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221|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治大国如烹小鲜--老子的执政理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8 23: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与朋友说起老子的执政治国理念,大家大都片面地信奉着教科书上统一的说法:小国寡民,无为而治。或者从字面上曲解“治大国如烹小鲜”(治理国家就像烧一条鱼一样容易)。仔细梳理老子《道德经》,我们会发现,《道德经》五千言,实质上是以“道”论政,讲自然之道,也是讲天下之道。老子以“道”和“德”论政包含了从政的诸多方面。
   
  其一,执政者的素质问题。老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战乱不息,万民流离,老子期望有一批德行高尚的“圣人”出现,以德化民,正己化人,因而赋予“圣人”一种理想主义的色彩:他要求“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也就是要圣人自然之道,明晓天地万物之理,自然运化之机,不施酷刑,不用苛政,以自己良好的德行引领导人民处于淳厚的风气之中。他提出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就是说,要处事谦让,把自身置于人后,使自身置之度外,舍己为人,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敬重,终身有保。他提出圣人要柔弱不争,善于审时度势,“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他还提出,圣人不要把自己的名利、地位、虚荣看的太重,因为“贵大患若身”,有道的圣人应该是为天上谋福利而不自以为是,做出了盖世之功而不居功自傲,与谦虚谨慎,含光内敛,从不彰显自己的功劳和才干,即“是以圣人为而不持,功成不处,其不欲见贤。”这些观点,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进而发挥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其二,执政者的能力问题。老子对有“道”之人的要求也是理想主义的成分居多,我们常常说古之圣贤通晓万物,这其实也是从老子这里归纳出的。《道德经》第四十七章讲:“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你看,这里的圣人多么厉害,不必走得很远,就可知道物我之情;不必事事经历,就可明晓物我之理;不必强作妄为,就可达到成功。这和老子提倡的“顺应自然之道”是一以贯之的。老子又说,圣人仅知“道”还不行,还必须践行,“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之。信才,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也就是要求圣人处事必须无私无偏,不固执己见,不贪名利,而以百姓炎心为己之心,以万民利益为至上利益,处处为百姓着想,时时与民和光同尘,老子还用了一个十分巧妙的比喻来对比说明这个道理:“百姓皆注其目,圣人皆孩之。”当人们多专注个人利益时,圣人的心应当像孩子一样纯洁无瑕,浑然纯正。
   
   “治大国如烹小鲜。”是老子执政理念中十分著名的一个观点。这其实也说的是执政者的能力问题。常言道:善于烹调者,可以治国。《诗经》毛传注解中有这样几句话说的十分明白:“亨(烹)鱼烦则碎,治民乱则散,知亨鱼则知治民矣。”一个执政者掌握不住“烹鱼”的火候,胡乱搅动,鱼肉不待熟就溃不成形,而且愈搅愈乱。治国也是同理,不谙民情,不晓民愿,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其三, 关于执政规律的问题。首先是决策方面,要善于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治国兴邦也一样,必须慎始如终,不可掉以轻心。只图侥幸,不作好困难准备,就会事与愿违。“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掌握不好事情发展变化的规律,不能因时顺理,就会失去决策的机会。其次,执政者要勇于承担大灾难,“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这是说,能承受屈辱、灾祸的人才配做天下之王。再次,要善于引导民风,为天下谋太平、谋福祉,使民从“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里的“老死不相往来”,并非我们今天从字面意义理解的相互不往来的意思,从老子“小国寡民”的理念来看,他是反对执政者创霸业、立大国、发动战争、祸害人民,倡导小国安民,彼此和平相处,永远不要发生战争。
   
  《道德经》中执政理念的论述相当普遍,细心研读,可以看出,尽管老子许多观点带的理想化和成分,但合理的东西还是不少。从学术的角度说,他为后世提供了资政的重要文献。对于其中消极因素,再另作文分析。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8-1-9 08: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7:01 编辑

