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429|回复: 4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算算成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0-20 20:4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江天本期,一孔版主的《为开会叫好》,显然具有反讽意味;又风铃《想入非非之信仰与文学》,亦是与时俱进且兼备一己观点的好文章,都是好的杂文。今天中午,我不期与这两文巧合在一块阅读,竟读出一点思想火花来,自然生得几分感想。那天,跟文友闲聊,他说,论文艺践行,萨达姆既能写小说,又能吟长歌;我遂接着说,过去还有个电影叫《卖花姑娘》,六七十年代的人都能记得,可人们大抵也只关照剧情,却不大习惯记得其编剧是金日成。没错,我们经常看到文友讨论“文如其人”,看官也明白,上述两个例子的主角处于怎样的历史境地,又如何被舆论诟病,而我与文友的这种交流,则完全是将文学与政治分开,因此,也就抛开了文学为谁服务的问题。

  如一孔文中所叙,开会具有很多“功能”,通常而言,我们也可以叫它“好处”。领导们台上一坐,行政上既能在同业间炫耀身份,业务上亦能显示不同派系的角逐,这是“好处”之一种。好处之外,往往忽略掉最无聊的则是台下群雄习惯于交头接耳散布的“小道消息”,这说明,做个聪明的与会者,实则不易。古往今来,似乎没有一个好的主张能够提高会议之“效率”。一孔文章有段论述,是“会议”之于“学习”,我一见“学习”二字就有点敏感,所以这一段看得就比较认真。一孔精明,文章转合得也干净利索,接下来他交代出这个“学习”,是可以学到的一些社会名词,故事幽默、个人保健甚至家庭保险。除此之外,我虽多有参与这般会议,却亦没有什么锦囊妙计,就算跟大家一样,能有所心计的在与会的同时制造一些心无旁骛“办正事”的办法,然,我所谓的这“办正事”的办法也不过是捧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装装样子而已。

  这就中了一孔“会议”之于“学习”的圈套,也可以说是与会通病——无奈而变相地走向“读书”的轨道。然而,它的成本太高,代价也不小。怎么说呢?你知道,任何时候,时间都是宝贵的资源,计较起来,分分秒秒都不舍得浪费。而所谓的文化消费,“跑偏”之外,就是无辜地耗掉时间,这是会议带来的一大伤害,台下的与会者,就算那其一本书来干所谓的“正事”,要么读的不是时机,要么读得不对路子。试想,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秉烛在黄金屋里寻找颜如玉,尚有几多打结的地方需要缜密的思维明理挖洞,倘在叽叽喳喳的“会议”下指望收获点纯正的“知识”,岂不是天方夜谭?以我的实践论,还真是苟同一孔的口水说,打算与会时读点书,基本属于无用功。

  有一种很草根的与会习惯,曾经以为很是可以借鉴,不知可否在江天推广。无用功后,我挖掘出与会时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发短信,就某一问题找准对手即兴辩论,这样既避免了瞌睡,意兴阑珊的时候,境界也可达物我两忘。也就是说,台上再怎么强烈要求括弧里的鼓掌,我则岿然与对方的辩论虞美,维护自我思维,陶醉如无人之境。当然,这对手不大容易找准,对方的条件是既有时间跟你合作,又要有相当的互动能量。最近一次与会辩论的小题是《黄金时代》。《黄金时代》基本上可以说是关于民国女作家萧红的一个纪录片。为了通读萧奶奶,我既是《萧红全集》,又是拜偈萧红故居,打“十一”看过这个电影到现在,整整二十多天过去,宥于此而累得筋疲力尽(就一形容,有点渲染夸张了哈)。不过,“全集”看了,“故居”也参观了,“结果”是在铺天盖地的褒贬循环中,我是肯定不能、也写不明白萧奶奶的,白白浪费掉我这近水楼台的条件,这其实已经让我很是遗憾跟纠结了。

