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245|回复: 6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短小说选材方法之一:抛弃不是现实的事实——兼评微小说《借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4-23 01: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蝉衣cy 于 2018-4-23 08:58 编辑

短小说选材方法之一:
                                  抛弃不是现实的事实——兼评微小说《借钱》
      
       阿进请人喝酒,妻子小丽认为是酒肉朋友,阿进就打电话向这些朋友借钱,以此证明给妻子看,结果都推脱着不借。这是微小说《借钱》的主要内容。结构相对简单,情节推进以人物对话为主,开头和结尾的语言稍显夸张。但是,作者想以此批判时下时态里人与人之间关系疏离的思想,是彰显的。并且想到了利用物质主义横行的题材,注意到以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纽带作为对照,来形成作品的张力。这种构想虽然是常见的,可是对于论坛学习写作的文友们来说,这样的创作意识是必须肯定的。即:有思想、会使用基本的技巧、能够比较流畅地完成小说。但是,小说选材是非常考究的,首先要分得清事实是否是现实,自己得清楚这样的题材能否进入短篇小说。
      
       下面我们以微小说《借钱》来探讨事实与现实的关系。
      
       先说一下朋友。对于原作里的朋友,小丽的判断是对的。但是她没有能力说清楚为什么,也就无法说服阿进,不能给阿进指点迷津,以致阿进在小说结尾有那样的表现——寄托希望太大的强烈失望感。
      
       生活中的大部分人只是看到朋友是分朋友圈的,但是直接面对的经常是模糊的朋友圈。明白的也只是常见朋友圈的划分,比如同学圈、战友圈、同事圈等。偶尔清楚的是那些明星圈:音乐圈、影视圈等。事实上,真正的朋友关系,不是这样形成的,其构成的最基本要素是来自内心素质的:能量的对等。
      
       这样一说,马上就会有人想到相同的职业、兴趣、爱好等,但是,这些依然是外部条件,比如小学数学老师与大学文科教授就难以成为知己,因为能量远远不对等。文学圈里也是一样,年轻的刚开始接触文学的与从事文学多年的优秀作家批评家之间也难以构成交流畅快的朋友。
      
       能量不对等的时候,能量高的想说清一件事得解释很多,而能量低的可能依然不懂。尤其是需要甄微的时候。如此之下,就难以成为真正的朋友。所以,能量不对等的朋友,只是社会实存的一种事实,而能量对等的朋友,才是社会上存在的一种现实。这两种朋友都是社会上实存的,但是没有能量对等这种本质要素的参与,只能是事实,不能构成现实。
      
       至此,也就明白阿进与那几位阿哥阿弟不是真正的朋友,没有真正朋友之间的那种纽带来维系牢固的友情关系——对等的能量。就像我们能够理解恩格斯与马克思的友谊,恩格斯能够一生挣钱一直供应马克思一家的所有开支,并在马克思死后整理其学术思想并出钱付梓。因为他俩的能量特别对等。
      
       微小说《借钱》选择能量不对等的人物之间来构成朋友关系,小说末尾的结果也就具有了必然性,小说的张力也就此失去。由此可以看出,不能构成现实的事实,不能给予小说深刻性和穿透力。而小说《变形记》选择亲情做底的原因也就使人明白了为什么,并清楚其震撼力的来源。所以小说选材时,对感情关系的选择,不能不加分析地随意放入小说。
      
       当然,抛开这是微小说,在中长篇小说里表现假明白人的时候,可以这样选材。在此也应该说一下微小说《借钱》里的另一个情节构成的关键要素——借钱。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第二个问题。
      
       一般情况下,朋友,只是感情关系,不能直接嫁接到经济关系上。否则就是以感情关系绑架经济关系。经济关系也存在是否对等的问题,在经济体量上对等的两者之间发生经济关系,是正常的,也是常有的。当对等的平衡关系打破时,借贷的数量就会发生明显变化。也就是经济体量不对等的两者之间发生经济关系只发生于比较小的局部。而当一方破产时,借贷的经济关系也会消失,这种“尽头”的形成是经济规律的“自然”。
      
