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清风盈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长流 企业利万众而久立-企业文化之道 即水之道

[复制链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7-1-26 23:41 | 只看该作者

民营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

民营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方敏新疆广汇实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民营企业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的,是适应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社会主义现代企业文化,与中国当代民营企业一样,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其理念系统的核心是“爱国、敬业、守法”,其识别系统的特征是“创新、竞争、效益”,其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现代科学理论以及社会意识的结合,也是当代民营企业家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所创造出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宝贵精神财富。
17#
 楼主| 发表于 2007-1-26 23:42 | 只看该作者

要办大企业必须重视构建有吸引力的组织

要办大企业必须重视构建有吸引力的组织———唐万里德隆(集团)新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坦率地说,德隆公司在创业之初,并没有十分明确地提出要建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只有一个基本认识,凡事必须按市场的要求行事。公司初步形成了“以德兴隆,追求卓越”的基本理念。我们认为,要办大企业、干大事业,必须凝聚人才,必须重视构建有吸引力的组织,形成令人向往的感召力。
  按照当今理论界关于企业文化的最新阐述,企业文化由体制型企业文化、管理型企业文化和经营型企业文化三部分组成。德隆公司在这三方面重点突出了尊重人、培养人,提供发展条件、谋求共同发展的充满人性化特色的企业文化。在体制型企业文化方面,我们力求按照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设计和实现企业组织体制的理性发展和完善。在管理型企业文化方面,公司力求在推进管理制度化的同时,防止只见制度不见人的教条主义,倡导建立一种能使管理者素质不断提高,也能使被管理者能力不断增长的互动型管理理念。此外,在经营型企业文化方面,我们注重借助资本经营手段,构造协同效应,实现合作竞争时代的双赢理念。
18#
 楼主| 发表于 2007-1-26 23:44 | 只看该作者

上善若水 水性谦柔不与物争

道曰:“上善若水。”上善者,善利万物而不争,善处众人之所恶。
  海岩,一个在商界和文坛都很成功的传奇人物。作为商人,他成就斐然,享有极高的声誉;身为作家,在繁忙的本职工作之余,他利用休息时间著作长篇小说《便衣警察》、《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永不瞑目》、《你的生命如此多情》、《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玉观音》、《平淡生活》、《深牢大狱》、《河流如血》等畅销小说,并被改编为电视剧,反响极大。

  海岩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为什么只有小学四年级学历的他能取得如此骄人成就?带着几许疑惑,记者在一个清晨走访了充满传奇色彩的神奇海岩。

  水性谦柔,不与物争

  儒雅调侃的海岩:瓜子脸、白皙、清瘦,显得有些文弱。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他的神情始终带着几分矜持。

  谈起今日的成功,海岩显得非常平静,他说自己是一个被动的人,一切都顺其自然,从来不去刻意追求什么东西,但总是尽心尽力地把自己眼前的事情做好,在与记者的谈话中,他屡次提到“信天命,尽人事”这句话,自言性格属水,是与世无争者。

  小时候,海岩身体比较瘦弱,加上当时社会环境和

家庭教育的关系,他从不和身边的小朋友去争什么,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无论是学校的、单位的还是其他活动,都是靠边站的人。但也正因为这样,我在比较年轻的时候就在思想上解决了功利的问题,形成一种与世无争的人生观,也没有太大理想,这些反而为我带来了好处。你在事业上不争,别人不会觉得你做事情有太多目的性,不反感你。你就会得到很多助力,减少很多阻力,做事情更容易成功。”海岩15岁应征入伍,退役后当过工人、做过警察、共青团干部,后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现任锦江集团公司副总裁、高级经济师,并兼任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会长、中国国有资产青年总裁协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兼职教授等职。

  这些历程在别人眼中看似一帆风顺,也许有人说是运气好,实际上这一切在偶然中都有它的必然性。海岩说道,现在很少有大学生一走上社会就能特别适应的,这和我们的教育有关。相比而言,国外教育注重对谋生和生存本领的教育培训,国内注重的是对生活目标和人生理想的教育、激励。譬如说教育学生,我们的目标就是将来一定要当科学家、艺术家等等。像他所在饭店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在校时,老师就总是强调说你们是将来的总经理,而没有告诫你得先去做一名基层的服务员,受到这种目标和理想的激励太多,就造成毕业生踏入社会后有很强的失落感。好多年轻人现在总是喜欢憧憬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譬如说,要求自己30岁时要有一部车、35岁要有自己的公司,可是你问他今天该办的事办好了没有,他反倒没有考虑太多。海岩的

    人生感悟是:顺自然、信天命、尽人事。信天命并非迷信天命,而是相信事物都有其自然规律,要依规律行事方能成功;尽人事,是把自己能做的一切都做好。所以直到今天,海岩有太多赚钱、出名、做官的机会,但他都毅然放弃了,只是默默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其实,一个人的成功,机会很重要,但机会是谁给的呢?用海岩的话讲,是领导、同事、客户给的,反过来讲,机会是你自己创造的。人家给你机会主要是因为你的能力、你的品质,而品质更好的体现在有好处能让着别人,这样别人才会接纳你,认可你。每一个人的言行处事都在塑造自己的形象,这个形象导致你未来机会的多寡。别人觉得你可亲、可信,就会在适当的时候把机会给你。就是这么几句看似平淡如水的言语,实际上是海岩成功的秘诀。

  随方就圆,大巧不工

  在一步步看似“身不由己”的工作调动中,海岩每走一步都能交出最满意的答卷。1986年海岩开始在昆仑饭店任副总经理,中间调到上海担任第一家由中国人自己管理的五星级饭店——上海新锦江大酒店总经理。13个月后,他回到昆仑,又被委任为锦江集团北方公司的总经理。

  海岩现在主管的锦江北方管理有限公司作为锦江集团分公司,以经营饭店、物业为主,目前有19家酒店和物业公司,这几年各单位效益都相当不错,在本地区同行中名列前茅。对于一向不错的业绩,他谦虚地说是自己赶得时候比较好,上级单位和各方股东给他的条件和环境都比较宽松,更重要的是他有一个配合很好的领导班子,他甚至说自己是这个团体最大的收益者。无论如何,能取得今日成就,又能如此平和谦逊地评说,他的宽广心胸由此可见一斑。

  在众多的职业和身份中,海岩最向往做一个职业经理人,在规范的体制中,按照商业和市场的操作方式进行判断和处理,对企业和人员进行技术与规范的管理,而不用过多考虑人为的因素。但实际上海岩始终都是“国家的人”,很大程度上,像海岩这样的国企老总与其说是企业的管理者,不如说是一名行政干部。从昆仑饭店的副总成为锦江集团北方公司的当家人,海岩对此深有体会。他说,长期以来,我们在选拔和考评一个企业负责人时,更看重的是他的政治素质和为人处世。其中,会处理领导关系是提拔干部,包括选择企业干部的重要依据,这很难真正表现企业家的价值。只能使国企老总们更多地把精力用于应对行政事务、处理人际关系上,考虑更多的不是市场而是人事。权力的“不够”与权力的“无限”造成和加强了中国企业家角色的特殊性,同时也对他们提出特殊的要求,政治素质和个人品质显得格外重要。作为酒店行业的领导者不仅要有国企管理者应具备的政治素质,还需要有市场判断力,更重要的是对人的管理工作做到家,充分调动领导班子和员工的积极性。海岩认为企业要做到像学校,员工能不断学习并接受考核;像家庭,人事关系和睦、融洽,使员工能感觉到家的温馨;像军队,要做到令行禁止,上级命令下级必须服从。他将对人的管理要点归结为“理想、实惠、情感、纪律、公平和竞争”,即将员工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发展目标统一起来,创造一个既有纪律约束又讲精神平等、既有竞争机制又有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的组织,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受制度束缚的国企在改革中如何留住人才的难题。这些正充分体现了他所说的在管理中感性与理性的结合统一。

  作为“国家的人”,海岩坦言自己身为一个干部首先政治素质过关,其次各方面的关系处理得还可以,他说自己最大的特点是善于发挥团体协力的作用。海岩的下属说,“侣总不仅有想法,而且有办法,对我们很信任,他的人格力量和自律精神使我们深受感染,我们没有理由不把工作做得更好。”

  在谈到酒店的管理与发展时,海岩直奔主题:酒店业作为一个特殊行业,其实早已“入世”。若干年前,希尔顿、香格里拉、假日、喜来登等独资酒店就已完全的国外管理模式在中国遍地开花,最突出的表现是国外连锁集团的全球扩张。这些国外连锁饭店无论在销售的网络还是整体的推广上,都明显好于国内单体酒店。现在国内酒店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加入WTO后,随着这些政府保护优势逐渐消失,国有的单体饭店和国外的连锁饭店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我们竞争的能力明显不如人家。去年在国内饭店业大约只占15%床位的外资饭店,利润却达到了总收益的90%以上,这是一个听起来不可思议的数字,但事实的确如此。面对如此形势,海岩谈到,我们要么加入联盟,不能加入联盟就必须形成自己的特色。酒店业实际上销售的也是一种文化,既然是文化就不能千篇一律,我们的企业必须具有自己文化的独特竞争性。

  一位有魅力、有名望的企业家对企业讲是财富,对整个行业而言则是一面旗帜。海岩作为现任“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会长”,是中国实行行业协会改革后,第一位出任该行业协会会长的人。到今天,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已经拥有全国5000多家旅游饭店作为成员。在国外,这一职位被看成行业领袖,是一个位尊权重的人。但在记者谈到这个问题时,海岩自称他至多不过是一个“排头兵”而已,身后倒是真有许多“将军”。

  上善若水,大道无形

  工作中的海岩,成熟淳厚、深藏不露,做事雷厉风行,有着企业家特有的谨慎与果断。但是,每当他下班后,走入文学创作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海岩则更像是一个带着些许忧郁气质、真诚而可爱的“性情男孩”。几十年前,当海岩因为环境所迫不得不从小学四年级辍学回家时,恐怕谁都想象不到几十年后的今天,这个小学生居然能成为一位著名作家,并且被誉为当今言情小说的“男掌门”,与被称为爱情小说的“女掌门”的琼瑶并驾齐驱。从《便衣警察》到《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从《永不瞑目》到《你的生命如此多情》;从《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到《玉观音》、《平淡生活》,包括近期出版的《深牢大狱》,海岩的每一部小说都打上几分时代烙印,有着复杂宽广的社会内涵,所以当他的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后总能引起轰动。

  海岩认为文学有两种功能,一种是逼真地再现生活的实况,把每一个人都能看到并感受到的心理生动地表现出来;还有一种是把生活瞬间理想化,从而塑造出一种生活中很难存在的人物或事件,非常浪漫和理想,这也是文学的一种功能。它给人们更大的想象空间,即使我们在生活中找不到也做不到,但却能找到感动得支点。即使这个社会一切都变得现实与快速,甚至爱情也可以“速配”,但从人的内心来说,还是渴望真诚、深刻,甚至轰轰烈烈的爱。现代社会是物质化的,人们各忙各的,也比较实际,特别是我们国家正处于一种极大的转变过程中,人们顾不上去关注那些“虚”的东西,譬如道德与情感,但对这两方面的关注又是人的本能。人们喜欢海岩的作品,是因为他给了大家一种宣泄情感与抚慰心灵的机会。

