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898|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去留肝胆两昆仑 ——感怀谭嗣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6-12 14: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去留肝胆两昆仑
  
  ——感怀谭嗣同
  
  在这个世界上,国家要独立,民族要强盛、要进步、要发展,无不由变革始。外国是这样,中国也是如此。
  
  而变革的代价往往是有人流血,有人杀头。商鞅变法是这样,王安石变法是这样,晚清的戊戌变法也是血染屠刀,人头落地。因为变法,我们知道了被车裂的商鞅;因为变法,我们知道了诗文以外的王安石,知道了因为变法被贬来贬去的诗人苏轼;因为一场“戊戌变法”,我们知道了康有为、梁启超,知道了“戊戌六君子”,记住了那个“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
  
  在历史上,论名气,谭嗣同比不上康有为、梁启超,人们却因为一场未成功的变法,记住了谭嗣同。在“戊戌六君子”中,无论含冤而死,还是同案连带,“六君子”无一例外,统统做了刀下之鬼。同样是血溅五步,同样是人头落地,但是人们还是更多地记住了这个谭嗣同。就我个人而言,记住谭嗣同,不是因为他参与了“戊戌变法”,而是因为他那首《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那种不彷徨,不逃避,不畏死的精神。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士可杀不可辱,如何避死而苟且偷生呢?不畏死,不偷生,如何不令人心生敬仰!
  
  一个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绵延万代,就是因为每当民族处于危机关头,面临抉择的时候,就会有人挺身而出,奔走呼号,救民族于水火。所以,民族、国家才得以屡经坎坷而曲折前行,屡遭磨难而百折不挠。这些人,就是不同时期的民族英雄。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英雄。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民族英雄,是不可想象的,是无法屹立于民族之林的。鲁迅先生曾经有诗云:“我以我血荐轩辕。”从这个意义上说,“戊戌变法”就是一场民族图强的变革,就是一些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就是一群不甘沉沦的中国人发起的一场企图重振中华民族复兴之梦的运动。这些人,就是晚清时期,那个已经没落的封建王朝最早觉醒的有识之士,是那个历史时期的民族精英。
  
  只可惜,这些秀才们,既无兵权,又无广泛的群众基础,只把改革图强的希望,寄托在同样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失败,早已经注定。一百多天的维新变法,被一个手握兵权的人出卖了,成了进官加爵的敲门砖。一场或许可以改变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变法,被一个没落的封建王朝的老朽女人镇压了,成了一场悲剧。
  
  历史,有时候,真得很无情。
  
  这是一场早已经注定失败的变法。康梁远走他乡,成了亡命之徒。其他的人,都作鸟兽散,或归顺、或埋名乡野。只有“六君子”,为这场夭折了的运动,流了热血,断送了人头。这场仅仅进行了百十来天的变法,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没有朝野积极参与,其影响也有限。只是因为有了这“六君子”的血染沙场,这场运动,才添了些许悲壮色彩,增加了一些历史厚度,也得以在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因为鲜血,因为捐躯,一场短命的变法,并没有被人们忘记,没有被历史忽视,或多或少,对未来的中国,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
  
  变法,自古有之。暴力,或者非暴力;流血,或者不流血。为变法而死,成了衡量一次变法成败得失的标尺;成了衡量一个人勇气、胆量、智慧的靶子。因为变法,商鞅被车裂,成了变法的牺牲品。那是无奈,没有了退路,没得选择。因为变法,王安石宦海沉浮几经罢黜。终究,北宋王朝,还是得益于王安石变法的成果,强盛一时。而王安石最终得以全身而退,万古流芳。“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了,参与变法的人,或者束手就擒,或者远遁他乡。他们,是可以做出选择的,有时间,也有机会。康有为、梁启超选择了逃命,谭嗣同选择了留下。逃命,是懦弱所为,但可以留下性命在,苟延残喘,以待将来。留下,就是慷慨赴死,自绝了退路。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生与死的抉择中,自古英雄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死。正如孟子所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是古往今来志士仁人共同的价值取向。谭嗣同主动选择了死,选择了用自己的鲜血,祭奠一场注定不能成功的变法;用自己年轻的头颅,唤醒那些已经麻木了的中国人的神经。他含笑九泉,甘愿为变法而死。他,注定成为民族英雄。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铮铮之言,大义凛然,令人动容。
  