  从故居回来后,我存疑《呼兰河传》里的描写,萧红说祖母是住在西屋,母亲住的是东屋。这次“与会”选择辩论的对方是大CC,就这个问题,我辩论说萧红此处描写得不合乎习俗,应该是她记忆有误。正常情况是长辈住东屋,晚辈住西屋,所谓东大西小,东长西幼。(譬如两宫太后,西太后慈禧必然住在西侧。这种东大西小的居住方式也是满人的习俗)。而且,从萧红淘气桶窗户纸遭到祖母针刺的描写看,祖母住的也是东屋,因为萧红故居的西屋是北炕,也没见窗户纸。大CC说,几个版本都写祖母住西屋,如果有误,研究者不会连这么明显的问题看不出来,就连2011年为纪念百年萧红黑龙江出版社新出版的《萧红全集》也没有修订。我哑言。原本我打算续《黄金时代》写写萧红死后的一些事儿,毕竟我看了一些关于叶灵凤、戴望舒、陈君葆、曹聚仁、柳亚子等香港方面文化友人对浅水湾萧红墓的友情“抢救”,也念念不能忘记罗孚《萧红的骨灰》:“向着呼兰,我们呼吁:迎接你们的‘天涯孤女’魂兮归来吧!”(罗孚《南斗文星高》),作为萧红家乡人,我总耿耿于有所任务回应这样一份呼吁。那天参观萧红纪念馆时,看到叶灵凤将萧红的骨灰交接到广州作家黄谷柳等人手里的照片,我就说出这个想法,可大CC灭我志气,他说:“还是别写了,你的所有信息不会超越书本之上”。一句话,让我彻底清算出“与会”乃至“辩论”的成本,以经济学的角度,这叫连本上仓——文章没的写,连想法都被消灭了。

  先前,我读过论坛云二的一首小诗,好像叫什么爱情经济学,构思独特新颖,其中几句:如果爱情可以投资,我现在能获得厚利,当初完全盲目投入,完全靠感觉着你……于是,我觉得,这开会也好,读书也罢,怎么才能不做蚀本的买卖,在别人浪费时间的时候,你能并获得厚利,全凭你自己的投资策略。(2014.10.20晚)
       
推荐
发表于 2014-10-20 21:25 | 只看该作者
抓住一点,左右逢源,上下贯通,延伸拓展,不失真味。最佩服的就是水版这一点。
2#
发表于 2014-10-20 21:09 | 只看该作者
下次开会不让带手机,又断了水版的学习机会啰!
4#
发表于 2014-10-20 21:28 | 只看该作者
就跟着感觉走吧。感觉对路了,什么都是好的。无论开会,无论旅游,任是什么时候,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消遣”方式。
5#
发表于 2014-10-20 21:46 | 只看该作者
江天水注经。。。。
6#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0 22: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一水 于 2015-2-14 15:44 编辑

0

萧红故居.jpg (216.16 KB, 下载次数: 438)

萧红故居10.18

萧红故居10.18
7#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0 22:28 | 只看该作者
江天水注经。。。。
柳藏 发表于 2014-10-20 21:46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任谁激将,“结果”就是这么个结果……
8#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0 22:29 | 只看该作者
下次开会不让带手机,又断了水版的学习机会啰!
一孔 发表于 2014-10-20 21:09


我看着这决定,绝对是领导范儿
9#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0 22:30 | 只看该作者
抓住一点,左右逢源,上下贯通,延伸拓展,不失真味。最佩服的就是水版这一点。
夏冰 发表于 2014-10-20 21:25


晚饭后随手一划拉,没有布局,不讲章法
10#
发表于 2014-10-21 08:34 | 只看该作者
会也罢,文也罢,只要是地球人,怎么也脱不了政治的因素。
欣赏学习版主妙文
11#
发表于 2014-10-21 09:37 | 只看该作者
不过,“全集”看了,“故居”也参观了,“结果”是在铺天盖地的褒贬循环中,我是肯定不能、也写不明白萧奶奶的,白白浪费掉我这近水楼台的条件,这其实已经让我很是遗憾跟纠结了。