  在今天,海岩这个“小学生”已成为当之无愧的大家,但他对人生态度却是平平淡淡,生活简单却又乐在其中。也许正是因为他有了这种超然淡泊的心态,他的目光才会长久地驻留在我们每个人都特别留恋的那个激情时代,将许多人倾心却终不可得的东西淋漓尽致地在你面前再现。读他的作品,可以使你的心灵深处突然有一种放纵的欲望,可以找回多年前遗失的梦境,可以让曾经有过的理想在心间悄然绽放,可以找到纯真、善良、正直、忠诚、负责这些似乎已被忽略的美好词汇,并使孤独的心灵有了寄托,实际上,海岩在给大家“造梦”的同时,也是在寻找自己的梦,记得他曾说过:“人们都说爱情与死是永恒的,其实真正永恒的是孤独。你找不到共鸣,因为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都很独特。也找不到能完全理解自己的人,即便是你最爱的人。孤独是残酷的,不可摆脱的。我向往理想的浪漫的爱情,我承认我不成熟,道理我也懂但我做不到。我的孤独是没有尽头的。”

  没有几个人会想到,不事张扬、追求淡然却又在商界和文学界都很成功的海岩认为自己最擅长的不是管理企业也不是写小说,而是极具挑战性和成就感的装修设计。他认为管理企业并不是最能体现才华的职业。至于写小说,在中国还算不错,但不是最好的。不过他对自己的装饰设计倒是一点也不谦虚,而且乐此不疲。无师自通的他平时特别留意这方面,企业内部的不少室内设计都是他亲手做的,从最初的方案设计到装修竣工,从立面装饰到家具、配饰、服务人员衣着的挑选,他都细心斟酌。昆仑饭店的大堂、越南餐厅、旋转餐厅和亚洲大酒店的老船坞餐厅、锦江府餐厅、金银岛健康俱乐部的室内设计,均出自海岩这个“业余的专业设计师”之手。

  工作之余,海岩特别喜欢和自己的“动物伙伴”打交道。与许多人把动物当作高级玩具看待不同,他认为人与自然与动物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都是地球的一员。我们对待动物的关系也正折射出我们的人性。海岩每天要到公司坐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各种麻烦、应酬和人际关系,他认为这部分生活比较刻板,不可能含有太多纯情感的东西,人与人之间很客观地有某种假象存在,而彼此之间又总是因这样或那样的戒备不断产生隔阂。人都害怕遭到背叛,而宠物的本能就是顺从和忠实,海岩说:“就算你给他吃的、住的不是很好,甚至有时还会惩罚它,它都不会背叛你。它们对人的回应是带有强烈的纯情感色彩,这种最真实的感觉让我变得轻松,在我的猫猫狗狗面前我可以卸掉所有面具,因为它们才不会在乎我是一个普通人还是一个董事长,它们为我的创作营造了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借养动物的机会,还可以培养对孩子的爱心和责任感。

  海岩小档案:全名侣海岩,高级经济师,锦江(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锦江(北方)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北京昆仑饭店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中国旅游饭店协会会长,中国国有资产青年总裁协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兼职教授。

  著有长篇小说《便衣警察》《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永不瞑目》《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玉观音》《平淡生活》《深牢大狱》《河流如血》等;中篇小说集《死于青春》等;并出版《海岩文集》及电视剧本近百集。
19#
 楼主| 发表于 2007-1-26 23:46 | 只看该作者

水润万物沁春芬

众所周知,IT业的竞争近乎惨烈,不仅每个月都要对产品进行更新换代,而且,企业的寿命平均也只有3~5年。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电子热潮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上百家的IT企业一夜之间沸腾了整个中关村。可经历了十余年大浪淘沙般的历练,多数企业已不复存在。如今,优胜劣汰,强者更强,幸存的IT企业已逐渐形成规摸化,品牌化,鼎足式的发展态势,沐泽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一个民营企业,沐泽能和国内一线的电脑品牌站在一起,多次荣获业内“十佳”品牌的称号,与超大型的上市公司竞争市场,生产能力逐年扩大,在全国建立了20个分公司办事处、100余家沐泽专卖店、600余家经销商的销售网络。产品还远销海外市场,等等,这些足以成就一个IT业的传奇。然而,还不仅如此,这个传奇的背后,还有一个更为精彩的传奇,那就是带领沐泽在IT业,这个历来就被看成是专属于男人的硬性领域里,披荆斩棘,叱诧风云的领军人物,竟然是一位温婉的年轻女性,她就是沐泽的总经理余立新女士。在她的带领下,沐泽走出了一条不寻常的成功之路。怀着好奇之心与敬仰之情,我来到沐泽,拜访了这位传奇中的传奇人物,真切地感受到了决定一个企业成功与否的多重因素。

  虽然是首次造访,但沐泽给予我的印象却是如此的确切与明朗。她集时尚的简约与古韵的雍容于一体,塑造了一个文化气息浓厚的电子基地,使人身处其间,丝毫感受不到电子原件的冷硬与刻板。明净宽敞的大厅,简洁大气的会议室,温馨雅致的总经理办公室,就犹如一间间诗、画、音、艺的展馆,现代艺术和传统美学均在这里争奇斗艳。不论是线条运畅的桌椅,古色古香的屏风,还是造型精巧的插花以及无限唯美的诸多细节布设,挂画、干枝梅、角椅、盆栽等等,都让穿行其间的人只消一眼,便愉情怡性,乐而忘忧了!

  当然,对着如此优雅的工作环境,所有目睹它的人总还是不免会产生这样一种通常的对比认识,即环境所展现的美学风格之于它的设计者本人的气质与美学修养一定是如出一辙,异曲同工。果不其然,当知性、典雅的沐泽总经理余立新女士一出现,之前还只是停留在直觉上的判定,立刻被无争的事实所验证。带着墨氲书香,清澈、和缓,如水流般娴静悠远的余总,真可谓是兰心蕙质。她不仅在服装的选择与色彩的搭配上,非常智慧地达成了一种舒适与和谐的理想效果,使其高雅的气质得以有效地烘托。而且,在内在修养与文化底蕴方面,她的思想、见解,深刻独到,使人听来大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是对于成就事业,回馈社会,持久经营方面,她都有一套自己一贯坚持的信条,那就是大道无为,上善若水,清心载物,挥尘静随。

  一、循自然之法——大道无为

  沐泽从创立伊始发展至今,一向行而不逆,每一阶段都处于自然的发展态势之中。看似无为,实则有道。1994年,科技产业的奇特和神秘,吸引着大学刚毕业的余立新投身其中。在半年的时间里,她逐渐熟悉了这一行业,并象当前所有的青年人一样,自然而然地萌生了自主创业的想法。于是,在多雨的夏季,余立新在北京四海电子市场的杂院内,租了一间八平米的小屋,以销售光盘、硬盘、打印机为主要项目,开始了热血沸腾的创业生涯。余立新说,起初他们对于未来没有任何想法,他们唯一想到的,和必定做到的就是“要今天的生活与昨天的生活不一样”。在那段时间里,余立新每天都把她的小店收拾地十分整洁,布置得非常漂亮,兴高采烈地等待着顾客上门,真诚热情地为顾客提供服务。渐渐地,她的小店有了自己的知名度,有了固定地客户群,生活也一天天的改善着。

  到了给企业起名字的时候,余立新也并未过于求新求异。她只是随意地在电脑上敲敲打打,很偶然的,沐泽两个字就出现在屏幕上。凭借女性丰富的情感认知,余立新立刻觉得这两个字很和善,既有阳光,也有水,象征着沐浴阳光,恩惠天泽,这与她对事业的愿景和期翼不谋而和。就这样,沐泽的品牌顺应天意,仁和,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站立了起来。一晃十几年过去了,这个经由妙手偶得的名字现已唱响全国,且远播世界。

  与此同时,面对沐泽逐渐上升的发展势头以及越来越大的企业规模,历经了IT业十几年沉浮过往的余立新,在经营管理上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管理风格,那就是无为而治。她本人在企业内部大力提倡认同管理,并强调员工心灵上的感受,通过企业文化的树立,统一思想,统一目标。让员工在充分肯定沐泽、认同沐泽、满意沐泽的情况下,由心而发,自觉自愿地发挥主动性,做对事情,做好事情。沐泽在其中为每一个员工提供良好的深造机会,送管理者到攻读MBA课程;为每一个员工搭建舞台,人尽其才。“在沐泽,不管你的心有多大,梦有多美,沐泽给予你的圆梦舞台就有多大、多美。”如其所言,余立新在帮助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中,也带动了自身的发展壮大,实现了没有管理的管理。

  二、掌天地之灵——上善若水

  余立新同水有着不解之缘。这个金沙江畔长大的女子,性情如水,柔且亦坚,有着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气度,即使处众人之所恶,仍能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以平常之心,感恩之心处事待人,谦善不争。

  凭着真心、真诚、真感情,在余立新的世界里,“永远没有陌生人,只有还未认识的朋友”。她把这种态度和与人为善的性情一直带进了经营企业的方方面面,并突出表现在沐泽的企业文化中,那就是“分享与关怀”。不论是对于全国范围内为数多达600余家的直销商和经销商,还是对于众多的客户,沐泽人都愉快地贡献着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在服务上,沐泽做到了人性化,并第一个提出了一年上门服务和一对一的服务。在这个一切讲求经济的年代,余立新用最纯真优质的服务,打动了所有的顾客。多年来,他们一直支持着沐泽度过一个又一个艰难和坎坷,也许,这就是余立新所说的朋友吧,淡水之交,义重情长。

  性格决定一切。凡事都爱想着别人的余立新,即便是面对自己的竞争对手,也一样亲善有加,她不认为“同行就是有你没我的冤家对头”,“竞争更不意味血腥的拼杀”,市场应该共存共荣.。为此,她发自内心的去欣赏别人,赞美别人,学习别人,汲人之长,补己之短,像一条汩汩流淌的清泉,快乐地徜徉在IT业的浩瀚之中,于无限的融合中不断地丰富和创造着自己。

  她常勉励自己要“努力实现被人利用的价值”,因为在她的思想中,“一个人有多成功,就昭示着她使多少人获得了成功。正像因为沐泽的成功,使得跟随沐泽一起成长的员工,一起共赴风雨的经销商,代理商等合作伙伴,利用沐泽这一平台,也相应地获得了各自不同程度的成功。反过来,又由于这些人的成功进一步促动了沐泽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才成就了今天的沐泽。因此,为别人的付出同样意味着对自己的回报。而努力实现被人利用的价值,也就是自我价值的最好体现。”

