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107|回复: 5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乡土怀旧系列之六十四:乡村女人物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09-6-22 23: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乡土怀旧系列之六十四:乡村女人物事          
          
                   □ 文/于文华


  乡村女人是乡村的守护神。


  猪羊、柴垛、麦穗、儿女,这些永远是她们生存的力量和活下去的全部内容。精神上从来不知道什么叫空虚、寂寞、郁闷,城里女人这样那样的心理疾病、心理负担,她们压根儿闻都未闻、想都未想,因为总有干不完的农活、操不完的心:既要照顾老的、又要关心小的;既要忙地里的庄稼,又要操心家里的油盐酱醋;既要处理好邻居、亲戚、兄弟姐妹的关系,又要不卑不亢、不冷不热地将那些不怀好意的目光打发走……

  炊烟和油饼,棉衣和布鞋,这些家里的大人小孩都爱吃爱用的东西,温暖人心慰藉灵魂的东西,有哪一样能离开乡村女人巧手打理,有哪一样不靠乡村女人的辛劳。


              一.笤帚与鸡毛掸子


  七八月里,沙漠边的糜子据队长派出的“探子”来报,已经成熟了。那些不用施肥、不用浇水、不用操心的庄稼,完全靠天的雨水多寡来说话。队长发话:明天一早去沙漠边拔糜子,让妇女们弄些扎笤帚的材料,谁拔来的算谁家的,但必须要将糜子捶打在队里的场上。

   起个大早,几个人合伙乘坐一辆驴拉的架子车,于无边的夜色里说说笑笑,疾驶在黑沉沉的夜幕里。有人哼唱着平日不大敢唱的民谣,有人和年轻的媳妇说着大胆火辣的玩笑,惹得新媳妇脸庞红扑扑的。

  都是厉害角色。说话是一套,干起活来却风风火火。早到的人,瞅一块长势粗壮的,不说话拔起来。土是沙土地,一点也不费劲,右手轻轻一拉,就会带出。谁都知道,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拔糜子,只是拣粗壮、长势高的拔,注意着脚下。有人干脆直接找高高大大的枝,从底部握断。庄稼长到一定时间,根部就有一处“命气儿”,很脆弱,轻轻一拉就会弄断。麦子也一样,会割麦子的人,只需将镰刀顺着命气儿一划拉,麦子就会顺势割到。

  拔到怀里无法抱时,就地取材,拿几根糜子,捏在一起,穗头上一拧,放在地上,一个腰子就好了。这叫“老鹰拧脖子”,讲究一气呵成,需要一定的技巧。我至今都无法拧好,不是弄断,就是感觉可以,但一捆上东西就烂散一摊。

  太阳从沙梁上冒了出来,人身上立马感到发热。抬眼看,偌大的糜地里,到处是穿红着绿的妇女,身后是一个个穗头齐整、枝繁叶茂的糜子捆。有人提议差不多了,肚子饿的咕咕叫,快回吧。可大多数的不愿意回,好不容易有这么难得的一次轻松机会,身旁无儿女与家庭拖累,眼中无婆婆和男人的指挥,自由地呼吸新鲜空气,舒畅地说着愉悦开心的话题。不知谁喊了一声:开饭了!

  哪有什么饭可言。无疑是来时匆匆忙忙带的干锅盔、炒面,就着凉凉的白开水。年长的妇女一歇息下来,心里却开始担心儿子按时起了没有、上学了没有,家里的猪呀鸡呀羊呀婆婆不知喂了没有,起的太早,那个挨“千刀”的不大会干这些活。年轻的刚结婚的媳妇,则一脚踏出门,心头一身轻。说着知心话儿,嘻嘻哈哈,打打闹闹,干活倒是其次,无拘无束,宽天宽地玩乐到成为主打。

  太阳的热度越来越高,一心牵挂着家里,不放心家中事务的妇女,早讲糜子捆背到地头的车里、码好,吵闹着回家。那些玩玩耍耍的年轻媳妇,才拔了几个,本来还想拔些,但要坐人家的车,只得不大情愿地原路返回。

  将驴车驶到队里的场上。各人把各人的抱下来,解开捆子,双手握住,使劲捶打几下。尚未黄透的糜子,捶打起来不大利索。队里看场的不说话,彼此都心照不宣。让妇女谁把谁拔来、捶打完毕的糜子枝带回家,那就是做笤帚的原材料。


  捶打干净的糜子枝,晒上一两天,又会捶出一些糜子。攒下来,和分到的一块碾。等自家男人天阴下雨有空闲时间,搓些细细的麻绳,坐在门墩前,扎好几把崭新的笤帚。一年四季扫抗、扫地就不用发愁了。扎好多余的笤帚或送人,或放到屋梁上来年用。河西乡村不种植高粱。扎好的糜子笤帚把短,妇女打扫卫生需要弯腰弓背。

