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233|回复: 4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算算成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0-20 20:4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江天本期,一孔版主的《为开会叫好》,显然具有反讽意味;又风铃《想入非非之信仰与文学》,亦是与时俱进且兼备一己观点的好文章,都是好的杂文。今天中午,我不期与这两文巧合在一块阅读,竟读出一点思想火花来,自然生得几分感想。那天,跟文友闲聊,他说,论文艺践行,萨达姆既能写小说,又能吟长歌;我遂接着说,过去还有个电影叫《卖花姑娘》,六七十年代的人都能记得,可人们大抵也只关照剧情,却不大习惯记得其编剧是金日成。没错,我们经常看到文友讨论“文如其人”,看官也明白,上述两个例子的主角处于怎样的历史境地,又如何被舆论诟病,而我与文友的这种交流,则完全是将文学与政治分开,因此,也就抛开了文学为谁服务的问题。

  如一孔文中所叙,开会具有很多“功能”,通常而言,我们也可以叫它“好处”。领导们台上一坐,行政上既能在同业间炫耀身份,业务上亦能显示不同派系的角逐,这是“好处”之一种。好处之外,往往忽略掉最无聊的则是台下群雄习惯于交头接耳散布的“小道消息”,这说明,做个聪明的与会者,实则不易。古往今来,似乎没有一个好的主张能够提高会议之“效率”。一孔文章有段论述,是“会议”之于“学习”,我一见“学习”二字就有点敏感,所以这一段看得就比较认真。一孔精明,文章转合得也干净利索,接下来他交代出这个“学习”,是可以学到的一些社会名词,故事幽默、个人保健甚至家庭保险。除此之外,我虽多有参与这般会议,却亦没有什么锦囊妙计,就算跟大家一样,能有所心计的在与会的同时制造一些心无旁骛“办正事”的办法,然,我所谓的这“办正事”的办法也不过是捧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装装样子而已。

  这就中了一孔“会议”之于“学习”的圈套,也可以说是与会通病——无奈而变相地走向“读书”的轨道。然而,它的成本太高,代价也不小。怎么说呢?你知道,任何时候,时间都是宝贵的资源,计较起来,分分秒秒都不舍得浪费。而所谓的文化消费,“跑偏”之外,就是无辜地耗掉时间,这是会议带来的一大伤害,台下的与会者,就算那其一本书来干所谓的“正事”,要么读的不是时机,要么读得不对路子。试想,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秉烛在黄金屋里寻找颜如玉,尚有几多打结的地方需要缜密的思维明理挖洞,倘在叽叽喳喳的“会议”下指望收获点纯正的“知识”,岂不是天方夜谭?以我的实践论,还真是苟同一孔的口水说,打算与会时读点书,基本属于无用功。

  有一种很草根的与会习惯,曾经以为很是可以借鉴,不知可否在江天推广。无用功后,我挖掘出与会时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发短信,就某一问题找准对手即兴辩论,这样既避免了瞌睡,意兴阑珊的时候,境界也可达物我两忘。也就是说,台上再怎么强烈要求括弧里的鼓掌,我则岿然与对方的辩论虞美,维护自我思维,陶醉如无人之境。当然,这对手不大容易找准,对方的条件是既有时间跟你合作,又要有相当的互动能量。最近一次与会辩论的小题是《黄金时代》。《黄金时代》基本上可以说是关于民国女作家萧红的一个纪录片。为了通读萧奶奶,我既是《萧红全集》,又是拜偈萧红故居,打“十一”看过这个电影到现在,整整二十多天过去,宥于此而累得筋疲力尽(就一形容,有点渲染夸张了哈)。不过,“全集”看了,“故居”也参观了,“结果”是在铺天盖地的褒贬循环中,我是肯定不能、也写不明白萧奶奶的,白白浪费掉我这近水楼台的条件,这其实已经让我很是遗憾跟纠结了。

