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597|回复: 5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追昔抚今说家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4 16: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追昔抚今说家乡
                

                lqm407  


  本来不想写家乡,不想写童年、少年时的时光,但最近老是看到有些“80后”写的“怀念”与“羡慕”解放后前三十年的文章,说那时社会多么清明廉洁,老百姓生活多么好,没有“三座大山”的压迫,而后三十年多么多么地不好。看过几篇后,深思良久,浮想联翩。又是心痛,又是感慨,不由地想起了那些日子。中国别的地方很少去过,只是听说的,而我们村子的景况是真实的。当然,因为年龄的关系,有些事情是自身经历的,有些则是听父辈们讲述的。但不管怎样,我想在这篇文章中将家乡的情况原原本本地写出来。它不是官方要求的“回忆录”,不是“文件”上的说辞,不是为了唱响“主旋律”发出的颂歌,更不是因为对当代社会不满而对过去的主观臆想。它只是真实情况而已。

  虽然我离开家乡已经多年了,但我还是很怀念我的家乡。这是一种古老的情怀。在我的有事无事的回想中,脑海里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一个古朴的小城,一条黄色的河流,一只慢悠悠的小船,一片碧绿的田野,一群土里土气的乡亲……

  这就是我的故乡。大家都说我们村是全县自然条件最好的地方。好在哪里?一是村子就在县城;二是河流擦村而过;三是有山地有水地,而且水地居多。过了河,那片被称为全县“天心地胆”的最好良田就是我们村的。西面山沟里还流出一条小河,我们叫西小河。在它稍高的地方开上一条口子,河水就会哗哗流下,自流灌溉,所以旱涝保收。

  我们村的情景一直是好的。就是在解放前,除了懒汉二流子与吃大烟“不和人”的外,一般人的生活还是比较好的。当然,大的天灾除外。有关资料说,1949年全县人均粮食拥有量是376斤,我们村肯定比这个数字还要多。老人们说,那时大家主要的负担是苛捐杂税和出壮丁。当然,前方正在打仗,老百姓也分不清正义不正义什么的,反正觉得征粮要款是应该的事情。农民人嘛,该缴租的缴租,该收租的收租;该辛苦劳动的辛苦劳动,该享清闲的享清闲。虽然有着很多不平等,但大家的日子还是正常过着。除了“民国十八年”,还基本上没有饿死的人……

  解放后,土改了。公家让划阶级,大家就划了,全村划出了几个地主。干部让积极分子控诉地富的罪行,积极分子就控诉。积极分子一边控诉一边打人,有被打折腰的,有被打断腿的。但大多数人都看着不吭声。成份划了,就分田地、分“胜利果实”。田地、房子、牲口、家具都平均分配了。白白地得到好东西,大家都很高兴。特别是土地,往日一亩地要几百个大洋,现在政府白送你了,谁不高兴?谁不感谢党,不感谢政府?绝大部分人当然高兴,高兴了就有干劲。有干劲粮食产量就上去。资料上说,1951年全县人均434斤粮食,1952年504斤

  可是,那时人们的日子还是很紧。主要是因为“抗美援朝”和“搞建设”,要农民大力支援。当然,苦日子对于农民来说倒没有什么,惯了,再苦上两年也不要紧。

  然而,要命的是政策象小孩的脸一样说变就变。农民将象征土地拥有的牌牌插到地头不久,就搞“互助组”了,搞“初级社”了,搞“高级社”了,搞“人民公社”了……土地又以“集体”的名义从个人的手中被夺了过去。

  现在,一些文章说土地集中起来集体耕作好,有很多优越性。可能,如果政策对头,措施得当,集体耕种有集体耕种的好处,可以办很多个体不能办到的事情。走正确,这不失为一条路子,而且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创新与改革。可是,因为当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推行的是极“左”路线,使得主导思想严重偏颇,政策极大失误,老百姓灾难深重,国家经济不进而退,甚至趋于崩溃……

