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07|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母亲的似水流年 ——读冯连伟的《似水流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8-3 10: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十年兜兰 于 2016-8-3 22:29 编辑

  母亲的似水流年
  
  ——读冯连伟的《似水流年》
  
  
  今年的时光,对我来说比以往过得尤其快,来不及想一想什么,来不及看一看什么,半年的光阴就这么眨眼过去了。这个春天和夏天,我读了几本书,其中临沂作家冯连伟先生的散文集《似水流年》至今难以忘怀。这部作品围绕着生命中最重要的角色——“娘”去写,写病中的娘,年老时候的娘,乃至回溯到年轻时候的娘,喜怒哀乐都离不开的娘,字里行间是感恩、是内疚,是面对娘的重病而无能为力的泣求,是一部近年创作的亲情散文之力作。
  冯连伟的散文,不仅感情真挚,充满哲理,文字亦流动着节奏的美。读他的散文,往往会深深把你打动。打动你的不单是文中的母亲,还有作者对亲情的反省,对这份母爱的珍视。在他的心目中,娘就是天;在他的心里,娘主宰了一切。因为有娘的疼爱,有娘的潜移默化的教导,才使他成为一个于社会有用的人,一个懂得感恩和回报的人,他从心底里感激着娘,也更多了对娘的心疼与牵挂。

  冯连伟的孝心无疑是真诚的。几乎每一个章节,都有他对娘的深情的呼唤——娘。在书中第一辑,他用的题目是“爱正蚀骨”。这个题目让我肃然起敬。是什么样的爱能让人爱到蚀骨呢?自然是父母与儿女之间的爱。这是一种宏大的爱,是人类自诞生以来刻骨铭心的爱。对于儿女来言,父母之爱大于儿女付出的爱,前者难以割舍,后者却常常忘记。由此他写出《娘,您听儿说》《娘的病号饭》《娘的美食》等11篇感人至深的文字。面对重病的娘,作者没有轻描淡写地写娘与自己的故事,而是开篇落笔就沉重地告诉人们娘得病了,语气里充满了对未知病况的一怀愁绪。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冯连伟,用文字舒缓着内心的压力,告诫自己“尽孝不是义务,而是父母给的幸福”,并做好了随时侍候娘照顾娘的思想准备。

  在《娘的病号饭》和《娘的美食》两文中,他不单写了娘对饭菜的喜爱和要求,还用细腻的笔触写娘在住院期间各种各样的检查,详细到一些难言的细节,这些细节在不孝儿女眼中肯定是又脏又累难以承受的,可在冯连伟的眼里却变成了心甘情愿——只要娘在,什么样的脏什么样的累都能忍受。就连娘的蛋白质偏低,医生要求增加营养他都牢记在心,不厌其烦地换着花样给娘做病号饭,毫无怨言地体验着“饭好做,难喂饭”的处境。

  他写娘的“美食”,不仅是娘喜欢的,也是他喜欢的,俗话说母子连心,母亲喜欢的饮食,往往孩子也会喜欢,我们身边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哪怕那份食物具有奇怪的味道和口感。一边给娘做病号饭,一边回想小时候娘给自己做美食的情景,在侍候娘的过程中回味着童年的欢乐,感念中他写下“因为有娘,才有资格为娘做一顿病号饭,心痛并幸福着”的肺腑之言。在这里,冯连伟的孝心无疑也是细腻的。

  冯连伟出生在一个不大的小村庄,村邻一条几百米宽的小河,河里生长着茂盛的芦苇,每当芦苇收割的时候,队里都要给每家每户分些芦苇,冯连伟的母亲就把芦苇积存起来,留着编席子和斗笠之用。芦席、斗笠编好,母亲把它们背在身上带到数十里外的集市上去卖,等卖完斗笠,总忘不了买一块熟肉回来,给等待在家里的儿子做肉汤解馋,在那衣食不丰的年代,一碗肉汤就是最好美食了。

