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381|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沈从文的糊涂与清醒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0-13 20: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沈从文的糊涂与清醒

  读过旧版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人,会发现在现代文学的“大家”里面,没有比沈从文的面目更模糊的,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在现代文学几个重要的活动阶段,甚至找不到沈从文的踪影。他地位的边缘化,他面目的模糊化,它个人态度的暧昧,基本在经典的文学史找不到他的坐标。

  沈从文,这个谦卑的乡村知识分子,没有传奇色彩,没有惊人壮举,没有显赫荣誉,平凡伴随他直到辞世。然而,直到大浪淘沙过后,缤纷褪尽的的现代文学走廊突然有些寂寥和苍白的时候,沈从文却如孤岛般耸立,人们才开始重新掂量这个曾经不入流的懦弱文人。

  早年的沈从文出生在湘西封闭、愚昧的“蛮夷”之地,世纪初的兵荒马乱,以及祖辈从军尚武的背景,让沈从文有过一段军旅生涯,年少聪慧的沈从文在凤凰预备兵技术班成绩还不错,少年沈从文有过当将军的“长久梦想”,真是令人称奇。然而现实很快粉碎他的梦想,旧军队的混乱、野蛮、无序和残忍,让他觉得“简直无从说起”。但是沈从文没有经历由懵懂到觉醒,由忍辱到反抗,由随波逐流到“寻找光明”的积极转变,20年代初的沈从文,仍然混迹在兵痞武夫的行列,他说:“我不晓得我该做什么,将来能做什么就做什么吧。”很多人看来,作为苟安一隅的士兵,不能救国救民,至少也要升官发财,但沈从文却是这样的胸无大志。俗话说,人无志不立,沈从文所处的那个时代,在中国,为数不少的同辈人正持袖振膊,喊出要肩负天下兴旺重任的高远雄阔之志,相形之下,不能不让人感到沈从文的窝囊。但是,人生际遇不是依靠豪言壮语来安排,沈从文的窝囊,正体现他处变不惊、随遇而安、平静恬淡的人生情怀。

  四处碰壁的沈从文最后“从文”了,他几经周折到了北平,无钱入学,就到北大旁听,后来终于参加了入学考试,却得了个0分,连两元钱的报考费都被退回。后来的两年,沈从文就在经济拮据、无望无助中度过。后来他给几位知名的作家写信倾诉自己的处境,所幸郁达夫被沈的真情打动,雪夜拜访,并资助鼓励了他。郁达夫后来写了有名的《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性》,沈从文坚持了下来,陆续在各刊物写稿,逐渐得到一些作家的赏识。

  1925年,在沈从文最困难的时候,通过写稿与丁玲、胡也频认识,随后,他们相继返回湖南。就在此时,声名远播的胡也频劝沈从文加入“左联”,沈从文却拒绝了。

  沈从文首先认为,当初鲁迅与创造社太阳社的论争是否真诚?如果是,为什么突然又要联合?如果不是,当初何必那么做?——这个“乡下人”心理有着深深的疑惧,在他看来,这是文学与政治的结缘,文学应该在关注目前的同时更多地向人类的远景凝眸,如果文学与政治完全结盟,文学的相对独立性就会遭到破坏。以加入左联为发端,沈从文与胡也频、丁玲的患难友谊逐渐淡漠,胡也频遇害后,丁玲被捕,沈从文与丁玲也断交了,这其中当然有很多原因,但是,沈从文这个倔强的“乡下人”,与丁玲、胡也频观念和志趣上的差异是致命的,注定是志不同道不合的两路人。丁玲说“沈从文是一个常处于动摇的人,又反对统治者又希望自己能在上流社会有些地位”,胡也频也常常感叹他与沈从文“逐渐不坚固的精神上有距离的友谊”。

  沈从文把损害文学独立性的现象归结为两个基本倾向:一是文学与政治结缘,二是文学与商业的结缘,30年代的沈从文已经颇具成就,鲁迅也公开赞誉过他的文学成就,以他的个人智慧,完全可以辨别是非曲直,他的优柔寡断,并不是对党的领导的怀疑与隔膜,是缘于他内心坚定的信念,那就是保持文学的纯粹性。1938年沈从文到了昆明,任教西南联大,老舍曾经建议他担任云南文协主席,沈从文拒绝了。并写下了《一般与特殊》《文学运动的重造》,提出“抗战时期的文学创作,是满足于一般的抗战通俗宣传,还是深入把握抗战时期的民族精神现实,使其成为民族百年立国的经典?作家是以‘文化人’身份猎取一官半职,还是甘耐寂寞,在沉默努力中为民族抗战切切实实尽自己义务?”他的观点被当作反动作家观点加以批判。今天,我们回头看,如果没有这些曾经埋头忍耐的作家,关注“民族精神的现实”,现代文学如果光剩“墙头诗、枪杆诗”,将是多么的凄凉和荒诞?

