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904|回复: 3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高粱,一枚嵌入北方大地的芯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8-14 16: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李立红 于 2016-8-14 16:25 编辑


高粱,一枚嵌入北方大地的芯片



      中午,学校食堂总有一道不变的主食——高粱米粥,每次,我都盛一点,同龄的同事笑:吃了这么多年高粱米饭,难道还没吃够?

     是啊,从小就上顿下顿吃高粱米饭,却从不曾吃够。我对高粱米饭情深意重。

     记忆中,小时候,一日三餐都是高粱米饭,偶尔吃一次面条馒头,那心情不亚于过节。高粱米也分几个层次,好吃的是白高粱米,煮出的饭软软的、香喷喷,吃起来有嚼头。红高粱米口感就差远了,无论怎么煮,都有点扎、硬,难以下咽。


     与高粱米饭最搭的是荤油。那年代,油水少,能吃一顿荤油拌饭就算打牙祭了。吃法很简单,高粱米干饭加小半勺荤油,再加点大葱和农家酱搅拌,米香、油香、葱香混在一起,就像许仙邂逅白娘子,一见钟情,水乳交融。


     直到现在,我70岁的老母亲还喜欢吃这口,任我们怎么陈述动物油的害处,终究无济于事,这就是胃的记忆,一如初恋。

      实际上,这样的时候少之又少,高粱米饭更多的搭配是清水炖白菜,几乎没有多少油花。年幼的弟弟一到吃饭的时候就犯愁:还吃这个啊?爸妈为了哄他多吃点饭,真是用尽心机,一会儿讲个笑话,一会儿变个戏法,最后,弟弟常常是满脸委屈地说:好吧,再盛一个饭粒。就这样,一个饭粒,一个饭粒,也吃成了一个大小伙子。

     在那个以高粱米为主的岁月里,生活咀嚼着苦涩,偶尔也有例外。一同学家境尚好,父母疼爱,从没有吃过高粱米饭。那时,上学都带饭盒,学校统一蒸饭,一次,她妈妈包了饺子给她做午饭,不知是哪个男生看到香喷喷的饺子,忍不住馋虫,偷走了她的饭盒,害得她中午没吃上饭,直到现在,一有同学聚会,大家还在追究:到底是谁偷走了饺子?公案一桩,无解。

     高粱米饭细密地收束了生活的喜怒哀愁,它像饱经风霜的老人,从不诉苦。那一穗一穗的籽粒喂饱了一代人的同时,也丈量着岁月的脚步,丈量着父母无私的爱意。


       姥姥家与我家距离5里路,能去那里是我的一个念想。可能小孩子都喜欢离开家长的束缚,自由自在吧!


      夏天,到姥姥家的一大乐趣就是和一帮孩子打乌米。乌米就是高粱黑穗病,不能结粮食的真菌,但可以当零食吃。往往是我一到那里,孩子们就聚齐了,不约而同奔高粱地而去。打乌米是一个缘由,主要是享受一起玩耍的快乐。乌米是可以看出来的,大多是穗包不均匀,下边大,上边小。也可以通过捏识别,比较硬的是乌米,软的就是正常高粱了。

      但一开始是掌握不好火候的,看不出来、捏不准的,那就要拨开看看,有的是乌米,自然高兴,打下来,如若不是,那就苦了这根高粱了,打出的籽粒肯定不饱满,甚至就废了。幸亏那时是生产队,吃大锅饭,没人管我们,不然,谁能让一帮孩子到高粱地乱剥影响收成呢!

      打回的乌米可以生吃,也可以让大人炖茄子或者炒韭菜,鲜美无比。

      孩子是属于大自然的,大自然的一切都可以是他们的玩具,贫穷和艰难决不能阻止孩子追求快乐的脚步。
     乌米本来是生病的高粱米,可无形中却造就了另一种美食,生物巧妙与缜密的心思,岂是我们凡夫俗子能领略得了的!

     农村还有一种孩子的美食和高粱有关,那就是甜杆。

     甜杆是高粱的一种,种它不是为了打粮食,而是嚼甜杆,它相当于南方的甘蔗。一般都是在不占多少土地的园子周围种,不会用大面积的好地种它,也不会特意照料,就像乡村的孩子,靠天养活着,不怎么用心照料,也都长大了。这就决定了甜杆的地位只能是边缘化的,是排在蔬菜之外的点缀之物。

     就是这样的点缀之物,对于孩子来说,都是举足轻重的,是我们艰苦生活中一抹难得的亮色。

     收获甜杆时,大人把它从根部割下来,再按照纹路砍成一段段。嚼甜杆是需要氛围的,最好是几个孩子围坐在一起吃,像牛羊围着一堆嫩草一样,大嚼特嚼,边吃边吐,在吞吞吐吐中,才能品出甘甜来。