其实吧,看完水水的这个结果,我脚得也不算啥子意外,因为早在我混网络的时候,就跟一个网友开过火,不过那时是蒙着面去的,缘于关于鲁老爷子的评说。记不得原句了,大概意思是夸鲁老爷子笔耕至深夜,他的弟子也孜孜不倦相伴至夜深不归,拨灯,添衣……我一下子就想起红袖添香之类的词藻,于是颇具恶作剧地戏谑了几句,大意是这情境有些不伦不类,欲置广平女士于何境地?于是乎对方大怒,分析说依了萧红的性格,从来不讲什么规矩的,那是一个什么什么的时代,不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这腹……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1 12:52 | 只看该作者
不过,“全集”看了,“故居”也参观了,“结果”是在铺天盖地的褒贬循环中,我是肯定不能、也写不明白萧奶 ...
时光安然 发表于 2014-10-21 09:37


我对萧红生命中最主要的三个男人没有什么好感,也自然就没的系统的读他们的作品,轶事也挖掘得不多。萧红纪念馆里有各个时期三个男人的影响资料,最重要的是,我看到了旅居瑞士的黑龙家作家赵淑侠为纪念馆写的题词,于是,想到有这么一条信息,可以抛开旧时恩怨,给三个男人来个小小的总结:

1997年3月20日的《澳门日报》上刊登了一张照片,是赵淑侠与萧军、端木、骆宾基的合影。有人说他们是“终生情敌”吃的是“陈年老醋”,如今怎么会坐在一起照相呢?原来是1986年,旅欧的东北女作家赵淑侠应邀来中国开会,那天到会的作家很多,其中就有这东北文坛三老。会议结束时,赵淑侠上前说:“萧伯伯,我大老远回来,你们几位前辈都不跟我合个影作为纪念吗?”萧军说:“那就照吧!”骆宾基也道:“淑侠远道回来一趟也不容易,咱们应该合影留恋。”赵淑侠又对端木说:“端木乡长,坐下来一起照像嘛!”于是就有了这张令人惊异的合影。后来当萧军一病不起时,端木还到医院去看望他。至此,东北文坛三老之间的恩恩怨怨终于有了一个令人欣慰的结局。

安然,关于萧红跟鲁迅的关系,坊间传闻很多,《黄金时代》里广平君也对照镜头跟大家说了很含蓄的几句话,我个人以为,若要完全理解这个忤逆的作家之所以得到鲁迅方方面面的照顾,只有很仔细地阅读萧红纪念鲁迅的几篇文章,看他们的书信集可以得到帮助。理解萧红,我的体会是要回到那兵荒马乱的年代,回到她的书写中来,研究萧红的葛浩文说,在《萧红传》即将结尾的时候,他实在控住不住自己“离开”这个多难的作家,因此而泪流面满,这很让我为之动容。萧红文字的好,就在于她从不粉饰生活,而是用上所有心思书写她对人生最为丰富的实感经验。我想,这也是我读萧红作品最为诚实的感悟。夏志清曾坦承未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评论萧红的作品,以为那是“最不可宽恕的疏忽”,他认为《呼兰河传》的长处在于它的高度的真实感。鲁迅在写过《生死场》后,曾预言萧红的文学才华必将在丁玲之上。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1 13:01 | 只看该作者


赵淑侠,端木蕻良为萧红纪念馆题词。
14#
发表于 2014-10-21 14: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小诺 于 2014-10-21 14:56 编辑

喜欢您这么写关于萧红。
今年夏天也去看过萧红故居的。想起惊艳文字后那个女子,很是感慨。《黄金时代》重又引起汹汹人言,不知她在地下可会难过?脱离时代和命运独特性来评论个人,怎么都难免偏颇吧。越是有观点,怎么就常常感觉越离谱呢?有些甚至是荒诞或冷酷。死者为大的意思,我想除了尊重谁都是一条命,更多的是再理解了解,也不能完全还原一个人。生命的幻性和丰富性是一个:
没有一个叫我的人和很多的我,都是事实。
作品或叫才华,是不是与作者分开看,可能会客观多些呢?看到许多争论最后只余争论本身,感觉真是好可惜也好可悲哦。
拜读您洋洋洒洒的文章,喜欢呢。说不对的,您一定会原谅我吧?
15#
发表于 2014-10-21 14:14 | 只看该作者
那天参观萧红故居,着装比较严肃。答应放张照片,不能食言。
一水 发表于 2014-10-20 22:26

知性女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6 22:14 , Processed in 0.068885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