       这种“一般情况下”的经济关系,是现代社会的常态,正是这种常态在改变着人的感情关系,包括亲情,从而异化着人。可是,能量对等的真正的朋友关系,在发生经济关系的时候,常有超越亲情关系的行为出现。越过“一般情况下”的经济关系而发生的这类现象,也往往出现破裂,而且一旦破裂就是彻底的。这,更能在渊深里体现个体人的孤独感和人的异化特点,深刻反映人性的变化——不稳定性。
      
       微小说《借钱》里,没有交代朋友间经济能量的对等和差异,是以朋友的情感关系导向经济关系的,能够看到的是请客成本与五万元借款的不对称对应关系。这种经济体量的较大差异,想发生整体的交易,明显违背了经济规律,何况朋友关系又是脆弱的。
      
       也就是说,微小说《借钱》里,朋友关系不是现实的,只是事实的。经济关系不是事实的,企图构成现实。这样,小说的结尾也就注定了。那么,题材不能穿透生活的迷雾,透视现实,小说的穿透力因何而产生呢?
      
       对于文学性的现实主义短篇小说来说,其选材不能只在现象界里看到实存的,必须抓住实存与本质的统一,筛选那些既是事实又是现实的社会现象,才能成为小说的题材,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剪裁,才有可能写出优秀的现实主义短篇小说。事实经常实存于生活中,挑选出符合现实的,小说就能侧立于生活,精心剪裁后,就可以轻易达成高于生活的创作目的了。
      
       这次小说版的领头龙活动里,也存在这种现象。正因为这样的事情在论坛作品里时常存在,才想起与大家交流一下。也许只是我个人太过计较了,甚至是错误的偏执。聪明的你,不必太在意。此文写作前,已征得微小说《借钱》的作者:一介草民先生的同意。在此,向内心强大、极富勇气又异常谦逊的一介草民先生致意:福布一生!携手进步。

原作链接:http://bbs.zhongcai.com/thread-1359462-1-1.html


评分

7

查看全部评分

63#
 楼主| 发表于 2018-4-28 17:27 | 只看该作者
李炳君 发表于 2018-4-28 10:26
现实生活中,朋友圈是有层次的,小圈外面是大圈,一层一层的。有核心有外围,你我都是如此。我有个兄弟,社 ...

生活是复杂的。现实里没有谁是绝对正确的。原因深入思考与否,也尊重每个人的选择。
希望先生是快乐的。
62#
 楼主| 发表于 2018-4-28 17:25 | 只看该作者
亦清晨 发表于 2018-4-25 20:55
老师的文,评论居多啊!羡慕会写评论的人,道理一套一套的!呵呵,我怎么都想不出来!问好老师,晚上好!

先生,你好!
主要是我年纪大了一点吧。想到写这样的话题,主要还是来源于生活现象的逼迫吧。比如论坛有很多写爱情与婚姻题材的作品,如何与时代的事实对应着写其本质,并在这种透视里展现分合的根本因素,成为小说不飘的必然选择。可是现实常常令人失望。爱情的真与诚已经加入很多杂质,比如条件的选择;婚姻也是这样,爱与敬畏复合着责任的婚姻早已退场。令人难过的是:出轨和离婚方面的题材,在论坛上无根的作品接续着蜂拥而来。当然也有让人欣慰的,以后的社会现实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好转,其力量来自于哪里?如何书写这样的小说,也需要作者的清醒度。
希望先生是清醒的,先生也可以把我所说的当成废话。
61#
发表于 2018-4-28 10:26 | 只看该作者
现实生活中,朋友圈是有层次的,小圈外面是大圈,一层一层的。有核心有外围,你我都是如此。我有个兄弟,社交很广,黑白两道都有人,办啥事找啥人,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但是,他缺钱时还是找我要。
60#
发表于 2018-4-25 20:55 | 只看该作者
老师的文,评论居多啊!羡慕会写评论的人,道理一套一套的!呵呵,我怎么都想不出来!问好老师,晚上好!
59#
 楼主| 发表于 2018-4-24 22:51 | 只看该作者
文璘 发表于 2018-4-24 19:10
能自圆其说就行,哪有绝对的真理?任何人也不可能完全掌握话语权。

其实我最近很紧张,害怕把那些经验主义带来的外部反思当做“真理”,并在这种情况下自己沉浸于以为已经自圆其说了之后的快乐中。尤其是先验里躺着很多感性认知却以为自己已经很理性的时候。是否随着了解学理的深入,这种恐惧会越来越放大?
58#
发表于 2018-4-24 19:26 | 只看该作者
蝉衣cy 发表于 2018-4-24 15:01
我现在还不如敬文东未出科班前的文学认知水平。我属于散步派的,是悠着点一点点学习的蜗牛速度。道德感 ...