有此胸怀的余立新,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一直遵循着付出——得到——再付出的人生信条,对社会抱着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她几乎每年都要组织一些支持社会的公益活动,如捐赠电脑给贫困山区的中小学,援助教育事业;为受灾地区捐赠救灾物资;举办题为“拯救我们的地球,就是拯救我们的未来”的大型签名活动;倡导并发起了保护母亲河的活动以及捐资建设北京防护林,等等,这些都让她的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她说:“每个人都要有活在当下的意识,要怀着感恩的心,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回馈社会,企业家更是义不容辞,因此,我把它当作我事业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会始终坚持做下去”。

  三、持厚德一念——清心载物

  在谈到沐泽的优势时,余立新脱口而出:“创新”。没错,对于产品的创新,她的确是用心良苦且颇具匠心。多年来,她始终注重把科技赋予人文化,并将其独立倡导的“创意资讯文化的新生活”列入了沐泽的企业文化中,意思是要赋予沐泽生产的PC产品人文化的东西,使PC的外观、性能、以及使用都不再是冷冰冰的,而是非常人性化的,能够去“声情并茂”地述说,去“打动”顾客的。

  为了达到此目标,她做了很多的努力,进行了一些实地考察,通过使用各种PC产品,细心地感受其中究竟有哪些是方便用户的,哪些是未替用户考虑周全的。关于这方面,她还给我举了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实例。她说,以前的PC主机都是放置在电脑桌的下边,USB接口自然也就在距离地面很近的位置,每一次用户要插拔移动硬盘时,都要很费力的俯身下去,而这一点对于很多爱穿短裙的白领女性尤为不便。这也就是PC设计在此方面缺乏人性化的地方。但当沐泽改变了主机的位置,将台下的PC变成了台上的PC,把优雅还给工作中的女性时,产品的文化也就随之产生了。而产品一旦拥有了文化的成分,它的生命力也将注定顽强、旺盛!

  除上述的创新思路外,余立新还一直秉承着“ 做不一样的PC”的这一经营战略思想,格外关注PC的个性化设计。整合资源通过与战略合作伙伴的进行应用研发、技术合作,开发出水冷PC、指纹加密PC、数据安全PC、IP交换机、视讯系统一系列办公解决方案,实现产品差异化的同时,作为IT服务商提供给消费者和渠道。

  “天道酬勤,厚德载’泽’”,无论是商用PC、家用PC还是笔记本电脑,沐泽都不负众望地提出了自己新的理念,产品美丽精致而时尚。

  其中,“办公电脑”这一概念就是沐泽根据中小企业办公的实际需求,即批量小,讲求与办公环境的和谐一致,需要及时地扩展和升级,还有专业化的全程服务等有针对性地提出的。在这些问题的解决上,余立新率领其研发队伍,想用户之所想,急用户之所急,经过艰难的探索,陆续开发了企业入门级及行业用户专用机型、主流商用办公及个人家庭办公机型和高端商用办公及专业图形设计机型三大系列的八款商用办公电脑。同时还推出了一款采用Intel CPU+Intel原装主板+集成显卡的新产品,采用静音键盘、静音CPU风扇、静音电源以及高精度杜绝共振的机箱,极大地满足了当前人们对安静、和谐的人机共处环境的希求。

  在改善家用电脑产品的方面,余立新一样花了很多的心思。为了能在日新月异地科技赛跑中保持不被落后的境地,她选择了同英特尔并肩作战。在双方的努力下,终于事随人愿。沐泽之后不仅推出了“数字家庭电脑”,还进一步实现了使用户仅仅通过一个遥控器便能管理电脑与家用娱乐设备的科技梦想。余立新通过一个又一个的产品创新实践,不断地颠覆着我们今天的生活,并让明天充满希望!

  四、付浮云一笑——挥尘静随

  经历过痛苦,经历过欢笑,经历过无奈,经历过风雨的余立新,如今表现的沉静,历练,隐忍,豁达。她笑说自己已懂得了企业经营的使命感:不在大胆,在于细心;因为细心,所以专业。企业要永续经营:不在冒险,而在持久,因为持久,才能获得最大的成就。

  因此,对于事事的变化,余立新更加淡定从容。 “任何事情都是一种经历,而不是结果,我在这个途中所经历的一些事情,开心就好,付出就好,开始做得不好没有关系,我会不断的努力把事情踏踏实实做好,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别人。”所以,“面对困难,我从来不会想到去逃避。”“即使前一天遭遇很大的问题,拎着包回家睡一觉,第二天没人能看出我有任何的压力。我相信天底下没有什么事是不能解决的,只要自己不停地努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事情就会逐渐明朗。也就是要有一颗平常心,不断地去尝试人生中起起伏伏,感受着不一样感受,这是一种幸福。”

  余立新对于事业和家庭的兼顾,是令人羡慕的。她认为“该工作的时候,要全力以赴地工作,该照顾家的时候,就一分不少地去照顾家庭。”在不同的时间段里,这个智慧的女子,认真地做着不同的角色,用同样的成功经营着爱情、事业与家庭。正可谓:“高尚品质,沐泽一生”。
20#
 楼主| 发表于 2007-1-26 23:49 | 只看该作者

上善若水 利万物而不争 现代企业立业之道

《道德经》以五千言笔墨围绕着一个“道”字展开,处处都在阐明“道”。换而言之,老子是以“道”为核心,阐释了“道”在各种领域中的表现形式。例如从“道”的立场出发,阐释了治国之道,立身涉世之道,养生之道等等。理解了道与无为思想,企业的经营之道,也自在其中了。既然这样,我们有必要将“道”的核心思想用于“现代企业经营”这个领域,从道家思想出发,结合当今社会现实,探求和印证一种与老子思想相通的“现代企业经营之道”

《道德经》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这里,老子用水的形象和水的品格来阐述“道”的一些表现形式,借此传达“道”的一些普遍原则。那么,水的哪些品格表达着“道”呢?

  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世间所有的植物、动物,一切有生物质,都离不开水的养育。田地一旦缺水,五谷不生,饥荒遍野;江河一旦缺水,舟楫不通,鱼死浅滩;海洋一旦无水,恐怕天地都干枯了;我们人体中60%也是水,100斤的人体就有60斤水,人一缺水(脱水),就休克,乃至死亡。我们这颗星球上如果没有了水,会是什么境况?没有水,这个星球也就死了;没有花草树木和粮食,也没有飞禽走兽,没有人类,这颗地球只能说是一块大石头。你看水的这一品格有多伟大,有什么东西能与之相比呢?

  然而,水什么也不要,没有自己的利益可言,利益万物而又与世无争,这就更是伟大了。不仅如此,看看水所处的位置吧,所谓“水往低处流”,它总是自甘于处卑下的位置,“处众人之所恶”。老子对水的这些品格的评价是“几於道”。为什么只叫做“几於道”呢?我理解老子认为水的这些品格几乎就是“道”,但它本身不是“道”,然而它是道的表现,传达着“道”所包含的精神和法则。人们通过对水的这些品质的学习和领悟,接近“道”的精神实质;用“水”这种人人均可观察体会的公开的自然现象,启发人们通过类似修炼“水观”的途径,去领悟“道”之本身,最终获得“道”指引,成就道德的人生。

  那么,水的这些“几於道”的品质,对我们当今企业经营是否还具有指导意义或启发性呢?我认为现代企业完全有必要借古人智慧之镜,以掌握企业经营之道。所谓修“水观”不过是一种便捷的提法,意思是时常观想一下水的各种品格,领悟水的品格中包含的精神实质,吸取当中“道”的养分,把它们转化成企业的品格、企业的精神和企业的经营发展之“道”。

水的品格中有哪些适合于提炼为现代企业品格、上升为企业的经营发展之“道”呢?我理解有以下几点。

笫一,利他。水利万物而流动不止,企业利万众而立基永恒。

水的利益不在自己而在万物。“水善利万物”。“万物”都从水那里得到利益,因而万物都离不开水,万物都需要水。这种“万物受益”与水的“利他”之间的相互关系,完全可以作为我们现代企业的借鉴。正如万物都离不开水一样,如果你的企业对社会、对公众确有实在的利益之处,那么,社会和公众也就离不开你的企业,需要你的企业存在下去。换句话说,你的企业如果真能像水一样,给社会给人类带去实在的利益,你的企业就有了立足之地。这就是水的“善利万物”的品质引起的关于企业之道的思考。这一步可以叫做“现代企业的立业之道”。结论是:立业必须立在人们的利益需要上,立在人们最普遍、最实际、最迫切、最不可缺的利益需要上。这就是水的品格给我们带来的第一个启迪:立业要立在公众的利益需要上。

  这个启迪也带来一些实际的课题,即搞清楚公众的利益需要有哪些,这些需要当中哪些已被满足,哪些尚未满足,哪些还没有被企业界注意到等等。在搞清楚这些之后,我们才可能把我们正确的“立业点”落实到现实当中,真正介入“道的运行”。

  水“利养万物”的品格给我们的第二个启迪就是:要使我们的企业成为社会和公众的需要,就像水是万物的需要一样。这个意思说得简单点,就是要使我们的企业成为对社会、对公众有用的和有利的东西。由此我们说,前一点(即:立业要立在社会公众的利益需要上)和后一点(即:务必使企业成为社会公众的真正需要)结合起来,就是我们“现代企业”的“立业之道”之所在。舍此两个根本点,不足以立正业。

  日本的松下公司,美国的摩托罗拉公司、微软公司,台湾的统一企业,以及我们恩威公司,这些大家较为熟悉的公司,都可以作为大家分析的材料。总之,水之道是:水利万物而长流;企业之道是:企业利万众而久立。

笫二,不争。立于不争而无尤,立于不争而有成。

  除了前述立业的两个根本点之外,“不争”是企业立业中的重要参照点。“不争”所包含的实质内容,也可以说仍然是在“企业立业之道”之中。“不争”,是“水德”的又一个品质。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个“不争”,一是指水利养滋润了万物,而又并不从万物那里争取任何利益自己的东西,我理解其性质可叫做“无私”,没有私利可言,其二指的是“与世无争”,不仅是在被自己滋润了的事物那里不争,面对世间一切,它都不争,我理解这就是“无欲”,对世间一切都无所求。这样的品质历来都备受称道。

  那么,将“不争”运用于现代企业立业的参考点,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立业当立于无竞争领域。《道德经》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一句运用于我们立业的“选点”也是十分合适的。如果我们立业之初,立业点选在“无竞争点”上,情形就会是:“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回避有竞争的领域,寻找“无竞争点”,这种对“无竞争点”的寻觅与探索,就是研究万众的潜在需要。这种需要是未被满足的需要,因而是具有立业价值的需要,是真需要。由于还没有别的企业向人们输送他们所需要的利益,因此,也就还没有竞争。立业真能立在这样的点上,也就合于企业的“立业之道”了。

