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87|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求真务实,书写历史----读蔡元培《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6-13 21: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梅园星语 于 2016-6-13 21:48 编辑


   《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是蔡元培以自传体风格书写他在民国五年至民国十六年(1916年—1927年)10年间任北大校长的一段历史回顾。文本写于1934年1月,他以求真务实,豁达开明,坦诚包容的写作姿态记录了他在北大改革创新的一段不寻常的历程。

    从编撰的角度看,历史给予了蔡元培高度的评价,称赞他任北大校长期间以“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推行高校制度改革,功绩卓著非凡。但是,蔡元培在离任多年之后自己又重新回忆此段过往,并且文章结尾提到“一经回忆,不胜惭悚”。从这一点不难看出,蔡先生是想通过个体当事人的身份,用独特的视角,客观真实的还原这段史记。

    从他的写作思想,写作素材的取舍,以及谴词造句都体现了蔡先生的人品与文品,而且文章使用及其朴实严谨的纪实文字,按照时间顺序,条理清晰地记录了北大学校所发生的重大改革事件,以及事件中所体现出来敢为人先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

    让我从蔡元培施教的改革创新精神、办学的思想理念以及求真务实的姿态几方面细细解读文本富含的真实意蕴。

   1、因职施教的改革精神

    10年立志10年树人,10年的改革令北京大学成了高校中名副其实的领军学校。直至今天很多学子家长依旧神往,这些美名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蔡元培的改革创新。

   蔡元培是民国五年的冬天接任北大校长之任的。之后开始大胆推行他的改革之举。“我们第一要改革的,是学生的观念”。为何要如此?文本记述了原因:北京大学的前身是北京京师大学堂,是个存在着老爷派的学堂,学生有着科举嬗继下来求文凭为仕途,不看重学术看重的是阔老师做靠山的积习。所以,他到校任职第一次演说就呼吁:“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升官发财为阶梯”。为当时教育旧体制的改革拉开了第一剑。当然,纵观当今,考大学混文凭找工作的现象依然存在,尽管就业压力很大,但是许多学生走进大学校门对专业的学术研究不过也是清清点水,真正术业有专攻的还是少数。所以,蔡元培一百年前提出改革大学生观念的举措对现代的大学生同样具有深远的意义。

    蔡元培认为学生观念改革的成败需要教职队伍改革做保证,他说“只有从聘请积学而热心的教员着手”。他不仅深刻的认识这一点,而且高度重视并且一开始就实施了他的人才计划,他通过调查了解在当时的医专校长汤尔和的推荐下又翻阅了多本《新青年》,决议亲自上门聘请才华横溢充满革命激情的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同时他“因《新青年》上文学革命的鼓吹。而我们认识留美的胡适之君,他回国后,即请他到北大任教授”可见,蔡先生为了北大的教育质量繁荣所凸显的求贤若渴,心怀若谷的情怀。反之,他同样有着严厉的一面,他顶着各方压力“那时候各科都有几个外国教员……看着中国教员阑珊,也跟着阑珊起来。我们斟酌了一番,辞退几人……”从而保证了教职队伍的纯净热情,正是源于这种纯正的教学校风,当时的北大人才济济,有沈伊默,夏浮筠,钱玄同,刘半农等等精英荟萃,极一时人文之盛。同样,我们不能不感怀当今的大学教师队伍的热清与纯洁。也不难看到,教育改革更多屈服于市场化盈利的目的,虽然教学设备硬件的质量提上去了,但是作为教师真正的本分的教学研究,以及教与人解惑的职责愈发的削减无存了。因此,保证大学的品牌意识,保证培养出真正的学为所用的人才,高品质建设教师队伍的软件工程才是治学的根本。

   2、敢为人先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

   蔡元培在文中提到“我素信学术上的派别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就让他们并存。令学生有自由的选择的余地。”所以当时有胡适之等绝对提倡的白话文,也有刘申叔等极力维护的文言文学。蔡先生又说“我没有本校与他校的界限。“常为之通盘打算,求其合理化”所以,作为第一所国立大学的北大,当时不仅在自己设立的文、理、法等各科上协调统一,同时也在其他学校之间进行学科的相互融合与交流,达到学术的不断提升以及学习资源的共享,充分体现了蔡先生民主办学的前瞻性的教育思想。这种敢为人先的教育模式创建与不断完善,为当今的学术,学识,科技发展等等于民众,民族乃至国际的互通互惠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说从北大的蔡元培开始,兼容并蓄的教育思想为北大,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开了先河。

    蔡先生还在文中提出“我是素来主张男女平等的。九年,有女学生要求进校,以考期已过,始录为旁听生。及暑假招考,就正式招收女生。……这是男女同校的开始,后来各大学都兼收了女生”。作为封建的传统思想,“女子无学便是德”的教诲,女子是不能进校堂的,然而蔡先生“冒天下之大不韪”,以国立第一高校的名义首当其冲地招收了女学生,引领了男女平等,教育共享的时代风向标,是积极而有深远意义的。

