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关于《在甘肃》的一些评说 [打印本页]

作者: 王茂慭    时间: 2011-10-27 09:21
标题: 关于《在甘肃》的一些评说
关于《在甘肃》的一些评说


    国魂,我很熟悉,读了他的很多诗歌。


    读完《在甘肃》这一首诗歌,心中是一种雄浑的辽阔,那些纷繁复杂的历史在我的心头一一闪过。我喜欢这一首诗歌,并不因为我是甘肃人,也不是我和他是老乡,更不是我也喜欢写历史的诗歌。而是诗歌表达中选取意象的技巧感染着我,加上诗歌的凝重和深刻感染着我。


    这一首诗歌,立足于河西走廊,置换在自己生活的辽阔的时空和地域中,选取了张掖、武威、酒泉三个节点城市,铺展在丝绸之路的背景中,那些相关的历史在笔下一一呈现。诗歌的意象,是一种“虚化”后的真实,历史也是意象,意象也是历史。面对河西纷至沓来的历史,在诗歌目不暇接的历史罗列中,显示着作者多年写作的高超技巧。尤为突出的是作者在选取意象的时候,巧妙地选择的是一方地域中最为显著地东西,起到一种很好的强化作用。


    其实,某种意义上诗歌就是意象的表达方式,处理的高超与否是衡量一首诗歌高下的一个判断标准,这种处理方式值得很多人学习。意象,我们既不可以看的很重,也不可以不在乎,作为诗歌语言表达的一个“关联度,相似性和相关性决定了诗歌表达的走向,面对语言表达,是内心油然而起的智慧化的技巧,是多年习作中一种自然而然的必然选择。一句话,在乎诗歌的意象,就是在乎诗歌的表达,就是在乎诗歌写作的技巧。


    河西是一方独特的地域,过乌鞘岭之后的武威、张掖、酒泉,尤其是张掖,北接腾格里大沙漠,南依祁连山脉,西连新疆,是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缓冲地带,古人讲,据河洛(河南、洛阳)以逐中原,据金城(兰州)以分三分天下,道理即在此。张掖,取自“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失掉张掖自然是失其河西,失其西北,巧妙地回应着“万事成于东南,收功于西北”的常识。立足于这些,我们看这一首诗歌无疑是厚重和深刻的。厚重和深刻虽然不是我们取舍诗歌的绝对因素,但寻求厚重和深刻往往显示着一个人内心对于生活的感知程度,一个人文字背后的阅读经历,一个人写作背后的思考角度,一如人。


    从大范围说,甘肃分为河西和河东,但甘肃的得名源于河西,张掖古城甘州,酒泉古城肃州,取其二字开头合为甘肃,从这个意义上讲,诗歌题目为《在甘肃》有其深刻意义。元代建立大一统帝国后,创立行省制度,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设甘肃行中书省,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甘肃省的行政区划。从这个意义上讲,河西的甘州(张掖)、酒泉(肃州)对于甘肃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历史是过去的“生活”,在诗歌场景化的呈现中,让我们走入了一段段的历史,唯有历史才可以让这么悠远的地域呈现独特的气质,唯有文明才可以让这么悠远的历史连成缆索。


    若说这一首诗歌的不足,应该是以武威、张掖、酒泉的顺序排列,这样下乌鞘岭之后,河西历史依次排开,通达的丝绸之路一览区域,诗歌的路上西天取经的和尚、烟尘滚滚的杀戮、迁徙来往的少数民族、豪气冲天的酒色都会沿途一一遇到,这样切入的历史一气贯成。


    下午整理。这是我做斑竹后推荐的第一首诗歌。希望大家也来展开一些交流。


[ 本帖最后由 王茂慭 于 2011-10-27 17:00 编辑 ]
作者: 胡长荣    时间: 2011-10-27 09:27
《在甘肃》,大题材啊
作者: 松哥1965    时间: 2011-10-27 10:12
读过,以小见大,不愧为大手笔!
作者: 紫衣    时间: 2011-10-27 10:33
哦,好好学习!
作者: 倚剑听雪    时间: 2011-10-27 11:01
很好,期待大美甘肃的诗歌
作者: 刘彦林    时间: 2011-10-27 11:07
好诗啊,欣赏了。
作者: 雨兰    时间: 2011-10-27 13:52
学习,长见识呵,谢谢分享。
作者: 伊暮暮    时间: 2011-10-27 14:50
读完这个,现在过去。谢谢分享
作者: 王茂慭    时间: 2011-10-27 17:01
大家多交流
作者: 秋风向晚    时间: 2011-10-27 17:34
对一首诗歌的解读,不仅仅局限于诗歌本身表面的翻译,而是深入到诗歌里,从中提取内质。声色,人文与历史相结合,彰显地域的底蕴,刀客对曹兄的《在甘肃》内在地挖掘,值得学习。
作者: 徐步青云    时间: 2011-10-27 17:40
读了再读,受益匪浅!
作者: 王茂慭    时间: 2011-10-28 08:46
我再次推荐。希望大家不要老是一味的关注是诗歌本身,关注精华与否,其实斑竹的点评也很重要。如果是真正的交流,在一首推荐的诗歌后面,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参与互动,这也是意见很好的事情啊。
作者: 祥萍    时间: 2011-10-28 09:39
在文字中体味地域的风貌,也很受益。
作者: 西夏楼兰    时间: 2011-10-28 10:19
厚重和深刻虽然不是我们取舍诗歌的绝对因素,但寻求厚重和深刻往往显示着一个人内心对于生活的感知程度,一个人文字背后的阅读经历,一个人写作背后的思考角度,一如人。