  人人都可以推想,这样的立业将是顺利的,因为社会万众需要,而且又没有竞争摩擦,阻力较小,接受较快。并且,这样的立业,为社会和公众创造的才是真利益。举一个例子,恩威公司研制开发的“洁尔阴”产品,其选点也是选在“无竞争点”上的。当时市场中没有相同的药物,没有相同剂型,因各种生殖器疾病一直是人们难于启齿的隐病,而人们又不能正确面对自身的生理状况,自古到今,人们染上这种疾病,不好寻医,造成终身痛苦,所以,人们一直渴望这种既能治疗又能预防的药物,不通过医生,可自己选购,自己治疗,让亿万人从痛苦中走出来。当时患者没有这种自选自用的方便,人们无论从防病角度还是从治病角度讲,无论从求医难开口这一心理因素上讲,还是从中草药难熬难用难保质这一使用的不便因素上讲,早就在呼唤像“洁尔阴”这样的商品了。也就是说,万众对“洁尔阴”的需要,早已存在,但一直没有相应的产品予以满足。这种需要是如此普遍、如此持久,它与万众的身心健康如此的息息相关,早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个“立业点”了。而且,当这个“立业点”还未被任何一家企业选中时,它就是一个“无竞争的立业点”。或者,换句话说,所有真正的立业点,都恰恰是“无竞争点”。“洁尔阴”上市后先是在国内,很快又在海外大受万众欢迎,正好说明了选择“无竞争点”对企业来说具有多么重大的战略意义。也同样印证了老子所说的“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真理。

笫三,居下。谦虚谨慎是立业之本。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由此可知,水的这种自处卑下的品质实际早已为世人所知。水的这种品质,也是老子思想中“水德”的一个组成部分。老子对之备加赞赏,故言:“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认为水的这一德性几乎就是体现着“道”的美德、“道”的精神。日常生活中,我们对水其实一点也不陌生。在这个高低不平的地球上,水无论在哪里,都总是甘居最低下之处。容污纳垢,包容一切而不言不语。时时处处,总想把高一点的地盘让出来,自己却甘处低微卑下。

水的这种谦下的品质,能否引用于我们这里讨论的企业“立业之道”呢?我认为仍然可以。前面我们讨论了立业的两个根本点和一个参照点。这里,我认为水的谦下品质又可以作为我们企业立业的第二个参照点。这个参照点,从某种角度看,又是对前一个参照点(即“立于不争”)的补充和辅助。

前一点谈到了应“立于不争”而有成。那么,“不争”的领域都在哪里呢?在“众人之所恶”处,这恰恰是水自甘谦居的位置之所在。水的谦下品质依然可以作为企业立业的一个重要的参照,批示我们往众人所不愿意去的地方走。这一点确实具有重要意义。其一,众人不愿涉足的区域,易于找到立业点,而且是立业的“无竞争点”;其二,众人不愿干的事情,总得有人干,这种局面中一定包含着许多对我们的需要和召唤,而这些潜伏着的利益需要,恰恰是企业立业求之不得的东西;其三,众人都不愿干的事业,你把它干起来而且干成了的话,其功德无量,自然易于从社稷苍生那里获得支持和回报,利于立起长久的大业。

  这就是水的谦下品质,对我们立业的启示,要甘于在人们不愿着手处立业,在卑微处立业,从低处着眼,从“众人之所恶”处着眼,这样才容易找到利益万众的途径,才不至于在竞争中眼花缭乱,心烦意乱,于大道运行的规律中履行企业的天职,为人民服务。

另外,在《道德经》“故几於道”之后,接连七个排比句,也是有关“水德”的写状。亦可作为我们企业立业的辅助参照。它们分别是“居善地”(居于不争之地),“心善渊”(容纳人所不能容纳的东西而保持深沉渊默),“与善仁”(奉献出真挚、仁爱),“言善信”(言而有信,像潮起潮落一样有准则),“正善治”(像水一样乐于“平”“正”行事),“事善能”(像滴水穿石、柔能克刚一样,贵在能),“动善时”(像水一样随机遇而动,随机遇而静,动静有时)。

以上七个排比句之后,紧接着便是“夫唯不争,故无尤”,就是对全章的总结和概括。不争,则象水一样,永无过患,安然处顺。据我的体会,这整章都能引为我们的立业之道的话,是有妙用的。有了成绩不骄傲,不居功,不沾沾自喜,不炫耀,始终自省自己还有哪些不是,哪些缺点,哪些与社会发展不符合的,然后加以改正,始终居下地自省自责,对任何人、任何事物均是大有益处;相反,头大脚小,基础不牢,云里雾里,不知所以,一旦跌下来,会粉身碎骨,自取灭亡。

  这里需要略加补充的是,有人会问,你整篇都说企业要为万众制造利益,而且把“利于万众”立为企业的天职,那么企业自身的利益谁来管呢?企业没有利益又怎能运转下去呢?等等。回答其实很简单,我们所举例的企业哪一个不能运转呢?你为万众谋利益,万众都有要回报你!当然,如果你的企业不能给万众带去利益,甚至带去了损害,那万众当然不买你的帐,并且还要骂你,作反宣传,有机会就投你的反票。

  再说,我们回头看看水吧。那些真正派上用场的水都在哪里啊?在我们生命里!我们体重的60%都是水。再想想,全球植物身上包含、储备了多少水?矿物里面又有多少水?怎么理解呢,水利养万物,万物也就保全了水,使水不至于“死去”,不至于毫无价值。水养育了我们,我们不也是在用生命保全水吗?同样,企业利益万众,万众也同样保全企业。企业的利益是在给万众带去利益的同一机制中实现的

笫四,忍让,融通,知迂回,无损。流畅通达的立业之道。

  “水德”中可以为企业作为借鉴的品格还有很多。这里谈的“忍让,融通,知迂回,无损”,就很有借鉴的价值。我们知道,水无论流向哪里,遇到阻力则自行谦让,正面流不过去就向左面,左面流不过去又向右面,每一面都流不过去时,就停下来,积蓄自己,再等待时机和条件的变化,等到自身条件或外部条件成熟,又涓涓不断地开始新的历程。水的这些特点,相当于承认客观条件的相对合理性,并予以尊重,不强求外部条件来迎合自己,而是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客观规律。所以,我们这里讲的忍让,并不是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忍让,不是压制自己、克制自己的那种忍让,而是尊重客观而又不放弃主观追求,旨在谋求自己去适应客观规律的那种忍让。是对天地间万事万物及其大道有所觉悟之后,才拥有的十分通融的一种立身处世态度。这里面也包含着任何事情都不去强求的无为精神。

当我每次在脑海中或是在现实环境中,思索着水的这些如此富于美德的形象,就每每于最生动处,感知到这种形象无时无刻都在向我们说“法”讲“道”,每时每刻都是如此。从大的范围讲,每条河流总是九曲十八弯,逢阻便让,遇高就让,弯来拐去,只有一副心思:顺应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在顺应中寻找自己的出路。不争不斗,坚信世间万物各有其所。正因为如此,水虽然没有眼睛,没有耳朵,却总是能在大千世界里找到自己最正确的位置,最理想的方向。

  这就是“让”、“不争”、“不强求”带来的利益。我们企业的立业过程,为什么不从水的这些启示中去获得一种深刻的觉悟呢?如果我们真能做到像水那样懂得忍让、顺应、能迂回的话,我相信,我们立即就能找到现在正确的位置,然后顺势而行,进入未来的位置。因为忍让、融通、迂回带来的恰恰是无阻无碍。虽然有时看上去路子是弯的,但毕竟是一派活跃的流畅,是对天地万物、对各种客观规律的最融洽的顺应。

  水的这种“美德”给我们企业立业的启示是:不可强而为之,一切要从主客观条件上去讲究顺应,而且,主要是尊重客观,调整主观。要相信,任何一个愿意服从客观规律的企业,客观世界都会给它留下一个十分正确而又适当的位置的。这个位置在哪里,只有由企业像水一样去寻找。

  水是凭什么找到自己的位置的呢?光是凭客观条件吗?不是。水的本性-----水往低处流-----是使水在任何环境中都能确定自身方向的根本依据。只要这个本性不变,水无论放在哪里,它都不会迷失方向。

  那么企业呢?企业也应当是如此,它必须有一个不变的东西,一个不变的根本的选择,才能够真的象水那样,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中始终不失去自身的方向。这个不变的东西是什么呢?那就是: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有功于社会,不居功、不骄横、不夸夸其谈,始终谦虚、谨慎,处低下的位置,这样的企业方能发展。水能利万物,但如处理不好,也会毁掉万物。水能载舟能沉舟,能移山倒海,主要在于怎样疏导。疏导得好,就有前途。新产品的开发,也就像处理水,需要加强各种宣传,需要真诚的奉献,需要能为众生解除生存上的烦恼痛苦,这样的产品,它自然受欢迎,自然有市场。反之,如靠愚弄消费者,就是自绝于众生,就会自我灭亡,等于将水堵起来。古人云:治国治家如治流水,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我们把“众生幸福、社会吉祥”、“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当作企业的不变的宗旨的话,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客观境遇,我们都不会迷失方向。因此,最终一定能找到一个十分适合于我们企业的适当位置。就像水一样,在某一点上我们无法做到“服务社会,造福于人类”时,我们就往另一点上迂回,再不行就再移,始终坚持“服务”和“造福”这一宗旨,在与客观条件相互作用时,就无论怎样也都拥有方向。不去强求什么“攻克”、“改造”,不去无益的抱怨、烦恼,坚持“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的方向,顺应外部条件,顺流而下,顺流而去,正确的位置也就是指日可待的了。

  我们所说的企业的正确位置,指的是什么样呢?指的是客观需要、客观许可,而主观上又正好能够做得到这样一种主客观相互吻合的位置。这样的位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主客观的变化,这个位置也是活的,流动的,完全跟水一样。比如一个企业在规模和实力较小时,它可能是以帮助人们搬家的形式服务于社会。它这时的主客观条件就是这样决定的。到了企业发展的一定阶段,实力增强了,像水在某处积蓄了很多能量一样,加上客观社会需求的逐步演变,这个企业就有可能放弃过去的服务方式和企业位置,采取新的更具规模的其它方式(例如生产食品)来重新在环境中求得新的正确的位置。这时的位置,仍然是由主客观条件的吻合与否决定的。

  再者,我们回头来看看,水在忍让、融通、迂回中的另一种“因水德而受益”的情况。这种情况说的是:水遇阻就让,变通迂回,不去妄加冲击,不去刻意争道,不强求于天下;这样的结果是,于客观规律毫无冲撞,于水也毫无损伤。其中,水因忍让而无损,很值得企业引以为训。凡主客观条件不尽吻合,不要去强求,不要以为强求真能使你成功。让一让,变通变通,保全了自身完好无损,这已是离成功最近的一步了。因为主客观条件摆在那里,知道迂回之路,这已是最近的路了。《道德经》中“曲则全,枉则直”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意思是委曲便会保全;在这个意义上,弯曲的东西已经是最直的了。还愿各位读者于此有所会心。