随着知识经验的复杂化,我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复杂性,再也不会轻易地下二元是非的定论。同时我在思考关于学院和作协批评的问题,眼下这两种批评范式已经走进死胡同。雷达之死,宣布作协派批评彻底丧失了最后一块遮羞布,剩下的李敬泽而而独木难支。学院派批评更是沦为论文的生产线,这些人出发点压根不是为了文学文化或者文明,而是为了职称红包。这个时候像江弱水敬文东能出来拨乱反正,可嘉可赞,未来三五年这两位会执国内文学批评之牛耳。他们来自学院却没有学院腔,迂腐气,阻隔感,非常了不起。
57#
发表于 2018-4-24 19:10 | 只看该作者
蝉衣cy 发表于 2018-4-24 14:43
老弟知道我喜欢根据自己的理解去组合的胡掐习惯,属于越是知道的少越敢说的特点。

能自圆其说就行,哪有绝对的真理?任何人也不可能完全掌握话语权。
56#
发表于 2018-4-24 16:55 | 只看该作者
又学到了新知识:事实与现实的区别,朋友间的能量对等。感觉很有新意,也有创意。欣赏学习!
55#
 楼主| 发表于 2018-4-24 15:03 | 只看该作者
文璘 发表于 2018-4-24 09:59
第16届华语传媒文学奖尘埃落定,没有出的意料,敬文东获得了批评家奖。颁奖词是准大师欧阳江河写的,有几句 ...

很喜欢这个颁奖词。
54#
 楼主| 发表于 2018-4-24 15:01 | 只看该作者
文璘 发表于 2018-4-24 09:51
敬文东说:一个优秀的批评家必须具有高远的艺术理想,深邃的洞察力,敏感的文字直觉,渊博的理论学识,远超 ...

我现在还不如敬文东未出科班前的文学认知水平。我属于散步派的,是悠着点一点点学习的蜗牛速度。道德感中,也存在道德批判的因素,需要继续努力的地方很多。
53#
 楼主| 发表于 2018-4-24 14:53 | 只看该作者
文璘 发表于 2018-4-24 09:43
文学创作以世界——社会为对象,以塑造人物,营造氛围为方式,探讨个体之人和种群之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命运 ...

能够理解,难以做到。单是文学艺术深植于民族的内心生活、具有民族独特语言和文化习惯,各民族的文学都有着民族的独特性,在这个层面难以发现普适性的比较标准,就让我迷糊。而上升到人类,显然又是一层难度。慢慢学习吧。
52#
 楼主| 发表于 2018-4-24 14: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蝉衣cy 于 2019-11-12 10:06 编辑
文璘 发表于 2018-4-24 09:14
关于批评和创作之关系,仁智多有所见,而我认为不存在谁高于谁的问题,它们是不同而并力的。批评既不能自我 ...

是的,并行不悖,互为因动。
51#
 楼主| 发表于 2018-4-24 14:43 | 只看该作者
文璘 发表于 2018-4-24 09:09
看兄的题目“短小说选材方法之一”,估计下面会有之二,之三等等,非常好。阅读的功效,理论的渐积的储备, ...

老弟知道我喜欢根据自己的理解去组合的胡掐习惯,属于越是知道的少越敢说的特点。
50#
发表于 2018-4-24 10:25 | 只看该作者
蝉衣cy 发表于 2018-4-24 00:18
能量,这种物理名词引申到人的作用与能力后,意思就发生了变化,其中的向度、分类和能指等不是三言俩语可 ...

是的,我常说:爱人辛苦,被爱幸福,懂是更高的爱。谢谢理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24 18:02 , Processed in 0.161123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