  从故居回来后,我存疑《呼兰河传》里的描写,萧红说祖母是住在西屋,母亲住的是东屋。这次“与会”选择辩论的对方是大CC,就这个问题,我辩论说萧红此处描写得不合乎习俗,应该是她记忆有误。正常情况是长辈住东屋,晚辈住西屋,所谓东大西小,东长西幼。(譬如两宫太后,西太后慈禧必然住在西侧。这种东大西小的居住方式也是满人的习俗)。而且,从萧红淘气桶窗户纸遭到祖母针刺的描写看,祖母住的也是东屋,因为萧红故居的西屋是北炕,也没见窗户纸。大CC说,几个版本都写祖母住西屋,如果有误,研究者不会连这么明显的问题看不出来,就连2011年为纪念百年萧红黑龙江出版社新出版的《萧红全集》也没有修订。我哑言。原本我打算续《黄金时代》写写萧红死后的一些事儿,毕竟我看了一些关于叶灵凤、戴望舒、陈君葆、曹聚仁、柳亚子等香港方面文化友人对浅水湾萧红墓的友情“抢救”,也念念不能忘记罗孚《萧红的骨灰》:“向着呼兰,我们呼吁:迎接你们的‘天涯孤女’魂兮归来吧!”(罗孚《南斗文星高》),作为萧红家乡人,我总耿耿于有所任务回应这样一份呼吁。那天参观萧红纪念馆时,看到叶灵凤将萧红的骨灰交接到广州作家黄谷柳等人手里的照片,我就说出这个想法,可大CC灭我志气,他说:“还是别写了,你的所有信息不会超越书本之上”。一句话,让我彻底清算出“与会”乃至“辩论”的成本,以经济学的角度,这叫连本上仓——文章没的写,连想法都被消灭了。

  先前,我读过论坛云二的一首小诗,好像叫什么爱情经济学,构思独特新颖,其中几句:如果爱情可以投资,我现在能获得厚利,当初完全盲目投入,完全靠感觉着你……于是,我觉得,这开会也好,读书也罢,怎么才能不做蚀本的买卖,在别人浪费时间的时候,你能并获得厚利,全凭你自己的投资策略。(2014.10.20晚)
       
推荐
发表于 2014-10-20 21:25 | 只看该作者
抓住一点,左右逢源,上下贯通,延伸拓展,不失真味。最佩服的就是水版这一点。
43#
发表于 2014-10-24 19:40 | 只看该作者
还好,我是没有资格参加那么多“会”的;当然,也就没有机会享受会上可能自由利用的时间,或者……哪怕是发一并免费的矿泉水——当然,所说现在连水都不随便发了。生不逢时啊,万一哪天我有资格了呢?
萧红,我最喜欢的还是《呼兰河传》和她写童年写祖父写有二伯的散文,姐姐确实是近水楼台,我离得也不远嘛!中学时读过,就如读自己的童年一般,前两个月再读,又似回忆童年的感觉。女儿上初中,老师推荐她读,我也极力鼓励,可是她却始终没有看过一眼。她的主要时间是作业,稍闲下来一会儿,就想玩一玩,或是看会儿电视——我没办法非要剥夺她玩的权力去看一本她未必喜欢的书。
萧红,中学时也看过一部电影,后来甚至还看过电影剧本,黄金时代是她说的话,不知和她有什么关系。一个寂寞的女子而已。如果没有她那么丰富抑或是杂乱的情史 ,恐怕她会更寂寞……
42#
发表于 2014-10-24 11:59 | 只看该作者
我年纪更轻一些时候,特崇拜萧红,不是因为她的作品,而是因为她是作品的女主人。
41#
发表于 2014-10-24 10:0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徽州雪

天不错啊,没有雾的!
一孔 发表于 2014-10-21 14:38



    孔斑斑换装了?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江天都是俊男子,俏美人,养眼,养心,养神。。。
40#
发表于 2014-10-22 18:48 | 只看该作者
我先收藏了照片
39#
发表于 2014-10-22 18:45 | 只看该作者
那天参观萧红故居,着装比较严肃。答应放张照片,不能食言。
一水 发表于 2014-10-20 22:26



原来水版是知性美才女啊
原来江天版主都是帅哥美女哦
鉴定完毕哈哈
38#
发表于 2014-10-22 16:3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一楠

“满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 ...
一水 发表于 2014-10-22 15:54


晕,原来版姐是满人,我可真是班门弄斧了。哈哈!!!
对于鲁迅,只是一个时代需要的文化斗士,我们葱白就是这一点,其它的另说。
37#
发表于 2014-10-22 16:14 | 只看该作者
这是那天我拍的《呼兰河传》里描述的正五间房,标准的南北朝向,萧红在此出生。
一水 发表于 2014-10-22 15:42

