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00|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老毒和他的家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2-10 16: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乡村人物之二:老毒和他的家事

  李维持外号“老毒”,因为他一不愿和人相处,二是干活时恨活,于是得了这个名字。老毒唯一的爱好就是开小片荒,整天掂着镢头刨棱堰根。这习惯,大概是在那种非常年代养成的。老毒今年七十七了,身体好,从来不感冒,不咳嗽,也没有什么心、脑血管病。年轻时候因为成份不好,分的地离村子远,每次犁地时,他总是肩上扛着犁,犁前边挂着牛套绳索,后边再挂着耙,五六十公斤重,走六七里路程。一路鞭子甩着,嘴里骂着牛,慢慢向自己的地里走去。农村有句老话,说是“远地不发家,近地受糟蹋”。好成份的人家不愿要远地,只有分给老毒这样的人家。老毒上地时带着一天的干粮,小河里有水,尽吃尽喝。老毒的庄稼年年比别人的好,引起邻地户的不满,所以合作化时先把老毒合作进去。实际上当时的政策,是先合作贫下中农的,最后才让地主富农入社。但为了整老毒,也顾不上这些了。地被合作后,老毒就把精力用在自留地和小片荒上。这种习惯一直沿续到现在。

    老毒母亲一辈子坐了12个月子,活下来姊妹六个,一个哥哥,两姐两妹。哥哥是抗日军人,在中条山战役中阵亡。除大姐是农民外,其余都在城市。三妹嫁给一个长征老干部。解放后一直在铁路上工作,生活很富裕。三妹有三个男孩,对老毒这个舅舅非常敬重。大姐嫁在郑州,丈夫在邮政局工作,对老毒这个农民弟弟也格外关心。农闲时节,不是西安的妹妹请就是郑州的姐姐叫,这个给二百,那个给三百,时间长了就攒下不少余钱。但老毒的钱舍不得花,也不存银行,更不舍得给儿子。用他亲家的话说,只有三个去路,那就是:一是放高利贷被人坑了,二是装在身上弄丢了,三是放在家里被贼偷了。这三种情况都曾发生过。最典型的去年腊月,老毒进城,身上装了3000块钱。他在街上掏十块买了一个火烧馍,人家说,你买两个吧,没毛毛钱找。但老毒不干,人家只好给他找。就在这一掏一掏之间,就把3000元钱弄丢了。丢了东西是糊涂。说不清是被小偷偷了,还是不经意间掏掉了,总之是丢了。回来也不敢给儿子讲,一个人生闷气。从此老毒3000元钱买一个饼的故事就在村里流传。

  老毒劳动惯了,不会享福。一不干活,就这疼那痒,啥毛病都出来了。西安的外甥见他年令大了,不想让他在乡下再刨土,就在城里给他找个看大门的轻活。就是人家车开进来了,他把大门开一下,车开出去了,他把大门关上。但干了几个月,老毒就受不了了,腰疼腿疼心口闷,要求回家。回来后,他长出一口气,说:“天哪,可回来了,城里真不是人呆的地方。你出门转吧,怕迷路跑丢了;在家看电视吧,看烦啦;想帮人家扫地吧,人家有保姆哩。活活急死了。”从此再也不去城市。

  老毒就是毒,他从不给儿子帮忙,也不让儿子给他帮忙。老毒做庄稼和别人不一样,别人割麦是割倒就运,而他割麦是割着捆着,捆成小捆再把麦穗朝上拢成大堆,拢个尖,这样不怕雨淋。然后腾出地,先抢种回茬玉米。玉米种上了,再消消停停运麦打麦。老毒的庄稼年年比别人强。在人民公社时期,老毒被定为批斗对象,原因是他的自留地和小片荒的庄稼比集体的好。人家说:“你这不是和集体扛膀子吗?想压倒集体吗?”不管咋说,老毒的庄稼做的好,就是不缺吃的,让那些人眼气又气愤。