  所以,我们才于“戊戌变法”认识了谭嗣同,从谭嗣同身上,感受到了古今民族血液中流淌着的那种舍生取义的精神。“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谭嗣同,成了一个悲剧式的人物,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因变法而流血的人,一定会被人们记忆,一定会被历史铭记。他用一颗年轻的头颅,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他用一腔热血,浇灌了晚清这块封建土地上的希望之花,他的死,意义非凡。在这场百日维新中,死了的谭嗣同,或许比活着的康有为、梁启超,更值得尊敬,更值得铭记。现代诗人臧克家曾有诗云:“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谭嗣同慷慨赴死,并非已无生路,也并非不懂得珍惜生命。是因为他看到的是这个封建王朝的没落与腐朽,他看到的是清王朝的丧权辱国,看到的是国势凋敝民不聊生,看到的是达官贵人、公侯王卿尔虞我诈、纸醉金迷,看到的是黎明百姓浑浑噩噩、麻木不仁。不流血,无以让他们警醒,不断头,无以让人们认识危亡。孟子在《尽心章句上》说:“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于是,谭嗣同毅然决然选择留下,选择了以身殉道。
  
  民族危急存亡之前,总会有仁人志士挺身而出,舍生忘死,这是民族之幸。这些人,就是一个民族的希望,一个民族的脊梁。我想,谭嗣同,应该就属于这样的人。
  
  六君子的血迹未干,清王朝就在武昌起义的枪炮声中轰然倒塌。在一场变法中保住性命,苟延残喘的封建朝廷,最终未能挽救覆灭的命运,倾覆于更加激烈、更加血腥的变革之中。那个出卖了变法的袁世凯,用六君子的鲜血染红顶戴花翎,也不过是一枕黄粱,在已经被唤醒了的民众一片讨伐声中,梦断紫禁城。而为变法而死的第一人——谭嗣同,却被人们永远铭记了。
  
  

2#
发表于 2016-6-13 20:17 | 只看该作者
民族危急存亡之前,总会有仁人志士挺身而出,舍生忘死,这是民族之幸。这些人,就是一个民族的希望,一个民族的脊梁。我想,谭嗣同,应该就属于这样的人。

读后令人热血沸腾,去留两昆仑,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使人感怀。
3#
 楼主| 发表于 2016-6-14 05:51 | 只看该作者
黑龙江小龙女 发表于 2016-6-13 20:17
民族危急存亡之前,总会有仁人志士挺身而出,舍生忘死,这是民族之幸。这些人,就是一个民族的希望,一个民 ...

谢谢小龙女,辛苦。
4#
发表于 2016-7-12 22:10 | 只看该作者
英雄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坚守英雄的理念是一个人的秉性。谭嗣同的大气或者是历史铸成,但他的个性也是促成结果的根本。那个时候需要英雄,所以人们记得并传唱他,而他的功也正在于这样的被传唱。老师写起古人来心潮澎湃,让人感怀,仿佛您就是那英雄。
5#
发表于 2016-7-26 17:29 | 只看该作者
英雄的悲剧在于牺牲换不来民众的觉醒。
6#
发表于 2016-9-4 20: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远牵 于 2016-9-4 20:36 编辑

周月亮在心学笔记中以为,谭嗣同是孟子大丈夫人格理想的真实典范。谭嗣同影响了杨昌济,杨昌济影响了毛泽东。以前以为谭嗣同死未得其所,现在看来,真正掌握人德之柄认任信良知说的,中国唯有谭嗣同,他旨在用悲剧更显示出心力学的伟大。非不能为也,实不肯为也,谭嗣同堂堂伟丈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5 19:50 , Processed in 0.051142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