  就我们县来说,从1957年开始,人均粮食拥有量再没有超过1949年。到1976年前后的几年,这个数字一直在二百斤之内徘徊。

  “入社”后,家乡基本上就没有好过。开始几年支援国家,没说的。但以后纯粹是瞎折腾,害得大家没吃少穿的。

  56年、57年开始,“大搞水利”。大搞水利的出发点可能是好的,但被个“左”字一干扰,好事就变成坏事了。“人民公社化”使得政府最容易控制农民,只要一动员,一“插红旗、拔白旗”,一威逼利诱,“积极分子”就会带动“广大群众”一哄而起。每次“政治运动”都是这样。没有人敢于抵触。我县的搞“水利”,就是在干旱的山腰上打井,将一个干山戳了无数个窟窿,看着无望后就转移目标了。转移到几十里外去修“锦带峡”工程,在悬崖上修了几年,最后又无望了。后来又在省上的统一部署下去修“引洮工程”。这个工程更大,比苏伊士运河大六倍,比巴拉马运河大十七倍,几十万人大干苦干,结果又是几年光景,又无望了,只得下马。我知道,直到1980年前,除了那条解放前就有的自流灌溉渠外,再没有什么能够派上用场的“水利”。机井可以打,但买不起抽水机,打了也是白打。

  几乎与“大搞水利”同时,还进行着“大炼钢铁”。我们这儿没有铁矿,但任务下来了怎么办呢?收“废铁烂铜”。可农民人家哪有“废铁烂铜”呢?积极分子就去收菜刀,收铁锅,拧门关子。说食堂制了,说就要进入“共产主义天堂”了,不需要这些“废铁烂铜”了。没有几天,社员们家里除了农具,再几乎没有铁家伙了。树木也没有了,都被炼铁了;家具也没有了,都被砍碎当柴烧了……象一场飓风过后,大地一片干净。

  他们将“废铁烂铜”拿去干了什么呢?去“炼铁”,投入“土高炉”中,好端端的东西转眼变成了真的“废铁烂铜”了。敲锣打鼓地向政府“报喜”,完成了任务,受到了表扬,干部与“积极分子”心花怒放。至于农民如何过日子,那就不是他们的事情了。

  同时,还有“食堂制”,全队的人集中在一起,开始大吃大喝,没几天没面了,没油了,没盐了,没柴了,一切都没有了,食堂解散了。大家回到空空如也的家中,除了对隅而泣外,还有什么过日子的好办法呢?

  最要命的是紧接着是“三年自然灾害”。因为“大搞水利”、“大炼钢铁”,用去了好多农民,造成了庄稼无人收、无人种的情况。再一个是全国各地“放卫星”,一亩地产量报上几千斤、几万斤,国家又按你报的数字征公购粮,刮干弄净,所以农民手上基本上就没有粮食了。再加上坏了良心的老天作祟,连续灾害,农民除了大量死亡还有什么办法呢?当时,我们县死了几万人。我们村也死了几十个人。与我们县相邻的海凹先生那个县,光一个1960年就死了42838人,当年全县总人数为209743人,死亡率高达204.2‰。

  农民大量死亡的主要因素还是人为的。比如说,海凹那个县,1959年就开始大量死人了。当时,这个县是“红旗县”,地区、县上和报纸上都将这个县吹得可以与“天堂”媲美。省上有个姓霍的副省长下来检查工作,发现问题严重,就批评了地方领导,急忙去省上调拨了四百多万斤粮食,每人十多斤。然而,粮食刚紧急发放下去,参加庐山会议的省委第一书记张××回来了,他一边传达庐山会议精神,一边将霍省长打成了“右倾机会主义反党集团”的头子,进行批斗,成千上万的干部受到株连。张书记又给毛主席党中央写信,“表决心”,献“忠心”,报告着全省的“大好形势”…… 

  我说这话,可能有些“80后”不相信。我可以告诉大家,这些数字都是来自官方资料。我没有编造过一个字。

  “三年灾害”后,紧接着又是“四清运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文化大革命”,运动一个接着一个,直到八届十一中全会前,农村再没有一天的好日子过。

