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11|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文 章 刍 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9-25 20: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河杨 于 2017-9-27 19:34 编辑

文  章 刍  议



  人类的文章,最初主要是为了记录曾经的事件,经过了一定的时期,便有着五花八门的类型。既可以记录曾经的事件,又进行了对事件的总结与展望,还可以对事件进行分析,使之有着借鉴的经验,再进一步,文章还成了传递信息的符号,待到文章运用娴熟后,则成了万事记录与传递的方式。


  由于文章都是人写的,而人是出于各种环境下,加上各人的认知态度不同,因此,天下的文章数量虽然是无以计数,只要不是有意抄袭,就算是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里,却没有完全两篇完全一样的文章。因此写文章的人,基本上都是郑重其事,将自己的见闻、观点呈现在里面。哪怕是观点受到严格限制,也会有所流露。


  一般人写文章都会认为:文章是心中事的流露,是向人们表白自己的心意。又认为,文章是天下事,不仅仅是写给某个人看的,而应该能够得到天下人的认可;文章是千古事,不仅仅是写给当时人看的;文章是生后事,写文章不仅要对自己、对当时负责,还要对后来人负责。因此,文章的责任是很重大的,写文章不是为了讨好某个形势,某个人,而屈意奉迎,那样的话,便会成为“狗屁文章”而被人唾弃。


  中国的文章,从远古时期就已经有了。还在茹毛饮血的末期,我们祖先就有了文章的端倪。文章是由文字做载体的,有了文字后,才渐渐地有了文章。中国最早的文字是“河图洛书”,也就是乌龟背上的图案,先人根据这些图案,慢慢地创作出了象形文字,经过很长时间,到了黄帝时候,才由仓颉定型,成了基本统一,大众认可的文字;中国最早的文章是“河图八卦”,主要是用来研究自然形象和天文地理,而且其深度非常奥妙,到了周文王时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并且这种研究一直延续到现在。


  人们在研究八卦的同时,知道了文字可以承载消息,包括历史的和现实的一切。于是便将文字组织起来,传布与世间。因为文字可以长期保存,不改变原貌。为了让人们看到自己所组织的文字有一定的价值,组织文字的人,便将文字用心编织,使之条理清晰,这种“编织”出来的文字,便被叫成了“文章”。只要不是被销毁了,便永久流传。这样,才有了历史上数不胜数文章。


  历史源远流长,环境不断变化,文章也是随着历史与环境变化的。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他的文章特色。最悠远的古代,主要是洛书之类的八卦和易经,接着,便有了专著。中国最古老的专著是历史纪年,主要是记录社会当权者的更替,这类书籍主要有《竹书纪年》《三海经》;还有着神话传说《穆天子传》,接着专业著作出现了,主要有医学方面的《神农本草》《黄帝内经》,再往后来,军事著作《六韬》出现了。这些典籍,都是中国中国最古老的书,之后,在这些典籍的影响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旁门别类的文章。因此,这些文章便是中国各类文章的始祖。


  早期的文字,只是社会上流人物的事,普通百姓几乎没有文字概念。因此,所有的文字几乎都是记录上层社会的事迹。到了孔夫子时代,由于上层社会掌权的总是少数人,有些掌握了文字的人,并没有掌权的机会,他们为了传播文字和自己职业的原因,开始向愿意接受文字的人传授文字,许多人创办起教学来。这样,文字开始走向百姓。


  于是,在周朝中后期,文字已经在人民大众中传播得很广泛,因此,出现了许多的文化杰出人物。春秋战国时期居然达到了繁荣的境地,诸子百家争鸣于文坛,是前所没有的。这样一直延续到秦始皇统一全国时,文章已经很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力量了,对他的统一许多文章是有妨碍的,因此,秦始皇来了个大禁止。怎么禁止:就是焚书坑儒!他的目的就是不让文章反对他的行为,觉得读书人,写文章的人和已经有了的书,都应该消灭掉。汉武帝时期,觉得百家争鸣妨碍他的统治,只有孔夫子的一家的理论,对他的统治有利,于是下令“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后,中国的文章便没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了。


  与此同步的是,历朝历代的各届政府都以儒家理论取士,也就是以维护当权的利益的文章选取当官的人。于是,世上文人的出路,只有学习写作儒教的文章了。这样,世界上便编辑出了“五经四书”。而且出现了“世间万般皆下品,思量唯有读书高”的格言。因为,只要被选择当了官,立刻就可以高高在上,诧叱风云,荣华富贵,而別的行业里的人,要想达到这样的情况,完全是不可能的。同时,还对不按照这些规定写文章的人进行打击,因此,文字狱经常发生,许多人都被这些“无须有”的罪名遭遇祸害,而且还“祸连九族”。这样一来,文人要想“有所前途”,只有做当权派的“驯服工具”了。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5#
发表于 2017-10-7 14:35 | 只看该作者
an安 发表于 2017-10-6 16:56
这几天来论坛转悠,学会了一个词:严谨。向来不严谨的我也试着严谨一次。河图洛书传说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 ...

