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卷二十九 河渠书 第七 夏书曰:禹抑洪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①陆行载车,水行载舟,泥行蹈毳,山行 即桥。②以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通九道,陂九泽,③度九山。④然河菑衍溢, 害中国也尤甚。唯是为务。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⑤南到华阴,⑥东下砥柱,⑦及孟津 ﹑⑧雒汭,至于大邳。⑨于是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水湍悍,⑩难以行平地,数为败, 乃畼二渠以引其河。[一一]北载之高地,过降水,⑿至于大陆,⒀播为九河,⒁同为逆 河,入于勃海⒂九川既疏,九泽既洒,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 注①索隐抑音忆。抑者,遏也。洪水滔天,故禹遏之,不令害人也。汉书沟洫志作 “堙”。堙,抑,皆塞也。 注②集解徐广曰:“桥,近遥反。一作‘琻’。琻,直辕车也,音己足反。尸子曰 ‘山行乘樏’。音力追反。又曰‘行涂以楯,行险以□,行沙以轨’。又曰‘乘风车’。 音去乔反。”索隐毳字亦作“橇”,同音昌芮反。注以□,子芮反,又子绝反,与蕝音 同。 注③正义颜师古云:“通九州之道,及障遏其泽也。” 注④正义度,田洛反。释名云“山者,产也”。治水以志九州山泽所生物产,言于 地所宜,商而度之,以制贡赋也。 注⑤正义在同州韩城县北五十里,为凿广八十步。 注⑥正义华阴县也。魏之阴晋,秦惠文王更名宁秦,汉高帝改曰华阴也。 注⑦正义厎柱山俗名三门山,在硖石县东北五十里,在河之中也。 注⑧正义在洛州河阳县南门外也。 注⑨正义孔安国云:“山再成曰邳。”按:在韂州黎阳县南七里是也。 注⑩集解韦昭曰:“湍,疾;悍,强也。” 注⑾集解汉书音义曰:“畼,分也。二渠,其一出贝丘西南二折者也,其一则漯川。” 索隐畼,汉书作“酾”,史记旧本亦作“洒”,字从水。按:韦昭云“疏决为酾”,字 音疏跬反。畼,即分其流泄其怒是也。又按:二渠,其一即漯川,其二王莽时遂空也。 注⑿正义降水源出潞州屯留县西南方山东北。 注⒀正义大陆泽在邢州及赵州界,一名广河泽,一名钜鹿泽也。 注⒁正义言过降水及大陆水之口,至冀州分为九河。 注⒂集解瓒曰:“禹贡云‘夹石碣石入于海’,然则河口之入海乃在碣石也。 武帝元光二年,河徙东郡,更注勃海。禹之时不注勃海也。” 自是之后,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①以通宋﹑郑﹑陈﹑蔡﹑曹﹑韂,与济﹑汝﹑ 淮﹑泗会。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鸿)*沟江淮之闲。于吴,则 通渠三江﹑五湖。②于齐,则通菑济之闲。于蜀,蜀守冰③凿离碓,④辟沫水之害,⑤ 穿二江成都之中。⑥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欍,百姓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 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 注①索隐楚汉中分之界,文颖云即今官渡水也。盖为二渠:一南经阳武,为官渡水; 一东经大梁城,即鸿沟,今之汴河是也。 注②集解韦昭曰:“五湖,湖名耳,实一湖,今太湖是也,在吴西南。”索隐三江, 按地理志北江从会稽毗陵县北东入海,中江从丹阳芜湖县东北至会稽阳羡县东入海,南 江从会稽吴县南东入海,故禹贡有北江﹑中江也。五湖者,郭璞江赋云具区﹑洮滆,彭 蠡﹑青草﹑洞庭是也。又云太湖周五百里,故曰五湖。 注③集解汉书曰:“冰姓李。” 注④集解晋灼曰:“古‘堆’字也。” 注⑤索隐辟音避。沫音末。按:说文云“沫水出蜀西南徼外,与青衣合,东南入江”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