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26|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闲谈我国的竞技体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8-29 10: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闲谈我国的竞技体育
奥运会是竞技体育的最高舞台,也是各国体育实力的真实体现,更是运动员实现梦想的地方,而金牌、奖牌的多少则是衡量各国体育实力的标尺,也是运动员人生价值的体现。可以说运动员参加奥运会都是奔金牌而去的,谁夺得金牌,谁就是胜利者,谁就是英雄。没有一个运动员会藐视金牌,除非他心理、神志不正常,因为奥运会的口号就是“更高、更快、更强”。

当然,唯金牌论也是不对的,因为还有一句运动员都熟悉的话,叫:“重在参与。”奥运会还是各国运动员的大家庭,是大家共同参与的竞技大舞台,同时还是大家增进友谊和了解的好去处。各个小项的金牌只有一枚,剩下的就是银牌、铜牌,以及5到8名的名次,如果只盯着金牌,对其他的都视而不见,那金牌获得者也就成了“孤独者”,成了其他运动员敬而远之的人物,那么“重在参与”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而且过于注重金牌,把夺取金牌视为参加奥运会的唯一目的,还会滋生出一些消极的东西,如服用禁药,干扰别人比赛等。

中国自悉尼奥运会以来,一直就是奥运会上的前三强,表明中国已经进入体育大国的行列。过去的东亚病夫成了体育大国,这自然是令人鼓舞的事情,也足以让国人骄傲和自豪。然而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围绕金牌的问题,舆论界议论纷纷,什么奇谈怪论都有:有的说“金牌无所谓”,有的说“金牌高于一切”,还有的说“都是举国体制惹的祸”,更有的人为那些让人们大失所望的运动员大唱赞歌,真让人莫衷一是。

其实,关于“金牌高于一切”的说法早就没有多少市场,因为从体育界的最高领导,到历届奥运代表团,都没有“金牌高于一切”的意思,主要强调“赛出风格”“赛出水平”“为国争光”“重在参与”。虽然对获得金牌的运动员给予了较高的奖励,但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奖金比起别的国家来并不算高,只是地方政府、某些企业、或个人给予了重奖。有时对那些没有取得金牌,但在某些项目上取得突破的运动员倒是给予了特别的嘉奖和宣传,如邹市民在雅典奥运会上取得拳击银牌,体育界就给予了特别的重视与宣传,邹市民也由此声名大振,并成为体育界的名片。这届奥运会我国在田径的男子4×100、男子跳远、男子三级跳远等项目上虽未获得金牌、银牌,但却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获得铜牌与第四名,因而也得到奥运代表团的高度肯定。

令人不解的是,这届奥运会国内的媒体与社会舆论有些说法与做法却有点让人大迭眼镜。如对著名游泳运动员宁泽涛的一无所获,对获得一块铜牌的傅园慧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并不吝美词好语予以赞颂。特别是对傅园慧,那种吹捧与歌赞简直到了肉麻的地步。其实,国人对于宁泽涛本寄于厚望,然而他在奥运会开幕之前就爆出不少新闻,弄得国人忐忑不安,担心他去不了奥运会,结果呢,他虽去了里约,却在各项比赛中颗粒无收;又如傅园会,在游泳界本就名声不响,在里约也不过得了一枚铜牌,可就因她讲了一句“洪荒之力”,又善于在镜头面前搔首弄姿,于是就被媒体和一些网民弄成了第一号大名星,好象她才是中国奥运代表团的标志性人物,才是真正的奥运英雄。如此一来,孙杨、徐嘉余等取得了佳绩的游泳运动员倒在这两人面前黯然失色。这种现象放在伦敦奥运会之前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于是许多人都在问,“中国人怎么了?”“中国的媒体怎么了?”“中国的网民怎么了?”说实话,私下也认为这似乎有点心理变态的嫌疑。

对于宁泽涛,人们当然也应有包容的心态,因为在奥运赛场上象美国游泳运动员菲利普斯那样的常胜将军实在是少之又少,何况宁泽涛不过是在喀山游泳世锦賽上灵光一现,取得了亚洲人、中国人在短距离游泳项目上的突破,其后并无突出的表现,所以人们本不应该对他寄于太大的希望,因而他在里约奥运会上颗粒无收本也不值得大惊小怪,人们也用不着非议他、责难他。然而奇怪的是,有人竟把他当成了英雄,大肆吹捧,其风头竟然盖住了夺得一金一银的孙杨,这就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了。