  经过折腾,农民没有吃的了,没有穿的了,没有烧了;树木没有了,山上变黄了,河水变浊了,土地贫瘠了,甚至连草也没有了……

  “80后”不知愁滋味,总是认为前三十年农村没有“三座大山”的压迫,没有房子问题,没有医疗问题,没有教育问题,社会清明,社会廉洁。我现在再来说说这些个情况。

  房子问题。在我们村,住新房子的农民是比较少的,大家基本上还是住着土改是分配的房子。都是土坯的,没有一座砖房。经常有房子倒了打死打伤人的事情发生。人死了就死了,也没有人抱怨。当然,如果房子实在不能住人了,队上就会翻修的。但队上只出人,出土坯,花费从你的工分中扣除。一般人都舍不得自己的工分,另外拆后重修也要增添檩子椽子瓦片什么的,一般人没这个能力,所以也都将就着,住草棚、窑洞的很多。那时候,划宅基地倒很容易,只是没人要,要了也修不起房子。我们整个县城也是破破烂烂的,大约到七十年代后才有了两三幢两三层高的公家的楼房。

  医疗问题。那时农村是合作医疗,一个人一年交上几毛钱,就能“享受”合作医疗的待遇,但公家不补助钱,全是蚂蚱吃大腿__自吃自。村里有个保健站,里面坐着个“赤脚医生”,态度倒好,但不会看病;你心口痛,给几片“胃舒平”;你头痛,给几片“去痛片”。“青霉素”、“链霉素”不是要命的病是不给的。社员轻病重病都是自己“缓着”。折了骨头伤了筋,就请附近懂得“捏骨”的人给整治,捏上捏不上也只能“缓着”。生孩子也是这样,找个“老娘婆”给扯下来。我有个“奶奶”是个“老娘婆”,接了一辈了生,扯下来了许多娃娃,也弄死了许多娃娃。那一次给人接生,接不下来,她拿着剪子、菜刀硬是将娃娃大卸八件地弄下来了,娃娃死了,产妇也死了。“奶奶”被抓去,关了半年给放了出来。出来后照样接生……在我的记忆里,好像没有一个社员曾经住过大医院。大家知道没有钱,没有这个福份。70年前后,北京天坛医院来我们县设立了医院,医生很好,在农民家里看病,但住院还是要很多钱,农民去不成。

  教育问题。那时候,上学还是收学费的。报个名大概花二、三块钱,而且包括着书费。但当时,对于一个农民来说,这点钱也是个大数字。我上小学时,父亲死乞白赖地向队里借过钱。许多农家孩子都不上学,在家里检柴、拾菜,稍大一点就帮着挣工分,分担生活担子。所以,农村学生能上到高小毕业,算是了不起了。能上到大学毕业,那必定是家境比较好的孩子。另外,当时的学校条件极差,都是土台台,冬天根本没有炉子。孩子们本来衣着破烂单薄,一到冬天就简直要命。小学时,我们班上有两三个娃娃手里抱着小火炉,我们羡慕得不得了。我的手冻肿了,握不了笔;脚后跟冻得淌黄水,穿不了鞋子,圾拉着鞋,使伤口越来越重。直到现在,我脚上还有着当年冻伤的伤痕。

  社会廉洁问题。说实话,那时干部是比较廉洁的。主要是运动多,他们不敢不廉洁。1962年,我爹当着村干部,他们几个人偷了半袋子队上的玉米,吃了两次烙饼,让人告发了。他们几个都被撒了职,经济上进行了退赔,还受到严酷的批斗。

  当然,当时并不是没有不正之风。“走后门”的现象就很盛行。那时,农村娃娃唯一跳出农门的门路是招兵、招工和招干。招的不多,但一年也有着一两个。一来这个事情,那就有热闹可看了。大家常说:一个“回销粮”,一个“兵工干”,那会厮斗得头破血流,六亲不认。一般走的都是村队干部子女,普通人没门。我也是那时跳出农门的。不是“走后门”,也就没有我的今天。

