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54|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重读故土情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7-3 16: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
       故土,这一深深定格溶解在华夏民族骨子血液里的情结,一直在我们炎黄子孙的血液里绵延不断地无声流淌着。从古至今,我们似乎一贯认为这是一个不能更变的情结、思绪,也是不会转换的事理、定论。就像大到天意地道,小至我们一日三餐中不能缺少的盐。

       一个人在随年岁增长的过程中,思想里那团渐次明晰、渐次成型、最终成为钢铁般顽固的故土情结,尤其在一个人老态龙钟时,就会死死紧抓每一人的思想双手,心灵的两脚,使一切外围活动均为之让步,甚至会慢慢地团聚在故土这一情结的周围,结成一个越来越大无限扩展的蜘蛛网。“鸟飞返故乡,狐死必首丘”。试问,哪一位耄耋老人会在临终前,不深深地眷恋生养自己的那片故土?客死他乡的滋味,有哪一个在红尘中的青年凡夫俗子能真正的体会其真味?

       华夏民族的故土情结,不是一两代人形成的,也非一二百代人延续下来的。而是几千年来,人们在生于自己的那片土地上,养育自己的那片泥土上,在不断反复的劳作收获、碰撞交谈、相融和谐的实践感悟中渐次形成的一种说也说不清、道也道不明的情结,也是人们对脚下的那片人生中最为熟稔泥土的眷恋感恩、愧抱敬畏,更是人们在走完一轮一轮的人生路后,最终看透纷杂喧嚣世事后的唯一禅性总结——生于土,归于土。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缩影,也是一个民族的写照,更是留给后代的一页页人生总结;朝代是一辆谁也不能阻止其前行的车辆,也是一条永不会断流的河流。历史与朝代总是相互纠缠、互补。不管怎样,均是沿着属于自己的方向前行着。每一个人都是一部历史,一个朝代中的一个粒子;一个朝代总有属于自己的历史,这些均是由亿万个粒子组成,然最终的结局便是仅有少数的粒子进入历史,大都被遗弃、遗忘、风干在历史的书牍外,成为岁月里的尘埃。我们足以从源远流长的历史浩烟中总可窥见其大概的流程。一如《史记》浑厚庞大,还是装不下牛毛多的野史。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几千年来都是沿着农业的路子这条主线而走。故而,大约八成的人们就注定成为一个个与属于自己脚下的土地分也分不开的碰撞交流、索取回报中渐次形成“天地人”相融相分的三合之一者。在这种似乎定向的人生中,人与自然,人与苍天的相处渐次走向了一种和谐,一种敬畏,一种感恩,一种回报。这一看不清摸不透的意象,不知隐含着多少的生存密码。

2、
       一撮脚下的泥土,就是一个个生命的温床、载体。她会给予人们意想不到的馈赠,即便一棵卑微的草,也是对人以及大地之上所有物种生活的一点奉献,不要说一棵庄稼了。泥土的贫瘠抑或肥沃,这并非土地的错,正如一个人的性别,你只有生活的权利,没有抉择的余地一样。只要自己被祖先在历经一段段遥远艰辛的爬山涉水后,最终定居在大地之上的某处时,我们就会从思想心灵的源头接纳了这一陌生的“亲人”,一如我们的双亲、祖先。我们在以前似乎从未质疑过、反思过、拷问过,我们是一群沿着上辈人的思路一直走下去而从未考虑过这片属于自己的故土,是否适合于我们的生存?真的,于每一个人而言,我们只有栖息在祖辈的旧巢里,不同的是旧址上不断地推陈翻新而已,抑或在距离老庄不远处营造另一院安放灵魂的院子——“树大分枝、人多分家”,在时间的流淌中使我们的村子(老家)渐次繁荣扩充。这是一个村庄集体的意识,也是一个村里所有人的期望,更是冥冥之中老祖宗的神样的指示。

       蜗居在大地上的一个村子,就是一团混合着人气、牲畜气、草木气、虫鸟气、地气等独具特色气味的混合体。其中有看得见的具象,也有看不见的抽象。我们一生总是离不开走动,沿着一条名叫黄河的水和一条名叫长江的水。我们能走多远?我们似乎总是在“故土”这一硕大的坐标之内很小地移动着。真的,我们的祖先就走的很远(中青年),也很近(老年),一直未曾离开过生养自己的那片味道熟悉的泥土。在时间的流水中,渐随家族的壮大,邻居的增多,一个又一个村庄竟自然而成了。然无论分支再多,那根主根却牢牢地横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思想里。渐次,人们的意识里就慢慢地不觉地形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以及思绪里形成了占据的欲望。只要问一句你家在哪里?一个村庄的名字就脱颖而出了,我们能把许多事情忘得一干二净,可家的地址有谁还会说错?除非一个傻子。然老家的名字却不再是曾经最早的那根主根,而是与主根相连却延长的很长的须根。其实,这些都不要紧,因为每一条须根均流淌着与主根相同的血液。

