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442|回复: 5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被勾起的回忆杀一一解读潭边老桑小说《亮瓦》里的小元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5-21 18: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遗忘之城 于 2020-5-22 18:37 编辑

    老桑说他两个月写了五篇小说,怕写得不好,对不起认真读小说的读者。我昨天和今天仔细阅读了他的新作《透明的瓦片》,感觉他的担心是多余的。贾冰当初上《欢乐喜剧人》,要求连续每一个星期必须拿出一个新作品,他依然没有敷衍了事,最终不负众望夺冠。他说:做喜剧,我们是认真的!同理,老桑是认真在写每一篇小说。笔者发文时,老桑已经给大家分享了他的创作谈,我也被这篇充满回忆杀的小说深深感动,这里算是画蛇添足,讲讲镶嵌在小说中的那些小元素。


   “瓦顶间嵌着一块亮瓦,玻璃做的,厚厚的,”
    亮瓦。老桑说是方言,我没有去求证。在我们老家,上世纪都是典型的砖瓦房。瓦是那种灰色的小瓦,截面是月牙形的。那个年代,要是有个三间三拖的大瓦房,就好比现在的两层小洋楼一样。屋顶清一色的灰色小瓦,一条盖瓦一条槽瓦,严丝合缝。正因为有拖间,所以前面的正房都盖得很高。于是在盖瓦时,两边厢房顶上就会盖几块亮瓦,就如同开了天窗。这个亮瓦是非常珍贵的,一般盖房也就买那几块,要是碎了就没有了。我以前帮别人“拣瓦(整理房顶漏雨的地方)”,因为技术好,小瓦运上房顶都不用梯子,抛上去。一个人坐在屋檐上接瓦,我把五六块小瓦垒在一起,双手往上面一抛,上面的人就稳稳接住了。两个人如果配合不好,瓦就会在半空中掉下来,摔的粉碎。尽管像我这般从不掉瓦的人,在运亮瓦时是绝对不能抛的,必须装在一个小竹篮里,用绳子吊上去,以防万一。可见大家对亮瓦的珍惜。亮瓦,比普通小瓦长三倍,一尺多点吧。有这样一块亮瓦代替三四块小瓦放在屋顶,整个阁楼就非常亮堂了。


    “那天我正在阁楼里看书,”
    阁楼。如今农村都盖了楼房,阁楼算是一个永久的记忆了。我前面说到正房非常高,所以每家都会有阁楼。盖房子的时候,修墙超过了房门,就会用很结实的长木头搭在两面墙中间。房子盖好了,把这些木头上铺上木板,这就是阁楼了。阁楼是没有楼梯上去的,都是爬梯子。有的阁楼是直接在厢房留个口子搭梯子上去,有的阁楼是从拖间里搭梯子上去。家境好一点的人家,阁楼上木板铺得多且结实,可以用来放很多东西。有时家里来客人了,还可以在阁楼上打铺睡觉。阁楼更是我们儿时躲猫猫的好地方,承载了许多欢乐。当然,也有不好的故事。在我们村,就有歹人白天藏到女孩子家的阁楼上,晚上偷看小姑娘洗澡的。结果有次被抓住,被村人打个半死,沦为笑谈。


    “我家阁楼上除了几个装粮食用的高大皇桶外,”
    皇桶。用木材做的类似水桶形状的大粮仓。一般底部直径一米多,椭圆,顶部比底部要宽许多。一个皇桶可以装一千斤左右的粮食。现在家家户户都是水泥粮仓,皇桶已经是古董了,在农村基本上看不到。老桑小说里,我家有几个皇桶,还放在阁楼上,说明“我”家的经济条件还可以。我小时候,我家的皇桶经常是空的,放在阁楼上,多是藏猫猫的最佳选择。“表哥”出事后躲在阁楼上,如果听到风声就躲进皇桶,是完全可以蒙混过去的,毕竟那个时候搜查也不严,最多拿个手电站在梯子上照照,不会去揭皇桶的盖子。我的表哥当年犯了点小事,在阁楼上就躲了半年,遇到有人就钻进皇桶,上面姨父用个小盖子盖在皇桶里,下面留个一米多高的空,在皇桶壁上挖个通气孔,盖子上再铺上两指厚的小麦,最后用皇桶大盖子盖上。就算别人揭开盖子,也是一满桶小麦。表哥现在盖三层洋房了,不知道那个皇桶表哥还收藏着没有。