  从上述“水德”的讨论中,企业当着重领悟一种“流畅的立业之道”:在各种客观的阻碍中,去实际的领悟无阻无碍、流畅通达的立业之道,顺应客观规律而立业。

第五、流水不腐,本性不变。

水是活的。流水不腐。这是水的又一美德。这一美德引申借鉴到我们企业的立业问题上,就有一个课题需要我们去做,这个课题是:不断地寻找新的立业点,不断地更新为社会服务的方式,不断地寻找造福人类的新的途径,新的路子。像水那样在从容不迫的“无为”中始终保持流动的活力。

  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呢?因为“水利养万物”是在流动中实现的。死水难济万物,而且水性本不死。而企业呢?企业要能利益万众,这也不是在一个点上就能办到的。再说,水正因为在流动中,所以才保持了自身的活性,不致腐坏。企业也一样,在立业中发展,在发展中立业;不断地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以顺应的姿态,于流变中保持自身活力。

  这其中只有一点是不可变的,那就是始终坚持以“造福人类,服务社会”为企业自己的本性。就不像水不能放弃了“水往低处流”的本性一样。企业以其本性的“不变”对应主客观条件的“万变”,这样就能一路流畅,融融通达而又不脱离”道”的轨迹。

  为什么必须保持企业的本性不变呢?因为企业的本性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真正本质的导向。与之相比,所谓“以市场为导向”只能算是谈到了皮毛;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可能产生误导。因为市场变化在这里只能被当作客观条件的演变来看待,企业应当对此做出应变,但这种应变也应出自一个更加本质的立场。因此,应变就是应变,不足以被理解为“导向”。否则,如果企业跟着现象走,丢失了“造福于人类,服务于社会”这个本质,终将会被导向哪里呢?恰恰是晕头转向、无所措手的迷失而已。相反,只要企业坚持自己“造福人类,服务社会”的本性不变,那么,在瞬息万变、眼花缭乱的各种外在变化中,企业恰恰能够始终知道自己的正确航向,不被任何现象所迷惑。所以,我们应当更加给予重视的问题是怎样赋予企业一个符合人间大道的本性,并将这一本性上升为企业发展的本质导向的问题。

  我们主张:企业应当坚守的理念,是“愿众生幸福,社会吉祥”,是“造福于人类,服务于社会”。企业以此为真正的导向,才能在风云万变中沿着不变的本性发展、壮大。这样,既稳定,又健康,又合符道的精神和法则,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康庄大道”。

  我们觉得那种倡导“以效益为核心”的提法是不够准确的,容易对企业产生误导。如果改为倡导“以是否对社会真的有利为依据”,是不是更准确一些呢?

笫六、柔能克刚,柔比刚好。

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意思是说: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也没有什么能够替代水。

  在老子思想中,“柔弱”是万物具有生命力的表现,也是真正有力量的象征。为了能够对老子所说的“柔弱”有一个更全面、更透彻的领悟,特别是为了弄清楚老子思想中的“柔弱”为什么是真正的力量的象征,让我们再来看看《道德经》中另外一些论述。

《道德经》讲:“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意思是:人活着的时候,身体的每一部分都有是柔软的、活动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又僵又硬。树木小草生长的时候、活着的时候,也是柔软脆弱的,风都可以把它们吹得倒来倒去、摇晃不已,死了以后却变得干硬枯槁了。所以啊,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一类的东西,柔弱的东西才属于活的、生长的一类东西。这里面包含着这样的结论,即:表面坚强的东西,已经是失去了生机的东西,而柔弱的东西则充满活力、充满生机。

从老子的这些论述中,我们看到,老子的思想来源于对自然、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和总结,是极富智慧的。这些思想的最后关注点落在“生”与“死”这个焦点上,而这又是我们人世间一切活动、一切事务的一个基本焦点。所以,这些思想对我们人生、对我们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都有具有指导意义。

就人生而言,老子认为,人生在世,不要逞强斗胜,而应柔顺谦虚,有良好的处世修养;就企业而言,我理解,就是要尊重客观、尊重社会、尊重各行各业,把自身的位置摆提低一些,能让的都要让,要充分明白迂回、委曲的妙用,要尽一切可能回避竞争,要体现出企业的“柔”性,不要将自身目标强求于天下,而要将天下的目标加之于自己,要安安心心做弱者,做服从者、顺应者,让社会和公众的意志来摆布自己,满足于公众意志给自身留下的位置……等等。

总之,要用水的形象来指导自己,处柔弱,处忍让,处流动,处卑下,处迂回,处融通,在一派柔弱之中,得以流畅,充满活力,这才是具备了真正的力量,一种活的力量。这种力量不一定非要说能战胜刚强,因为没有必要战胜刚强。作为活的力量的柔弱,这已经比“死去的”刚强好多了。一个是活的,一个是死的,活的当然比死的好。活也用不着战胜死,活着,存在着,发展着,这已经就是一切了,更何况这样柔弱的滴水确实能够穿石。而这种至深的道理就表现在像水那样柔弱、那样谦让、那样卑下、那样无争的品格中。

  这里面包含了应由我们企业去从中领悟的“柔弱之道”。它也是企业的立业之道和发展之道。企业的柔弱之道,我理解并不是说它软弱可欺,而是说它柔顺、通达、善于顺应、没有死板的自我意志,以主客观的融洽与吻合为尚,能发挥出“无为”的作用,能在流畅的顺应过程中保持的发挥真正的活力;那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活力,而且是一种有道的活力,这样的力量,怎么会是软弱可欺的呢?

  在企业的管理中,要像疏导水一样疏导自己的员工,让他们与企业形成共识,然后才能将小溪汇成大江、大海,长立于世间。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还望我们的读者,能常作水观,常领水德,常悟水道;于水的生动形象中,各自终有所获;获得与大道相通的大利益。
21#
 楼主| 发表于 2007-1-26 23:52 | 只看该作者