  那时的人心也并不好,生活逼迫得他们私心很重,斤斤计较,弄虚作假。比如说,一坑大粪记十多个工分。为了多出大粪,大家都积极地制造着“大粪”,就是用土和灰搅拌成大粪模样,没有一点臭味,而将自己真正拉撒下的东西统统送到自留地去。大家吭哧吭哧地挑到地里,其实是白劳动,自已欺骗自己……大家都是这样,说都不说谁。干队上的活都是“磨洋工”,几亩梯田能修上十年八年;一点活儿能干上一天两天。那时又不敢搞“定额”或“承包”,只能这样半死不活地磨了。

  那时还不让搞副业,说搞副业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所以队里就没有来钱的门路。本来地处城里条件很好,副业应该是多的。我们队长去一个家属落户在我队的房管干部处“走后门”,揽来了维修房管房屋的副业。这样偷偷摸摸地搞了几年,惹得周围社队眼睛都红了。

  贫穷落后的再一个原因是人多。本来,“三年灾害”死去了一大批人,但情况一好,人却又大量地膨胀了起来。这主要原因是:一、“挣工分不如养娃娃”。那时,生产队粮食分配是“人七劳三”,就是说基本上按着人头分配。娃娃小,吃不多,但有着人头粮,所以,大家就积极地生产着娃娃。二、工人、干部被大量地精简,都回到了原籍。三、响应号召,来了好多“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和城市居民。四、因为村子条件较好,许多人千方百计地往我们村钻。社员找上一个寡妇结婚,就会带来一大堆人……

  与农民相比,工人、干部们的情况就好多了。虽然他们工资不多,就是三、四十元,并且十多年没有长过,但他们是吃“公家饭”的,医疗费实报实销,房屋是“公产房”,粮食是“商品粮”,而且还轻松;子女大了,公家还能给安排个工作。所以,面对着农民的苦情,他们心理上感到优越、满足与骄傲。这也是一些人到现在还念念不忘那些日子的原因之一。

  总之,想起那些日子,我总是心情沉重。我经常会莫名其妙地想起那支《新凤阳歌》中的唱词:“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我们村多年来一直贫穷落后,是农民不好吗?不是!我的父老乡亲真是好极了。他们默默地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苦和累;他们从不难为政府,就是在1959年、1960年那样的日子里,他们还为国家“纯贡献”着粮食。他们从没有抢劫过近在身边的粮库,商店。他们听从“伟大领袖”的指示,默默地看着国家将大量的粮食运往世界各地,去支援“世界革命”……

  要知道,“老人家”去世的那一年,我们县人均粮食拥有量只有176斤了……

  我总觉得,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政府,我们的领袖对农民实在是太亏了!农村多年来的贫穷落后,都是他们一手造成的,都是政策一手造成的。如果没有前三十年政策的错误,我们农民兄弟的处境没有这么可怜……

  可不是吗?1980年后土地承包经营了,农村的面貌一下子就好起来了。首先,农民粮食马上够吃了。别的地方我不知道,凡正我们村再没有饿肚子的人了。原来,我认为我村人多地少,没有发展前途,没救了,但想不到政策一变,有些人老老实实种田,有些人去打工,有些人去做生意,有些人去办厂……我弟弟是种田的,一家六口人,就他一个主劳力,没权没势,只是老老实实地种着几个大棚的蔬菜,虽然又苦又累,但还是吃穿不愁,还修起了两层的楼房……

  现在,你如果到我们村随便找个人问问:是前三十年好还是后三十年好?他肯定会说后三十年好。当然,他也会说这些年腐败现象严重,村干部贪污而且霸道,苛捐杂税沉重,有病住不起医院,娃娃上学花费很大、宅基地难划,治安情况不好……等等。但如果要他回到少吃没穿的前三十年,那他无论如何是不愿去的。再说,现在农村还在往好里变着的:“皇粮”免了,苛捐杂税少了,真正的医疗保险了,免费教育了……
  