至于傅园慧,不过取得了一枚铜牌,却因她用了一句“洪荒之力”,又因她善于搧情,善于制造噱头,搏人眼球,而媒体则跟着起哄、炒作,于是她一时之间成了超级英雄,迅速窜红网络,被称之为“洪荒之女”,回京时竟受到空前热烈的迎接。其实,傅园慧只怕连“洪荒”是什么意思都搞不清,只是碰巧用了一下“洪荒之力”这个短语而已;至于她的笑,虽也有动人之处,但里约奥运会上比她笑得更为灿烂、更为舒心的中国运动员有的是。她得了一块铜牌就用了“洪荒之力”,那哪些得了金牌的运动员又该用了什么之力呢?象举重运动员龙清泉平日训练都未举过一百七十公斤,而在本届奥运会上他却突破极限,令人惊讶地地举起了这个重量,并打破了世界纪录。这才是真正的“洪荒之力”呢!可舆论界却噤若寒蝉,无人吭气,这岂非咄咄怪事!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怪现象呢?实际上背后潜藏着更为深层的东西,那就是反对我国体育界现行的举国体制,即反对举全国之力来办体育,主张竞技体育的职业化,主张以职业俱乐部、职业协会为主体,让运动员以个人为主体,由职业体育部门来承担训练、培养职业运动员的任务,象李娜后期那样“放单飞”,反对由国家队大包大揽,由国家队来训练、培养体育尖子,由国家队来输送参加国际竞技体育的运动员。实际上,说到底这种主张就如经济学界主张全面私有化一样,取消国家队,由私人来办体育。有的经济学家不是叫嚣“不全面实现私有化,死不瞑目”吗?其目的自然就是要取消国有化,把现有的国有企业全部私有化,让中国的经济比资本主义还资本主义。反对举国体制办体育的人,表面上也许有许多冠冕堂皇的理由,什么减轻国家负担呀,少用纳税人的钱呀,让运动员自由发展呀,实际上骨子里就是体育也要私有化,要取消现行体制对体育的领导与影响。

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国民还不够富裕,余钱剩米有限的情况下,让国民自己来办体育,这种主张一点也不现实,到头来只能毁掉中国的竞技体育,不说在奥运赛场拿不到多少金牌,只怕还要被西方人嘲笑为“东亚病夫”。试问,现在有几个运动员自己请得起教练、医师、营养师、经纪人,能用自己的钱养得起一个团队?过往的几十年,不是也有一些运动员脱离现有体制,走出国门,寻求自我发展的新天地嘛,结果呢,绝大多数的成绩还不如在国家队呢,更惨的还落得个自生自灭呢。乒乓球还偶有成功的例子,如陈静、何智丽、李佳微等几个,但更多的是失败。从国家队走出去的羽毛球、跳水方面的运动员还少吗,但又有几个成功了呢,最多是在矮子里面选高子,在低水平国家出头露脸了一番。也许有人会用李娜的例子来证明竞技体育个人化的成功,然而这种说法似是而非。因为李娜并非从一开始就是放单飞,她与其丈夫都是在国家网球中心呆了多年,经过多年的训练与比赛已经有了相当的底蕴,之后因为与网球中心搞不来,才另起炉灶,成了网球个体户。何况象李娜那样的网球人才国内可谓罕见,也许多少年才能出一个。因此,如果不是有多年国家队的基础,又是国内网球界的奇才,李娜要成为国际网坛的顶尖高手,并取得两个大满贯的冠军,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用特例来说明规律,这在逻辑上也是说不通的。

