雨,润物细无声。”水能够化为气,无孔而不入,无物而不渗,这是水的细致性。营销人要更加的熟悉市场,就应该想尽各种办法,对市场进行研究,对消费者进行研究,从细微之处入手,这样才能取得更加准确的信息,只有对事实进行名察秋毫,才能不断找到市场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针对准确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应对。这是市场能够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前提。在市场实施时,也要进行细致化,细节决定成败虽危言耸听,但从关注细节好象也难以成功。营销人不管观察事情还是做事情,都要从细致做起,明察市场,认清形式,方能在水中游刃有余。

  5、 善变:“取出取入,万物就此洗涤洁净,又好像善于变化。”这里的善于变化并不是要求营销人为意志不坚定之小人,而是要求营销人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自己。水容于物,根据市场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策略,随时都要进行学习,革新自己,方能时时事事领先于人,领先于市场,最终引导市场;百川入海,有容乃大,大海可以包容一切,有着宽大的胸怀。营销人不但要心胸广阔,也要知识渊博,只有这样才有能力调控市场,掌握市场。

  营销人有了上述的五点修炼成功,方能被厂家奉为发展的牵引,才能被上家认为带来发展机遇的财神,从而做到“善利万物”,使他们“君子遇水必观”。 
6#
 楼主| 发表于 2007-1-26 23:34 | 只看该作者

凝聚有限力量担负天下责任

凝聚有限力量担负天下责任———吴一坚西安金花企业集团总裁
  企业文化就是从文化的角度来考虑管理行为,充分尊重人在工作中的价值,重视人性的完整性和现代人需求的多样性,利用共同的价值观、信念、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积极进取的企业精神等文化观念来管理企业,也就是把文化作为启动全体员工行为的杠杆,使全体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价值目标,自觉地把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结合起来,从而把工作做得更好一点。金花企业集团从一开始,就努力实践着企业文化管理理论,历经数年,在企业获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也使金花企业文化不断走向成熟。金花把“上善若水”作为企业的座右铭,将“凝聚有限力量、担负天下责任”作为企业的口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企业精神:责任、荣誉、和谐。
  金花的企业文化同时也是金花管理的生命力。企业文化在本质上仍旧是制度型的管理,不同之处只是这些制度更加符合人的客观需求,高度重视人作为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主体,在企业运作中还没有被认识的作用,这样,金花所有的文化现象都是金花推行企业文化管理的必然结果和部分体现。
  另外,金花企业文化也是金花事业的创新力。企业的创新首先反映在企业人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上,因而判断一个企业的文化有无创新性的关键也要看企业是不是在培养企业人员的创新精神上下功夫。金花的使命就是要造就一代新人,让他们在新的时代有新思路、新技巧,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以保持竞争中的超前。
7#
 楼主| 发表于 2007-1-26 23:35 | 只看该作者

用文化形成一种动力和约束力

用文化形成一种动力和约束力———朱家庆西安伟志集团副总
  企业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经济组织,最终决定企业命运的肯定是人这个生产力要素中最具活力的因素,资金、土地和其他人以外的自然资源再丰富没有人也不会增值,而要调动人的活力,必须依靠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共有的价值观,其核心表现的是企业创始人及决策集体对社会及企业的看法与观念认识。优秀的企业文化,在价值取向上有突出的社会性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坚持企业经济效益依存与社会效益的原则,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企业经营管理的首位。伟志集团在十多年的艰苦创业和发展中,已基本形成了以“善、诚、智、勤”为核心的企业理念,这个理念,体现的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精髓,是伟志公司确立的立足社会、创建百年伟志的思想基础。
  企业引入文化管理的思想,归根结底是为了服务与其追求经济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文化似乎是一种手段,用文化形成一种动力和约束力,达到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目的。事实上,企业文化又远非一种手段,它本身也是一种目的,这个目的的最直接体现是它在创造一种企业群体价值观,创造一种全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实际上,是否建立其优秀的企业文化,关系到这个企业的发展状态。市场经济是中国的“新生事物”,谁能很快建立起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规则、符合中国传统道德标准的优秀企业文化,符合人性的企业管理制度,谁将会引领企业扬帆高歌。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它是由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构成的统一体,一个企业若想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成为长寿公司,必须全方位创立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优秀企业文化。
8#
 楼主| 发表于 2007-1-26 23:36 | 只看该作者

