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069|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尽善尽美说颜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9 14: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尽善尽美说颜回
  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都是不同一般的“异能之士”。但普遍都认为是七十二人,即所谓的“七十二贤人”。这些弟子,出身不同,性格各异,同是受业于孔子,但成就却各不相同。在《论语·先进篇》中,就列举了“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四类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人物。而颜回名列第一,是“德行”科最为优秀的代表,而且也是孔子一生中最钟爱的弟子。在《论语》及《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的记载中,常常可以读到孔子对弟子们不同形式的批评与教育。然而,对于颜回,却从来没有过一句贬责的话,但凡提起他,都是清一色的溢美之词。孔子曾经说过“颜氏子,其殆庶已乎?”(《周易·系辞下传》)的话,他竟然认为,颜回已经接近了完美的境界。
  那么,颜回究竟有哪些出众之处,叫孔子如此刮目相看呢?
  颜回,鲁国人,字子渊,少孔子三十岁,《论语》中也常称颜渊。他的父亲颜无繇,字路,也是孔子的弟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父子尝各异时事孔子”。
  颜回家里很穷,平时的日子不过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勉强度日。然而 ,就是在这样艰难的生活环境中,他竟然能保持着随遇而安、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而这一点,正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孔子曾称赞子路:“衣敝缊袍,与衣狐貂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如果说,子路的表现是源于他率真、自傲的性格,那么,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则是出于他超然物外、不为环境所累的人生境界。这种境界不是做给人看的,也不是勉强装出来的,而是在道德修养逐步提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达到的层次。所以,连孔子也连连称赞:“贤哉……贤哉!”(《论语·雍也篇》)
  而这一点,正是与孔子精神相通的。《论语·述尔篇》载,孔子曾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在《论语》中,有两处提到“仁者无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曾评价说,这是“夫子自道也!”(《论语·宪问篇》那么,我们也可以说,这同样是对颜回最恰当的评价。或者说,颜回完全可以做为孔子“仁”之思想在现实中最完美的、最典型的体现。
  孔子曾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四五日焉而已矣。”(《论语·雍也篇》)可以看出,以孔子的标准来看,能够坚持“仁”时间最长的不但非颜回莫属,而且与其他弟子相比,也是遥遥领先的。
  那么,“仁”道究竟是怎样体现在颜回身上的呢?
  因为“仁”的思想是整个儒家思想的核心问题,在《论语》中也有着许多不同的解释,所以并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得清楚。不过,在《论语·里仁篇》里有这样的记载:“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也。’”也就是说,观察一个人对于过错的态度就可以判断出该人“仁”的程度了。
  《孟子·公孙丑上》载:“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闻过则喜,当然是为了改正缺点,使自己道德行为更臻完美。所以说,子路是可以称之为仁的。然而,孔子却认为“焉得仁?”并且还评价他说:“由也登堂也,未入于室。”
  何以竟会这样呢?也许孔子认为,子路尚不能主动发现自身存在的缺点,还要别人指出吧?而在同一问题上,颜回则有着完全不同的表现。《周易·系辞下传》中说,他“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而《论语·雍也篇》中也提到:“颜回者,不迁怒,不贰过。”能够做到时时刻刻反省自己,才能够及时发现错误;及时发现了错误,而又能保证绝不再犯。这样的道德水准,恐怕连“吾日三省吾身”的曾参也远远不及,更不用说其他的弟子了。
  有意思的是,就连孔子本人也不能做到这一点,有了错误时,也要别人指出后,才能“闻过则喜”,并且立即改正的。在《论语·述尔篇》中,就记载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看来,如果以孔子自己的标准看,他自己不过也和子路是一样的,只不过比子路幸运一些,“苟有过,人必知之”而已。
  