其实,人们只要平心静气地想一想,如果我们在竞技体育上不采取举国体制,我国能从悉尼奥运会开始成为世界体育的三强之一吗?也许也会象印度一样,三十六年才取得一块金牌呢。如果那样,国人还不把国家体育总局的牌子给砸了,只怕体育总局的领导连门也不敢出呢。别以为国人对金牌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实际上在国人的心里金牌是越多越好,而少了是绝对不行的。人们应该记得,洛杉矶奥运会时,中国是第一次派团参加,就拿到了十五块金牌,那时国人有多高兴啊。而到了下一届汉城奥运会时,中国代表团所取得的金牌来了个大倒退,只有可怜的五块。这一下国内舆论炸锅了,国人也气愤异常,人们接受不了这个现实,于是将一腔怒火发在了国家体委身上,指斥他们领导无方,这样体委主任李梦华也就成了替罪羊,刚回到国内,就被解除了职务。所以,你说中国人不重金牌,那是假话。

其实,不唯中国人重金牌,外国同样如此。英国因为悉尼与雅典两届奥运会金牌数都是位列第十,国民觉得这与英国的大国地位不相称,于是一改以往的体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来办竞技体育,结果便是此后的三届奥运会金牌、奖牌都突飞猛进,北京奥运会金牌19枚,奖牌总数达到47枚,位列第四名;伦敦奥运会时更达到29枚,奖牌总数达到65枚,位列第三名;本次奥运会金牌、奖牌虽有所减少,但名次却跃升至第二位,竟然超越了中国。可以说,这三届奥运会,英国的名次都是一届一个台阶,由体育大国变成了体育强国。

又如日本,原来乒乓球、羽毛球都很强,冠军、金牌唾手可得,等到中国在这两个项目上崛起,而日本在竞技体育上又还是俱乐部制,于是其水平严重下滑,进入本世纪后,日本对于这两个项目以及体操改变体制,举全国力量加强这几个项目,资金、人员、设施等方面都加大投入,结果可谓立竿见影:体操方面出了个全能王,收获的金牌、奖牌越来越多;乒乓球、羽毛球方面也让人刮目相看,本届奥运会羽毛球拿了一块金牌,乒乓球则拿到了男团银牌,还出了个人气王福园爱。

另外,牙买加的短跑,肯尼亚与坦桑尼亚的长跑,出了那么多的名将,几乎垄断了锦标赛、奥运会的冠军、金牌。这都是举国体制办竞技体育的结果,如果也是私人办体育、社会办体育,可以肯定,这样的小国决不会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

还有做得更加极端的,如非洲的津巴布韦,因为本国代表团在奥运会上未获得任何奖牌,仅有一个项目获得第八名,总统于是大怒,竟下令将奥运代表团的所有成员都加以逮捕,认为他们亵渎了整个国家,浪费了国家的钱财。

有人说什么举国体制是体制僵化,不利于培养人才。这种说法似是而非,容易搅乱视听。实际上这种体制有利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也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再强的俱乐部也强不过国家队,这里有最好的团队,如设施、管理、教练等,可以使运动员更快、更好地成才。

有的说举国体制是乱费纳税人的钱。这种说法如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也许有一定道理,因为那时是国家办体育,全是国家财政掏钱,国家队几乎只有支出,没有收入。原因是那时还没有职业联赛,体育还不是产业,没有商业运作。九十年代之后,许多球类项目都逐步走向职业化道路,成立了专业协会,建立了俱乐部,职业联赛开展得如火如荼,商业动作也搞得有声有色,运动员的商业价值也得到充分开发,一些球类项目不仅不要国家掏钱,反而能向国家纳税,向协会或管理部门上缴利润。因此竞技体育完全可以做到以项目养项目,以联赛养联赛,以体育养体育。所谓浪费纳税人的钱,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

还有的说举国体制扼杀人性,阻碍运动员的个性发展。这种说法似乎特别关注人性,强调运动员的个性发展。表面看来好象人性化十足,实则并不严谨。任何项目的运动员的成长与进步都离不开一定的环境与气氛,也离不开外部条件,那种关起门来搞训练,在个人的空间里求发展的方式,自由自然是很自由,但离开了应有的环境与气氛,只怕很难有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前面提到我国也有不少寻求放单飞,要求自主发展的运动员,然而成功的却没有几个,最后的结果是自生自灭,或者是在低水平的国度里混日子。何况如果完全由俱乐部或协会来办竞技体育,还可能产生其他问题,如教练性侵女运动员,殴打运动员,集体服用兴奋剂,奖金分配不公等问题。这样的情况在我国的体育界,在国外的体育界可谓屡见不鲜。