老子的不争哲学与企业经营管理

处下不争,是老子在处理人、我关系,尤其是处理领导与被领导关系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则。处下不争,也是处柔守弱在人、我关系这一领域中的表现形式。
  老子的处下不争是有针对性的,至今仍有现实意义。老子说:“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自见,是自现,自我表现,自显于众。自是,是自以为是,主观认为我的看法一定正确,绝对不错。自伐,是自夸,自我表扬,自我表功。自矜,是自尊自大,傲慢。老子这句话是说:凡喜欢自我表现的,固执己见的,对事物就不能判断分明;凡自以为是的,是非总是分辨不清;凡自我夸耀、自吹自擂的,事业反而没有成效;凡自高自大,盛气凌人,居上卑下的,其领导就不能长久。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是人之通病,是“逞强”、刚愎自用的表现。这样的逞强,不仅令人厌恶,与己、与人、与事业不利,而且,世间的纷争相当大的部分也是由这种心态、行为所产生的。“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者,是自己在抬高自己。然而,你坐轿子要别人抬才能抬得起来。如果别人不抬,靠你自己来抬自己,
  你坐的轿子怎能抬得起来?因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者,是吃力不讨好,欲得反失,反显得自己愚昧无知,令人耻笑。这样做,表面看是刚强,实际结果是弱。这也就映证了老子所说的:“勇于敢则杀”,“强梁者不得其死”的道理。
  老子的处下不争,正是针对逞强者刚愎自用这种心态和行为提出的。老子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不自我表现、固执己见,就能把事物看得分明;不自以为是,是非就能判断清楚;不自我吹嘘、夸耀,事业才有成效;不自高自大、盛气凌人,领导才能久长。
  在这里,“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这“四不”,是柔弱的表现。而正由于这“四不”的柔弱,才赢得了“明”、“彰”、“有功”、“长”的结果,最终成为强者。因此,这是很典型的柔弱转化为刚强。
  现实也确实如此。只要你说得对,做得正确,做得好,对人有益,对事业有益,那么,即使你自己不去抬自己的轿子,人家也自然会来显明你的好处,肯定你的业绩。这样,大家来抬你的坐轿,轿子反到抬起来了。因此,凡想建大业、立大功者,千万要牢记“四不”,实践“四不”;凡想真正成为强者,也千万要牢记“四不”,实践“四不”。相反,只要逆“四不”而动,那就没有不失败的。
  正由于这个缘故,老子又一次提醒管理者:“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达到目的了,成功了,胜利了,不要自高自大,不要自吹自擂,不要自骄自傲。“胜利冲昏头脑”,“得意忘形”,这是人极易犯的毛病。在胜利面前要保持冷静、克制,“勿矜”、“勿伐”、“勿骄”就是这个意思。原因有三:一是胜利、成功总是有限的,不可盲目夸大;二
  是胜利、成功总是暂时的,处理不好,胜会转败,前功尽弃;三是胜利、成功下突出自己,功归个人,必伤害群体,脱离众人,最终成为孤家寡人。这三个因素如果加到一起,那么,“果”后非“失”、“败”不可。
  老子提倡“四不”,不由人联想起孔子的“四毋”:“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毋意,是不要主观测度。毋必,是不要主观武断。毋固,是不要固执己见。毋我,是不要自以为是。这“四毋”与老子的“四不”是何其相似?这种相似,也说明了一个道理:不管学派之间有多大差别、冲突,以致相互对立、攻击,但是,在做人的基本道理、处理人我关系的基本准则上是相近、相通的。因为,那是客观规律。由此,又更映证了老子“四不”的普遍价值。
  “四不”的实质,是要领导者、管理者在名利面前谦虚退让,淡泊名利,“无我”、“无私”。然而,“四不”的结果,是“反者道之动”。你越淡泊名利,名利越多。你“无我”、“无私”,反倒能成其“我”,成其“私”。对于这一辩证关系,老子早已看得一清二楚了。
  老子告诫后人:“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段话是说:掌握了“道”、规律的高明领导人,处处谦虚退让,凡事都让别人占先,结果自己反而得到众人的爱戴,自己反而占先;事事不计较个人的利害得失,舍己为人,结果反而身受其益。这一切,不正是因为他不自私的缘故吗?所以,不自私反而成全了自己,获
  得了好处。
  “四不”,虽然看来是把自身利益位居后尾,其实恰好是一路领先,光耀千古;虽然看来是外忘其身而不顾自己,其实是自己把自己身存天下的最好安排。每一个管理者,应该懂得这一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不可在名利上急功近利,而宜以老子的 “四不”为参照系,调整自己的思想、行为。这样,才有可能“功成”、“名就”。
  处下
  在处理人、我关系时,老子力主“处下”。“处下”这对正确地处理领导与被领导、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兼并企业与被兼并企业之间的关系,都有很现实的意义。
  老子首先从一个国家,一个组织内部,领导者能否受到民众拥戴,能否“王天下”的角度来论述的。他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段话的意思是:江海之所以能成为一切小河流向所归往的总汇,是因为它处于一切小河的下游,位势低下,所以能接纳百川,成为一切小河流向所归往的总汇。所以,要想领导民众,管理民众,就必须用自己的言辞向民众表示谦下;要想领导民众,必须把自己摆在民众的后面,对民众态度谦恭,事事退后。所以,圣人管理民众,但民众不感到有负担,有压迫;领导民众,但民众不认为对自己有所妨碍。因此,天下人都乐于推戴他而不会厌恶他。
  这都是因为他善于处下,不与人相争,结果,普天下没有谁能争得过他。
  这段话,充分体现了老子“处下”的思想。在这段话中,有两处是相当关键的论述。其一是:“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力百谷王”。百谷,是百川。王,是“天下所归往”。百川归会谓之海,天下归往谓之王。这里,老子是以江海来比喻“王天下”。“王天下”,要人心归附,人才归附,民众归附,似同百川归入江海。“王天下”是管理的最高理想。
  然而,如何才能“王天下”呢?老子用“百谷”和“江海”的例子,说明了其中的关键所在。那就是 “善下之”,就是处于下游而非上游,处于地势、海拔低的地方而非高处。以此比喻,一个管理者要“王天下”,就要把自己的地位摆在民众的后面,要谦恭,退后,而不能高高在上,盛气凌人,以势压人,作威作福。由此就可得出结论:“王天下”者必须“善下”,只有“善下“才能“王天下”。这一结论,是值得管理者深思的。有的管理者,有远
  大的抱负,迫切想要“王天下”。然而,由于管理不得法,往往事与愿违。对这些管理者来说,老子的这一教诲,可能是一剂清醒剂,一付良药。它能使你走出迷津,迷途知返。
  其二是“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善下之”,表面上看是“不争”,消极。然而,那是手段,其目的是“争”,且是“天下莫能与之争”。从这里可以看到两点:一是老子的“自然无为”决不是消极无为,而是积极的“为”,是更好的“为”;二是“处下”、“不争”的结果是“天下莫能与之争”,矛盾转化。这一点,又是老子“反者道之动”、“柔弱胜刚强”的哲理的体现。
  接着,老子又说:“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故数至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孤,是孤独无德;寡,是寡德之人;不谷,是指不善。中国古时君王,自称孤、寡、不谷,均是贬称,自贬,以显谦卑。舆,是错字,应是“誉”字。琭琭,是玉美的样子。珞珞,是石头坚固的样子。这段活的意
  思是:所以,贵以贱作为根本,高以下作为基础。因此,古代君主自称“孤”、“寡”、“不谷”,以示谦下,这不是以贱下为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所以,如果你千方百计去追求荣誉,必定得不到荣誉。因此,作为一个管理者,不要象美玉那样璀璨明亮受人注目,而要象石头一样地暗淡无色,普普通通,毫不特殊。
  这段话,也有两点引人注目:其一是“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任何高贵的事物,都扎根于贱下的事物之上。少数人的“高贵”,如果没有多数人的“贱下”,那么,他们是“高贵”不起来的。就如同一座宝塔,塔尖处于“高贵”的地位,塔身、塔底、培基处于“贱下”的地位。然而,没有培身、塔底、塔基的“贱下”,哪有塔尖的“高贵”?一个管理者,如果瞧不起,甚至欺凌“贱下”的下属,不等于是没有了塔身、塔底、塔基的塔尖了吗?这时,你想“高贵”能“高贵”得起来吗?因此,管理者要“处下”,要尊重下属,这样才能稳住自己的塔身、塔基!如果下属感受不到尊重和人格的尊严,你就别想要求他们尊重和服从你,别想让他们和你一起赴汤蹈火。如果你当众出一个下级的丑,就不能指望他有自豪感;如果你总是辱骂、吓唬部下,你就不能指望他们成为强者。如果你想搞垮部下,你就不能指望他们成为强者。由此,他们认为:在管理工作中,严格要求和吹毛求疵是有区别的,加强领导和持强凌弱是根本不同的。他们主张给下属分权、授权,主张自主管理,主张平等待人,主张不在利益、权利上与下属争,而要主动相让。在日本企业中,一些优秀的企业家在各个方面“包装”自己,冲淡自己“高贵”的形象,而显现“贱下”的形象。比如:取消企业
  高级管理人员的专用停车场;取消高级管理人员的小餐厅;管理人员与普通人员一样,上班穿工作服;高级管理人员不搞豪华的办公室等。
  其二是“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管理者处于领导地位,本身就容易引人注目。如果不加注意,任意突出自己的优越地位、权势,必然与下属之间形成越来越深的等级鸿沟。这样,凝聚力就无从谈起,而只会相互疏远,甚至对立。同时,这种等级鸿沟时间长了,又会使下属心理失衡,产生心理障碍。这样,既无益于下属的健康,也会影响其工作质量。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途径,是管理者“不欲琭琭如玉”,而“珞珞如石”。
  老子说:“善用人者为之下”。善于用人的,必然谦虚待人,居人之下。儒子不可辱。人才,有极强的自尊性。他们的自尊心不得满足,是难以全心全意为你服务的。诸葛亮说:“士为知已者死”。今天,在管理领域中,则是“士为知已者用”。而“知己”的关键,是要知其自尊。中国的不少企业花了很大资金求得人才,但人才到手后,有的并未充分发挥作用,有的则“炒”了老板,离开了企业。观其原因;与上述所论关系甚大。
  老子说:“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人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意思是:所以,大国不恃其尊,能对小国谦下,就能取得小国的信任,小国乐于依附;小国如能对大国谦下,能安其卑,就可取得大国的信任,赢得大国的欢心。所以,有的以谦下取得信任,有的以谦下而被信任。大国无非是想要包容、兼并小国,小国不过是想要依附于大国。两者都满足了自己的愿望,都需要谦虚卑下。但是,作为大国,尤其要注意谦下。
  国与国相处的方法,在于谦下。小国谦下为求生存,大国谦下为求兼并扩张。反之,如果逞强争胜,小国要灭亡,大国也难以长久维持。因为,恃强凌弱,仗势欺人,倚众暴寡,最终会使天下离心、背逆,最后不免败亡。然而,小国谦下比较容易,大国谦下就比较困难。因此,老子在这段话的最后,强调指出:“大者宜为下”。这段话,老子既指出在处理国与国的关系时,要“善下之”,又以“大者宜为下”来着重指出:强者要“善下之”,强者也要“处下”。只有这样,强者才能更强。否则,强者“处上”,则矛盾对立面就会转化,强者就会转化为弱者。这又是“反者道之动”的一个绝妙的运用。
  在处理企业与企业的关系时,也要“处下”,尤其是强的企业、龙头企业、兼并的企业更要“处下”。只有这样,合作、联合、兼并才会成功,才会有真正的效应。兼并一方要主动适应对方,而不能只要求对方适应自己;要主动让利,主动照顾对方的利益,而不能只盯着自己的利益,让对方为自己的利益服务。在兼并过程中,不免存在企业间的利益冲突,权力冲突,人事安排冲突,资金冲突,文化冲突。对此,双方,尤其是兼并的一方要“善下之”,主动照顾对方,互相适应。这样,才能互相协调,使被兼并的企业与之融为一体。
  老子 “善下之”的论述,也适于处理企业与竞争对手的关系。对此,老于认为:“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这是说:在两军对阵、兵力相当的情况下,那一方悲愤,那一方就能获胜。由此,就引出了“哀兵必胜”的成语。哀者,是被侵略者,是悲愤的一方,有必死的决心。所以,往往能克敌制胜。引伸到企业竞争中,就是善于运用“危机感”,使员工感到时刻有竞争的威胁,生存的危机相加,使企业、员工成为“哀者”。有危机、竞争相加,这时,我在竞争中不是“居上”,而是“处下”。不是我挑起竞争,而是被逼应战,为生存去竞争。这样,就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了竞争力。
  谦退
  权力、功利是人们世代为之纷争的敏感问题。对于这一敏感问题,老子的态度与常人相反,力主“不争”、“谦退”。老子的这一思想,最集中地反映在下面两段语录中。
  老子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天道无私,它只有利于万物,而不会对万物造成伤害。掌握了“道”的圣人,顺天道而行,效法天道之“利而不害”,表现为“为而不争”,也就是只作贡献,只为他人服务,而不和他人争夺功利。
  “不争”不是消极不为。老子明确指出是“为而不争”,“为”是前提,是在“为”的条件下“不争”。“不争”,也不是自我放弃,也不是对一切事物的放弃,而是不伸展自己的侵占意欲。老子的“不争”有其普遍意义。
  老子说:“功遂,身退,天之道。”功遂,是功业成就。天之道,指的是客观规律。身退,是指敛藏锋芒,不发露,不把恃,不据有,不咄咄逼人,不自我膨胀。这句话的意思是:功业完成后,要含藏收敛,这是合于自然的道理。日月经天,昼出夜没,夜出昼没,寒来暑往,秋去冬来,都是很自然的,是“功遂,身退”。在植物世界,如草木肚界,各种草木都是在默默无言地完成了各自的生命任务(功遂)后,静悄悄地消逝了(身退)。由此,“功遂,身退”是“天之道”,是“自然”。自然无为,就要顺应这一规律,当管理者在功业成就之后,不争功,不把恃,谦虚退让。
  “功遂,身退”的本意,是要人们在功业成就后谦虚退让,不去争名夺利。然而,后世有部分人,把“身退”两字从字面意义来直接解释,而不去真正理解老子所说的本义。这样,就形成所谓“功成名就后,循隐逃逸”的消极处世哲学,美其名曰是老子思想的真谛。
  老子在提出“不争”、“谦退”这一命题以后,又将这一命题展开,成为自然无为管理的主要内容。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这是说:“道”象泛滥的河水,周流各地,无所个至。万物靠它生存,它并不推辞;功业成就了,它并不目居其功。它养育了万物,却不主宰它们。它无私心,从这一点来说,它很微小;但是,它的作用无穷,万物都以它为依归,而它并不主宰万物,从这一点来说,它又很伟大。正因为它不自认为伟大,所以能成就它的伟大。
  这是老子在论述“不争”、“谦退”的“自然无为”管理思想时,讲的最集中、最完整的一段。在这段话中,“不辞”、“不名有”、“不为主”,是“不争”、“谦退”在管理中的表现形式,是管理者无私的体现,是管理者“处下”、“无为”。然而,正是由于“不辞”、“不名有”、“不为主”。万物各得其所,从而“恃之而生”、“功成”、“衣养万物”这又是“有为”,是“无不为”。同时,老子指出:“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在功业面前,愈显谦虚退让,愈得人心,愈显有功。相反,稍有功业,便居功自傲,甚至无功自傲,那么,不仅显不出他的功业,反令人反感、厌恶。这又是“反者道之动”的体现了。
  老子又说:“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任万物自然生长变化而不横加干扰;抚育了万物而不自夸自傲据为已有;推动了万物成长而不自任其能;为世间万物立下了显著功勋而不居其功。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绩永存。“不辞”,“不有”,“不恃”,“弗居”,这里又出现了一个“四不”!
  这个“四不”是告诫管理者处下、谦退。这个“四不”,是不自私,不妄为,是自然无为。而“四不” 的结果,是“作”、“生”、“为”、“功成”,这是“为”,是要人去工作,去创造,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由此也可见, “无为”非消极不为,而是顺乎规律去积极有为。“夫唯不居,是以不去”,讲出了“四不”无为管理的真谛。“四不”是“不居”,其目的是“不去”。而“四不”的结果,必然是“不去”。
  这又是一个“反者道之动”。
  老子还说:“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圣人作育万物而不恃恩求报,成就万物而不自居有功。最后,老子讲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促成了万物而不恃有恩,不居其功,长养万物却不主宰他们,不对他们横加干涉。这就是深刻广远、至高无上的大德。
  由老子对管理者提出的“不辞”,“不名有”,“不为主”,“不有”, “不恃”,“弗居”,“不处”,“不宰”等有关处下、谦退的教诲,不由使人想起儒家始祖孔子所说的“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的这句话,如果用老子“夫唯不居,是以不去”,“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的辩证哲理来进行解释,那么,它的含义就成为:立人者最终必立已,且更好地立己;达人者最终必达己,且更好地达己。老子、孔子,道、儒两家的始祖,在处理人、我关系上的立场、指导思想是很接近的,可以说是相通的。这一点也可反衬出这一思想是人类的共同结论。老子的这一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尤其对管理者自身修养是十分有价
  值的。在现代管理中,分权,授权,自主管理,不正是“作而不辞”,“衣养万物而不为主”,“长而不宰”的思想体现吗?
  “上善若水”
  对于处下不争,老子以“水”作了十分生动而贴切的比喻。这个比喻,综合了处下不争的要点,对现代管理者是有参考价值的。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上善若水”,是讲最善的人,象水的特性一样。优秀的管理者,当然应该是“上善之人”。那么,水的特性是什么呢?“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这就是水的特性。从老子这一描述中,可以看到水有三种特性:一是“利万物”,能滋养万物,作为管理者就是要能搞好经营管理,为社会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同时,要尽其所能,帮助下用,帮助他们克服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帮助他们提高思想水平、道德标准和业务素质,使他们尽快成才;二是“不争”,守柔弱,顺自然而不与万物相争,作为管理者就要象水那样,不与同事、下属争名争利,要淡泊功利;三是“处众人之所恶”,蓄居流注于众人所厌恶、不愿处的卑下的地方,作为管理者就要象水那样,去别人不愿去的地方,处别人不愿处的卑下地位,干别人不愿干的事,如骆驼那样;坚忍负重,居卑忍辱。“故几于道”,水的这三大特征,老子认为是很接近于 “道”了。也就是说,管理者如果能做到这三方面的要求,就基本吻合“无为”管理的精义了。
  接着,老子又用“居善地.”等语言,从7 个方面,对“水德”进行了描述。其目的,是告诫管理者,你如果想成为“上善之人”,成为优秀的管理者,就要象水那样,具备这7 个方面的品德。它们是:“居善地”。地。是指低下。这是说,水处于低下的地位。由此,“上善之人”,优秀的管理者,在为人处世时,要处下,谦退,安于卑下。“心善渊”。水渊深清明。由此,优秀的管理者的心境要象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与善仁”。水,施于万物而无私心。由此,优秀的管理者在与人交往时,应助长万物而不望回报。“言善信”。水,照万物,各如其形。诚实不妄,毫无虚构。由此,优秀的管理者对人,尤其是对同事和下属,要所言出自至诚,重诚,重信,重承诺,绝不虚伪。“正善治”。正,是“政”,也即管理。水,能滋养万物,清除污垢。由此,优秀的管理者为政、管理要象水那样公平,有条不紊,善于完成良好的业绩。“事善能”。能,是指功能。水,能方能圆。由此,优秀的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要象水那样灵活四通,通权达变,有极强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 “动善时”。时,是指时势,时机。水的动静变化,都能顺应时势。由此,优秀的管理者要善于把握时机,一切管理行为要能与时推移,随俗化成,相机而行。对于机遇,要及时作出反映。要象水那样,随着动荡变化的趋势而动荡起伏变化,跟着静止的状态而安详澄止。
22#
 楼主| 发表于 2007-1-26 23:59 | 只看该作者