  老毒唯一的哥哥名叫维汉。维汉上过私塾,悟性很高。抗战时期,大部分国土沦陷,洛阳等地一些大、中院校纷纷迁到虢山,本地青年有了求学的机会。17岁的维汉和父亲商量,想去上学。但父亲不愿意。经过一番争执,父亲终于答应了维汉的要求。当时日寇在华北濒濒得手,国民党部队节节败退。各学校的抗日救亡运动招摇过市持续高涨。保甲长们驱使着民工抢修飞机场,抢修虢潼公路,学生们组织宣传队到民间宣传抗日,战争的气氛笼罩着虢山。这时的黄埔军校在西安、洛阳也设立了分校,许多热血青年纷纷报名参军。作为一个青年学子,维汉看到日寇如此猖狂,也产生了投笔从戎的想法。和父亲商量,父亲说:“古话说,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你在家能招呼一家人,为啥要去当兵?”维汉见父亲不同意,就找了一个父亲爱听的话,说:“我去上军校,一出来就能当军官。国家现在正打仗,如果被抓去当壮丁,还不是当兵?何况我上军校出来当了军官,还可免除一家人的苛捐杂税。”父亲想想也有道理,就同意了。儿子若当了军官,首先可以不受保甲长们的欺压。再说打仗也不见得全部牺牲。于是就同意了维汉的请求。维汉的母亲有她的打算,她怕维汉将来当了大官不肯回家,就找媒人撺掇给维汉在附近村里订了一门亲,约好婚后再去报考军校。维汉无奈,只得答应。因为时间仓促,又是战争期间,婚事办得有些寒酸。农村人给这种结婚形式叫“小过门”,意思是以后时间充裕了,经济条件好了,才可以再办一次婚礼,即“大过门”。婚后短暂的蜜月未满,维汉就和别人一道向军校所在地进发。经过一番考试,维汉就考上了军校。

  经过一年多的训练、学习,维汉以优异成绩结业,以少尉排长职务充实到部队。当时日寇在晋南一带活动,维汉所在部队调往中条山作战。维汉于行军途中回了一趟家。虽未带护卫人员,但戎装佩剑,英姿勃发,父亲见状也很高兴。在家停留三天,就追赶部队去了。形势所迫,容不得妻子的再三挽留,只得忍悲含泪告别。父亲心疼儿子长途跋涉太疲劳,就在邻村雇了一匹牲口为儿子送行。赶牲口的人姓钱,叫发财。他赶着牲口把维汉一直送到北渡黄河的渡船上,才原路返回。

  当时国民党的部队频繁调动,南来北往的路上很不安全。部队自己物资不想带,就拉伕拉牲口代替。强权就是真理,害苦了小老百姓。走到半路上,钱发财人和牲口不知被哪支部队拉去了。一晃三年没有音信。钱家人非常着急,一家人的生计就靠老钱一个人支撑,这下可怎么办?就把怨气撒在维汉父亲身上。维汉父亲也觉得理亏,就主动承担起钱家的生活。维汉父亲养活两家人,日子实在艰难。

  维汉到部队后,最初日寇在中条山确实吃了不少亏。当时有一首歌唱到“中条山,高又高。铁样坚,钢样牢。飞机轰不动,大炮打不倒。敌人当它是肓肠,我们把它作城堡。八次回攻,九次包抄。攻不破,战不倒。将士们勇气足,卫长官指挥好。敌人尸首遍山岗,丢下枪弹知多少!?它是我们的马奇诺,它是我们的胜利最前哨。”歌声确实鼓舞人心,可事与愿违。蒋介石的以空间换时间策略无可厚非,但无组织的大退却使多少抗日有生力量丧失殆尽。卫立煌若不是西渡黄河,得到八路军的掩护,逃到延安,就差一点被日本飞机炸死。从延安转往西安,从此卫立煌本人和八路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不幸的是,年仅20岁的少年英才维汉,也在这一次大撤退中阵亡了。

  几个月后,由当时的国民党地方政府向维汉家属颁发了烈士证书,并减免了一切捐税。但既已发放了烈士证书,哪能没有一点那怕象征性的抚恤金?可惜当时政治太黑暗,层层克扣,没到维汉家人之手。维汉的妻子得信后,悲痛欲绝,两次自杀未遂,都被婆母救下。当时维汉的妻子已怀孕,婆母希望她生个男孩续香火,所以看管很严。

  第二年春天,维汉妻子生下一个女孩,婆母心有不悦,但不太显现。维汉媳妇也有所察觉。重男轻女,不要说在旧中国的农村,就是现在也仍然很严重。

  女孩长到六、七个月的时候,一天夜里,维汉母亲忽然爬在媳妇的窗上喊:“大姐,大姐,刀客来啦,离这儿不远了,赶紧收拾东西逃走吧。”那时候乡间经常有土匪来窜,不是什么稀罕事。媳妇就把门打开,婆母进屋,对维汉媳妇说:“你赶紧收拾东西,让我给孩子穿衣服。”说着胡乱抱起孩子就往外走。维汉媳妇正收拾衣物,忽然进来两个身强力壮的男人,架着她出门就走。媳妇大喊“救命”,但无人应答,原来公公昨天被婆婆支到山里去了,随即她的嘴就被来人用一块抹布塞住。此时儿媳妇已明白婆母的意思了,在当时的农村,这叫“摘羔卖母”,也叫“卖寡妇”。原来婆婆是觅人卖自己。维汉媳妇又气又急,但怎奈两个大汉力大无比,用绳子捆住她的手脚,又把她挷到一匹骡子上,出村顺着大路扬长而去。