文中的“其一”是我正在学习的部分呢!让我加深了理解,后面的留做以后学习参考。

3#
发表于 2008-1-9 14: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7:01 编辑

  一、什么是圣人?可以说众多的解读者都没有弄清楚。圣人不是道德修养很高的人,也不是很有能力本事的人,老子并不一定、极力主张做这样的人。请注意,在帛书本《老子》中,圣人一律是“声人”,什么是声人呢?值得思考。通观整本《老子》,应当是聪明的人有智慧的人才是圣人,这样在很多遇到“圣人”的地方解读起来才能更准确和有说服力。《老子》说穿了,其实就是一本论述为人处事的书,怎样来为人处事呢?自然而然。然(后一个):对,正确。老子他不断地在批评我们人类的许多愚蠢行为,是不明智的,指出哪些是明智的,哪些是不明智的。
  二、“老子对有“道”之人的要求也是理想主义的成分居多,我们常常说古之圣贤通晓万物,这其实也是从老子这里归纳出的。”这话说得偏了。没有人能做到这个程度,我以为老子也不主张做这样的人,他不把希望寄托在这样的圣人身上。人类寄希望于这样的人,出现过吗?没有。人类希望帝王将相做这样的人,有哪个帝王将相做到了?太多的是给人类响亮的耳光。因此,理解为老子主张这样的圣人来治理天下(国家)是有失偏颇的。其实,老子是一个很讲实在的人,他不是理想主义者,也并不主张做十全十美的人,他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这才是天下第一的老子。
  “《道德经》第四十七章讲:“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你看,这里的圣人多么厉害,不必走得很远,就可知道物我之情;不必事事经历,就可明晓物我之理;不必强作妄为,就可达到成功。”没有读懂《老子》啊。这话是什么意思呢?首先可以肯定一点老子没有神化圣人,但是,圣人(聪明的人有智慧的人)是怎么做到这些的呢?那就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以一定的事实为基础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要不然,怎么会有运筹帷屋于千里之外这个成语呢。因此,这一章意思是:
  足不出户,可以推论天下;不看窗外,可以推论自然客观规律。如果一个人不通过深入调查或反复思考或周密推论,他外出越远,跑的地方越多,得到的真知灼见反而还会越少。[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牗,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
  所以,聪明的人,有智慧的人,他不用远行或到处乱跑就能知道有些事和物的真相,他不用亲眼看到或亲自参加就能知道有些事物的前因后果,这是他通过胡思乱想或缺牙齿咬虱子得来的吗?不是的。[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
  三、关于老子思想消极的问题,还是缘于没有读懂《老子》。以我看来,老子思想非常积极,对真善美极力歌颂推崇,对假恶丑无情批判鞭鞑;指责人治社会的帝王是人类社会最大的强盗(盗夸),人人得而诛之;他是人类的一个斗士,决不向统治阶级讨好卖乖或献计谋策,老子就是这样一个人。

4#
 楼主| 发表于 2008-1-9 15:5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7:01 编辑

照版好!谢谢你的认真回复!
对老子思想的认识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圣人或王者之道,也是《道德经》应有之义。圣人是一种理想人格,也是老子的期待。
正因为圣人的标准太高,天下能达到老子那样要求的人太少,因而有理想化成份。
老子理想中的确有消极理念,这是从今天的眼光来看,我们不能一直停留在老子时代。关于这个问题,我另文发上阐述。

5#
 楼主| 发表于 2008-1-9 16: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7:02 编辑

另外,你所讲的四十七章的含义我也非常清楚,但不能一味地照原文来强解,如果只是处于解释的水平,我也只须把原文译出来就够了。我们研读老子不只是弄懂文意,还要运用,这才是目的。
不知我说的是否在理?

6#
发表于 2008-1-9 19: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7:02 编辑

  “老子理想中的确有消极理念,这是从今天的眼光来看,我们不能一直停留在老子时代。关于这个问题,我另文发上阐述。”期待你的高见。不过与众多解读者雷同,没有准确解读出老子本意。
  我想,原文弄不清楚,如何运用?感觉到你没有弄清楚原文。见谅。

7#
 楼主| 发表于 2008-1-9 20: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7:02 编辑

照版:别这样打击我啊,哈哈,如果理不清原文,我也不敢在这里卖弄。
疑义相与析嘛,你有你的理解,但并非你的理解就是定论,一部老子,多少代多少人都在解,各自能读出自己的感觉已经是不错的了,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解读的阶段,能发古见新才是用的目的。你说呢?

8#
发表于 2008-1-9 21: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7:02 编辑

对于一篇能够引发思考的文章,除了需要我们自己选取可以让自己接纳和吸收的东西外,与不同见解者作交流和沟通,是学习的过程,也是治学应有的态度。
看了作者与版主之间的探讨,为版主的认真而感动,也为楼主的文采而佩服,对我而言,是难得的学习机会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是支持一个

9#
发表于 2008-1-9 21:15 | 只看该作者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7:02 编辑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觉得柯英的文章比于丹的有深度和力度.让二位见笑了.

10#
发表于 2008-1-10 09: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7:02 编辑

  支持你!我好自以为是了。

11#
发表于 2008-1-10 16: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7:02 编辑

来学习一下!柯英的文有自己的论道观点,很有人生与社会裨益;照版主的争论也是有必要的,一部《道德经》值得今人反复解读,读出不同的心得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1-15 00:07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雪落梅花 发表
对于一篇能够引发思考的文章,除了需要我们自己选取可以让自己接纳和吸收的东西外,与不同见解者作交流和沟通,是学习的过程,也是治学应有的态度。
看了作者与版主之间的探讨,为版主的认真而感动,也为楼主的文采...

谢谢雪落梅版主真诚回复!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1-15 00:0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最初由 王登学 发表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觉得柯英的文章比于丹的有深度和力度.让二位见笑了.

问好登学!你过奖了。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1-15 00:08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照直说 发表
  支持你!我好自以为是了。

照版好!谢谢你的支持!继续向你学习!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1-15 00:10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萧萧清风 发表
来学习一下!柯英的文有自己的论道观点,很有人生与社会裨益;照版主的争论也是有必要的,一部《道德经》值得今人反复解读,读出不同的心得来!:)

萧萧好!你的观点不错,有争论才能推动研讨深化。常识肤浅,我还得向大家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3 09:38 , Processed in 0.09832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