自强不息 厚德裁物

清华大学中国智慧总裁班学员心得

精神的家园

  山环水抱的大学城,现迹三千年多年前的商朝文明;生机勃勃的清华园,商家学者共研中国智慧课程。通过几个月的学习我感到,中国智慧总裁班与其说是人生哲学进修班,不如说是当前企业家的精神家园。为此我也曾情不自禁地称颂道:

  走进清华,我们找到了精神的家园;

  东方智慧,给了我们以心灵的启迪。

  加入世贸,水木清华化成天下之五行时刻,

  商学互动,水火既济再造精英的入世熔炉。

  ——杨开汉:南通北洋伞业(集团)公司总裁

自强不息 厚德裁物

  过往的阅历和经验使我形成了一个认识: 任何一个管理课程或综合培训项目,提供的只能是一些工具或借鉴。但是中国智慧总裁班的确颠覆了我的观念!原来哲学可以和管理走得这么近,原来东西方的管理理念可以如此地水乳交融,原来学习的过程也可以是一种思想传播。从这里我开始用自强不息勉励自己、激励员工,我学会了用厚德载物对人对事,从这里我还感受到了兄长的关怀、姐妹的情谊、亲如一家的和谐。我坚信这种经历会为我们的事业和人生留下很多很多!

    我开始用自强不息勉励自己、激励员工,我学会了用厚德载物对人对事,从这里我还感受到了兄长的关怀、姐妹的情谊、亲如一家的和谐。我坚信这种经历会为我们的事业和人生留下很多很多!

  ——张秀君:深圳市铜锣湾集团董事总经理

科学给予人知识,哲学给予人智慧

    由于参加“中国智慧总裁班”,系统学习有关人文哲学的课程,深感其博大精深,获益良多。在我看来,科学在于发明,哲学在于发现;科学推动了哲学的发展,而科学的发展必定在哲学的指导之下;科学给予人知识,哲学给予人智慧;科学给人们带来实惠,哲学帮人们提升境界。哲学之与管理,是“道”与“术”或“本”与“标”的关系。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奥妙无穷,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千百年来为中华民族创造了无数的神奇。一个不了解中华文化的企业家不是优秀的企业家,不了解中华文化的管理者也不可能成为优秀的管理者。我深信,如果企业家能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善于学习和运用中国智慧,用人文哲学去创新其管理思想,去丰富其人生感悟,无论是对企业家的身心健康,对企业的持续发展,以及对社会的和谐进步,无疑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王理宗: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秘书长

智慧的光辉,思维的启迪

  中国智慧总裁班的任课教师,都是学贯中西、文理会通、理论精湛独到、实践经验丰富的大师级人物。在他们的传道、授业、解惑中,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辉。他们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往往能够运用不同的专业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进行解读,给予学员以创新思维的启迪,举一反三,引领学员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学员们通过中国智慧总裁班的学习,学到了中华文化的精粹,优化了知识结构,完善了思维方式,提升了经营智慧,丰满了人生境界,从而能够很好地理解老师所讲授的深奥道理,并将之融会贯通,应用于自己的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及公关运作的实践之中,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理论上的突破,寻找到学习、工作和交流的乐趣。

  ——陈武能:清华大学中国智慧总裁班 法律顾问

学习文化精髓,交流人生感悟

  清华中国智慧总裁班,是企业家的渴望,是根据目前企业家的状况和需求,经过长时间的酝酿,为企业家在事业上能更上一层楼和有所突破而特制的营养套餐。这个课程,汇聚了全国最优秀的顶级大师为同学授课;这个课程,教师是负责任的,同学的收获是满意的,是个非常有价值的中国智慧总裁班。通过对哲学、《孙子兵法》、中国五千年文化精髓的学习、交流、分享和感悟,使人生达到最高境界,为生活,为事业,为人生追求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对学校的精心安排,教师的辛苦付出,我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张华:三和国际集团 董事长

用人文丰富管理 用智慧丰满人生

    参加首届“中国智慧总裁班”的学习,我深深地被我们专家、教授、学者的敬业精神所感动,并在学习中找到了快乐,在快乐中获得了知识,确实获益良多,生活颇感充实。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为我们邀请了国内外著名的学者、专家、教授为我们授课。例如:中科院何祚庥院士为我们讲企业管理中的以人为本;思想史文化大家张岂之先生为我们讲中国人文精神;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为我们讲文明对话与儒家精神;还有德高望众的蔡德麟教授,始终跟堂听课,随时指导学习,充分表达了老一辈知识分子对我们学员的殷切期望,使我们深受鼓舞,同时倍感肩负的重担。认真学习我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体系和民族精神,把它的文化精髓广泛应用到企业的管理中去,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我想企业家在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中应该具有这种历史使命感。通过学习中国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用人文去丰富管理,用智慧来丰满人生,我的生活又有了新的开始,有了新的追求和向住……

  ——欧阳海华:深圳市华展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总裁

大道无痕 启迪人生

    大羹无味,大道无痕,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纳……中国智慧总裁班将我们引领到哲学的殿堂,古老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给了我们以思想的启迪。企业家需要哲学的思维,才会有科学的发展观,才能把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兴盛结合起来;实践家需要理论的指导,才能在复杂多变的改革浪潮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运筹帷幄。几个月的课程学习,日积月累的智慧启迪,使我有了一种感觉和信念,相信会学有所成,思有所获,悟有所得,这对我今后引领团队前进具有非凡的意义。

  ——何明远:深圳市万应龙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深圳市硅谷动力工业园运营有限公司董事长

学习人生智慧,点燃盛世华年

    老子说:“上善若水”,我把自己定位为水,“崇尚水之大德,以善万物为鉴”,对环境的适应尤如水入有间;对知识的渴求如川流之水不舍昼夜。有人告诉我,财富是一匹人见人爱的骏马,但总是很难追上它。那就培养一片肥美的草原,自然而然,骏马就来了。我之所以参加中国智慧总裁班的学习,就是要培养一片肥美的草原。学习,培养了我对人生的感悟,让我在生命的跑道上明辨方向。学习对我来说已是一个终身的职业,它永远没有毕业证书。人的思维潜藏着无限的智慧和动力,它需要一种精神或者理念去指导,有什么样的意识决定什么样的行为。

  作为一个企业的带领者,既要为企业创造可持续发展的财富,也要为客户创造相应的价值,更需要为社会承担责任。这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爱心培育智慧,用智慧丰满人生,集结天地华彩,点燃盛世华年。

  ——叶凤英:创新集团董事长

明德归厚 和谐人生

    现实世界,人心不古,慎终追远,明德归厚,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非常需要从人类的优秀文化中吸取营养。在中国智慧总裁班上,清华老教授张岂之先生所讲的中华人文精神的课,内容丰富,言简意阂,富于人生启迪。如天人之道:“身不饥寒,天未尝负我;学无长进,我何以对天?”“心底无私天地宽,”“人到无求品自高。”对待名利:“孤云出岫,去留一无所系;朗镜悬空,静躁两不相干。”面对烦恼:“胸中不平之气,说倩山禽;世上叵测之机,藏之烟柳。”求知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身心修养:“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升官发财:“求之有道,得之有命,”唯有道德是:“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本觉本有,不觉本无。从这位老人身上,我们明白了企业家在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中承负着的历史使命,我们读懂了“一箪食,一瓢饮……”的人性之善与和谐之美,这不正是企业家们所应该具有的人生境界吗?