另外,如果取消举国体制,完全由社会或个体来办竞技体育,势必会造成某些项目的被冷落,甚至消亡,如举重、竞走、山地自行车等项目。这些项目因为观赏性差,又缺少商业开发价值,又有谁愿意掏钱去开展它,或重点培养某些运动员呢?人们只要看看这些年来有几个举重、竞走、山地自行车运动员上广告,或被媒体大力宣传,就知道这些项目在广告商眼里,在企业家眼里都是冷门,没有多少开发价值。然而它们却是我国的优势项目,尤其是举重与竞走,是我国奥运项目拿金牌保险系数最高,也是最稳定的项目之二。就如这届奥运会,单是这两个项目就拿了七块金牌,两块银牌,一枚铜牌。金牌数占总金牌数的四分之一强,奖牌数占总数的七分之一。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在这两个项目上不是由国家集中力量来办,而是由社会来办,将会是一种什么结果?

因此,我们看中国的竞技体育,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既不能不重金牌,也不能把金牌不当回事;既不能由国家队管死,又不能否定举国体制的作用,如果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那只能误人、误国,危害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

                     闲谈我国的竞技体育
奥运会是竞技体育的最高舞台,也是各国体育实力的真实体现,更是运动员实现梦想的地方,而金牌、奖牌的多少则是衡量各国体育实力的标尺,也是运动员人生价值的体现。可以说运动员参加奥运会都是奔金牌而去的,谁夺得金牌,谁就是胜利者,谁就是英雄。没有一个运动员会藐视金牌,除非他心理、神志不正常,因为奥运会的口号就是“更高、更快、更强”。
当然,唯金牌论也是不对的,因为还有一句运动员都熟悉的话,叫:“重在参与。”奥运会还是各国运动员的大家庭,是大家共同参与的竞技大舞台,同时还是大家增进友谊和了解的好去处。各个小项的金牌只有一枚,剩下的就是银牌、铜牌,以及5到8名的名次,如果只盯着金牌,对其他的都视而不见,那金牌获得者也就成了“孤独者”,成了其他运动员敬而远之的人物,那么“重在参与”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而且过于注重金牌,把夺取金牌视为参加奥运会的唯一目的,还会滋生出一些消极的东西,如服用禁药,干扰别人比赛等。
中国自悉尼奥运会以来,一直就是奥运会上的前三强,表明中国已经进入体育大国的行列。过去的东亚病夫成了体育大国,这自然是令人鼓舞的事情,也足以让国人骄傲和自豪。然而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围绕金牌的问题,舆论界议论纷纷,什么奇谈怪论都有:有的说“金牌无所谓”,有的说“金牌高于一切”,还有的说“都是举国体制惹的祸”,更有的人为那些让人们大失所望的运动员大唱赞歌,真让人莫衷一是。
其实,关于“金牌高于一切”的说法早就没有多少市场,因为从体育界的最高领导,到历届奥运代表团,都没有“金牌高于一切”的意思,主要强调“赛出风格”“赛出水平”“为国争光”“重在参与”。虽然对获得金牌的运动员给予了较高的奖励,但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奖金比起别的国家来并不算高,只是地方政府、某些企业、或个人给予了重奖。有时对那些没有取得金牌,但在某些项目上取得突破的运动员倒是给予了特别的嘉奖和宣传,如邹市民在雅典奥运会上取得拳击银牌,体育界就给予了特别的重视与宣传,邹市民也由此声名大振,并成为体育界的名片。这届奥运会我国在田径的男子4×100、男子跳远、男子三级跳远等项目上虽未获得金牌、银牌,但却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获得铜牌与第四名,因而也得到奥运代表团的高度肯定。
令人不解的是,这届奥运会国内的媒体与社会舆论有些说法与做法却有点让人大迭眼镜。如对著名游泳运动员宁泽涛的一无所获,对获得一块铜牌的傅园慧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并不吝美词好语予以赞颂。特别是对傅园慧,那种吹捧与歌赞简直到了肉麻的地步。其实,国人对于宁泽涛本寄于厚望,然而他在奥运会开幕之前就爆出不少新闻,弄得国人忐忑不安,担心他去不了奥运会,结果呢,他虽去了里约,却在各项比赛中颗粒无收;又如傅园会,在游泳界本就名声不响,在里约也不过得了一枚铜牌,可就因她讲了一句“洪荒之力”,又善于在镜头面前搔首弄姿,于是就被媒体和一些网民弄成了第一号大名星,好象她才是中国奥运代表团的标志性人物,才是真正的奥运英雄。如此一来,孙杨、徐嘉余等取得了佳绩的游泳运动员倒在这两人面前黯然失色。这种现象放在伦敦奥运会之前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于是许多人都在问,“中国人怎么了?”“中国的媒体怎么了?”“中国的网民怎么了?”说实话,私下也认为这似乎有点心理变态的嫌疑。