        一个村庄,不论其居山处川、或大或小、或贫或富,生于这个村里的每一个人均会将生于其上的小到一根草、一棵树、每一条路,大到一块地、一条河、一座山,均占为己有——我们村的。这一私欲的产生,有其优良的一面——维护扼守着属于自己的故土;有其恶劣的一面——人私欲的不断地延伸膨胀。在历史的岁月推进中,我们看这一私欲的产生优大于劣。在人们不断地生存、繁衍中,渐次形成了属于自己特色的习俗——五里一习俗,十里一乡随。就如百家姓中的李氏家族,在最兴盛的唐朝,无论宫廷还是民间,均有着自己的家族特色走向——以武治国治家、武断天下(李世明以武建国,李广以武治国等)。但不论国家还是家庭的每一个成员,在步入老家人们的时候,都会入乡随俗,和睦相处,礼尚往来,真诚相待,过着平平淡淡、踏踏实实的日子。即使最终不能入乡,也是把一丝丝浓稠的惦念深深寄托在接纳自己的一把接通地脉(老家)的泥土中。

3、
       故土这一钻石般牢固的情结,致使我们的祖辈绝大多数过着心安理得坚守故土的日子。常记得我已去世近二十年88岁奶奶的口头禅——“出门再好,莫如坐在自己穷家里好”。其实这不是我奶奶一人的思想,而是绝大多数我们祖辈人的处世观念,这就让一个个人从心底里真正的种下了一颗定心丸——坚守故土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两千多年了,我国人们早就被儒文化浸透思想,成了一个个坚守故土的保守者,也注定了我们的民族不是一个喜欢常常出门在外,更谈不上旅形的民族。历史上我国最为兴盛的唐朝,也是拒绝着外国的思想、文化、宗教等,清朝就更不用说了。我们祖先的潜意识里只有我们,而装不下我们之外的其他国家的任何东西。我们早先的富贵人家,诸如乡间曾称作“地主”的家族,大都是不断扩地,雇佣廉价劳力,以省吃俭用积攒财富而形成的。他们拥有了大量的财富后,就是舍不得消费,因为他们还是想的很远的——为自己的后代留下一笔丰厚的财富,以便子孙今后日子稍有所闪失,用以担当不测,期盼年年常富,绵延不断。

       富裕的人们,他们哪里也不想去了,至于那些贫穷的乡民,就根本没有去远处的能力,更谈不上思想里产生一丝飞的欲望。乡间的拥地百亩、千亩的富豪们总是以为外边的世界无非几座苍茫大山、几片茂林修竹、几潭沉死的湖水、一条或缓或急的河流、诸多建造的宫殿亭楼和几座寂寂无言的寺庙而已。世界很大,全在自己眼目里。翻翻历史,横看竖看似乎一个国家也是这样的满足盛大。无论家、国,他们要自己享受,还不如自己花点钱修建一座属于自己的公园——石头堆积成假山、灌注一潭清水、栽上些许花草树木、建上几座亭楼,自己悠然的坐在椅上,阅书写字抑或遐思乱想、弹琴画画要么闲观云鸟、酒去茶来伴随日月、闲话人情乱侃世故,要么什么也不做,就静静的坐着躺着独享天伦之乐,山与水、景与韵均在一目之内的身旁眼前,何不舒坦?这样家的根基就更加牢固的根植在每一个人的思想里,故土的眷恋也不知不觉的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了。你说,故土能随便离去?谁会愿意离去?

4、
       如今,我国正值社会又一次历史性的大转型,在兼顾农业的同时加大城市化的进程建设,这就意味着我国几千年来的千万个根深蒂固的乡村,即将在时间和空间的轮转里,一座又一座的不得不消失,变成一座座废墟,最终回归大地。有网络报道:我国每天消失的村庄平均约30个。这一惊人的数字,不知让多少生于那片故土的人们有多彷徨惆怅无望心寒,尤其那些年岁越来越大的人们,突遇此况,心真的瞬时被失去的故土掏空。我国不知有多少用心灵真实折射映照写实的乡村的文化,在时间的分秒中,不停喊着发自肺腑的呼唤其归来之强音和痛声,这样做,是作为一个喜欢文字者的职责,如我国还在竭力书写的乡土文化(“记住乡愁”系列),他们还能阻止这一历史的新车轮飞转?