  颜回谦虚谨慎、木讷少言的性格也许是受孔子激赏的另一原因。
  在整部《论语》中,记载颜回直接发表意见、透露内心思想的内容极为罕见,而相对于其他并不及他更为出色的师兄弟们,则或多或少都有几句经典名言传世,而曾子则更是做了一部《孝经》传世,并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在整部《论语》里,记载颜回直接表明心迹的只有两处:一处是在孔子“盍不各言尔志”的追问下才回答的“愿无罚善,无施劳。”(《论语·子罕篇》)这样的志向,真是仁义大度而又谦虚之至。
  另外一次则是对老师孔子的评价了:“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而这一段话也成为后人评价孔子的经典范例。
  此外,在《孟子·滕文公下》中还有一条相关记载:“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舜是孔子一再推崇的道德完美的榜样,是完美的化身。而颜回将他做为自己的榜样,更可见其志趣所在和过人之处。
  颜回少言寡语,并不是他不善言词,从上面他对孔子评价的那段话来看,他是完全有水平、有能力将自己的思想通过口头表达出来的。他的不言,也许正是孔子“仁”之思想的具体表现。
  孔子自己虽然能言善辩,但他却是十分反感花言巧语的。《论语》中,许多话都表明了这一观点:“巧言令色,鲜仁矣!”“巧言乱德。”“是故恶夫佞者。”“焉用佞?”……而在《子路篇》中,则特意强调:“刚毅木讷,近仁。”基于这一标准,我们可以说,颜回是完全符合的。
  在“德行”上,颜回是最为突出的代表,而在学业上,则显得犹为出色。
  由于颜回寡言少语,连孔子都认为“回也如愚”,然而他更清楚,颜回只要“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篇》)他非但不愚,而且还是一个勤奋好学、谦虚谨慎、聪慧过人的优秀学生。他的出现,给孔子门中带来了一股全新的气象。以至于孔子曾经认为“自吾有回,门人益亲。”也许自他出现的那一天起,就已经成为老师悉心培养和极力推崇的一个榜样了。
  《论语·雍也篇》载: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回答说:“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未闻好学者也。”而在《子罕篇》中,又说:“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竟将颜回看做是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好学者,虽说多少有些偏爱的成分,但毕竟也说明了颜回在对待学习的态度上是的确与众不同的。《论语·泰伯篇》中,有曾子对他评价的一段话:“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而子贡也自为:“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论语·公冶长篇》正可见他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态度,以及聪敏的头脑、丰富的学识,都得到了师兄弟们的一致认同。
  《论语·学而篇》中有“学而优则仕”的说法,虽非出自孔子之口,但按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基本理念来看,叫优秀弟子踏入仕途也还是孔子所希望的。孔子本人一生都在寻求从仕机会,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所以他也希望自己的弟子能继承自己的事业。在孔门弟子中,子夏、子游、子张、子路……等都有过从政的经历。
  然而,孔子内心又是矛盾的,他在支持弟子们出去做官,在政坛大显身手的同时,对于洁身自好、不愿从仕的弟子更是十分赞赏。《论语·公冶长篇》记载:“孔子使开(雕漆开,孔子弟子》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孔子说(悦)。”弟子闵子骞不接受季氏的聘请,告诉来人:“善为我辞焉!如有用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而闵子骞,同样也是孔子弟子中“德行”科优秀人物。可见,在这一点上,选择的标准是一致的。
  