  而在第二辑“真情永驻”中,他写下《娘生病的日子》《娘住院的日子》《给娘护理的日子》等文字,与家人一起为重病的母亲写护理日记,从试体温到吃喝拉撒都予以记录,不放过任何不利于康复的蛛丝马迹。《娘病床前的儿女们》则写了娘一生的善良、正直,娘对老人的孝顺,良好的家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女,不仅受到儿女的孝敬,娘的儿女也在孙辈们的孝敬之下过着幸福的生活,没让娘为儿女们担心受累,这也是一种爱的回报,是最令娘为之安心的地方。

  孝心是对双亲长辈孝敬的心意,是我国自古以来孝道文化的核心。生活中,很少有做儿子的能把母亲病中的需求记得那么详细,他们大都是把这些分内之事推给身边的妻子或姐妹,再不然就推给孩子,而自己则处在一种虽然焦灼却无能为力的状态,更有甚者面对病重的长辈漠不关心。我们常说,通过一种行为,就能看透一个人的品性,通过一篇情真意切的文字,就能看到一个作家的胸怀。从作者平实的语言、诚挚的感情当中,我触摸到一个作家朴实的思想,平和的为人和踏实的内心。

  在第三辑“温暖的回忆”、第四辑“花明玉净”中,他写到了母亲的花园,母亲的马扎,甚至写到母亲的眼神和表情。作为一个中年人的我知道,没有几个人能在母亲年老的时候再悄悄地观察过她的眼神,可冯连伟在观察,从他的童年时候就在观察。也没有人在母亲年迈之后想一想母亲平时的用具。都已成家立业了,母亲的眼神、母亲的用具似乎与人到中年的儿子无关。可母亲的眼神、母亲的衣柜,还有母亲曾经喂养的小鸟,都与一片孝心的冯连伟有关。

  母亲的花园,是在父亲去世后冯家儿女为了不使母亲孤寂而开辟的,先是大哥怕母亲思念远方的儿子而从遥远的省城专门租车带回来的一株桂树,这株桂树足有几十年的树龄,已经很是名贵了,却在花落之后第一个冬天就没有逃过寒冬冻死而枯。后来的桂树都是为了弥补这株桂树而植下的,在流逝的岁月之中也陪伴了母亲十几年,母亲把开败的桂花用报纸、桌布接住收藏起来,分与四邻。这一细节的描写,彰显出母亲的善良和平易近人。如今花园里仍然花开四季,他们还为母亲的花园建了个暖棚,亲爱的母亲这时却病倒了,每当作者回家探望,便觉那些花长得不如以前兴旺,花也仿佛在想念病中的母亲。

  冯连伟有着十分老道的笔力,他的文章往往不拘小节,大开大合,每篇作品都以优美婉转的笔锋,表达着一个母爱的世界。他描写母亲,能将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得出神入化,精确到位。在《母亲的表情》一文中,他写道:“每当母亲去参加会议,都是穿上她那件不带补丁的大襟布扣褂子,照着镜子把盘头的鬓再整理一遍,那个时候母亲脸上的表情透出的是责任、是担当、是女中豪杰的自信和无畏。”那一刻,他心中的母亲是年轻的、秀美的,当年在村里做过妇女干部的母亲也曾风风火火过。

  中年之后的母亲的视力不好,因为在艰难的生活中和失去亲人的悲痛中流过太多的泪水而急剧下降,冯连伟每次回家都要走到娘的屋里,把从城里带来的眼药水给娘点上。生活刚刚好转的时候,爹去世了,五十多岁的娘忍下悲痛,一头黑发却不知不觉变成了白发。有次他回家,看见母亲在阳台上梳头,母亲原本零散的白发变成一撮撮一绺绺,他把母亲的白发拿在手中,心里感觉又酸又痛,酸的是岁月毫不留情地将光阴写在了母亲的额角,痛的是人生过早的离合将母亲的黑发染上霜花。

  在他的《母亲的温暖》一文中,我看到了一个家庭和谐的场面。母亲把温暖施予了儿女,亦收获了儿女给予母亲的精神愉悦和满足。在《母亲的眼神》一文中,我更是看到了母亲望子成龙的欢欣。作者不足学龄入学,学习成绩却名列前茅,顺利考上大学继而成家立业,让母亲的眼神里充满了骄傲与自豪。娘说“人分三等,一等人用眼教,二等人用嘴教,三等人用棒教”。不用说,聪明过人的娘用的就是“眼神”教,慈祥的的眼神或严厉的眼神,在那看似无意的闲言碎语中,充满了对儿女的教诲和启发,用眼神把握着爱的尺度。