看着好亲呢。水斑,我也拍了的,可惜存储U盘给挤丢了。您拍得很好的。
36#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2 16:0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1# 一楠

版姐献丑了。
35#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2 16:0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0# 柳藏

网络上看到这样一句:王朔似乎说过,从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只有两个语言大师:一个是鲁迅,一个就是萧红。

要我说啊,这话未必客观,似乎只有迷信王朔的人才能相信。不过呢,《呼兰河传》过了开场及瓶颈,一路牵扯,绝对是一部让你撂不下的小说。试试吧。
34#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2 15:5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2# 一楠

“满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

感谢一家这么认真的搜索和回复,解惑我的疑问是最大的收获。萧红是汉人,我是地道的满人。看来,我的存疑是犯了实用主义的误区。一家搜索来的信息,跟我实际生活所见确是有很大的出入。我们家八旗之正红旗,清楚记得爷爷奶奶一直是住在东屋南炕,晚一辈住在西屋北炕。满人房屋的北炕有一小窗户,不糊纸。小时所见,跟萧红故居的正五间布局完全吻合,就是这个大小住次倒是完全不同。由一家搜索来的资料看来,萧红记忆不见得有误。但萧红故居的正五间,她在《呼兰河传》里写到的祖父太师椅以及座钟等摆设确实放在东屋,西屋确是万字炕。如上图,烟囱高过房脊。
33#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2 15:42 | 只看该作者


这是那天我拍的《呼兰河传》里描述的正五间房,标准的南北朝向,萧红在此出生。
32#
发表于 2014-10-22 14:55 | 只看该作者
从版姐文章中看到:“从故居回来后,我存疑《呼兰河传》里的描写,萧红说祖母是住在西屋,母亲住的是东屋。这次“与会”选择辩论的对方是大CC,就这个问题,我辩论说萧红此处描写得不合乎习俗,应该是她记忆有误。”
我的理解和版姐相同:“正常情况是长辈住东屋,晚辈住西屋,所谓东大西小,东长西幼。(譬如两宫太后,西太后慈禧必然住在西侧。这种东大西小的居住方式也是满人的习俗)。”
对于萧红一知半解,通过这篇文章是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当然也对其中版姐疑惑有了好奇,是不是满人的习俗与我们不一样呢?这一点是很有可能的。因为近日写西周玄幻,过程中我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的查阅有关西周的历史人文及王宫习俗等等。
看了版姐文章,是我即可有了好奇之心,也就是刚刚,搜索了一下,竟然发现满人的居住习俗的确与我们大有不同。
“满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
由此可见,满族居住习俗是,西为上,东为下。
为了进一步证实,又搜索:
“满族长期以来,在东北寒冷的环境中生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居住习惯。民间住房一般三间或五间,土墙草顶,房柱插地,门朝南开。正房中间开门,分东西屋。西为上,长者居住;东为下,晚辈居住;中间为堂屋,做厨房。西屋三面成圈炕,俗称万字炕。北炕为大住老辈,南炕为小住晚辈,西炕不住人。西墙正中供祖宗板,板有两匣,一匣收藏祖谱,一匣存放祭祀用的帐子。因西炕是供祖先和祭神的地方,最为尊贵,所以客人不能冒然而坐,更不能将狗皮帽子、鞭子等放在万字炕上,那会引起主人的不满。满族有句俗语“西墙备鞭子骑祖了”,就是这个意思。
满人不在房墙上垒烟囱,而是在房屋外侧约二尺的地方单独修筑,还要高过房脊。“窗户纸糊在外”,也是满人抵御霜雪严寒的好办法。
满族的方位观是:尊西,崇东,敬北,仰南。请客时东为主人,西为宾朋。”
31#
发表于 2014-10-22 14:33 | 只看该作者
看一水版姐的文章总有意外收获,因为她涉猎的面广,探讨的文字居多,所以总忍不住一直看下去,尽管有很多自己理解的局限,但收获总是多多。
当然,意外收获就是这张照片了,先收藏了!
30#
发表于 2014-10-22 11:41 | 只看该作者
胸怀不平,文章戾气。从回复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样子。
这很不应该,说是看淡,实际上内心里还是一锅开水。
那就这么着吧,如是我闻。
那就这么过吧,我我你你他他,岂不一样?!
历史要轮回,我们最好不要跟着被辗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3 07:18 , Processed in 0.067046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