  第二天,当维汉父亲回到家里,才知道儿媳妇已被卖掉,气得破口大骂,然事情已无可挽回,随后气得生了一场大病。其实维汉父亲是个好心人,只是家里诸事都是女人当家。

  维汉岳父知道后,气得咬牙切齿,立即向法院提起诉讼,状告维汉家贩卖抗日烈属。当时省高等法院就设在虢河南岸耿家村。高等法院要法办维汉家贩卖烈属罪,维汉的母亲就把维汉爹送到监狱。因为他是户主呀,虽然这件事他并不知情。

  老汉被送到监狱,钱家的供应也中断了,两家人的生活都成了问题。钱家人就去维汉家闹,但也没有用。老汉在狱中给家里写信,希望家里卖个二亩地,把他赎回去。其实那时的法律并不是那么严的,犯了法,只要肯拿钱,都能赎。但维汉母亲接信后,对来人说:“我娘儿几个还没法过呢,哪有钱赎他?”坚决不肯卖地。就这样,维汉爹在狱中又急又病,不多日就困死狱中。老人死后草草埋葬。地方上的保甲长们仍派税款给维汉家里,维汉娘拿出烈属证也不济事。

  几个月后的一天下午,维持家的上房突然起火。维持和村人们都忙着救火,一片混乱。大火扑灭后,却发现一岁多的侄女不见了。那时山里狼多,经常有人和牲畜被害。大家慌了,满村人到处找遍,仍不见踪影。随后有人猜测,是不是维汉媳妇带人故意纵火,趁乱把孩子弄走了呢?于是第二天打发人偷偷到五道河维汉媳妇被卖的地方打听,果然如此。原来维汉媳妇和后来的男人商量好,先放火后抢孩子。维汉家失了火,烧了上房,家里一片狼藉,日子更难过了。

  那时日寇正准备进攻西京,本区一个小小的县城就住着国民党四个集团军,军队所需的柴草伕料全部落到地方上。百姓穷困,交不上沉重的税费。保甲长们就带着驻军整天向百姓催逼。维汉的母亲交不起粮款,只得把三女儿卖给部队上一位军官,所得法币票子整整摆了一桌面,全部交了粮款。

  后来部队转移到西京,那个当官的又把维汉的三妹妹卖给一家妓院。

  1950年,维汉一个表弟在西京发现了三妹,三妹让他给家里带信,希望母亲把她赎回来。但这时已经土改,维汉家里被划为地主,扫地出门。一家人衣食无着,哪有钱赎她呢?三妹也不知道家里的状况,只是一个劲捎信。

  那时国家对妓女的政策是教育,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三妹被解放了,嫁给了一位经过长征的老红军。老红军是老革命,解放后待遇很高,在铁路上干事。但比三妹大20多岁,沉默寡言。家里来了人,他从不说话,只把烟给你往那儿一递,就回里间屋了。

  三妹并不怨恨母亲。以后每年夏季都回来,总是约好三个姐姐一起回来,孝敬母亲。由于家庭条件优越,给老家人着实帮了不少忙。村里有人去西安办事,总是先找到三妹。只是三妹回娘家,从不带女婿。维汉的母亲一直活到八十多岁,享尽天伦之乐才去世。

  老毒的妻子死于三年困难时期,留下两男三女。据说也是被婆婆刻薄死的。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7-2-10 17:38 | 只看该作者
作者有很好的叙事能力,人物形象也较为鲜明。只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似乎不太明确,小说的题旨是什么呢?
3#
发表于 2007-2-11 10:27 | 只看该作者
  前四节很不错,一个地道而独特的“这一个”农村老汉形象亮在眼前。遗憾的是,后面跑偏了。单独看,后面也可以,只是与前面脱节严重,小说也就散了。结尾一句再想起老毒,已经难以起死回生:)
4#
 楼主| 发表于 2007-2-11 15:58 | 只看该作者
呵呵,谢谢田版,我也不知道,糊里糊涂。只是觉得材料扔了可惜了
5#
 楼主| 发表于 2007-2-11 16:01 | 只看该作者
 问好马克!年货买了么?原打算写一个“村谱”,就是一家一家的故事,合起来。但这样看起来也不行,结果成了“四不象”。
6#
发表于 2007-2-11 16:12 | 只看该作者
整篇小说细节值品味,但在大的情节上,还有叙事主题上,尚还欠缺。

作者自己说:“我也不知道,糊里糊涂。只是觉得材料扔了可惜了”。

脂砚以为,写小说的人,在写小说的时候,是宁缺勿滥,写一篇是一篇。如果觉得可惜,不防当作素材收集起来,或者当成随笔一类的东西来写。倘若自己写的东西,自己都不清楚——除非是假装不清楚——要不然就有点轻率和不负责任,对读者,对自己都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5 13:33 , Processed in 0.07787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