  我发现,现在怀念前三十年岁月的人,绝大部分是“80后”、下岗工人和“老干部”。“80后”根本不知道那时的实际情况,只是因为自己找工作困难,对一些腐败现象有气,又看了几本“左派”的书籍,或者是听了受过多年“革命理论教育”的老爸的偏左语言,就信以为真,认为那时好得不得了,就列举一些当年吹牛说谎的数字与材料来与人抬杠辩论;下岗工人们的心情也能理解,社会确实亏待了他们,没有让他们分享改革的成果。别人一个劲地长钱,一个劲地暴富,他们却收入低微,还承受着“三座大山”的压迫。他们对农民的优越性没有了,与用不正当手段暴富起来的人更是没法相比,于是他们就怀念那个相对清明与廉洁,相对有地位的那个时代。虽然,现在他们的生活水平远远超过了那个时代……

  “老干部”是受了一辈子的极“左”教育,自以为自己懂得马列主义,总认为现在背离马列主义原则了,修正主义了,资本主义复辟了。特别是没有阶级斗争了,没有无产阶级专政了,一些人“翻天”了,于是他们就难受,就怀念过去的时代……

  当然,这些人的观念与观点还是有着许多客观基础的。因为,现在社会确实问题很多,很严重。特别是腐败现象、公平公正问题、“三座大山”问题、就业问题、社会治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改变,不解决,确实有着“亡党亡国”的隐患与危险。但是,绝不能因为这些问题严重存在,我们就回到老路上去,重新捡起过去的办法。

  那么,改善社会的最好办法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还是改革。我支持中央领导的说法,要毫不动摇地走改革之路。回头路走不得,那是一条死活同……

  在这一点上,家乡父老的观点与中央的精神是相一致的。

2#
发表于 2009-4-4 16:50 | 只看该作者
已经拜读了四版主的大作。我是个八零后,我们因为在1980年之后出生,所以被戴上了八零后的大帽子。不用说,八零后首先意味着年轻、无知。但是大家不能如此说而已。老话说: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其次,说我们是八零后已经很客气了。还有的叫我们愤青,意味着我们是愤怒的青年。要是放在三十年前,大概是要争当红卫兵的。意味着我们在政治上不成熟。总是爱胡乱开炮。最后,也是我一直搞不清的是,我们总是听别人说起八零后这个词,自己却很少用。
八零后,是按时间概念把我们划分出来的。凭什么单单把我们提出来。时间能证明我们的儿童时代是泡在蜜罐儿里的。可是,时间也证明我们的童年是绑在应试教育复辟的年代。我们的童年没有多少童年的快乐,有的大多数是书山题海。
说起八零后,我们的少年时代被人贴上了叛逆的标签。代沟似乎只在我们和我们的父母之间产生。实际上,我不相信三十年前就没有代沟。只是那时人们都在想着填饱肚子,没时间研究自己的七男八女是不是和自己有隔膜而已。
说起八零后的青年,好像就是一捆豆芽菜,嫩的可以。工作可以随时以各种理由换。受不了多大的压力,就会崩溃。但是,我们苦苦受了十几年的寒窗之苦,却被告知不能有工作。老板们想方设法榨取我们的剩余价值。父母给我们拿钱时的无奈,就像一根根钢针,扎在我们心里。那是肉做的,里面有血的。有谁知道呢?
我无意和版主争论八零后的问题,或许您只是想不出一个词来形容那些怀念峥嵘岁月的年轻人。但是,我请求您不要再用八零后这个词。因为,“八零后”们从不这样称呼自己。
谢谢!
3#
发表于 2009-4-4 17:36 | 只看该作者
再读了版主的帖子,有点儿感慨。三十年,中国进步着实不小。我也曾经详细了解过文革时家乡父老的生活,情形和版主说的差不多。但是多是只言片语,不成系统的。感谢版主给我一个机会重新看到父辈们走过的道路。他们曾经那么艰难,那么可敬。想想我们的这点儿辛苦,显得有些微不足道。我想说的是,我们或许有那么一点点儿张扬,请原谅我们。如果,十年二十年后,我们不会被时光磨灭了张扬,那当是个幸事。如果,到时张扬的仍然是年轻人,而我们又做了谦恭的顺民,不敢开口说话,那才是一种悲哀。
4#
发表于 2009-4-4 17:4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易水东 于 2009-4-4 16:50 发表
已经拜读了四版主的大作。我是个八零后,我们因为在1980年之后出生,所以被戴上了八零后的大帽子。不用说,八零后首先意味着年轻、无知。但是大家不能如此说而已。老话说: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 ...