  乡村妇女早上起来匆匆梳洗一番,将炕和地用笤帚扫的干干净净,再拿鸡毛掸子掸去桌子与墙上的灰尘。

  杀公鸡时,将脖子里鲜艳好看、长长的翎毛一根根使劲拔下来,找一根细细长长的竹竿子,截取一米过些,旧布条裹去三分之一左右,上面抹一层面做的浆糊。把齐整的鸡毛一根一根按顺序插一圈,毛在外,根在内,再用细麻绳绑扎住。依次一圈圈扎好,接头处再用布头扎紧。一个模样俊俏、好看惹眼的鸡毛掸子就大功告成了。

  做一个普普通通的鸡毛掸子,大约需要好几只公鸡的鸡毛,而绑扎结实的鸡毛掸子可以使用好多年——昔日的乡村人家,都会废物充分利用。长些的鸡毛做了掸子,短些的做风匣。


                 二.头巾与针线筐

  记得上中学时,高中语文老师讲述乡村妇女时,两手从头比划下来,形象而贴切地比喻出一个活生生的头顶头巾的形象,熟悉乡村生活的我们知道:这就是我们耳濡目染的乡村妇女。


  其实,乡村妇女的头巾大有用处。农田地里干农活时尘土飞扬,冬天寒风刺骨大雪飘飞时,防尘或御寒中最好的用具就是头巾。大汗淋漓需要擦汗时,掀起一角,方便、快捷,收工回来随意一洗,次日上工便可照样顶在头上。

  头巾是乡村妇女穿着打扮的必备衣物。年轻姑娘或新媳妇,一般喜欢大红大绿,最爱鲜艳喜庆的红色头巾,天热时围在脖颈里既是装饰也衬托得脸面红扑扑的。生了孩子的喜爱粉红色或者天蓝色。中年妇女则以庄重素雅大方的茶色、灰色、月白色为主。昔日的乡村女人要是不顶头巾抛头露面,是会被人耻笑的,甚至说三道四、指指点点。虽然社会发展了,时代进步了,但乡村妇女的头巾依然是不可或缺的衣物。

  一个乡村妇女一生要顶多少头巾,不得而知。要换多少种颜色的头巾,也无法明察。但我知道:农家生活离不开顶着头巾妇女的支撑。夏日薅草的田野,或红或黄或蓝或绿的头巾,映衬在蓝天白云下,成为最靓丽最惹眼的风景。她们无暇顾及云朵的移动,不会注意鸟雀的鸣叫,一心一意、专心致志薅除着杂草;秋天割麦子的劳动大军里,照样有妇女挥汗如雨劳作的身影,有人弯腰“擦擦擦”一阵猛砍,有人蹲在地上不说话,可手中的镰刀不停歇,半天用头巾擦擦满脸的汗水与灰尘。在修渠打坝、送粪拾田的火热现场,在平田整地、抢种抢收的劳动工地,无处没有一个个头巾的晃动,无处没有妇女的矫健身影。

  除了参加田间劳动,回到家里,乡村妇女还要饲养猪羊、鸡猫狗等家禽,照料一家老小,还要缝缝补补,洗洗刷刷。记忆中往昔农村家家户户的炕上,都有一个针线筐。那是乡村妇女的百宝箱:里面有长长短短的各式针。既有缝制被子的几寸长的大针,也有短短的几乎捏不住的短短的绣花针。有颜色各异、式样繁多的各种线团,有中指上套着的顶针儿——银质的发亮的顶针儿,是妇女做针线不可或缺的工具,还有纳鞋底不能不用的坠子。鞋底太厚,而针脚又细又密,必须使用坠子才能纳好。常常会打了针,睡梦里常常听见母亲用剪子敲打着,拔去折断了半截的针,重新换一支新的,打了纫头,继续坠纳着,直到天蒙蒙亮。

    针线筐里零七八碎的东西真不少。有绣了半截子的鞋垫,有纳着还差几针的鞋面,有开头的黑色白色宽宽的松筋,还有细细圆圆的松筋。前者是做鞋用的,后者是做护袖时剩余的。有长短不一的拉链,有做棉衣时必不可少的利用布头挽制的纽扣。

                  三.簸箕与筛子

  五六月里,香气扑鼻的青粮食,是乡村孩子最美的吃食。找些将黄未黄、说绿但穗头饱满的麦子,掐了头,或者连根拔了,找些麦草烧着吃,贼香!但吃完,俩手一片黑漆漆的,嘴角甚至满脸都弄的黑黑的,和包公差不多一个模样。最文雅的吃法是把麦子拔来,乡村妇女用手使劲搓在簸箕里。再搓搓,簸簸,将大部分的杂物吹去。倒进铁锅里,文火烘烤一番,加些盐水,变得口感好。再次倒入簸箕里,再揉揉簸簸,一颗颗饱满圆滚的青粮食,就可以上桌了。迫不及待的孩子,早就等候在簸箕边,小手早抓了一把,倒进嘴里面,
咀嚼着、享用着。

  打场赶石磙子、扬麦子是男人的专利。而装麦子、筛粮食则是妇女的营生。将堆的小山一样金黄干净的麦子装在口袋里,剩下的有杂物、尘土与小石子的,先要筛子筛,再用簸箕簸。簸箕则人人会,使筛子则需要技巧和技术,而会用筛子的妇女一个生产队没有几个。把杂物筛到中间,抓出来。再筛几次,倒入簸箕里,让早就等候一旁的妇女簸一番,就可以“颗粒归仓”了。