  继而他写了“岁月不老”“岁月静好”两辑,把母亲的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描写的淋漓尽致,这里面有娘与儿女的盈盈笑语,亦有儿女漂泊天涯的缕缕思念,只因他的生命里装着母亲的80多个春夏秋冬。文中再次写到面对重病的娘虽有心却无力,面对重病的娘唯当儿女的心疼不已。从那婉转深情的字里行间,我看到了以往在亲情散文中不多见的三个字:心疼娘。

  娘得的是脑梗,病有时轻有时重,因而他的文章中,不断交替着写第一次得病的娘,第二次得病的娘。娘在每一次病后的表现都不同,从语言到饮食,从眼神到意识,冯连伟都写得细致入微,精确传神。如果没有这样细致的观察,他就写不出如此细腻的作品,如果没有疼娘的心,亦不可能这么细致入微。娘在病中,照顾娘是子女的责任,细致入微地观察娘,深深地望着娘,却不是每个做儿女的都能做到的,可他做到了,因为他心疼娘。

  心疼娘,使他在四壁苍白的医院,在病重的娘亲身边,脑海里苦苦搜寻可以给娘增加营养的“美食”配方、“美食”做法;心疼娘,使他不敢兀自离开,每每悄然观察娘的眼神,就连自己得病打点滴都不敢让娘离开他的视线;心疼娘,使他抚摸着娘那瘦如枯柴的手臂,泪雨纷飞,他回忆着娘讲述着娘也期盼着娘再次站起,穿上他为娘买的过生日穿的大红皮鞋,在屋子里走一圈,以便走出儿子的牵挂,走出儿子的愧疚。

  年轻时的娘啊,曾经是一位爱美的娘,干脆利索的娘,挥起笤帚疙瘩教训不羁儿女的娘,如今为什么要任命运安排,任病魔摆布?

  他喊娘,与娘有关的回忆更多,他心疼娘,盼娘病愈的心情更切。

  或许感恩的心每个人都有,只是缺乏表达的勇气,于是把对父母的那份感激和那句“我爱您”深藏于心里。而冯连伟,他不仅把“我爱您”挂在嘴边,还要写在纸上,在娘的病床前轻轻呼唤以便让娘知道。那句“我爱您”可以用另一种方式,但是那份疼娘爱娘的心却始终只有一个方式。

  读冯连伟的散文,你会发现作者有意无意在文中带出几句方言。方言就如同一种声音,能在你的文章中产生难以掩盖的特质,语言的特质和声音的特质,有着生活中耳濡目染的特定的语义,不仅不影响阅读,不影响作品诗样的美感和富有的节奏,还让人感觉特别地亲和,让读者在具有乡土气息的方言里迅速与作品产生共鸣。我不认识冯连伟,却仿佛能够听到他的声音,和我讲述着他的母亲,那语气里有开心、有难过、有浪漫也有内疚,甚至因此而语速急切。

  “娘”是在我国一种亲属关系的称谓,在乡村,这是子女对双亲当中女性一方的普遍的称呼。冯连伟的一声“娘”唤出来,却让读者的心如此沉重。从“娘”这个字入手,一遍遍呼唤,让人仿佛听见作者那深沉的低语,和回忆中的亲情低语,和生命中的童年、少年低语,和今天的自己低语,和白发苍苍的娘亲低语。

  母亲的身体孕育了我们,在母亲孕育的过程中有痛苦也有欢乐,当我们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之后,方能体验到这份痛苦与欢乐,方能更加理解作为母亲生育儿女的意义。母亲健在,母亲的身体就是我们温暖的巢,巢倾覆,卵焉能完好?纵然看似完好,然而,既然是已经失去母亲的人,哪里还有什么完整的心巢?