       故乡,我国人们根植在骨子里的骨髓,流淌在血管里的血液,面对这一历史性的变革,从人类不断向幸福文明的高峰攀登的同时,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割舍后的忍疼,忍疼后的放弃,放弃后的再次选择,选择后的又一次根植故土。这是一次思想的大转变,心灵的一次彻底清扫。目睹我国大多数乡村的现状:老人坚守、孩儿留守、土地荒芜、庭院冷清、鸡犬稀少、牛羊消失等等现状。那一批批扼守故土的老人终于完成了自己的故土情结,同时也成为最后一批故土的陪伴者。我不知还要多少年,我的故乡也会加入寂寞萧条的乡村废墟,最终返璞归真,最后归于一大片泥土。于是,我国几千年来在人们思绪里形成的故土情结,是很难在短期内让人消除的。崔颖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的质问,最终会成为我国大多数人留在心里难解的情结,难消的疙瘩。

       细细想来,我们的祖先其实都在不停的行走后,在疲惫的时刻驻足大地的某一处,暂时的把它叫家,渐次发展为故乡的;不知在哪一代的人身上,再一次的远涉,丢弃掉祖先很以为是的故土,再次寻觅属于自己的故土。故而我们的祖先在人生绵延里,是在不断地驻足,不断的行走,在驻足中丢弃,再在丢弃中寻觅故土。生于陇右上世纪70年代的我,常会在历年清明上坟时,随同大家族浩浩荡荡的队伍行进在坑坑洼洼的路途中时,总会听到我们李氏家族的祖先在山西大槐树底下。那时我就想我的远古祖先应在山西,而非陇右的秦安。秦安,我近代的祖先栖息地,然我知道了大地湾遗址,据考古学家说,大地湾距今七八千年的历史后,我迷惑不解,我远古的祖先到底在山西大槐树底下,还是大地湾?从时间而言,最早应栖息在大地湾,不知哪个年代后,进行了一次大迁徙,最终蜗居在黄河畔的山西,过了若千年,又沿着黄河而下,回到了秦安。我不敢想象我的瞎猜,总而言之,我总认为我们的祖先是在不断的丢弃故土,又寻觅故土。其实这些远的梦也梦不着的故土情结,在我这一代人,甚至在我上几辈人的身上是很难找寻的。我想说的就是,那时我远古祖先的一次大迁徙,是否也会像我们如今社会转型期的情形一样?恐怕故土的情结是一样的吧。在时间和空间的轮转中,渐次被新的故土所替代,所更换。面对即将消失的故土,与每一个而言,都是一次难忍的痛,在心里的痛,骨子里的痛,一如我们刚刚离开亲人的痛?

5、
       在城市化进程中,老一辈人总是担心靠泥土生活了一辈子的故土,如今被一下子闲置、荒芜,总怕有一天会遭到故土的惩罚——挨饿;新一辈人却巴望不得逃脱故土的牵制,如有半丝机会,就会头也不回的逃遁到城市的角落,哪怕做一个捡拾垃圾的,也心甘情愿。故而在近数年里,我不敢想象一个村子里还会能留住几个青年、中年人?乡村渐次消瘦的原因是什么?

       我国城市化的进程致使农业萧条,工业发达。我国在渐次迈向工业化大国。信息化拥挤、知识更新快、社会竞争强、人们都在提速,面对这一日新月异的社会,人们大都感到生活的焦躁感、压迫感,追潮的脚步不会像我们的祖先那样把日子过得散散慢慢、过成一大片的舒坦和无忧。面对寸金的住房和子女的教育,人们不论栖息在城市还是乡村,均为自己做好了梦里的坐标蓝图,总之要在比自己高出半大半截的坐标之上。故而,不要说城市里的人们,就说乡村的人们,总会把自己的希冀寄托在自己子女的身上,要么从幼儿开始让其不顾一切的走进城市,让其接受先进的教育——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么就会把自己的人生做赌注,融入城市,即使在城市的边缘打工,也要拖儿带女的进入城市;还有靠读书改变自己人生的一群人,只要有半点机会,就会挤进闹市,从此一去不返了,故土只能成为其在闲暇时的填充思念风物。但不管哪一种,他们都是为了逃遁属于自己的故土,融入城市化进程的大潮,去寻觅属于自己的新故乡。闹市里那寸金的住房虽负债累累,却还是没有动摇其走进闹市的强烈愿望,居住闹市的炙热夙愿。这时城市对人们在新时期的一次深深的诱惑,能走多远,却很少有人质疑,毕竟城市的多元的文化、便利的交通、舒适的居住、先进的教育、方便的医疗、还有就业机会的大空间······目睹这一切,作为一个好不容易挤进闹市的乡村人而言,你能说,他(她)错了?