  要推磨了,忙活的照样是妇女。取出粮食,先用筛子筛,再用簸箕簸,摘得不留一个石子与小土块,拉到磨坊里,记着拿上老笤帚疙瘩,要随便扫推下的面粉。一遍推下来,扫到磨盘上,再推。要榨油了,簸油菜籽的依旧是妇女。碾糜子、碾谷子、推炒面、上公粮……这些活计,照样是会使用簸箕与筛子的妇女。

  乡村妇女是乡村生活的的半边天,事事处处离不开她们的忙碌身影。乡村妇女是农村家庭的主心骨,里里外外离不开她们勤劳双手——不知道山外的世界有多大、多精彩、多美好,只知道责任田的化肥和农药,只知道天晴要出门干永远干不完也干不厌烦的农活,天雨要做似乎永远没有尽头却越做越有兴趣的针线和家务;不知道书上说的爱情究竟是个啥滋味,究竟有多么甜蜜,只知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古训和道理,只知道男人是家里的天和顶梁柱,自己的满腔满肺、满心满脑都得替男人着想和考虑;不知道自己眼角的皱纹有多深、脊背有多弯、模样有多老,只知道家里的娃娃有出息就比啥都强,只知道宁愿自己痛苦也从不愿伤害别人;不知道生活的压力和苦闷,只知道把所有的不快和不满悄悄压在心底、默默咽进肚里,只知道一心一意巴争着光阴往前赶……


                              (全文3669字)


[ 本帖最后由 于文华 于 2009-6-23 16:28 编辑 ]
59#
发表于 2012-4-4 09:2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于老师乡村怀旧文字,问老师好。
58#
发表于 2012-4-3 21:38 | 只看该作者
丰富的生活内容,欣赏好文
57#
发表于 2012-3-31 11:54 | 只看该作者
难得有这样细腻的的文字,更难得有这样细致的心情,让我们看到了乡村女人的生活图景。
56#
发表于 2009-6-30 07:16 | 只看该作者
问好文华,学习了。很好。
55#
发表于 2009-6-29 22:07 | 只看该作者
看得文华朋友如此熟悉乡村,那些女人手中的活计,和承担活计的工具,承载了一种亲切可感生活场景。因为细致、形象,格外动人。
54#
 楼主| 发表于 2009-6-29 20:3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御风而行 于 2009-6-29 19:18 发表
长进飞快,文字干练。


   谢谢朋友支持,问好!
53#
 楼主| 发表于 2009-6-29 20:34 | 只看该作者
帖由 章烨zhangye 于 2009-6-27 22:07 发表
乡村的女性,是真正的负重者,她们往往承担着家务、农活、抚养子女的三重重任,其艰辛可想而知。感谢于老师,把这样一个群体列入乡土写作系列,敬慕,学习,问候。

   呵呵呵,的确如此,乡村妇女最不容易。谢谢你的夸赞了,问好!
52#
 楼主| 发表于 2009-6-29 20:33 | 只看该作者
[quote]原帖由 紫丁香260 于 2009-6-27 21:36 发表
浓浓的人情味融入场景中,文字鲜活,生动,学习。 [/quote]

    谢谢丁香才女的支持,问好朋友!
51#
 楼主| 发表于 2009-6-29 20:32 | 只看该作者
[quote]原帖由 汤如浩 于 2009-6-27 21:03 发表
以乡村女人为切入点表现乡村,构思奇妙。
继续学习文华的系列佳作,问好,祝福你的姑娘! [/quote
]

    谢谢如浩的捧场与支持,谢谢祝福,问好!
50#
 楼主| 发表于 2009-6-29 20:3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杨纯柱 于 2009-6-26 11:44 发表
拜读!很有味道的文章!问好于老师!


   谢谢文友提读与赏识,问好!
49#
 楼主| 发表于 2009-6-29 20:31 | 只看该作者
[quote]原帖由 琴若雨 于 2009-6-26 00:16 发表
  文华的文字,读来简洁、干净,且自然、清新。写乡村生活的物事善于抓住具体的事物,工笔细描,真是写活了农村生活的场景。比如这个写乡村妇女,她们的“笤帚与鸡毛掸子,头巾与针线筐,簸箕与筛子”,通过这些物件 ... [/quote]

  非常感谢若雨版主细致中肯的评论与支持,问好!
48#
发表于 2009-6-29 19:18 | 只看该作者
长进飞快,文字干练。
47#
发表于 2009-6-27 21:36 | 只看该作者
浓浓的人情味融入场景中,文字鲜活,生动,学习。
46#
发表于 2009-6-27 21:03 | 只看该作者
以乡村女人为切入点表现乡村,构思奇妙。
继续学习文华的系列佳作,问好,祝福你的姑娘!
45#
发表于 2009-6-26 11:4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于文华 的帖子

拜读!很有味道的文章!问好于老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3 22:18 , Processed in 0.072301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