有点敏感了,其实也有人叫我70后,80后也没啥,我写过文章认为——80后并没有垮下去,很多80后都不错的。


无论你承认与否,社会上已经有了80后这个称谓,这已经既成现实的。作为80后群体,未必要过分在意别人怎么看,还是自己怎样对待这个问题的问题。自己的路自己走,有很棒的80后,也有不棒的80后。
5#
发表于 2009-4-4 17:46 | 只看该作者
4版主这篇文章长篇大论,我非常理解这种心情,完全是掏心窝子的话。

经常在网上看到有人赞美北朝鲜,认为其医疗、教育免费,虽然生活贫困点,但是人民没有后顾之忧。

但是是什么样的免费医疗和教育呢?

很少有人能接受大学教育,医疗免费是最低等的水平。就拿我小时候农村来说,尽管看病便宜,但是很多人因为胆囊炎和阑尾炎这样的小病都死了,医疗普及的水平太差了。

教育也是,我村里以前只有一位大学生,现在呢,都几十位了。


所以,看问题应该客观,目前社会虽然问题多多,但总体来说,与30年前是有天翻地覆的变化的。
6#
发表于 2009-4-4 17:57 | 只看该作者
我小时候经常听父亲忆苦思甜,说60年时候的饥饿生活,我很难理解,觉得父亲有点危言耸听,很不以为然。渐渐的随着年岁渐长,越发理解了父辈的感受。说实话,没有从贫苦中走过来的人是不理解那种生活的。

我小时候的生活条件已经很好了,但是我小时候仍然常常感觉“烧心”,那时人都常常感觉“烧心”,就是胃内的一种烧灼感。现在学医了,知道了这种烧灼感是因为胃内常常空无一物,胃酸过多,导致反流性食管炎所致。

现在的病人的胃病大多是生活失去节律和焦虑导致,30年前的胃病大多是饥饿引起。

人们生活条件好了,但是心态不平衡了。
7#
发表于 2009-4-4 18:18 | 只看该作者
    就我们县来说,从1957年开始,人均粮食拥有量再没有超过1949年。到1976年前后的几年,这个数字一直在二百斤之内徘徊。
    一亩地产量报上几千斤、几万斤,国家又按你报的数字征公购粮,刮干弄净,所以农民手上基本上就没有粮食了。
  我说这话,可能有些“80后”不相信。我可以告诉大家,这些数字都是来自官方资料。我没有编造过一个字。

    亩产200斤,国家按你报的数字征公粮,征几千斤几万斤,是这样征的吗?能征得到吗?你们那儿太有能耐了,国家如此征,农民才是“基本上没粮”。
    对“官方数字”也得经得起常识的检验,尤其是“非毛化”的官方数字。《半月谈》最近登了贵州省一个官方数字,说全省培训农民工4000万人次。可贵州省总人口才3900万。

  那时的人心也并不好,生活逼迫得他们私心很重,斤斤计较,弄虚作假。比如说,一坑大粪记十多个工分。为了多出大粪,大家都积极地制造着“大粪”,就是用土和灰搅拌成大粪模样,没有一点臭味,而将自己真正拉撒下的东西统统送到自留地去。
  我们村多年来一直贫穷落后,是农民不好吗?不是!
    1980年后土地承包经营了,农村的面貌一下子就好起来了。首先,农民粮食马上够吃了。

    说人心并不好的是你,否定“农民不好”的也是你,我不知该相信哪句话。土地承包经营了农村一下子就好起来,如果不是上帝送来粮食的话。很遗憾,我只能相信你第一句话,你们那的农民还不适应集体经济下的劳动,难怪如此。我下乡五年,也了解过周围农村,没有一个你说的那样。确实,和今天相比,农村贫困,但很多地方并不是你说的那样。你说的并不具有代表牲,解放30年,粮食人均拥有量从373倒退到176,新中国不如旧中国,共产党不如国民党,是这样吗?