对于宁泽涛,人们当然也应有包容的心态,因为在奥运赛场上象美国游泳运动员菲利普斯那样的常胜将军实在是少之又少,何况宁泽涛不过是在喀山游泳世锦賽上灵光一现,取得了亚洲人、中国人在短距离游泳项目上的突破,其后并无突出的表现,所以人们本不应该对他寄于太大的希望,因而他在里约奥运会上颗粒无收本也不值得大惊小怪,人们也用不着非议他、责难他。然而奇怪的是,有人竟把他当成了英雄,大肆吹捧,其风头竟然盖住了夺得一金一银的孙杨,这就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了。
至于傅园慧,不过取得了一枚铜牌,却因她用了一句“洪荒之力”,又因她善于搧情,善于制造噱头,搏人眼球,而媒体则跟着起哄、炒作,于是她一时之间成了超级英雄,迅速窜红网络,被称之为“洪荒之女”,回京时竟受到空前热烈的迎接。其实,傅园慧只怕连“洪荒”是什么意思都搞不清,只是碰巧用了一下“洪荒之力”这个短语而已;至于她的笑,虽也有动人之处,但里约奥运会上比她笑得更为灿烂、更为舒心的中国运动员有的是。她得了一块铜牌就用了“洪荒之力”,那哪些得了金牌的运动员又该用了什么之力呢?象举重运动员龙清泉平日训练都未举过一百七十公斤,而在本届奥运会上他却突破极限,令人惊讶地地举起了这个重量,并打破了世界纪录。这才是真正的“洪荒之力”呢!可舆论界却噤若寒蝉,无人吭气,这岂非咄咄怪事!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怪现象呢?实际上背后潜藏着更为深层的东西,那就是反对我国体育界现行的举国体制,即反对举全国之力来办体育,主张竞技体育的职业化,主张以职业俱乐部、职业协会为主体,让运动员以个人为主体,由职业体育部门来承担训练、培养职业运动员的任务,象李娜后期那样“放单飞”,反对由国家队大包大揽,由国家队来训练、培养体育尖子,由国家队来输送参加国际竞技体育的运动员。实际上,说到底这种主张就如经济学界主张全面私有化一样,取消国家队,由私人来办体育。有的经济学家不是叫嚣“不全面实现私有化,死不瞑目”吗?其目的自然就是要取消国有化,把现有的国有企业全部私有化,让中国的经济比资本主义还资本主义。反对举国体制办体育的人,表面上也许有许多冠冕堂皇的理由,什么减轻国家负担呀,少用纳税人的钱呀,让运动员自由发展呀,实际上骨子里就是体育也要私有化,要取消现行体制对体育的领导与影响。
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国民还不够富裕,余钱剩米有限的情况下,让国民自己来办体育,这种主张一点也不现实,到头来只能毁掉中国的竞技体育,不说在奥运赛场拿不到多少金牌,只怕还要被西方人嘲笑为“东亚病夫”。试问,现在有几个运动员自己请得起教练、医师、营养师、经纪人,能用自己的钱养得起一个团队?过往的几十年,不是也有一些运动员脱离现有体制,走出国门,寻求自我发展的新天地嘛,结果呢,绝大多数的成绩还不如在国家队呢,更惨的还落得个自生自灭呢。乒乓球还偶有成功的例子,如陈静、何智丽、李佳微等几个,但更多的是失败。从国家队走出去的羽毛球、跳水方面的运动员还少吗,但又有几个成功了呢,最多是在矮子里面选高子,在低水平国家出头露脸了一番。也许有人会用李娜的例子来证明竞技体育个人化的成功,然而这种说法似是而非。因为李娜并非从一开始就是放单飞,她与其丈夫都是在国家网球中心呆了多年,经过多年的训练与比赛已经有了相当的底蕴,之后因为与网球中心搞不来,才另起炉灶,成了网球个体户。何况象李娜那样的网球人才国内可谓罕见,也许多少年才能出一个。因此,如果不是有多年国家队的基础,又是国内网球界的奇才,李娜要成为国际网坛的顶尖高手,并取得两个大满贯的冠军,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用特例来说明规律,这在逻辑上也是说不通的。
其实,人们只要平心静气地想一想,如果我们在竞技体育上不采取举国体制,我国能从悉尼奥运会开始成为世界体育的三强之一吗?也许也会象印度一样,三十六年才取得一块金牌呢。如果那样,国人还不把国家体育总局的牌子给砸了,只怕体育总局的领导连门也不敢出呢。别以为国人对金牌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实际上在国人的心里金牌是越多越好,而少了是绝对不行的。人们应该记得,洛杉矶奥运会时,中国是第一次派团参加,就拿到了十五块金牌,那时国人有多高兴啊。而到了下一届汉城奥运会时,中国代表团所取得的金牌来了个大倒退,只有可怜的五块。这一下国内舆论炸锅了,国人也气愤异常,人们接受不了这个现实,于是将一腔怒火发在了国家体委身上,指斥他们领导无方,这样体委主任李梦华也就成了替罪羊,刚回到国内,就被解除了职务。所以,你说中国人不重金牌,那是假话。