没有文化的企业是走不远的

没有文化的企业是走不远的———荣海西安海星集团总裁
  中国的民营企业需要自己的文化,没有文化的企业是走不远的,大规模的企业、现代化的企业更需要完整的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的企业呼唤具有个性的文化。企业文化要有自己企业的特色和个性,要让自己的员工认同:发自内心的共鸣。企业文化是一种理念,又是一些具体的行为规范。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向员工、向社会公告你的“尊重体系”———尊重人、尊重人的贡献、尊重人的自尊、尊重人的正常的活跃的需求、尊重人的发展的向往、尊重各种不同层次的人的努力。企业文化就是围绕企业中最具活跃的因素———人,建立一整套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的核心就是让你的每一个员工清楚地知道你的尊重体系,要让你自己的文化体系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导向作用、凝聚作用和规范作用。
  企业文化同企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关系:没有经济实力的企业不可能有强大的文化,而没有文化的企业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一个企业要抓住一时的机遇,可能需要魄力、机遇、资金,但一个企业要抓住永久的机遇,则需要的是文化。一个没有制度的企业是无法运行的,但一个有文化的企业,它的制度是鲜活的、生动的、创新的,一个有制度的企业并不会强大,而一个有制度又有文化支撑的企业则是有力量的。
  海星企业发展的四个阶段提出了不同的文化核心:最初是肩负使命的经营,到从庞大走向强大,到永不满足,挑战昨日,到共荣的理念———与员工共荣、与合作者共荣、与竞争者共荣、与社区共荣、与社会共荣。
9#
 楼主| 发表于 2007-1-26 23:37 | 只看该作者

企业文化是更科学、更合理的现代化管理模式

企业文化是更科学、更合理的现代化管理模式———沙鹏程西安三宝双喜集团董事长
  三宝双喜集团在发展中积极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模式,结合自身的特点,走出了一条自我发展的路子,建立起了较完整的管理体系,逐步形成了具有三宝双喜集团特色的企业文化,即:以人为本,法情并济,科学诚信,拼搏进取,追求理念,注重形象,奉献民族,造福人类。
  我们知道,企业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更科学、更合理的现代化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与传统的管理模式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它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以确定企业价值观为核心内容,追求创新与个性的现代化管理新模式。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1-26 23:38 | 只看该作者

企业文化是职工的精神信仰和力量源泉

企业文化是职工的精神信仰和力量源泉———杜晔咸阳505集团总经理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中形成的一种企业员工共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其核心就是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的综合表现,是企业职工的精神信仰和力量源泉。
  弘扬祖国传统医学,促进人类健康事业发展是505企业文化的基础,企业在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之后,仍克勤克俭,不骄不躁,不挥霍浪费,把目光放在如何进一步扩大再生产,如何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上。
  鲜明的企业形象是505企业文化的外部表现。企业形象是企业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公共关系、经营作风等等,在公众中、社会上所产生的总体印象。505企业牢固树立“质量和信誉是企业的生存之本”的宗旨,狠抓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坚持诚信、平等、公正的原则,在此基础上,企业还努力构建现代化的客户服务管理系统,不断丰富企业形象的内涵。
  科学的规章制度是505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规章制度是企业管理科学化、民主化的反映,也是企业文化成熟的标志之一。创造良好的企业环境是505企业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1-26 23:38 | 只看该作者