  这让我想起彭学明先生笔下的《娘》,他们不是在写文学作品,而是在读者面前还原一个真实的故事,真实的生活场景,一位真实的、为了养育儿女而义无反顾的娘,他们不但用看去朴实无华,却特征显露、尽传神态的手法去赞美着娘、讴歌着“娘”,还以笔作刀,深入骨髓地剖析自己,因为不能深入娘的内心而误解娘,不能为娘付出应有的孝心而锥心泣血的忏悔,让久已麻木的心再次疼痛,从而写出了一曲震撼人心的大爱亲情,写出了感悟亲情的恢宏篇章。

  冯连伟是临沂人,在他的散文语言中,没有任何华丽的字眼,唯美的背景,没有花费很大篇幅的笔墨去进行空洞的描述,而是极尽朴素地运用当地的方言,用大量可感可叹的生活细节,品味人生,歌咏生命,将一位和蔼可亲的娘和与娘有关的故事捧至读者面前,天地无言而心声萦怀。正是因了这些被我们称作“蒙普”的沂蒙山区的方言,因了这些在耳边经常荡着的乡音,才让人感觉到作者的文笔的亲切,才有了《似水流年》这本散文集的大气厚重。

  曾经有人说过,一本文集中,出现同样题材的两篇或三篇亲情文字,一定会落入俗套。然而,冯连伟的每篇文字写的都是“娘”,读起来却仍然觉得很有新意,他写的“娘”太真实了,他没有强硬地去写与娘有关的整个故事,而是将与娘与这个家庭成员有关的细节抽丝剥茧般从一篇篇文章中牵出,却又锋芒不露。

  读冯连伟的《似水流年》,不由也让人想起自己的母亲。我在一本日记里写下:自从你出生后,娘的眼睛里就印着了你,无论你到天涯海角,都不能离开娘的眼神,哪怕你就像一只风筝,飞得高高的远远的,那条丝线也拴在娘的手上。娘的手放一放,娘的手松一松,都在娘的惦念之中。即便是那条线断了,也逃不出娘的视线,娘心如丝,已经将你紧紧地缠绕在了心里。

  沧桑许多年,你远远回首,发现母亲还是那么俊美……这,也许是作者写出这些文字并把它们结集成书的美丽的初心,让读过它的人都知道,娘的模样,是人生最难忘却的容颜。







2#
发表于 2016-8-3 10:57 | 只看该作者
来了?哈哈。
3#
发表于 2016-8-3 10:58 | 只看该作者
欢迎下,下午瞧。
4#
发表于 2016-8-3 11:16 | 只看该作者
娘的容颜,是人生最难忘却的模样。久不见,先问好朋友,再慢慢细品。
5#
 楼主| 发表于 2016-8-3 12:47 | 只看该作者

来了,木门好!闲着也是闲着,发上一贴!
6#
 楼主| 发表于 2016-8-3 12:47 | 只看该作者
木门长子 发表于 2016-8-3 10:58
欢迎下,下午瞧。

好的好的
7#
 楼主| 发表于 2016-8-3 12:48 | 只看该作者
漠北雪莲 发表于 2016-8-3 11:16
娘的容颜,是人生最难忘却的模样。久不见,先问好朋友,再慢慢细品。

莲姐姐好!
8#
发表于 2016-8-3 16:48 | 只看该作者
细实的笔调,深入文理的探讨,对文本及作者真切的感怀。评读从作者的思路出发,引证出自己的思想,且在思想的表达之中呈现出气韵和基调,质朴之中见性情。好。
9#
发表于 2016-8-4 05:55 | 只看该作者
原作就是真挚之文,赏析的文字就更见真情。
赏析的文字也应该如此,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久不见,问好。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8-4 07:39 | 只看该作者
何足道哉 发表于 2016-8-4 05:55
原作就是真挚之文,赏析的文字就更见真情。
赏析的文字也应该如此,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久不见,问 ...

久不见,你到这里来当版主了,问候!中财人气还是那么好,祝福!
11#
发表于 2016-8-5 18:43 | 只看该作者
从对冯连伟《似水流年》给人的总体印像入笔,再详细阐述每篇文章的内容及特点,脉络清晰,四平八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5-2 05:17 , Processed in 0.151096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