    同时,蔡先生的办学理念上还体现了超前的意识,他实施的还有设想的一些措施,在当今的北大学校园以及全国各大校园里已经成为必修之举,比如,对学科的改革,打通文理两科以及设置专科的设想;关于添加美育艺术教育,关于学校开设军训等等,所有这些举措,蔡先生付出很多努力,充分体现了他的创新精神与推翻保守,顽固的旧时教育体制的勇气和自信。

    3、求真务实地书写历史

    蔡元培在北大任教的10年,与他是一段独特的历史经历,同时也是北大校史中的一段辉煌的历史,更是中国高等教育通史中一段美谈。他不仅在改革创新教育方面做了突出的贡献,而且需要更加客观公正地审视他的一个细节,就是在他任职期间,北大在“五四”革命运动中所起到的历史作用。

    看很多的历史记载,五四运动的发起者和学生运动的主力军,就是北京大学。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然而,蔡先生在文本中以很客观求实的态度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对学生运动,素有一种成见,以为学生在学校里面,应以求学为最大目的,不应有何等政治的组织。”在运动开始时他说“….我曾力阻他们…”在学生被抓捕时。他说“…我与各专门学校的校长向警亭力保,始释放…”对于他自己“我恐若因此增加学生对于政府的纠纷,…乃一面呈政府引咎辞职,一面秘密出京,时为五月九日。”一直到五四运动取得圆满胜利,学校纷纷复课,在人们强烈要求蔡先生复职的先提下,蔡元培在回校前发表文章说:“告以学生救国,重在专研学术,不可常为救国运动而牺牲。”

    蔡先生如此对运动细节中自己的言行做真实的记录和叙述,让我们可以在字里行间中首先看到了一个作为大学校长的他,爱惜学生的悲悯之心。同时也看到他阻止学生参加运动的无奈之举。每个学生都是学识的承载者,是为建设国家的出力者,而非牺牲者,在当时的背景中蔡先生的言行是符合他的心理的,所以他的反抗与不满政府的举动就表现在他决然的“引咎辞职”。所以说,蔡先生没有在记录历史的这个阶段中刻意回避,虽然当时人们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是,蔡先生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书写这段经历,用坦荡包容的胸怀还原真实的原貌,同时接纳公正的评判。

    为此在读完此篇自述性的文字之后,源于蔡先生为北大,为高等教育所做的贡献,以及真诚,坦荡,求实的个人人格魅力,令我更加敬重他。同时深刻地认识到,每个个体生命历程都演绎着一部独特的人文史,这些史识的共同合集完成了一个民族,一部人类的历史书写,所以,以客观公正的,求实的态度去认知与传承才是有益于后代的事情。


2016年6月13日静心阁初写



2#
发表于 2016-6-14 06:01 | 只看该作者
蔡元培本身就是一部大写的书,其建树的高度,至今无人超越。
文字简洁质朴,条理清晰地解读了一部书,也同时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学者、一个真正的文人。
用文章解读另一篇文章,不在于多么高调,而在于客观、真实。
这篇文字就具有这样的特点。
拜读星语新作,问好。
3#
发表于 2016-6-14 08:01 | 只看该作者
读了,很感动,中国的教育家,像先生这样的,太少........如今中国的教育仍然令人担忧啊
4#
 楼主| 发表于 2016-6-14 21:56 | 只看该作者
何足道哉 发表于 2016-6-14 06:01
蔡元培本身就是一部大写的书,其建树的高度,至今无人超越。
文字简洁质朴,条理清晰地解读了一部书,也同 ...

感谢何老师的认可与点评,辛苦了。祝福夏安吉祥
5#
 楼主| 发表于 2016-6-14 22:07 | 只看该作者
网络不好一直掉线
6#
 楼主| 发表于 2016-6-14 22:08 | 只看该作者
幽谷幽兰 发表于 2016-6-14 08:01
读了,很感动,中国的教育家,像先生这样的,太少........如今中国的教育仍然令人担忧啊

感谢幽兰阅读点评。
7#
发表于 2016-6-16 05:39 | 只看该作者
何足道哉 发表于 2016-6-14 06:01
蔡元培本身就是一部大写的书,其建树的高度,至今无人超越。
文字简洁质朴,条理清晰地解读了一部书,也同 ...

是啊,那一代知识分子,令人尊重啊
8#
发表于 2016-6-16 15:16 | 只看该作者
一篇厚实的评论,观点鲜明,分析透彻,重点突出。学习。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5-10 20:06 , Processed in 0.051709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