     吃甜杆受伤是难免的,嘴被甜杆秸划伤时有发生,但从来没有谁因此而放弃这个吃食,那中依恋关系如同小食品之于现在的孩子,如同手机之于地球人。

     不论什么时候,人都需要一些不离不弃的东西,它们是玩伴,也是记录,是纠结,也是回味,什么时候想起,都会有丝丝暖意袭上心头。


      那个年代,二叔家有限的土地总是种满高粱。

      没问过他为什么这样,只知道这些高粱中,有一些化作了我家餐桌上的米饭。

      和我家来往的亲戚不多,一是亲戚本来就少,二是他们大多在农村,我家在城市。其实,二叔也不是亲二叔,是三爷家的儿子。在我印象中,每年二叔都要来我家几次,是走得最勤的亲属。从老家到我家,汽车要半天,但他从来都是不辞辛苦,早起晚归的。

      我知道,二叔家现在住的房子就是我小时候住的,确切地说,我家搬进城市后,他从我父母那里买的房子。我印象中,那房子在当地是很好的,水泥盖制,父母倾尽所有积蓄才有了它。听父母说,我家房子是以当时市面价最低的价格卖给二叔的,还是分期付款,那是上世纪70年代,还没有这个词。每年二叔来是为了还钱。

     后来钱还完了,二叔依旧惯性地来城里,每次来都要背一大袋高粱米,言谈话语中,总是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不能忘本。我知道,二叔感念哥嫂当年的恩惠。直到现在,那房子还在,还是那么结实耐用。

     回忆绵长而顽固,像清晰可鉴的快乐与艰难,甜蜜而忧伤;像年轻时淡淡的惆怅,似有还无。在光阴中咀嚼这些青果,苦涩中带着向往,每一笔书写,都带着韵脚,凝结着露珠,往事扑簌簌洒了一地,珍珠般明亮,生活的纹理被打磨得光可照人,散发着迷人的光芒。


     有时候,我们需要深情回眸,更需要收拾残局,铿锵前行。



      关于北方的歌,很多都唱到高粱。

     人们耳熟能详的郭颂的《新货郎》唱道:“苞米棒子金闪闪,高粱晒米红似火,大豆结夹滴嘞嘟噜密,气死风的谷穗压弯了棵……”一派丰收景象!

     抗日救亡歌曲《松花江上》的歌充满痛失家园的哀伤:“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更是鼓舞了无数中国人收复失地,保家卫国。

     高粱,这种北方大地最普通的植物,曾给予人们最丰厚的营养。

     在所有农作物中,高粱是最不择地的,就像农民一样朴实憨厚,没有说道,撒一点种子就能生长。一般肥沃的土地不种高粱,而是种比较挑剔的农作物,因为高粱不仅耐干旱,还耐水涝,特别是极耐盐碱,不知道还有什么艰险它不可以战胜,它简直就是无公害的完美化身。

     高粱永远挚爱脚下的大地,不论它是贫是富,不论它是厚是薄。在炽热的大地上,用长长的叶子紧紧相握,用伸展的根脉密密相连,用淡淡的花粉倾心以赠,用在阳光下的灌浆扬花略表爱意,高粱自带一种光泽,那是成熟的韵味,明亮而不扎眼,圆润却不圆滑,无需声张,更不用察言观色。

     曾经生活在北方的农村,见惯了各种植物,最有担当的就是高粱。正如诗人宋晓杰所说:“高粱,你多像讷于言的憨厚兄长,习惯于静静地生长、默默地给出:籽粒为食,糠麸饲养,根入药,茎榨糖。”

     它像草一样默默无闻,不计较人们的记住或忘记,和那些难忘的岁月同甘共苦,休戚与共,当功成身退后,它又隐匿于万物之中,无声无息,很多人都忘记了它曾经那样高调地存在过,曾解决了无数人的生存问题。对于人类而言,它永远是施恩者,却不愿意承受哪怕一点点的赞美,就那样缄默着,无声无息,即使现在很少人再想起它,很少农民再播种它,也从没见过它抱怨,没见过它自暴自弃,依旧在播种的地方生长,在有限的季节里芬芳。

       这样的植物值得我们用心歌唱。




     高粱是我国种植的最古老的禾谷类作物之一,关于它的起源,最流行的说法是原产于非洲,后传至我国。现有考古发掘的实物证据最早是在西周,公元3世纪初(东汉末年)的《博物志》纪录高粱古名为蜀黍。高粱广泛普及和使用是明朝以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蜀黍北地种之,以备粮缺,余及牛马,盖栽培已有四千九百年”。

     这样说,高粱在我国的栽培最少也有5000年历史了。

     如此源远流长的农作物,我们应该像祖宗一样把它供养起来。实际上,高粱就像是一个文物,依旧活着的文物,仍然在老百姓餐桌上出现的健康品,它不是保留起来的物品,更不是保存在博物馆的展品,它用自身传播着一种文化,一种信仰的文化。它陈列在广阔的北方大地上,用它火炬一样的穗点燃绵延不绝的光芒,它与现代没有丝毫违和感。

