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416|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归去来兮陶渊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5-29 17: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归去来兮陶渊明
  
  读古人书。读诸子百家,读古之诗词歌赋,读古人的传记杂说,渐渐的,于他们的字里行间,读出“气节”两个字来。
  
  古之读书人,是很看重这“气节”二字的。简单概括,“气节”就是志气,节操。《史记•汲郑列传》:“汲黯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脩絜,好直諫。《吕氏春秋.诚廉》中说:“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也是对“气节”很好的诠释。古往今来,为了“气节”,有慷慨赴死,宁死不屈者;有坚忍不拔,百折不挠者。像那“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像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像那“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像那“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李大钊;像那司马迁,苏武,王安石,辛弃疾……一代一代人争相仿效,前赴后继。一代又一代的人,仰慕着,学习着,继承着。在千百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这种气节,逐渐成了一个人的精神气质,逐渐培养成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
  
  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这“气节”就是孟子所谓的“浩然之气”吧。“浩然之气”需要培养,民族的“气节”,也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培养。或者,这“气节”就是我们所谓的“信仰”。
  
  一个人,一个民族,是需要有信仰的。
  
  孟子在他的《鱼我所欲也》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在这里是否可以看作是对“浩然之气”的另一种解释呢?那“义”就应该是“气节”了。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报任安书》里曾说过一段著名的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在他的眼里,一个人的死是有所不同的,有轻重之分。那么,人活着,也应该有着不同的价值与意义。在司马迁几千年之后的毛泽东则进一步阐述道:“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毛泽东从人的生死上,进一步深入之,指出了普通人生死的价值与意义之所在。
  
  简而言之,一个人的气节,关乎人的追求与信仰,关乎人的精神境界,关乎人对生死的认知。
  
  人生之大,莫过于生死。而在一些人的眼里,生死又是小事,气节是大事。所以,历史上有那么多人,为了这“气节”二字,舍命求之。
  
  也有人,为了这“气节”,选择了逃避,选择了归隐。
  
  逃避与归隐,似乎又与“气节”扯不上关系了。
  
  “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在漫漫黑夜里,一次次抗争,一次次碰壁,一次次受伤,一次次绝望。最终,选择了纵身一跳,用自己的生命,成就了《离骚》最后的绝唱;那个司马迁,面对一次次误解,一次次羞辱,一次次残害,最终选择了忍辱偷生。用自己残缺的身体,书写了史上最悲壮、最辉煌的著作——《史记》。鲁迅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既是对《史记》的赞誉,也是对《离骚》的肯定。屈原选择了离去,司马迁选择了留下来。离去和留下来,都成为了不朽。无论是离去,无论是留下来,似乎都事关“气节”,关乎信仰。屈原用生命抗争,司马迁也是用生命抗争。
  
  陶渊明却选择了逃避,选择了归隐。他的“气节”何在呢?他的“浩然之气”在哪里?我曾在另外一篇文字里专门谈到司马迁。我以为,司马迁之所以伟大,之所以能够写出《史记》那样的历史巨著,就在于他那忍常人之所不能忍,就在于他坚守住了生命中最崇高的目标——那就是要留给后人一部最光辉的历史巨著《史记》。在这样的目标之下,生与死,荣与辱,都不重要了。能够活下来,苟且偷生,完成前人的遗愿、自己的夙愿,就是最大的“气节”。因为他活着,才有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史记》。相比于死,司马迁的苟且偷生,显得更加有“气节”。
  
  陶渊明因为选择了逃避,才有了中国古代真正意义上的“田园诗”。对陶渊明而言,这就是最大的“气节”。像屈原那样含冤而死,像司马迁那样忍辱偷生,都无法成就田园诗。唯有“归去来兮”,回归山野,回归田园,才会有历史上的陶渊明,才会有今天的田园诗。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种思潮,各种流派不断兴起。人的追求与信仰都受到了冲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那个时期,魏晋玄学正值大行其道,充斥于魏晋的各个阶层。在身外的功业和荣名都受到怀疑的时候,人们便转而追求一种符合人性的,回归自然的生活。这样的思潮,对士大夫阶层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与冲击,既消极避世,又积极进取。陶渊明,便是其中之一。
  