其实,不唯中国人重金牌,外国同样如此。英国因为悉尼与雅典两届奥运会金牌数都是位列第十,国民觉得这与英国的大国地位不相称,于是一改以往的体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来办竞技体育,结果便是此后的三届奥运会金牌、奖牌都突飞猛进,北京奥运会金牌19枚,奖牌总数达到47枚,位列第四名;伦敦奥运会时更达到29枚,奖牌总数达到65枚,位列第三名;本次奥运会金牌、奖牌虽有所减少,但名次却跃升至第二位,竟然超越了中国。可以说,这三届奥运会,英国的名次都是一届一个台阶,由体育大国变成了体育强国。
又如日本,原来乒乓球、羽毛球都很强,冠军、金牌唾手可得,等到中国在这两个项目上崛起,而日本在竞技体育上又还是俱乐部制,于是其水平严重下滑,进入本世纪后,日本对于这两个项目以及体操改变体制,举全国力量加强这几个项目,资金、人员、设施等方面都加大投入,结果可谓立竿见影:体操方面出了个全能王,收获的金牌、奖牌越来越多;乒乓球、羽毛球方面也让人刮目相看,本届奥运会羽毛球拿了一块金牌,乒乓球则拿到了男团银牌,还出了个人气王福园爱。
另外,牙买加的短跑,肯尼亚与坦桑尼亚的长跑,出了那么多的名将,几乎垄断了锦标赛、奥运会的冠军、金牌。这都是举国体制办竞技体育的结果,如果也是私人办体育、社会办体育,可以肯定,这样的小国决不会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
还有做得更加极端的,如非洲的津巴布韦,因为本国代表团在奥运会上未获得任何奖牌,仅有一个项目获得第八名,总统于是大怒,竟下令将奥运代表团的所有成员都加以逮捕,认为他们亵渎了整个国家,浪费了国家的钱财。
有人说什么举国体制是体制僵化,不利于培养人才。这种说法似是而非,容易搅乱视听。实际上这种体制有利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也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再强的俱乐部也强不过国家队,这里有最好的团队,如设施、管理、教练等,可以使运动员更快、更好地成才。
有的说举国体制是乱费纳税人的钱。这种说法如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也许有一定道理,因为那时是国家办体育,全是国家财政掏钱,国家队几乎只有支出,没有收入。原因是那时还没有职业联赛,体育还不是产业,没有商业运作。九十年代之后,许多球类项目都逐步走向职业化道路,成立了专业协会,建立了俱乐部,职业联赛开展得如火如荼,商业动作也搞得有声有色,运动员的商业价值也得到充分开发,一些球类项目不仅不要国家掏钱,反而能向国家纳税,向协会或管理部门上缴利润。因此竞技体育完全可以做到以项目养项目,以联赛养联赛,以体育养体育。所谓浪费纳税人的钱,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
还有的说举国体制扼杀人性,阻碍运动员的个性发展。这种说法似乎特别关注人性,强调运动员的个性发展。表面看来好象人性化十足,实则并不严谨。任何项目的运动员的成长与进步都离不开一定的环境与气氛,也离不开外部条件,那种关起门来搞训练,在个人的空间里求发展的方式,自由自然是很自由,但离开了应有的环境与气氛,只怕很难有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前面提到我国也有不少寻求放单飞,要求自主发展的运动员,然而成功的却没有几个,最后的结果是自生自灭,或者是在低水平的国度里混日子。何况如果完全由俱乐部或协会来办竞技体育,还可能产生其他问题,如教练性侵女运动员,殴打运动员,集体服用兴奋剂,奖金分配不公等问题。这样的情况在我国的体育界,在国外的体育界可谓屡见不鲜。
另外,如果取消举国体制,完全由社会或个体来办竞技体育,势必会造成某些项目的被冷落,甚至消亡,如举重、竞走、山地自行车等项目。这些项目因为观赏性差,又缺少商业开发价值,又有谁愿意掏钱去开展它,或重点培养某些运动员呢?人们只要看看这些年来有几个举重、竞走、山地自行车运动员上广告,或被媒体大力宣传,就知道这些项目在广告商眼里,在企业家眼里都是冷门,没有多少开发价值。然而它们却是我国的优势项目,尤其是举重与竞走,是我国奥运项目拿金牌保险系数最高,也是最稳定的项目之二。就如这届奥运会,单是这两个项目就拿了七块金牌,两块银牌,一枚铜牌。金牌数占总金牌数的四分之一强,奖牌数占总数的七分之一。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在这两个项目上不是由国家集中力量来办,而是由社会来办,将会是一种什么结果?
因此,我们看中国的竞技体育,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既不能不重金牌,也不能把金牌不当回事;既不能由国家队管死,又不能否定举国体制的作用,如果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那只能误人、误国,危害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



