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448|回复: 33

[原创] 濒临灭迹的东北大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11 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白☆狐 于 2016-5-15 14:31 编辑

                                  W020120626218427408951.jpg

                                    濒临灭迹的东北大鼓
  
                                       ——阡陌飞歌系列之二
                                 文/白狐
  
  久住喧嚣的城市,愈发怀念故乡的清静与恬淡,而当每次我回到故乡,回到老屋,陪着母亲尽享欢乐时光之余,总感觉缺了点儿什么。缺了什么呢?我时常问自己。
  
  故乡是静谧的,除了农忙时的农机马达轰鸣及农闲时的鸡鸣犬吠,以及糟糕的天气里肆虐的风声雨声,就再没有别的声响了。往往在这枯燥、寂寥的时候,我便真切地忆起了父亲与他说唱的大鼓书。——原来平淡的生活中缺少了一种雅致的氛围。
  
  在我很小的时候,那个异常封闭的年代,没有广播,没有电视,与外界几乎断绝往来的人们,唯有一条通往远古的小溪,聊以滋润乡亲们干渴的心田——这条溪流就是父亲说唱的大鼓书。父亲是个老学究,对古书唱词特别偏爱。每到农闲时节,父亲的大鼓书便成了乡亲们调剂精神的盛宴。它把古代王侯将相和平民百姓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生动地铺陈在乡亲们的闲暇日子里,给乡亲们平淡的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
  
  吃过晚饭,乡亲们用纸卷一支汉烟筒,叼在嘴里还来不及点燃,就放着小颠儿到我家坐等开讲。甚至,有的人嘴里还嚼着饭,就趿拉着鞋跑来了。更有甚者,端着刚出锅的饭菜,风风火火地闯进屋,只为占一个位置,可以直面我的父亲,以便看得清父亲丰富的面部表情。而我和兄弟们,必须赶在父亲开讲前把作业做完,否则,就不会有我们写作业的地儿了。
  
  父亲开讲前,我们的家喧闹异常。
  
  这个时候,只有里屋与外屋间壁墙窝里,一盏昏暗的煤油灯是最安静的,它忽闪忽闪的窜着火苗,舔舐着屋内热烈的气氛手舞足蹈。烟雾缭绕,嘈杂的人声中,混着“嘎吧儿、嘎吧儿”的嗑瓜子声和“嘎嘣儿、嘎嘣儿”嚼炒熟的苞米豆的声响,偶尔还会有婴儿吃不到奶急不可耐的啼哭声。如此乱糟糟的场合,于我倒是乐不可支的,因为小孩子是耐不住寂寞的。
  
  这样的混乱往往随着父亲一声轻咳,或者两块檀木板敲击出来的脆响而终止,父亲的东北大鼓书在鸦雀无声中开场。
  
  父亲说唱的大鼓书,属于民间俗称"屯大鼓"。“屯大鼓”演唱的曲调是当地人们熟悉的土腔土调,唱词也不甚讲究。许多艺人在演出中甚至当众翻看唱本,照本宣科地演出,俗称“把垛说书”。正宗的东北大鼓书主要伴奏乐器为三弦,另有四胡、琵琶、扬琴等。演员自击的鼓,也称书鼓,其形状为扁圆形,两面蒙皮,置于鼓架上,以鼓箭(竹制)敲击。板有两种,一种由两块木板组成(多以檀木制成):一种由两块半月形的铜片或钢片组成,俗称"鸳鸯板"。
  
  父亲的道具很简单,只有一面蒙皮鼓和两块檀木板,在说唱交替处,或者在情绪激昂抑或悲凉时以“背景音乐”的方式出现,往往也能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
  
  而在东北大鼓标准唱腔板式的大口慢板、小口慢板、二六板、快板、散板中,父亲常唱的只有大口慢板、小口慢板和散板。至于辅助唱腔中的悲调、西城调、怯口调,父亲只选唱悲调,这样的调试更能使听者入戏,并引起共鸣。
  
  至今还记得父亲唱的《薜刚反唐•肉丘坟》,昏庸的皇帝斩杀薜刚全家300多口,并埋在一起,形成了肉丘坟,这样的悲剧,父亲一直用悲调演唱,唱到伤心动情处,不免潸然泪下,惹得乡亲们也跟着泪流不止。
  
  《胡延庆打擂》的唱腔父亲多用慢板和散板来演绎,旋律优美,速度也灵活多变,适用于表达喜、怒、哀、乐等多种情绪,以及发展变化着的感情。
  
  父亲具有很高的文化底蕴,且是个认真的人,哪怕说鼓书只是个消遣,也要说到完美无瑕,所以,他的说书水准高于“屯大鼓”很多,不但有板有眼,依字行腔的功力更是令人叹服。他的演唱曲调丰富,唱腔流畅,表现力较强。难怪每次父亲说书都从日落西山说到天空“三星”西斜,乡亲们总是恋恋不舍地不愿离去。有的时候,抱着双膝磕睡的我,不知道睡梦中要被父亲的檀板和鼓声惊醒几次,才能捱到曲终人散,舒舒服服躺进被窝美美地睡个完整的觉。
  