    现在怀念前三十年岁月的人,绝大部分是“80后”、下岗工人和“老干部”。“80后”根本不知道那时的实际情况,只是因为自己找工作困难,对一些腐败现象有气,又看了几本“左派”的书籍,或者是听了受过多年“革命理论教育”的老爸的偏左语言。……下岗工人们的心情也能理解,社会确实亏待了他们,没有让他们分享改革的成果。
    很报歉,我也用了80后这个词。这是一种新生的力量,他们那么容易被几本“左派”的书籍迷惑吗?而且说他们“老爸”的语言是“偏左语言”楼主有什么根据?楼主也太低估了他们的智慧和判断力,也太高看“左派”书籍的力量。还有“下岗工人”,你知道多大群体吗?他们在中国数千万!至于“老干部”,应该说,他们在今天的经济状况还是好的,国家对他们是照顾的,他们为什么还要“怀念”前三十年,你思考过这个原因吗?
    “怀念”,如果也用这个词的话,现在怀念前三十年岁月的人,绝不仅仅是你说的这些人!还有无数的没下岗的工人!我身边有许多这样的工人,他们没下岗,但他们依然怀念,因为他们的利益现在受到了侵犯。
    还有农民,除了你说的那部分外的更为广大的农民。上网你可以查查《中国农村调查报告》,读读这本书你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但是,绝不能因为这些问题严重存在,我们就回到老路上去,重新捡起过去的办法。
    没有人要回到老路上去,而且生产力发展了也回不去,何以不必担心。但是,历史上的一些比较好的经验为什么不可以借鉴呢?在过去一篇文章中我曾说过:他们不是想回到过去比较贫困的生活,而是怀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怀念干部作风和社会风气都比较良好的传统,怀念吐气扬眉声振世界的国威。
    顺便问楼主一个问题:现在极力诅咒前三十年的,除了既得利益集外和知识界的精英外,还有多少人?
8#
 楼主| 发表于 2009-4-4 19:2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易水东 于 2009-4-4 17:36 发表
再读了版主的帖子,有点儿感慨。三十年,中国进步着实不小。我也曾经详细了解过文革时家乡父老的生活,情形和版主说的差不多。但是多是只言片语,不成系统的。感谢版主给我一个机会重新看到父辈们走过的道路。他们曾 ...


  谢谢易先生的详细阅读。
  我说的“80后”,是沿用现在的一个习惯说法。至于这个说法对不对,准确不准确,那不是我的问题了。因为,我自己也创造不了一个更准确的词汇。但在我的心目中,青年人还是值得敬佩的一代。首先,他们拥有的知识量与对事物的认识深度,这是我们几代人所不及的。还有,他们对社会与世界的关心,这也是应该受到尊敬的。
9#
发表于 2009-4-4 19:23 | 只看该作者
  4版主写得不错,玉德的质疑更是很好的补充。

  官方的资料,不能证明全是真的,很多时候水份还很大。

  很多人怀念三十年前,“他们不是想回到过去比较贫困的生活,而是怀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怀念干部作风和社会风气都比较良好的传统,怀念吐气扬眉声振世界的国威。”这一点也是值得肯定的。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4-4 19:2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微风轻拂 于 2009-4-4 17:57 发表
我小时候经常听父亲忆苦思甜,说60年时候的饥饿生活,我很难理解,觉得父亲有点危言耸听,很不以为然。渐渐的随着年岁渐长,越发理解了父辈的感受。说实话,没有从贫苦中走过来的人是不理解那种生活的。

我小时候 ...


谢谢微风版主的评论。
这些,都是我们省、我们市、我们县、我们村的事情,没有一句不实之处。
11#
发表于 2009-4-4 19:2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玉德 于 2009-4-4 18:18 发表
  顺便问楼主一个问题:现在极力诅咒前三十年的,除了既得利益集外和知识界的精英外,还有多少人?