2#
发表于 2016-8-29 11:58 | 只看该作者
文中的一些观点反映出作者的思维独特性,无论对错,都是好事,社会需要冷思考的人。
另,一个帖子贴两次,需要作者再整理一下版面。
3#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10:0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版主的提醒,有时在处理技术环节时总是出错,不好意思,请谅。
4#
发表于 2016-9-1 22:32 | 只看该作者
冷静之作,多有认同之处。
5#
 楼主| 发表于 2016-9-6 16:14 | 只看该作者
万里山水 发表于 2016-9-1 22:32
冷静之作,多有认同之处。

谢谢朋友的认可。
6#
 楼主| 发表于 2016-9-6 16:14 | 只看该作者
万里山水 发表于 2016-9-1 22:32
冷静之作,多有认同之处。

谢谢朋友的认可。
7#
发表于 2016-9-6 21:33 | 只看该作者
我个人倒认为不是举国体制不举国体制的问题,而是举国不重要民间体育,只重视竞技体育的问题。比如有人说:在美国,城市百米之内就会遇到健身房,而在中国,百米之内一定有药店。尽管说得绝对了些,但不能不说明问题。举国体制是一条死路,因为现在县级体校根本都招不上来学员,没有谁愿意把孩子送去学竞技体育——因为根本就没有出路。学习不好,宁可上技校,上职校,学个什么都吃饭,犯不上学体育,成功几率太低。
但在美英,体育是全民运动,所以总会有高手在其中,选几个很容易。这就是为什么总有人说以十三亿人却怎么就挑不出一支好的篮球队和足球队的原因。
8#
 楼主| 发表于 2016-9-8 16:37 | 只看该作者
水如空 发表于 2016-9-6 21:33
我个人倒认为不是举国体制不举国体制的问题,而是举国不重要民间体育,只重视竞技体育的问题。比如有人说: ...

群众性的体育运动与竞技体育是两回事,就如全民健康与竞技体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一样,不能拿办群众体育运动的办法来办竞技体育,否则中国的竞技体育将一事无成。
谢谢关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6 09:26 , Processed in 0.053510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