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505|回复: 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精读的益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6-2 09: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博大精深”,是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只是,天下人到底有多少能够与此四字相副,则是很值得疑问的问题了。在生活中,我发现一些人于“博大”上倒是下了一些功夫,但离“精深”却是差得很远。其原因,就在于没有对书籍进行精读。

  精读是极有用处的,那就是可以提高写作的本事。下面,我详细论之。

  其一,只有精读,写作时才能够有“神”来相助。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但是,人们往往把万卷理解成好多人的好多书;却没有领会成一两个人的好多书。这差别极大。按前一种理解,有可能走向“博大”,却无法达到“精深”。而后一种,效果则是相反的。例子很多,举两个吧。一是苏东坡,他十岁前就在其母亲的指导下,读了很多书;十二岁时,又接受其父的亲自教育。他对《庄子》、《战国策》二书极为熟悉(对二书进行了精读)。这样,他于二十多岁到东京后所做的论说文,便能够逻辑严密、语言活泼;从而赢得了欧阳修等人的赞扬。张爱玲,从十几岁时开始阅读《红楼梦》。她读到了什么程度呢?是这样的:她能够从不同版本的对照中,判断出一个字的错误。二十多岁,她创作了一批以《金锁记》为代表的作品,把《红楼梦》给她的营养与外国文学的技巧揉合在一起。其作品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超过了当时的好多作家,包括巴金。苏东坡与张爱玲二人,正是因为对于书本进行了精读,写作时才能够下笔万言,倚马可待——也就是说,“神”在帮助他们了。

  其二,只有精读,才可以较为快捷地使得写作的火候到来。

  写作,与做菜是有相同之处的。做菜,火候不到,味道便出不来。写作也是,火候不到,就是使上吃奶的劲也是出力不讨好,写不出像样的东西来。相反,如果写作的火候到了的话,笔下便会极容易地写出什么来。达到这种境地,办法只有一个:精读。还是举苏东坡的例子吧。苏东坡曾当过一阵子“知制诰”,也就是替皇帝起草“诏书”的官儿。后来,他出任地方官,“知制诰”由他人接替。他的后任写得也不错,于是便自得地问身边人,我写的诏书比苏轼相比,怎么样?身边人回答,苏学士写时不像你似的到处翻书。其人听了,一脸惭色。本地有一个伙计,近年来利用知识作文章,写了不少的散文随笔。他的文章里,引用他人语言很多。文友问他你引号里的知识都是查书查到的吗?他听了哈哈一笑,说哪里,都是脑子里出来的。文友于是大为惊异。问他何以记得这么准呢?他回答,无他法,精读而已。

  其三,只有精读,才能使得语言丰富多彩。

  对于书本,精读了,即便没有有意识地去记忆,其语言文字也能够较为牢固地储存于脑中。与人接谈时,碍于口才,可能说不了什么来;但写作时,脑子一激活,便能够用上了。这便是宋朝人所说的“用即不错,说却不会”。只要有用于写作文章,还要用嘴去说什么呢?又不是去做“卖嘴”的人。例子自然还是要举的了,那我就举汪曾祺吧,这可是一个可爱的老头。他虽然在《蒲桥集》后记当中自谦地说自己没有读过多少书、也不系统什么的;但你看看他的文字吧,很明显地受到了古代文学的影响,其书卷气是较为浓郁的。汪老用单音古字用得最好,如“地方上人挽他出山来长初中”、“先生之泽远矣”之类便是。如果是一个极少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人,是难以指望他能够这样去写的。


  精读的益处,自然不只以上三点;但凡事不宜过三,剩下的,就让愿意精读的朋友自己去体会吧。

  最后,便是快快地结束文章,去第三次阅读《全齐文》了。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楼主| 发表于 2007-6-2 09:24 | 只看该作者
十年前,与本地文友相聚时,我就劝人去精读。但是,或因于生计,或碍于天性,进行精读的人不多。实践证明不去精读,自己的文章便难于精进。前天与人接谈,又谈这个问题。于是便写了这篇文章。
请江天朋友提意见。
总之一句话,不读书,不精读,是没法写作的。
3#
发表于 2007-6-2 09:57 | 只看该作者
武版看来是精读受到了好处啊。
4#
发表于 2007-6-2 10:52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百读不厌,要有所长进,精读必不可少。支持武版。
5#
 楼主| 发表于 2007-6-2 14:52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渭水河 发表
武版看来是精读受到了好处啊。

呵呵,也不敢十分肯定!
6#
 楼主| 发表于 2007-6-2 14:54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跃农 发表
  好文章百读不厌,要有所长进,精读必不可少。支持武版。


谢谢跃农!
精读的目的正是为了自己的写作。
7#
发表于 2007-6-2 15:47 | 只看该作者
精读受益.好!
8#
发表于 2007-6-2 16:03 | 只看该作者
武版主提得好!支持!
9#
发表于 2007-6-2 16:32 | 只看该作者
这问题阐述得好!窃以为我们不仅要多读书、读好书,最主要还是要思索!汲取精华最重要!
10#
发表于 2007-6-2 16:59 | 只看该作者
赞同,写作,做学问,精读好处多。我认为,读书就是吸收营养,只有消化好才能转化成能量,囫囵吞枣,但是总不利吸收,其次,在某个人的思想或知识的兴奋点上,一定要深,要透,才有创造。
11#
发表于 2007-6-2 20:42 | 只看该作者
非常赞同武版的观点!仔细读了两遍,受到的教育很大,之后,当修正自己有时候读的毛躁之习惯。

问好武斑竹,总是有这么好的文章给大家,非常的感谢!
12#
发表于 2007-6-3 09:24 | 只看该作者
昨读过武版的这篇文章,确实往心里去了,夜无寐时也反思。今又琢磨着过来看看,说些想法。

想现在读书人还真多是博览群书,广见多闻,这真是件很好的事情。以武版本篇的方向指引,一水理解为在此博览群书的基础上,当咀嚼反刍,勤于思考,融会贯通,化他人之学为己之有,合乎社会实践之实际之用(写作既是一例),只有这样,则更是读书的精要所在。

想起儒之后学王阳明也有经典之语出:“凡饮食只是要养我身,食了要消化。若徒蓄积在肚里,便成痞了,如何长得肌肤?后世学者博闻多识,留滞胸中,皆伤食之病也。”如此可见,古之学者大家的总总读书心得应该是后人我辈之借鉴。读的过程需要消化,否则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指不定弄出来的字就要贻笑大方了。

古语“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以我对本篇的理解,是为追求读的境界更为实现写出最高的境界,而不是狭隘地表现自己。昨日也是王国维的纪念日,再三反复了他《人间词话》,又仔细了他的治学之‘独上高楼’等三境,颇有心得。或许人的一生将生于学问,也死于学问。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也。

拉杂了,孔见。
13#
发表于 2007-6-3 09:44 | 只看该作者
读书要精,还要融会贯通,有所创新与发展。
14#
 楼主| 发表于 2007-6-3 09:46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又又 发表
精读受益.好!

谢又又!
15#
 楼主| 发表于 2007-6-3 09:46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左中美 发表
武版主提得好!支持!

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0 16:16 , Processed in 0.05129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