营造适合少数民族文化企业精神

营造适合少数民族文化企业精神———刘新荣陕西怡兰经济技术开发公司董事长
  怡兰企业文化是一个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适合怡兰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这些企业文化有着鲜明的特征:是遵循穆斯林信仰文化和精神的一种体现,是企业共同遵循的规范和标示的一种体现,是现代企业文化和少数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因此,形成了一种有明显穆斯林民族特色的企业文化。在整个集团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始终遵循着少数民族的信仰与经营理念“滚动的塔基亚原则”,以一种重实质胜于重形式,使企业自然而然形成了一种符合与少数民族企业发展的经营理念“注重实效,轻于形式”。
  怡兰企业集团从创始时起,就利用各种形式宣传自己的企业形象和民族企业的精神,营造一种适合于少数民族民营企业的精神。同时,让员工在工作中树立爱国意识与爱国精神,积极组织员工参加各种形式的爱国教育,从而使企业建立起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爱国精神。
  怡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相继建立与国际标准相接轨的管理制度,如:质量管理体系、服务管理体系、财务管理体系等等,这些机制的建立真正符合了少数民族企业发展的需求,在这些制度中一方面体现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另一方面也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贯穿于其中,完全体现了少数民族企业的特色性。
12#
 楼主| 发表于 2007-1-26 23:39 | 只看该作者

穿透力、辐射力、凝聚力、竞争力和持久力组合成企业文化

穿透力、辐射力、凝聚力、竞争力和持久力组合成企业文化———贺琦内蒙古盘古集团副总裁
  伴随我们企业发展的10年岁月中,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提高过程。随着集团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发展,企业运行事件不断发出提示信息,并且得到大量反馈:强烈渴求和呼唤文化的介入与支撑。
  我们认为,企业文化蕴藏着巨大的力量,组合成企业文化的主要因素是文化的穿透力、辐射力、凝聚力、融合力、竞争力和持久力。基于企业文化功能的逐渐渗透和上述理性认识水平的逐步提高,促进实践运作的行为具备了理论指导的基础,并且清晰地表示出企业文化建设的三个阶段:局部启动阶段;整体谋划阶段;全面推进阶段。回顾我们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经历,我们的初步领悟是:指导思想要坚持“四用”,即“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他为我用、灵活运用”。
13#
 楼主| 发表于 2007-1-26 23:39 | 只看该作者

在实践中丰富企业文化内涵

在实践中丰富企业文化内涵———丁新民伊盟东方实业集团总裁
  东方集团之所以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得以生存和不断发展壮大,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东方集团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在实践中探索、总结、深化和丰富企业文化内涵,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企业个性的“东方文化”。
  通过把“东方文化”融注于企业经营理念、经营发展战略、企业管理制度、思想教育和员工道德与行为规范的养成等诸多方面,营造了企业发展的良好文化氛围,并辐射到企业全部经营活动之中,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凝聚功能、严格的约束功能、良好的导向功能和积极的激励功能,增强了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了热情、统一了意志和行动,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的实现,走出了一条用“东方文化”指导“两个文明”建设发展的成功之路。
14#
 楼主| 发表于 2007-1-26 23:40 | 只看该作者

用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影响员工

用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影响员工———梁建统宁夏大荣化工冶金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
  大荣公司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坚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用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影响员工,促使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把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精神转化为每一位员工认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我们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都提出不同的经营理念,如何把这些经营理念变成每一位员工认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有赖于企业文化作为载体。同时,大荣公司重视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约束、凝聚、激励作用,发挥文化设施的功能,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寓教于乐,营造员工健康成长的文化氛围。
15#
 楼主| 发表于 2007-1-26 23:40 | 只看该作者

企业老板的文化决定其企业文化的发展水平

企业老板的文化决定其企业文化的发展水平———张春来河北曙光集团董事长
  企业文化一种是先天的,一种是后天的,要经历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成长阶段。河北曙光集团是在唐山一个小山沟发展起来的。我认为企业发展初期的企业文化是老板文化,同时也叫生存文化。企业老板文化的高低与好坏决定其企业文化的发展水平。作为一个企业的老板,他个人所拥有的财产,只有100万元以下才是他自己的,超过100万元都属于社会,他应该肩负着一种社会的使命。特别是江总书记讲话之后,我们这些老板如何做一个无愧于时代的私营企业建设者,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问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7-1 15:00 , Processed in 0.077031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