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905|回复: 3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关于《在甘肃》的一些评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0-27 09: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在甘肃》的一些评说


    国魂,我很熟悉,读了他的很多诗歌。


    读完《在甘肃》这一首诗歌,心中是一种雄浑的辽阔,那些纷繁复杂的历史在我的心头一一闪过。我喜欢这一首诗歌,并不因为我是甘肃人,也不是我和他是老乡,更不是我也喜欢写历史的诗歌。而是诗歌表达中选取意象的技巧感染着我,加上诗歌的凝重和深刻感染着我。


    这一首诗歌,立足于河西走廊,置换在自己生活的辽阔的时空和地域中,选取了张掖、武威、酒泉三个节点城市,铺展在丝绸之路的背景中,那些相关的历史在笔下一一呈现。诗歌的意象,是一种“虚化”后的真实,历史也是意象,意象也是历史。面对河西纷至沓来的历史,在诗歌目不暇接的历史罗列中,显示着作者多年写作的高超技巧。尤为突出的是作者在选取意象的时候,巧妙地选择的是一方地域中最为显著地东西,起到一种很好的强化作用。


    其实,某种意义上诗歌就是意象的表达方式,处理的高超与否是衡量一首诗歌高下的一个判断标准,这种处理方式值得很多人学习。意象,我们既不可以看的很重,也不可以不在乎,作为诗歌语言表达的一个“关联度,相似性和相关性决定了诗歌表达的走向,面对语言表达,是内心油然而起的智慧化的技巧,是多年习作中一种自然而然的必然选择。一句话,在乎诗歌的意象,就是在乎诗歌的表达,就是在乎诗歌写作的技巧。


    河西是一方独特的地域,过乌鞘岭之后的武威、张掖、酒泉,尤其是张掖,北接腾格里大沙漠,南依祁连山脉,西连新疆,是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缓冲地带,古人讲,据河洛(河南、洛阳)以逐中原,据金城(兰州)以分三分天下,道理即在此。张掖,取自“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失掉张掖自然是失其河西,失其西北,巧妙地回应着“万事成于东南,收功于西北”的常识。立足于这些,我们看这一首诗歌无疑是厚重和深刻的。厚重和深刻虽然不是我们取舍诗歌的绝对因素,但寻求厚重和深刻往往显示着一个人内心对于生活的感知程度,一个人文字背后的阅读经历,一个人写作背后的思考角度,一如人。


    从大范围说,甘肃分为河西和河东,但甘肃的得名源于河西,张掖古城甘州,酒泉古城肃州,取其二字开头合为甘肃,从这个意义上讲,诗歌题目为《在甘肃》有其深刻意义。元代建立大一统帝国后,创立行省制度,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设甘肃行中书省,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甘肃省的行政区划。从这个意义上讲,河西的甘州(张掖)、酒泉(肃州)对于甘肃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历史是过去的“生活”,在诗歌场景化的呈现中,让我们走入了一段段的历史,唯有历史才可以让这么悠远的地域呈现独特的气质,唯有文明才可以让这么悠远的历史连成缆索。


    若说这一首诗歌的不足,应该是以武威、张掖、酒泉的顺序排列,这样下乌鞘岭之后,河西历史依次排开,通达的丝绸之路一览区域,诗歌的路上西天取经的和尚、烟尘滚滚的杀戮、迁徙来往的少数民族、豪气冲天的酒色都会沿途一一遇到,这样切入的历史一气贯成。


    下午整理。这是我做斑竹后推荐的第一首诗歌。希望大家也来展开一些交流。


[ 本帖最后由 王茂慭 于 2011-10-27 17:00 编辑 ]
2#
发表于 2011-10-27 09:27 | 只看该作者
《在甘肃》,大题材啊
3#
发表于 2011-10-27 10:12 | 只看该作者
读过,以小见大,不愧为大手笔!
4#
发表于 2011-10-27 10:33 | 只看该作者
哦,好好学习!
5#
发表于 2011-10-27 11:01 | 只看该作者
很好,期待大美甘肃的诗歌
6#
发表于 2011-10-27 11:07 | 只看该作者
好诗啊,欣赏了。
7#
发表于 2011-10-27 13:52 | 只看该作者
学习,长见识呵,谢谢分享。
8#
发表于 2011-10-27 14:50 | 只看该作者
读完这个,现在过去。谢谢分享
9#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7 17:01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多交流
10#
发表于 2011-10-27 17:34 | 只看该作者
对一首诗歌的解读,不仅仅局限于诗歌本身表面的翻译,而是深入到诗歌里,从中提取内质。声色,人文与历史相结合,彰显地域的底蕴,刀客对曹兄的《在甘肃》内在地挖掘,值得学习。
11#
发表于 2011-10-27 17:40 | 只看该作者
读了再读,受益匪浅!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8 08:46 | 只看该作者
我再次推荐。希望大家不要老是一味的关注是诗歌本身,关注精华与否,其实斑竹的点评也很重要。如果是真正的交流,在一首推荐的诗歌后面,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参与互动,这也是意见很好的事情啊。
13#
发表于 2011-10-28 09:39 | 只看该作者
在文字中体味地域的风貌,也很受益。
14#
发表于 2011-10-28 10:19 | 只看该作者
厚重和深刻虽然不是我们取舍诗歌的绝对因素,但寻求厚重和深刻往往显示着一个人内心对于生活的感知程度,一个人文字背后的阅读经历,一个人写作背后的思考角度,一如人。

很欣赏这个观点。也许,对我们写作者来说,尤其是我自己,当好好反思。

才看到王老师升任版主,祝贺。
15#
发表于 2011-10-28 10:40 | 只看该作者
读完诗,再来看评,对于我们学习写诗的人来说,是受益匪浅的。谢谢斑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3 16:01 , Processed in 0.48640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