很欣赏这个观点。也许,对我们写作者来说,尤其是我自己,当好好反思。

才看到王老师升任版主,祝贺。
作者: 从容    时间: 2011-10-28 10:40
读完诗,再来看评,对于我们学习写诗的人来说,是受益匪浅的。谢谢斑竹。
作者: 于刚    时间: 2011-10-28 11:05
优秀的作品和优秀的评论犹如繁花之于碧叶,蓝天之于白云,是珠联璧合,是相得益彰。一件作品包含了作者太多的私密的个体的经验和体验,让受众产生共鸣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让读者感受你的感受是有难度的,除非那一根琴弦确确实实弹到了你的心上。文学评论无疑提供了作者与读者的情感交流在某一时刻同频共振的可能,那么,评论可能是一把钥匙,可能是一条小径,总之,承担了一种善意的和必要的引领。
    对诗歌《在甘肃》的解读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深入浅出的指向。
作者: 美丽的水妖    时间: 2011-10-28 11:34
这样的交流很好,向王老师学习。辛苦了。
作者: 柯英    时间: 2011-10-28 13:34
看到了。评点的很精彩,很到位。
作者: 立青    时间: 2011-10-28 14:28
诗歌的意象,是一种“虚化”后的真实,历史也是意象,意象也是历史。面对河西纷至沓来的历史,在诗歌目不暇接的历史罗列中,显示着作者多年写作的高超技巧。尤为突出的是作者在选取意象的时候,巧妙地选择的是一方地域中最为显著地东西,起到一种很好的强化作用。

欣赏好诗,欣赏精评!问好!!
作者: 王茂慭    时间: 2011-10-28 17:16
原帖由 柯英 于 2011-10-28 13:34 发表
看到了。评点的很精彩,很到位。



:P :P :P :P 你要多来
作者: 王茂慭    时间: 2011-10-29 08:50
原帖由 立青 于 2011-10-28 14:28 发表
诗歌的意象,是一种“虚化”后的真实,历史也是意象,意象也是历史。面对河西纷至沓来的历史,在诗歌目不暇接的历史罗列中,显示着作者多年写作的高超技巧。尤为突出的是作者在选取意象的时候,巧妙地选择的是一方地 ...


:P :P :P :P
作者: 松哥1965    时间: 2011-10-29 11:01
我一直认为,一篇成功的诗歌析解是深入诗歌核心,是写析之人以诗歌文本为基础,深入浅出地以大众化的语言引领读者,在读诗之时发散想象或凝聚诗意里的精魂。     

    解析之时,对意象赋予赏析,和种种想象的力量,并最大成度地开拓诗意空间。     

    成功的析解会为诗歌作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读者有想去读或探究诗歌原作的欲望,至少可以让读者大致的浏览到诗中全貌或精妙所在,从而可让读者在诗意空间栖息心灵或尽情地震撼。     

     王斑的析解朴实无华,不乏细腻,富寓哲理,以河西的历史点面为立足而析,从而一路与国魂诗友的原作贴切走过,又不局限于层面的剖析,是一种深层的洞察与剖析,点面中见大道理,将哲理蕴含于巧妙的构思中。     

     很欣赏这样的交流方式,我读同是得益其中,感谢两位!
作者: 朱竹    时间: 2011-10-29 11:07
十分欣赏!
作者: 伊暮暮    时间: 2011-10-29 11:50
  再次打开刀哥因国魂诗友《在甘肃》而来的点评,坐这静下心来细读,并回来穿梭于刀哥的析解与国魂诗友的诗意空间,跟随着诗歌与析解的笔墨,踏上漫漫寻迹之履,徜徉的思绪与之结合,读之的过程,国魂诗友的原诗作如是想象中的幽,而刀哥的析解则如引领途径的导航仪表,是为一种径。
  曲径通幽,因而得领诗中妙处。同时,诗歌与刀哥的点评文字,均为我等读者展示了为文作者雄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笔下功力,河西的历史环境片段及经历的细节种种,信手拈来,如数家珍,令人叹服。
  借助诗歌作品与刀哥的析解为载体,我为读者,便可适时地切入立足点,抓住本质,发散思维,进行立体思考,并得以淋漓尽致,入木三分的畅快感受。
  说了这些点读后感受,因我确实如此认为,国魂诗友与刀哥的点评均为我欣赏和喜爱!再次感谢并问好两位!
作者: 王茂慭    时间: 2011-10-29 13:40
这样的交流很好。我也高兴。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1-10-29 15:04
原帖由 王茂慭 于 2011-10-28 08:46 发表
我再次推荐。希望大家不要老是一味的关注是诗歌本身,关注精华与否,其实斑竹的点评也很重要。如果是真正的交流,在一首推荐的诗歌后面,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参与互动,这也是意见很好的事情啊。