    “表哥先是带我去看了他家喂养的兔子,后是为我表演了舞狮子。”
    舞狮子。正如老桑说,看过黄飞鸿的对舞狮子不稀奇。在我们老家,重大场合才舞狮子,同样的习俗还有“玩龙灯”,“划彩船”。但是,舞狮子是最受到尊重和欢迎的。可能舞狮子有更多的江湖味道在里面吧。首先,舞狮子的都是有真功夫的人。东家对舞狮子的人是要给彩头的,彩头挂得高高的,有十张方桌子垒起来那么高。舞狮子的人自然能徒手爬上十张垒起来的方桌子,站在最上面取得彩头,这就是“取红”。整个过程看得惊险万分,大气也不敢出。当然,不是每家都会“挂红”,只有有一定身份或者和舞狮人关系好的东家,才会事先就挂好彩头,用一大串鞭炮迎接舞狮队的到来。舞狮队的队长,肯定在乡亲们眼中非常了不起。同时,也是十里八乡的青少年们心中的偶像。

    “我扬起手臂,用一个纸撇撇的尖角去抄地上另一个纸撇撇的四方形棱边,直到干翻为止。”
    翻。对,小说中的纸撇撇,就是我们说的“翻”。两张书本纸分别对折后再十字交叉,每一边折成三角后往里压,四边都压好就成了一个翻。在那个没有手机游戏机的时代,小伙伴之间“板(音)翻”算是一件非常过瘾的游戏了。当然,因为要臂力,所以这是男孩子的游戏,女孩子多是跳皮筋。家里有多少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好比现在的小孩比零花钱一样。“板翻”游戏分两种,一种是纯玩,不计较输赢的。还有一种就是有输赢的,如果我把你的“翻”给干翻了,这张“翻”就是我的了,我要带回家,和我的“翻”放在一起,像战利品一样欣赏把玩。那输光了怎么办?肯定到处找书拆开了来折。那时候无用的书也不多,所以自己想折很多也不容易。现在想起来,我觉得主要是自己折没意思,只有从小伙伴手里赢回来的才更有那种胜利的喜悦吧。

    老桑的小说里,还有很多这样的小元素,比如潭叔的“知宾先生”,上世纪的那场“严打”,代表生命终结的“湾坝”等等,这些,都深深刻在我的记忆里。老桑《透明的瓦片》,塑造了一个重情义、讲义气,心地善良嫉恶如仇的村哥形象。上世纪长大的农村青年,身上多多少少都有些彪哥的影子。我的表哥,就是死刑改无期,最后在里面呆了十八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人们的素质普遍提高了,犯罪率也下降了,我们能吃完饭后舒服地坐在这里看小说写点评,借用小说中彪哥的话:感谢党!感谢政府!


   2020年5月21日晚。谢谢大家!

评分

1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0-5-21 18:53 | 只看该作者
                                                                  

点评

感谢党!感谢老桑!  发表于 2020-5-22 06:38
3#
发表于 2020-5-21 19:20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说的这些农村住房材料或劳动器材,小哥很熟悉。南方乡村甚至很偏僻的地方,都可见到亮瓦的。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4#
发表于 2020-5-21 19:33 | 只看该作者
城城真是有心人,好孩子一枚!