严谨好,做学问必须严谨。但写杂文不一定……
本篇应是杂文,所以又引传说又引古籍的……后来我就禁言了。
24#
发表于 2017-10-6 22:32 | 只看该作者
an安 发表于 2017-10-6 18:31
老师,您可以做梦穿越去请教当时的其它人,学生可不敢妄自猜测。

所以,读文要求信求疑,不为难为谁,只为学习。
23#
发表于 2017-10-6 18:31 | 只看该作者
老师,您可以做梦穿越去请教当时的其它人,学生可不敢妄自猜测。
22#
发表于 2017-10-6 17:52 | 只看该作者
an安 发表于 2017-10-6 17:03
煮字老师,看我这次严谨不!把字给你煮没了。

是的,这次你是用自己的火煮的,煮得味道不错。
文字应该是能够系统表达连续意义的符号。河图洛书现在看来,已经被解读为连续意义的文字了,但在当初画出来时是否这样的?除了作者,当时的其他人能否读懂和运用呢?
恕我冒昧,之前了解不多,我这只是请教。
21#
发表于 2017-10-6 17:03 | 只看该作者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17-10-6 10:40
若是做学问,我觉得最早的文字还是要依据可考的实物证据,也就是3300年前的甲骨文。文字记录下来的或口耳 ...

煮字老师,看我这次严谨不!把字给你煮没了。
20#
发表于 2017-10-6 16:56 | 只看该作者
水如空 发表于 2017-9-26 18:06
贯穿古今,例证丰富,赞一个!
说一些不够严谨的地方:
中国最早的文字是“河图洛书”,也就是乌龟背上的 ...

这几天来论坛转悠,学会了一个词:严谨。向来不严谨的我也试着严谨一次。河图洛书传说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且明确标明是此传说列入遗产,而不是河图洛书列入遗产,因此说最早的文章是河图洛书是不严谨滴,而目前被认为最早的文章且有切实证据的应是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卜辞。
再本着我的一贯风格说点不严谨的:依类象形,故谓之文,之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章,从音从十,乐竟为一章,说不准最早的文章就是几个文的组合,或许与字无关呢。
但无论最早的字最早的文章如何,都不重要,关键是后来的,现在的,还有未来的
19#
 楼主| 发表于 2017-10-6 15:42 | 只看该作者
秋實 发表于 2017-10-6 15:34
本文题目《文章刍议》,议论的是文章的沿革,怎么又扯到文字起源了呢?文章和文字可不是一回事儿啊 ...

您说的极是。这篇文章只是说文章的沿革,文字的起源并没有怎么论及。只是略微谈了一下。其实,文字的起源,是有漫长过程的,到了甲骨文和金文,就已经比较成熟了。恕我不一一回复啊!
18#
发表于 2017-10-6 15: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秋實 于 2017-10-6 15:39 编辑

       本文题目《文章刍议》,议论的是文章的沿革,怎么又扯到文字起源了呢?文章和文字可不是一回事儿啊。这篇文章只有倒数第二三段出现了“文字”字样,是否作者的笔误呢?或者跑了题?
17#
发表于 2017-10-6 15:03 | 只看该作者
不是早就证明中国最早的成形文字是甲骨文吗,这可是上学时候学到的知识。今天读此篇文章,好像又是另外一种说法。也看到上面如空跟草舍两位学者的质疑,咱也没有读过此类书籍,搞不明白这些高深学问。
看来这话题,还是有争议。
问候新人!
16#
发表于 2017-10-6 13:28 | 只看该作者
河杨 发表于 2017-10-6 12:05
请你应该明白,到了甲骨文,金文时代,中国的文字已经具有形态,更早的,只是懵懂的形象,所以那初始的圣 ...

目前所见是经过千百年演变和不同解读的图形,是否有当时遗留下来的实物证据呢?
15#
 楼主| 发表于 2017-10-6 12:05 | 只看该作者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17-10-6 10:40
若是做学问,我觉得最早的文字还是要依据可考的实物证据,也就是3300年前的甲骨文。文字记录下来的或口耳 ...

请你应该明白,到了甲骨文,金文时代,中国的文字已经具有形态,更早的,只是懵懂的形象,所以那初始的圣人,是以乌龟背上的花纹进行幻想的,因此早期的“书”,叫做“河图洛书”。
14#
发表于 2017-10-6 10:40 | 只看该作者
河杨 发表于 2017-9-26 19:46
朋友,谢谢您关注这篇文章。关于远古历史,我们只有让专门的历史学家去辨析吧。不过,您把这里有些概念没 ...

若是做学问,我觉得最早的文字还是要依据可考的实物证据,也就是3300年前的甲骨文。文字记录下来的或口耳相传的,比如仓颉,以及其他不能表达连续意义的象形符号,按国际标准是不算的。
13#
 楼主| 发表于 2017-9-27 19:3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朋友们的关注与支持,谢谢评分老师的奖励!
12#
 楼主| 发表于 2017-9-27 19:31 | 只看该作者
言默然 发表于 2017-9-27 17:40
欣赏拜读了,有新义,喜欢

谢谢鼓励与支持。请您多多指点。愿你阅读愉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7 04:40 , Processed in 0.075706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