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通民众印象里,中医最直观的特征就是看病需要切脉,过去人们为判定先生(医生)的本领,往往会在就医时,把手腕伸过去而一言不发,等待先生切脉后对病症的描述看是否和自己的不舒服的感觉及症状一致,从而判定先生水平的高低。 其实,在中医范畴,切脉仅仅四种诊断方法之一,所谓“望、闻、问、切”。在没有先进仪器的时代,中医用这四种方法进行病症辨识,然后判定阴阳、虚实、里表、寒热,其准确性几乎和经验完全相关,所以人们都喜欢找老中医,而对年轻的先生总是保持怀疑。 切脉之所以能让人关注,是因为它是唯一直接触摸身体、并通过脉搏对身体进行“检测"的方法。据说,高明的先生通过切脉就能洞察病人身体的发病部位、发病状态,甚至可判别孕期胎儿性别。但我们庸常中很少有幸碰到如此境界的神医。 因为中医的切脉理论,看似全面辩证滔滔不绝,但应用在实际实在是荒诞不经,比如它切脉时分寸关尺取脉,然后把触摸到的脉象分成一二十种,如平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促脉、结脉、代脉,等等。 如果我是中医学习者,我要切脉,以上脉象种类是书本上讲的,我要把手搭在另一个人手腕上,我如何认定他的脉象是平洪细浮呢? 而且人有男女、老幼、壮弱,如果他们心跳次数各异,但都基本健康,他们的脉象能够是“一样的触摸感觉”吗,还有对同一个人,你切到感觉和你的语言表述能和我的感觉是一样的吗? 显然单是对脉象种类的描述都是主观的,再由一个主观传授给另一个主观,对无法定量的一种感觉进行经验传递,其准确性可想而知。可见上述脉象分类貌似“精密细致”,实则是玩文字游戏,面对千差万别的人,想通过切脉就能准确看出病变,实在把先生的手当是示波器都有些低估了,其荒诞如此! 本质上讲中医不是科学,或者说不是西学语境下的科学,而是中国古典哲学在人体健康领域内直接经验化的应用,因此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有学问的中医师在看病时说的往往是哲学话题,让人觉得头头是道,完美无比,实际求医者只是胃痛而已。 但是切脉并不完全荒诞不经,从自控理论看,它也是科学,是关于类似黑箱理论的科学。 设想人体是一个黑箱,你要根据仅有的输出信息(脉象)和信息变化来推定黑箱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按切脉的经验,需要跟踪记录多少脉像及其关联的人体状态才能归纳出最一般的“病变——脉象通式”。显然仅靠人的主观感觉捕捉细微多变的脉象是过度拔高人的感知力。 而这基于中医理论体系的系统论(整体论)、相关论(因果论)、气血论(“活体论”)。 显然,切脉的前提是,身体任何的变化(病变)都应在血管的脉动上表现出来(从系统论、相关论来说这是可能的,但是这种可能性有时可能微乎其微);脉动变化是相对变化,判定病变除了参照人体一般脉动状态数据外,还应和本人的正常数据对比才能发现异常。 综上,切脉必须建立在“病症—脉象”普遍调查和海量数据的对应分析上,也许才可能归纳出一般规律,从而使由脉象断定病症才有意义。 但是,目前除了听诊器、脉搏计数外,没有一个像“先生的手指”那样可感知脉象但又特别客观准确的检测设备能够对脉搏进行检测和分析。 因此切脉还将继续保持神秘和荒诞——在新时代众多的病症诊断技术中让学习者望而生畏,或者能够重生,与时俱进而成为最简洁的诊断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