        曾深深根植于人们骨子里的、流淌在血管里的故土情结,一下子就被进城的强烈欲望排挤在外,甚至消失得不留半丝痕迹。在如今城市化进程的日子里,谁在呼唤故土?恐怕无非是这几类人:一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这是一群在心底思绪里实实在在对故土的深深眷恋者;二是已定居在城市里,心系乡村却不能真正融入城市潮流的人们,用故土情结来填充自己疲惫不堪的心灵之田,这是一帮站在远处眺望故土情结的真隐士;三是在大城市里已经过不下去了,折身逃遁向乡村的人们,这是一帮最无奈的故土情结的人们,根本谈不上故土情结。我国城市化的进程是我国社会走向新时代的又一次壮举,谁也无法阻止。这一过程会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完成,人们离乡后的那团深深地故土情结总会在时间的流淌中,渐次由强到弱、由大到小、由粗到细,渐渐的掩埋在岁月的尘埃里,被新的故土情结所替代。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很难,需要人们付出一定的思绪煎熬和心灵折磨的极大代价。

       甘肃陇右秦安距今8000年的人类文明遗迹——大地湾,把我国历史向前推进了3000年。如今的我们,面对这一8000年的故土时,我们无言,然那些遍地余温尚存的碎陶片,似乎在风里用绳纹哭诉着我们祖先的故土情结。一如我们用文字心疼泪流般地书写我们的故土情结。



2#
发表于 2016-7-3 16:56 | 只看该作者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每位炎黄子孙的心灵深处,都存在着浓浓的乡土情结。

3#
发表于 2016-7-3 21:42 | 只看该作者
吃完饭,我还要回来仔细拜读!

4#
发表于 2016-7-3 22:07 | 只看该作者
文章写得宏阔,从故土切入到历史,又从历史分解到乡村,既有全景式的大层面的抒写,也有局部的细节描述,从而使行文显得深刻,有着对故土多个层面的栓释与思考。
欣赏,问好!

5#
发表于 2016-7-4 08:50 | 只看该作者
这一惊人的数字,不知让多少生于那片故土的人们有多彷徨惆怅无望心寒,尤其那些年岁越来越大的人们,突遇此况,心真的瞬时被失去的故土掏空。我国不知有多少用心灵真实折射映照写实的乡村的文化,在时间的分秒中,不停喊着发自肺腑的呼唤其归来之强音和痛声,这样做,是作为一个喜欢文字者的职责,如我国还在竭力书写的乡土文化(“记住乡愁”系列),他们还能阻止这一历史的新车轮飞转?
细细想来,我们的祖先其实都在不停的行走后,在疲惫的时刻驻足大地的某一处,暂时的把它叫家,渐次发展为故乡的;不知在哪一代的人身上,再一次的远涉,丢弃掉祖先很以为是的故土,再次寻觅属于自己的故土。故而我们的祖先在人生绵延里,是在不断地驻足,不断的行走,在驻足中丢弃,再在丢弃中寻觅故土。
我想说的就是,那时我远古祖先的一次大迁徙,是否也会像我们如今社会转型期的情形一样?恐怕故土的情结是一样的吧。在时间和空间的轮转中,渐次被新的故土所替代,所更换。面对即将消失的故土,与每一个而言,都是一次难忍的痛,在心里的痛,骨子里的痛,一如我们刚刚离开亲人的痛?
这是一篇厚重的文章,细细读来,不由让人感叹。在如今社会转型的大趋势下,经历阵痛不可避免,也正如作者在诸多言语中辨析。

6#
发表于 2016-7-4 14:12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叙述乡土情结的文字,作者从多个文化视角,进行了阐释与认知。从民族文化,到自然声息,再到人城市化给人带来的地理变迁,翔实而深入地诠释出人与故土的关系,借此,我们看到人在文化的、心理的、现实的多个层面上,形成的情感定势,以及人的精神归属。好文,欣赏。

7#
发表于 2016-7-4 15:27 | 只看该作者
理性的文字,始终围绕重读,很羡慕你的思辨色彩!

8#
发表于 2016-7-4 15:48 | 只看该作者
故乡情结,文化渊源,探索的目的更多是因为眷爱。西部的文化令人感知,秦地文化在感知的同时会让人感受到沉重,但愿时间的记忆之河会因了此书写复转。

9#
发表于 2016-7-4 16:51 | 只看该作者
厚重的大气之作!写得深切,动人,有一种“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的沉重,非常精彩。欣赏并问好!

10#
发表于 2016-7-6 18:17 | 只看该作者
故乡情结就是人们常说的“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穷窝”吧!总觉得故乡是自己生存下去的加油站,自己灵感的泉源
学习并问好

11#
发表于 2016-7-7 16:28 | 只看该作者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物之所存,人之所生。一定的物质基础是造就人的文明的基本条件。整个黄河流域的文明遗迹,无不显现出先民的顽强和坚韧。
欣赏新作即颂夏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8 18:47 , Processed in 0.078308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