      万物有灵且美,高粱更不例外,它有自己独特的气场,有不同于其他植物的隐语,体认高粱的素朴与纯洁,破译高粱的隐忍和内敛,对于我们是营养,更是财富。

      高粱的种植越来越少,离我们渐行渐远了,它不再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而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但我从来都不否认,即便没有黄袍加身,万众瞩目,它也从未在我们的视线走远。


      阳光下,那闪着铁质光泽的植物,花开得依然理直气壮,大气磅礴,像北方的汉子,骨子里透着凛然、大气与承担。

      更多地走进它的世界,我们会截获一把生命昂扬茂盛的钥匙,打开那道房门,我们会看到,岁月被压缩,苦难被遗忘,却依然可见粗布衣衫、粗瓷大碗,依然可见涩涩的红与白,这是与灵魂素颜以对的行装。


      高粱,这枚嵌入北方大地的芯片,如实地保存了这些年的风风雨雨,厚重地承接了过去与未来,让我们从庸常中抽离出来,俯瞰一下快要消失殆尽的宝藏,“用高粱的质地充实我枯竭而空虚的思想。”




[copyright]

[/copyright]
2#
发表于 2016-8-14 17:07 | 只看该作者
做李老师沙发,欣赏
3#
 楼主| 发表于 2016-8-14 17:12 | 只看该作者
张小刚 发表于 2016-8-14 17:07
做李老师沙发,欣赏

文章有点长,辛苦
4#
发表于 2016-8-14 17:45 | 只看该作者
   先匆匆忙忙浏览拜读一下,明天再抽时间细细品味,……问好立红文友!
5#
发表于 2016-8-14 17:46 | 只看该作者
李立红 发表于 2016-8-14 17:12
文章有点长,辛苦

有文采,才能写的长。
6#
发表于 2016-8-14 18:11 | 只看该作者
高粱,也是我陇右六七十年代乡村主要的口粮,红高粱多,白高粱很稀少。和玉米均是那个时代养活一家人的主粮啊!
此文作者很用心安排部署,分五个小节一一展开,紧扣主题,融入真情,暗含时代特色。1、从学校食堂的高粱粥引出自己一家人对高粱的情结;2、到姥姥家高粱地寻觅一种高粱黑穗病来解馋(我陇右叫灰穗),一种很好吃的东西;3、二叔家与高粱的浓情;4、再次延伸到当地对高粱的歌唱赞美——《高粱歌》;最后寻根追索高粱的渊源。只是主题得到很好的外延扩展,本就让此文在宽度上有了很大的拓展。
一篇很耐读的抒情之文,赞赏!
7#
发表于 2016-8-14 18:12 | 只看该作者
我们那个走过贫穷时代的人才会懂得生活的美好,高粱情,温暖入心!问好老师!
8#
发表于 2016-8-14 18:26 | 只看该作者
高粱,在江淮之间俗称芦粟;在困难时期,温暖了人心,给人希望;如今,把现实和曾经联系在一起,令人感慨万千。
9#
发表于 2016-8-14 18:58 | 只看该作者
立红这文写得好厚重,回忆往事,很巧妙书写高粱的起源,最后升华“用高粱的质地充实我枯竭而空虚的思想。”学习了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8-14 21:46 | 只看该作者
于文华 发表于 2016-8-14 17:45
先匆匆忙忙浏览拜读一下,明天再抽时间细细品味,……问好立红文友!

问好,文华!不急,慢慢来,多提意见
11#
 楼主| 发表于 2016-8-14 21:48 | 只看该作者
日尧月 发表于 2016-8-14 18:11
高粱,也是我陇右六七十年代乡村主要的口粮,红高粱多,白高粱很稀少。和玉米均是那个时代养活一家人的主粮 ...

谢谢月月同学!啥也不说了,懂得最珍贵
12#
 楼主| 发表于 2016-8-14 21:49 | 只看该作者
春暖花开121212 发表于 2016-8-14 18:12
我们那个走过贫穷时代的人才会懂得生活的美好,高粱情,温暖入心!问好老师!

是的,只有经历了,才有切身体验
13#
 楼主| 发表于 2016-8-14 21:50 | 只看该作者
一介草民 发表于 2016-8-14 18:26
高粱,在江淮之间俗称芦粟;在困难时期,温暖了人心,给人希望;如今,把现实和曾经联系在一起,令人感慨万 ...

原来在江淮也有种植啊,一直以为只在北方种植呢
14#
 楼主| 发表于 2016-8-14 21:51 | 只看该作者
紫影诗语 发表于 2016-8-14 18:58
立红这文写得好厚重,回忆往事,很巧妙书写高粱的起源,最后升华“用高粱的质地充实我枯竭而空虚的思想。” ...

诗雨过奖,对高粱有深刻的感悟,那是那个年代的救命粮食啊
15#
发表于 2016-8-14 22:10 | 只看该作者
日尧月 发表于 2016-8-14 18:11
高粱,也是我陇右六七十年代乡村主要的口粮,红高粱多,白高粱很稀少。和玉米均是那个时代养活一家人的主粮 ...

看了立红的文字,再看看这样细致准确的梳理,又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体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4042767|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4-9 05:01 , Processed in 0.086104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