  时代的风貌,一定会烙印在这个时代的骨骼上。魏晋时期的隐逸之风,造就了一个归隐了的陶渊明。于是,我们才会读到那么多优美的田园诗,才会有了那著名的《桃花源记》,才会有了那篇让人沉醉的《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我看来,“气节”无大小,只有轻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宁死不降,保住了“气节”,成了民族英雄;陶渊明大印高悬,“不为五斗米折腰”,“一官归去来”,也同样保全了“气节”。从这一点来说,陶渊明也同样值得称道。
  
  陶渊明痛恨官场种种丑恶,却又无能为力。就连谭嗣同那样接近权力中心的人,面对强权与腐朽,都发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慨叹,小小如陶渊明,又能如何呢?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历史定位,每个人都会有每个人的人生选择。陶渊明最大不过官至小小彭泽县令,实在不值一提。面对坚硬如墙,密集如网的官场,那时的陶渊明实在是微不足道。我想,即便他高悬房梁上的不是那枚官印,是他项上人头,于大局,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不如留得一副好身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来得实在,来得潇洒。
  
  一个小小的县令,对一个朝代而言,对漫长的中国历史而言,实在算不上什么。一个田园诗人陶渊明,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陶渊明选择了归去来,实在是中华文化之大幸,是中华民族之大幸。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做了正确的事情。陶渊明回归田园,就是他一生做出的最正确的选择。他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得以放大,被镌刻在历史的书册上。这一“归去来兮”其历史价值,无法衡量。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归隐田园的陶渊明,用他半生的清贫守住了“道”。在我看来,这就是陶渊明最大的“气节”。一边贫穷,一边快乐;一边劳作,一边赋诗。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也是难能可贵的。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用自己最擅长、最喜欢的方式,创作出最典型、最优美的田园诗来,这就是陶渊明“归去来兮”的价值所在。
  
  

2#
发表于 2016-5-30 10:10 | 只看该作者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做了正确的事情。陶渊明回归田园,就是他一生做出的最正确的选择。他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得以放大,被镌刻在历史的书册上。这一“归去来兮”其历史价值,无法衡量。

说的真好,这个事对于自己来说是合适的,并且是自己愿意做的,对其余人,对社会并不妨碍,这样舒适的状态便是人生的意义和滋味吧?

感谢老师来发帖。
3#
发表于 2016-5-30 20:51 | 只看该作者
近日单位忙了,又得关注初赛,老师的帖子待我抽时间细读。
4#
 楼主| 发表于 2016-6-1 05:51 | 只看该作者
黑龙江小龙女 发表于 2016-5-30 10:10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做了正确的事情。陶渊明回归田园,就是他一生做出的最正确的选择。他生命的意义与 ...

谢谢龙女,辛苦。
5#
 楼主| 发表于 2016-6-1 05:51 | 只看该作者
木门长子 发表于 2016-5-30 20:51
近日单位忙了,又得关注初赛,老师的帖子待我抽时间细读。

嗯,木门是个忙人
6#
发表于 2016-6-3 18: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远牵 于 2016-6-3 18:28 编辑

不违初心,磊落行走于天地间是为气节,有的装痴卖傻如接舆桑户也是气节,而被世人所诟,清白治孤的如关露也算有气节。五柳先生在田园安放身心,放在今天看更是气节了!
7#
发表于 2016-6-3 18:33 | 只看该作者
黑龙江小龙女 发表于 2016-5-30 10:10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做了正确的事情。陶渊明回归田园,就是他一生做出的最正确的选择。他生命的意义与 ...

你的书摊好好玩哦,我读南怀瑾这本书好看吗?加好友申请
8#
发表于 2016-6-4 09:49 | 只看该作者
用自己最擅长、最喜欢的方式,创作出最典型、最优美的田园诗来,这就是陶渊明“归去来兮”的价值所在。
结尾归纳的非常到位,文章有理有据,构思精密,论述有深度,把握人物思想内涵的东西,发表自己的观点是为文成功之道。欣赏佳作!
9#
发表于 2016-6-15 08:53 | 只看该作者
一个人的气节,关乎人的追求与信仰,关乎人的精神境界,关乎人对生死的认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3 06:12 , Processed in 0.093818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