  随着抗战胜利,沈从文在坚持对文学独立性和纯粹性的同时,表现出了对现代政治的不信任。他将辛亥革命以来30年的政治归结为“权利争夺”“一种媚化人头脑的催眠”,源于权利争夺的战争正是金钱异化人性导致理性丧失的必然结果,因为武力和武器能统治这个国家,却也能堕落腐化这个国家民族向上的进取心,因此他将重造民族生机的责任寄托在非党派、非集团的学有专长、有“理性”的知识分子身上。并提出以美育代替政治、战争的观点。这篇文章更是使国共两党、右派、左派什么的都不舒服……这就是沈从文,一个并非“骑墙”的沈从文。也许正因如此,注定了沈从文会一次次自觉不自觉地被卷入党派纷争、革命、政治的漩涡,吃尽苦头。

  1948年,不党不团的沈从文46岁,得罪了那个爱写革命口号诗,且在国共两党都能逢源的革命大作家郭沫若。郭先生在《大众文艺丛刊》发表了一篇名为《诉反动文艺》的文章,批评沈从文“想超越革命拥护第四党”,夏衍等革命人士连篇累牍向沈从文发射毒弹。正在沈从文被炸得晕头转向之际,国民党当局送来飞机票,要沈从文“撤退”到台湾去,到台湾去做官什么的。但他依然拒绝了这个盛情邀请,不依附任何体制,不信任和亲近任何权威,才是一个纯粹的作家真正清高和淡泊的立场。

  新中国成立了,沈从文这个“第四党”已没有了自己的阵地,“战友们”大都各奔前程,没有人再顾得上他这个孤独的“战友”,于是他万念俱灰,两度岂求杀生成仁,但天不遂愿。1951年7月,作为“反动派”,它被排斥在文代会之外。同年,上海开明书店宣布沈从文的作品已经过时,在开明书店已印和未印的作品全部将代为焚毁。不久,台湾当局也宣布他的作品全部焚毁外,并永远禁止再发表任何作品。一个国家,两个政府,同时不能容纳这个谦卑的书生,沈从文的创作从此中断。

  没有什么比不让一个作家写作和言说更痛苦的事情了,为此,沈从文在“思索”中倍受心灵的折磨,他颓然倒下,痛苦地倦缩在病床上,除了爱妻和孩子,少有人理踩他。沈从文感到了刻骨铭心的孤独。“……这条路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个体生命的独立与自由即将失去意义,原先那个对生命有理性有计划的自己正在被那个宿命论的自己战胜”,大病初愈后的沈从文经过痛苦“思索”,决定不再做文坛上的“士兵”,而转去研究民族服装, 他在北京博物馆给瓶瓶罐罐的文物写标签,每天早早抱两个红薯去上班,等待别人开门,他写过:“记得当时冬天比较冷,午门楼上穿堂风吹动,经常是在零下十度以下,上面是不许烤火的。在上面转来转去学习为人民服务。是要有较大耐心和持久热情的!我呢,觉得十分自然平常。组织上交给的任务等于打仗,我就尽可能坚持下去,一直打到底。”沈从文放弃写作,心想这样也许真的能远离“纷争”, “一介文人”的沈从文没有料到的是,历次政治运动,他仍未逃过批判、斗争、折腾。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被作为“五毒俱全”的小人物揪出来革命。他沤心沥血所写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被列为毒草,他因为一篇研究古代人胡须的文章遭到粗暴侵害,红卫兵诅咒他“不谈阶级斗争却去谈古人的胡须”,他的家被抄八次,他搬了6次家,他被安排去扫女厕所,他被造反派一脚踢了个大跟头,他大病三次,生命悬危……