  ——刘定军:深圳市海仕通实业有限公司总裁
23#
 楼主| 发表于 2007-1-27 00:00 | 只看该作者

企业文化之道 即水之道

企业文化如水,有形,却难觅其踪:无形,却无处不在。企业文化发乎心,动乎情,现于行。她深植在每一位员工的心底,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她指导着每一位员工的行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企业文化之道如水之道,集明道、取势、优术于一体,内拓外延,渗透于企业的脉络:融合情、合理、合法于一身,上下贯通,共振于员工的心灵。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水是生命之源,万物又反过来影响水。这正如企业文化,影响着企业的方方面面,同时企业的每一个经营管理行为也都反过来影响着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虽然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却是企业能否繁荣昌盛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前 GE总裁杰克·韦尔奇说:“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战无不胜的动力之源。”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说:“关于发展,三流企业靠生产,二流企业靠营销,一流企业靠文化。”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水具有近似于道的特性,“为而不争”,不争是顺应自然法则,以和谐为道。企业文化建设也要顺应自然规律,不能脱离企业实际,审时度势,开拓创新,水滴石穿,海纳百川,洗污刷垢,净化心灵,善利万物,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中帮助企业占据主动地位。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企业文化是把双刃剑。文化有好坏之分,优秀文化可以对企业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不良文化却会阻碍企业的健康发展,正如水有污水、浑水、净水一般。企业文化最终必须体现在企业的组织运作、业务运作模式和员工行为及其行为结果上,也就是讲,企业是否有优秀文化,必须由企业产品、服务和员工行为来验证,现实的经营管理成果是检验企业文化的唯一标准。企业文化的优劣,必须由企业可持续的长期经营实践来判断,尤其是当企业面临困境时,才是企业文化的有效检验期,百年老店和长寿公司是优秀企业文化的标本。

    企业文化要“固根强本”。构建企业文化,不是在一块空地上“塑造”,而是在原有文化基础上“提炼、提升和明晰”,因此,着力点要放在“固根强本”上。根是本企业长期发展中积淀下来的、被实践证明是优良的传统文化:就增量而言,根是本企业在市场经济形势下积极探索的、被新的实践证明是具有竞争力的先进文化。尽管企业文化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有企业管理中形成的企业家文化:有企业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形成的员工文化:有本行业独具的特色文化:有身处其中的地域文化:有受其影响的外来文化等,但根的东西不能丢,本的东西不能变。

    企业文化建设要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方针。不少企业歪曲了企业文化建设的精髓,没有考虑企业的自身状况,没有在价值观提升和塑造上下功夫。

    有的企业在企业文化建构中,一味求新求洋,忽视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一味追求文字华丽,缺乏深层、内涵的东西:一味效仿照搬,失去本企业的个性特色。这样“建构”出的文化,与企业员工难以产生心理契合,与经营管理形成“两张皮”,难以产生实际效果。企业文化必须是对企业成功经营管理实践的提炼与总结,而不是外在的引进与照搬,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其企业文化一定要具有原创性和个性特点。比如,索尼的“先驱精神”,诺基亚“科技以人为本”,松下“造人先于造物”,惠普之道,迪斯尼“想象力与魔力文化”,这些卓越的公司都从自己企业的角度提炼和宣扬自己的文化,非常富有个性和独创性。

    有的企业是急功近利,把企业文化建设当作一种竞争策略来做,希望进行文化“建设”后,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凝聚力马上就能发生质的提高,经营业绩也随之变好,所以导入CI,大搞文娱活动,开展培训和研讨,但这些都是企业文化的表象,而不是精髓。力量没有用到刀刃上,所以企业文化建设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长此以

往,企业文化往往成为“形式主义、虚而不实”的代名词。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靠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运动、靠一套精美的艺术设计就可以万事大吉的。

    企业文化要“内化于心”。企业文化不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装饰品,在企业文化主流层:企业目标、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理念等经广泛征求意见并初步成形后,当务之急是使之“内化于心”。“内化于心”需要经历一个认识、认知到认同的过程。只有认同,才会信奉。企业文化一旦被全体员工衷心认同或共有,它就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企业文化要“固化于制”,就是用制度、机制来反映文化理念,将已取得的文化建设成果用规章、制度固定下来,对员工既是价值观的导向,又是制度化的规范。员工对企业文化由认识、认知、认同到自觉践行,有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习惯到习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制度文化的刚性约束与观念文化的柔性疏导相辅相成,以克服人的“惰性”,使企业文化的贯彻变得流畅而坚实。企业文化必须体现在企业的机制、组织、流程和制度之中,并能够得到后者的强力支撑,否则企业文化会永远停留在虚设层面,成为空中楼阁。其中非常关键的一点,企业文化在外部必须

与客户价值互相连接,在内部必须与企业的价值评价体系、价值分配体系形成有机的联系,公司价值评价体系的关注点和薪酬体系的激励点,必须转移到高绩效结果以及关键的高绩效行为上。

    企业文化要“落实于行”。水虽不言,却避高趋洼,平衡高低,有着至诚不移的规律性。诚信是文化建设的基石。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以诚信为本,要做到理念、制度、行为和形象的协调一致,要内外一致,上下一致,前后一致。企业文化必须融入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和员工行为之中,才能发挥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有的企业是价值观和理念高高在上,冠冕堂皇,堪称文化楷模,实际却是与经营管理行为背道而驰,说一套做一套。结果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最终成为自娱自乐的笑料。安然公司2000年年报上所陈述的公司价值观是“沟通、尊重、诚信、卓越”,但安然公司的所作所为显然严重违反了诚信的原则,它一直强调收益增长和个人主动性,加之缺乏通常的公司制衡机制,使企业文化从推崇进攻性战略转变为日益依赖不道德的投机取巧。安然雇佣了一批律师和会计师,使安然成为违背法规而不被抓住的行家。这种建立在不良企业文化基础之上的公司,轰然倒塌是迟早

的、必然的。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促进企业的经营管理。企业文化必须以行为体现其主要标志的“落地”,体现在日常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和员工行为中,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花瓶,更不是愚弄员工和公众的工具。

    企业文化要“适应于时”o水,冬雪夏雨,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不违天时。企业文化也要依照企业发展状况持续改进和完善。企业文化的改进和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水能静能动,能急能缓,能柔能刚,能内能外,能升能隐。企业文化要有良好的适应性,适应企业的未来发展。

    企业文化如水,最高境界是“形神合一”。企业文化的“形”包括一切外在的东西,包括企业制度、流程、策略、组织结构、责权体系、领导风格、员工行为、产品、以及企业和产品的外部形象等,而“神”则是指愿景、价值观、使命、精神、经营理念等这些指导企业发展的思想。“形神不合”的企业文化会得“精神分裂症”,因为员工不知道究竟应该遵循什么。企业文化最终要追求“天人合一”。“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一切遵循客观规律。企业要考虑如何顺应天道,包括经济规律、伦理道德、人文观念等,要把人的需求与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有机

结合起来,增强企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惠普之道、索尼的先驱精神、波音的“永为先驱”就是明证。

    企业文化的最高境界和追求对企业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企业家具有禅者的智慧和修养,“无为而无不为”,“悟道而修身”,用独特的智慧透过纷杂的事物表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区别。孟子说:“人性犹如水性”。作为企业家或者高层管理者,在进行文化塑造时,更需要从人性的角度去“布道”,对待人性要像对水性那样,要因势利导,而非“围追堵截”,从满足人的需求角度来建设企业文化,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我们都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之前的舜,采取的是“堵”的方式,结果堤坝越修越高,可洪水一来,就形同虚设了,而大禹采取的是“疏导”的方式,顺应水的本性,而不是强迫改变它,这样就达到了“治水”的目的。企业文化的建设也是同样道理。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没有管理”。那么如何才能达到或者接近“没有管理”的境界呢?答案就是要用减少管理的方式来达到加强管理的目的,要靠企业文化的引导和约束力量来替代管理。优秀的企业文化就可以发挥这种软管理、无形管理或者说“无管理而管理”的功效。靠企业文化来实现水之道——“自我改善的柔性管理”。mmh
24#
发表于 2007-1-27 21:10 | 只看该作者
在如此赏心悦目的音画里读这样的好文,真是一种很惬意的享受,谢谢清风!
25#
 楼主| 发表于 2007-1-28 12:57 | 只看该作者
很喜欢这组关于文化创新的文章呢,一起分享
26#
发表于 2007-1-28 23:25 | 只看该作者
水利万物而长流 企业利万众而久立
真棒!欣赏!
27#
发表于 2007-1-30 10:57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清风盈袖 发表
很喜欢这组关于文化创新的文章呢,一起分享


我也喜欢,问好姐
28#
发表于 2007-1-31 09:42 | 只看该作者
大笔横挥 ,洋洋洒洒 ,篇篇入髓 ,句句中地 !
29#
 楼主| 发表于 2007-2-3 23:09 | 只看该作者
文化: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如,南齐王融《曲水诗序》称:“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它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个社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社会政治与经济。
事实上,无论是否自我察觉、是否刻意追求,企业文化就像人的思想和观念,只要生命存在,它就存在,并左右着企业的发展。就企业文化的概念而言,学者们所下的定义宽窄不一,但都将“所有组织成员共享的一组重要的假设/价值观”作为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
根据麦肯锡管理顾问公司主管马文.饱尔所描述的一个较通俗的企业文化定义为:“我们处理周围事物的方法”;《组织文化和领导力》一书的作者施恩(Eagar Schein)曾提出一个著名的文化三个层次的荷花模型( Water lily model):水面上的花和叶是文化的外显形式,包括组织的架构和各种制度、程序;中间是荷花的枝和梗,是各种公开倡导的价值观,包括使命、目的、行为规范等;最下面是荷花的根,是各种视为当然的、下意识的信念、观念和知觉。泰伦斯.狄尔(Terrence E. Deal)与艾伦.甘乃迪(Allan A. Kennedy)于《企业文化》一书中表示:“企业文化是企业上下一致共同遵循的价值体系,一种员工都清楚的行为准则”。综合言之,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在发展中形成的一种企业员工共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反映现代化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新兴的管理理念,是在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基础上逐步演变产生的一种现代管理理论,是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
30#
发表于 2007-2-7 10:33 | 只看该作者
百听不厌的歌,文章每读一 遍都给我一些启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5 17:37 , Processed in 0.302390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