很不错的交流互动。
潜心学习中。
作者: 阎润文    时间: 2011-10-29 15:57
我也是甘肃人,但我从未去过河西,很神往,这几首诗很轻灵。
作者: 漠北雪莲    时间: 2011-10-30 11:09
诗歌的情、境、意表现在写作的技巧上,是这个意思吗?
作者: 刘丽君    时间: 2011-10-30 11:11
有地域文化上的思想交流,值得学习。
作者: 王茂慭    时间: 2011-11-1 08:13
原帖由 于刚 于 2011-10-28 11:05 发表
优秀的作品和优秀的评论犹如繁花之于碧叶,蓝天之于白云,是珠联璧合,是相得益彰。一件作品包含了作者太多的私密的个体的经验和体验,让受众产生共鸣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让读者感受你的感受是有难度的,除非那一根 ...



O(∩_∩)O谢谢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1-11-1 09:11
王茂慭的评论笔锋有刀锋的质感,底气足自信强,这是好现象,没有这样的基础和自信,刀锋就会迟钝,思绪就会麻木,文字就会失去英雄气概。也在论坛的其他版面看过王茂慭的跟帖和评述,其中就不乏“杀气”和卓见的风采。这是率性的表现,我一直很喜欢,向你表示敬意!
作者: 曹国魂    时间: 2011-11-1 09:33
原帖由 敬一兵 于 2011-11-1 09:11 发表
王茂慭的评论笔锋有刀锋的质感,底气足自信强,这是好现象,没有这样的基础和自信,刀锋就会迟钝,思绪就会麻木,文字就会失去英雄气概。也在论坛的其他版面看过王茂慭的跟帖和评述,其中就不乏“杀气”和卓见的风采 ...


谢谢敬老师前来明月清风! :handshake
作者: 王茂慭    时间: 2011-11-1 17:45
原帖由 敬一兵 于 2011-11-1 09:11 发表
王茂慭的评论笔锋有刀锋的质感,底气足自信强,这是好现象,没有这样的基础和自信,刀锋就会迟钝,思绪就会麻木,文字就会失去英雄气概。也在论坛的其他版面看过王茂慭的跟帖和评述,其中就不乏“杀气”和卓见的风采 ...


王茂慭的评论笔锋有刀锋的质感,底气足自信强,这是好现象,没有这样的基础和自信,刀锋就会迟钝,思绪就会麻木,文字就会失去英雄气概。也在论坛的其他版面看过王茂慭的跟帖和评述,其中就不乏“杀气”和卓见的风采。这是率性的表现,我一直很喜欢,向你表示敬意!
作者: @边走边唱@    时间: 2011-11-1 20:30
兄弟,干吗弄个红字?这么显眼的!
你在这里还好吧!远握一把,呵呵!
作者: 王茂慭    时间: 2011-11-1 20:44
原帖由 @边走边唱@ 于 2011-11-1 20:30 发表
兄弟,干吗弄个红字?这么显眼的!
你在这里还好吧!远握一把,呵呵!


谢谢你的关心。

我引陈独秀的一首诗作答

          《寄沈尹默绝句四首》之一

  论诗气韵推天宝,无那心情属晚唐。
  百艺穷通偕世变,非因才力薄苏黄。

[ 本帖最后由 王茂慭 于 2011-11-1 21:01 编辑 ]
作者: 黑龙江小龙女    时间: 2011-11-1 21:05
很有分量的评,读后很受益。
这样的交流很好。
另,标题就不用加亮了吧?论坛有过相关规定。
作者: 柳叶飞飞    时间: 2011-11-1 21:32
细致的评点,丰富的地域知识,读之受益。
作者: 肖娴    时间: 2011-11-1 23:04
标题: 回复 1# 王茂慭 的帖子
诗歌的意象,是一种“虚化”后的真实.

能够看出笔者是一气呵成,足见笔力的老道!


评的好!    学习了!
作者: 符纯云    时间: 2011-11-1 23:49
再次感受甘肃的苍凉、雄浑之大美!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