  期间还有两件事情不得不提,一是1958年,红得发紫的周扬出面邀请沈从文搞北京文联的工作,他当面拒绝;二是,文革期间,有人出于同情他的遭遇,建议他去找当年在青岛大学教书时的一个学生,这个学生就是江青,然而,沈从文不但没有去找,反而设法远离,要知道,当年在青岛大学,江青是极其尊敬和崇拜沈从文的,文革开始后,江青在会见一位西方记者时,有意无意间不只一次提到“老师”沈从文。又一次,人民大会堂举行一个诗歌朗诵会,沈从文被邀参加,并被安排在前三排离江青不远的地方,见此情景,沈从文却 悄悄地坐在会场后面。散了会,又悄悄地去扫组织上安派的女厕所。

  这就是沈从文,“虽有不羁之才,然志远而疏”。对名利和权威是彻骨的淡漠。虽然人各有志,但和他的同代人相比,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志趣和品质,是独一无二的。人,一时一地一事偶尔淡泊不是什么难事,难的是一辈子远离功名和利诱,远离权威和地位,永远保持独立的人格。有那么多具有超人才华和艺术禀赋的中国作家,在那个疯狂而倾斜的年代,“矢志不渝”地改造思想,企图紧跟红太阳,为民歌唱,最终有人自沉江湖,有人身陷囹圄,有人掩饰失子之痛而高歌“盛世”,最后,丧失自己独立的人格,丧失自己应有的艺术品格和精神面貌,他们实质上远离了艺术,人民也很快抛弃了他们,历史也渐渐忘却了他们。

  文革之后,又有那么多的人开始忏悔,或者揭露、批判,为自己的不平遭遇写下五车书。能证明他们的清白、气节和风骨吗?

一个相对开明和宽松的时代终于来临。沈从文曾被多个地区的专家学者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他的名字被选入了1987年的候选人终审名单,1988年他再度进入当年的终审名单。然而他却在这年溘然长逝,与中国人梦寐以求的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30年来,为什么在文化产业和文学事业高度发达的氛围中,类似沈从文这样的大师,却始终没有出现?

  作家,是不能太聪明的,尤其不能太精明,不要对他生存的环境和人情事故太敏感,而是要对民族精神的现实敏感,对苦难人类的生存现状敏感,我们现在的一些所谓作家太聪明,也太精明,太善于做体制的宠儿,喜欢上电视,喜欢演讲,喜欢教育青年,都是合格的宣传部长。尤其一些所谓的大家,或者占据话语霸权地位的作家,与商业愉快结盟,享受从未有过的快感,玩世不恭、道貌岸然,表现出从未有过的集体无耻。

  沈从文,这个在新中国缄口40年的灰色作家,盛名却出现在他的身后,到底是谁的错?这个懦弱而态度暧昧的作家,自有他骨血中的清醒和坚决,我们几人能达到?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7-10-13 22:59 | 只看该作者
先占沙发拜读黑版好文.
3#
发表于 2007-10-14 10:25 | 只看该作者
不错的文章,学习.
4#
发表于 2007-10-14 13:38 | 只看该作者
是对沈从文有深刻理解的文章。
从沈的命运上,可见出中国社会环境的不宽容不自由。
5#
发表于 2007-10-14 15:31 | 只看该作者
  卒章显志
6#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5 08:00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杨春山 发表
先占沙发拜读黑版好文.


问好春山,欢迎多支持江天。
7#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5 08:00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水珠 发表
不错的文章,学习.


欢迎水珠朋友。
8#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5 08:01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武俊岭 发表
是对沈从文有深刻理解的文章。
从沈的命运上,可见出中国社会环境的不宽容不自由。


也可以看出大师难产的因由。
9#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5 08:02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跃农 发表
  卒章显志


志在卒章,可惜点到为止而已。
10#
发表于 2007-10-15 08:18 | 只看该作者
写的好啊,看了一半,没有时间了,下来继续再看。/
11#
发表于 2007-10-15 20:15 | 只看该作者
对于沈,喜欢他的小说,散文不太喜欢。
12#
发表于 2007-10-15 20:37 | 只看该作者
翔实介绍和解说,受益,欣赏。
13#
发表于 2007-10-15 22:10 | 只看该作者
篇幅很长,欣赏学习。
14#
发表于 2007-10-15 22:24 | 只看该作者
沈从文,中国数一数二的作家。时间与历史是会说明一切的。
这回与黑版有着相同的观点。
15#
发表于 2007-10-22 22:56 | 只看该作者
很深刻的理解,是人物评论,更是文艺评论!好文字,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6 17:09 , Processed in 0.12954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