你这话有点过了,人人都有说话的权利,这是对别人的尊重。我很赞成4版观点,但是咱是一标准辛苦的工薪阶层,和什么既得利益毫不沾边。但是我承认,我痛恨30年前,不过我家出身不是地主反右。

个人认为,观点不同,可以互相求同存异,切忌给人戴帽子的武断做派。我们应该本着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看待不同观点的争论,我更主张论坛辩论不应本着钻牛角尖的死缠烂打的做派。

观点赞同,来点共鸣沟通。观点不赞同,可以求同存异,一味的剥夺作者的说话的权利是对别人的不尊重。我觉得,你根本说服不了作者,作者也无法说服你,难道就不能各自好好写自己的文章吗?非要如此在别人文章后臆测“现在极力诅咒前三十年的,除了既得利益集外和知识界的精英外,还有多少人?”

各自写好自己的文章和为别人的文章而生气,前者更为重要。

:handshake

[ 本帖最后由 微风轻拂 于 2009-4-4 19:37 编辑 ]
12#
发表于 2009-4-4 19:40 | 只看该作者
有些奇怪了。4版说:我发现,现在怀念前三十年岁月的人,绝大部分是“80后”、下岗工人和“老干部”。我顺着问一句“不怀念”的是哪部分人有何不可?让4版一个发现之外再多一个发现,不更有利于全面认识问题吗?

如果4版没有不让人讲话扣帽子的话,我又何来呢?难道一个问题不允许两面想、亦或人问我不能问,倒要请教了。

愚以为并没有扣帽子,因这里面没有帽子。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4-4 19:4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玉德 于 2009-4-4 18:18 发表
    就我们县来说,从1957年开始,人均粮食拥有量再没有超过1949年。到1976年前后的几年,这个数字一直在二百斤之内徘徊。
    一亩地产量报上几千斤、几万斤,国家又按你报的数字征公购粮,刮干弄净,所以农民手上 ...


  谢谢玉德先生的阅读。
  只是说明几点:1、文章中的数字,都是省上有关文件中写着的。至于准确不准确,我没有能力进行核实。2、当时征购粮食的情况的确是这样。因为没有粮食可征,海凹先生那个县对农民动用了16类120多种刑罚。这是乡亲们所说的,也是工作组汇报中所写着的。如果不是这样,那能死那么多人吗?3、我说的都是我们省及市县村的情况,其它省情况如何,不在本文写作的范围之内。4、我的父老乡亲,他们身上有可贵的东西,也有落后自私愚昧的东西,不能一概而论。特别是因为贫穷落后,将许多人的人性都扭曲了。当然,任何人都是这样,有优点也有缺点。5、当然,我所说的“80后”、“下岗工人”、“老革命”,也都是指其中的一部分人。不可能是全部。6、你说的是你那儿的情况,我说的是我这儿的情况,最好不要拉扯在一起。当然,我说的情况也并不能说明我们这里农村与农民的全部,而是大致情况。7、我也不是改革开放的既得利益者,更不是什么精英人物。但我认为,得到改革开放的利益并没有什么不好。精英人物也并没有什么不好。
  再次感谢阅读与评论。
14#
发表于 2009-4-4 20:32 | 只看该作者
文章写出来是让人看的,它要宣传一种观点,批评一种观点。当然会有不同观点,如楼主最近老是看到有些“80后”写的“怀念”与“羡慕”解放后前三十年的文章又是心痛又是感慨而生出这篇文章一样,“最好不要拉扯在一起”很难办到,虽然这些80后的文章不一定写的是楼主那儿。因为这不是对一个村的评价,而是对中国一段历史的评价。

“我说的都是我们省及市县村的情况”,对农民动用了16类120多种刑罚,粮食人均拥有量比解放前严重倒退也是一个省吗?如果有,我倒很想知哪个省,以补自己知识的贫乏。我说的情况是河南省予北,我下乡的县叫获加县,楼主如有空也可作一番社会调查。

谢谢回复。
15#
发表于 2009-4-4 20:36 | 只看该作者
我完全没有争论的意思,关于八零后的观点也是顺道写出来,想让大家看看而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6 21:17 , Processed in 0.053667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