  孔子支持弟子出仕,而又称赞不愿踏入仕途、洁身自好的人,看起来矛盾的两方面却在颜回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孔子曾对颜回说过:“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篇》)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自己最为明确的选择,这也是孔子“无可无不可”(《论语·微子篇》)这一基本理念的具体表现。与孔子所称赞的“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论语·公冶长篇》)的观点不谋而合。看来,颜回之所以不出去做官,并不是因为他没有这样的能力,也不是因为没有这样的机会,而是他审时度势、谋生考虑持做出的决定。而这一点,正是其他弟子难以企及的。在这一问题上,孔子当有“高处不胜寒”之感,那么,也许只有颜回才是真正能够理解他,并与之心灵相通的知己知音了。
  孔子周游列国、困于陈蔡之间时,曾经“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于是分别召来子路、子贡和颜回,向他们提出同样的问题:“《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探问他们各自的态度,看他们是否对自己的学说有所怀疑。
  子路的回答是:“亲者吾未仁耶?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智人?不行我道。”认为他们之所以被困,也许是“仁”“智”不足的缘故。
  子贡的回答是:“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盍少贬焉?”他认为,他们被困是因为孔子的学说实在太博大了,所以不为世人所能容,所以请求对世俗的人降低、迁就一些。
  而轮到颜回时,尽管他也认为:“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但却进一步指出,“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不被天下所容才正可见他们是难得的君子,一句话正说到孔子的心坎里,于是他终于“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可以想像,弟子之中有一个能这样理解自己心意的人,该是他多大的欣慰啊!
  然而造化弄人,命运往往就是这么残酷无情。以颜回这样几乎尽善尽美的榜样,却终生生活在贫困之中,并于二十九岁(有材料认为是三十二岁)“发尽白,早死。”颜回的死,孔子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悲痛,当有弟子指出他“子恸矣”的时候,他竟然说:“有恸乎?非夫人之恸而谁为?”(《论语·先进篇》)
  当年,匡人围困孔子时,颜回最后出来,孔子曾说他:“吾以汝为死矣。”颜回则回答:“子在,回何敢死?”(《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以他的愿望,是要倾自己一生的时间与精力来侍奉老师的,是要全部地、彻底地掌握老师思想与才艺的。然而事与愿违,造化弄人,他竟然年少早夭,走在了老师的前头。
  颜回的死给孔子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当孔子仰天长恸,大呼:“天丧予!”的时候,他已经认定,这样优秀的弟子,这样完美的人,今生他是无缘再见了。而颜回,也只做为一个永恒的典范,停留在孔子心中,也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水如空 2007年12月15日)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8-1-9 17: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9:23 编辑

文章严谨、准确、详实,全面论述了颜回“尽善尽美”的品德,给人启迪和教育。

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4 14: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9:23 编辑

谢房子版主评价!
以往的感觉,颜回太完美了,只是一个抽象的人,我努力搜集了一些材料,尽力恢复他活生生的本色。但这件事太难做了,累,真的很累,而且效果也不见得尽如人意。

4#
发表于 2008-2-22 09: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9:23 编辑

长了知识,学习了。

5#
发表于 2008-2-22 16: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9:23 编辑

文章严谨、准确、详实,全面论述了颜回“尽善尽美”的品德,给人启迪和教育。

6#
 楼主| 发表于 2008-2-25 13: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9:23 编辑
最初由 小河 发表
长了知识,学习了。

谢小河!
论语是常读常新的,我们都共同学习了!

7#
 楼主| 发表于 2008-2-25 13: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9:23 编辑
最初由 吕永红 发表
文章严谨、准确、详实,全面论述了颜回“尽善尽美”的品德,给人启迪和教育。

谢永红支持!
颜回我们只有仰望的份儿,要学是学不来的。以前从来没把“不迁怒,不贰过。”看得重要,现在一想,实在太难了,一个普通人又有谁能做到呢?

8#
发表于 2008-2-29 11: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9:23 编辑

好文。把一个完美的颜回写了出来。文笔好,这种随笔式述评写得真到位。

9#
 楼主| 发表于 2008-3-24 21: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9:23 编辑
最初由 柯英 发表
好文。把一个完美的颜回写了出来。文笔好,这种随笔式述评写得真到位。

多谢支持!
以前我看不出“不迁怒,不贰过”有什么好处,可是经历多了,才知道这两点能做到真是太不容易了。颜回让我们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了。

10#
发表于 2008-12-21 21: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9:24 编辑

写的真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5 23:38 , Processed in 0.10172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