点评

我同意  发表于 2020-5-22 07:35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5#
发表于 2020-5-21 20:58 | 只看该作者
这是对老桑那篇小说中提到的风物做一番民俗解读,有滋有味的,没读够。你们的纸撇撇,在北方叫piaji,前一个音第四声,后一个音轻读。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6#
 楼主| 发表于 2020-5-22 06:33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月牙临帖加分鼓励!问好!
7#
 楼主| 发表于 2020-5-22 06:34 | 只看该作者
冰峰雪鹰 发表于 2020-5-21 19:20
楼主说的这些农村住房材料或劳动器材,小哥很熟悉。南方乡村甚至很偏僻的地方,都可见到亮瓦的。

感谢雪鹰临帖赐评!问好!
8#
 楼主| 发表于 2020-5-22 06:35 | 只看该作者
小贩 发表于 2020-5-21 19:33
城城真是有心人,好孩子一枚!

贩兄出现就开心,保重身体!
9#
 楼主| 发表于 2020-5-22 06:36 | 只看该作者
孙姜 发表于 2020-5-21 20:58
这是对老桑那篇小说中提到的风物做一番民俗解读,有滋有味的,没读够。你们的纸撇撇,在北方叫piaji,前一 ...

感谢孙兄临帖赐评!祝好!
10#
发表于 2020-5-22 07:26 | 只看该作者
城城,桑姐的隔壁邻居,这个老家到底哪儿?

点评

谢雀兄。那段话里,有个别字,分岔:)  发表于 2020-5-31 11:08
11#
发表于 2020-5-22 07:28 | 只看该作者
城城的叙述非常地道,像辞海条目,比辞海还详尽。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2#
发表于 2020-5-22 09:25 | 只看该作者
说实话,城城的生活经历异常丰富。这家伙非常聪明,基本上干一行会一行精一行。干农活这事,比如拣瓦,是有危险的。这种活,父亲从来不会让我干的。我传过瓦。就是某家拆屋,从梯子上排下来,排成很长的队伍,一个一个串瓦。

关于皇桶。是单干时候我父亲抓阄从生产队分到的,也就是说运气好。我们家除了有皇桶,还有江盆,脚盆。我非常怀念江盆和脚盆。还有石磨。还有风车。还有钻子和刨子。还有煤油灯。还有马灯。还有收音机。。。。但一切都回不去了。皇桶藏人,这个细节非常好。阁楼藏东西,我见过。我们隔壁,有一年把抽水房的砖头拆了偷藏到阁楼,全村组织人挨家挨户搜,在他家阁楼上的皇桶里搜到了。。。。。。
13#
发表于 2020-5-22 12:55 | 只看该作者
遗忘之城 发表于 2020-5-22 06:33
感谢月牙临帖加分鼓励!问好!

昨天读了,真好,没来得及留评,忙着各版块交作业

这个分享,就是一篇扎扎实实的忆旧散文,
既是对老桑小说的解释补充,也带着读者更加走近那段旧时光。
同时在心里赞着,意在文外,情在字里行间,一对好兄弟

阁楼之类的,我也熟悉。皇桶,叫法不同,也是见过的。
带有时光印记的物什,更是情感的载体。
“用一个纸撇撇的尖角去抄地上另一个纸撇撇的四方形棱边”,
类似于我们小时候的翻洋片。男孩子玩的多,偶尔女孩也试一手。
我弟弟当年痴迷于此,忘了作业,被我妈暴揍过。
曾经玩笑,我妈当年可是能文能武。。。
如今,我弟也人到中年,而我母亲,走了快两年了。

谢谢你的文字。:handshake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14#
发表于 2020-5-22 13:03 | 只看该作者
月牙 发表于 2020-5-22 12:55
昨天读了,真好,没来得及留评,忙着各版块交作业

这个分享,就是一篇扎扎实实的忆旧散文,

我决定以后改写散文。向报纸进军。
15#
 楼主| 发表于 2020-5-22 14:43 | 只看该作者
鴳雀 发表于 2020-5-22 07:26
城城,桑姐的隔壁邻居,这个老家到底哪儿?

一个小地方,湖北天门。如果一定要说出个名人来,就是我们说的茶圣陆羽的故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0-1 07:29 , Processed in 0.068845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