  与父亲义务说唱大鼓书不同,母亲的舅舅——我的舅姥爷说唱大鼓书似乎于无意间沾了点儿功利性。
  
  舅姥爷很小的时候从炕上摔到地下,因就医困难而成了罗锅(驼背)。因此丧失了劳动能力,也只能靠给乡亲们放猪糊口。
  
  舅姥爷很机灵,悟性极高,他说唱的大鼓书所用的乐器比父亲多了一个四胡,故而,因伴奏更丰富而增加了几分更耐听的成分,因而,也就多了筹码。再或者也因为舅姥爷是残疾人,更容易让人产生恻隐之心吧,于是乎,舅姥爷的鼓书说唱显得更具“价值”了——
  
  舅姥爷唱大鼓书不在自己家里唱,每次都是他走在大街上,被喜欢听大鼓书的人请到屋里,弄个下酒菜,装半斤烧酒,好生款待之后,才提出听书的要求,这个时候,舅姥爷也就没什么好推辞的了,差人去家里把家什(四胡、鼓、板)取过来,拉一阵四胡、打一通鼓、板,弄出点响动通知邻人与喜好听书之辈,待人们三三两两地赶过来的时候,一场美丽的古人与今人的“约会”就此上演。
  
  现在想来,这种说书人与听书人各取所需的方式,或许就是城市书场的雏形吧。
  
  一晃儿,几十年过去了,乡野里的鼓书说唱已随着时代的变迁灭迹了,据说一度盛行于沈阳的城市“东北大鼓书”也因大部分的唱段无人传唱濒于后继无人的窘境。随着电视节目的千篇一律的困扰来袭,随着中央关于文艺下乡的精神的倡导,我们是否也该呼唤这一民族瑰宝的回归呢?
                 
9223629E84AAFC749820E570DC4BF7D9.jpg                        
  注:2006年5月20日,东北大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发表于 2016-5-11 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时候在苏鲁交界处常见到大鼓书形式的说唱艺人的表演。前几年偶尔也可以听到沙哑嗓音的说唱者在电台里播出的节目。在相对缺少娱乐活动的年代,受到了人们的喜欢。东北大鼓没有听过,大约和小时候听到的有相似之处。鸳鸯板也是山东快书的道具,也较少见到,不过想找资料,还是可以找到的。
 楼主| 发表于 2016-5-12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万里山水 发表于 2016-5-11 23:35
小时候在苏鲁交界处常见到大鼓书形式的说唱艺人的表演。前几年偶尔也可以听到沙哑嗓音的说唱者在电台里播出 ...

谢谢山水版的细致品味与点评!东北大鼓与苏鲁交界的大鼓书应该有相似之处,因为都是一个门类的艺术形式,包括唱腔和使用的乐器,我想,它们明显的不同之处,应该是文字发音的迥异吧。
发表于 2016-5-12 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狐狐:hug::hug:
发表于 2016-5-12 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北大鼓好像没有听过啦,应该是地方文化,就像咋们的湖北大鼓一样,地域性极强,所以知道的人不多
发表于 2016-5-12 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狐狐出于艺术世家哈,怪不得那么有才
 楼主| 发表于 2016-5-12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燕宝,么么哒~~:kiss:
 楼主| 发表于 2016-5-12 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云飞燕 发表于 2016-5-12 12:10
东北大鼓好像没有听过啦,应该是地方文化,就像咋们的湖北大鼓一样,地域性极强,所以知道的人不多

嗯嗯,大鼓书是一种曲艺总称,而湖北大鼓、京韵大鼓、东北大鼓等等应该是大大鼓书的分支,各类鼓书的演出仅限于地方,有失交流,就形成了现在你不知道我们的大鼓书,我不了解你们的大鼓书的局面喽~~
 楼主| 发表于 2016-5-12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云飞燕 发表于 2016-5-12 12:11
原来狐狐出于艺术世家哈,怪不得那么有才

:$哪里呀~~狐狐不是出身什么艺术世家,也没有什么才,不过喜欢,也不外乎花拳秀腿而已
发表于 2016-5-12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姐姐好文采,我从小生活在南方 ,没见过东北大鼓,宝贝写得真好
发表于 2016-5-12 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宝贝
 楼主| 发表于 2016-5-12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婉约晴天 发表于 2016-5-12 16:02
姐姐好文采,我从小生活在南方 ,没见过东北大鼓,宝贝写得真好

晴儿宝贝,狐狐姐姐笔力不支,不能将东北大鼓的妙处尽现笔端,惭愧呢。
俺这北方女子甚是羡慕江南美女的婉约与细腻,想来,南方的鼓书也应该很细致吧?
 楼主| 发表于 2016-5-12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么么哒~~抱抱~~
发表于 2016-5-12 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是文艺世家呀!父亲说大鼓书,母亲唱评剧,狐狐版主词曲唱于一身,更有一首绝佳的文采!超赞......
:victory::victory::victory:
发表于 2016-5-12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愿狐狐版主的文字能呼唤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弘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5 20:57 , Processed in 0.062104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