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念经与持咒 [打印本页]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6-11-16 17:50
标题: 念经与持咒
  念经与持咒
  
  俗话说:“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意指人们做事只下表面功夫,或为人心口不一。但若将这句话视为实指,其实也未尝不可。试想,某一尚未成年、生活阅历不足、人生感悟不深的小和尚,在师父的教导下念诵经文,他会十分认真,或者说十分走心吗?大概不会的,因为大多数情况,年纪太小的和尚并不见得能够理解经中的含义,所以自己也就提不起兴趣,打不起精神。就如时下流行的“国学课”上的小朋友们一样,嘴里念着“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却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所以也绝不会真的为黄香的孝行所感动,并且在回家之后马上效仿,也去给老爸老妈暖和被窝。所谓的“有口无心”,大抵如此。
  
  然而若只说念诵佛经,却又不然。据某些大德高僧讲,念诵佛经只要聚气凝神念着就好,千万不要试图思考其中的含义。因为佛经乃是我佛所传的无上法典,其中义理深刻,远远超越了文字本身,绝非我们这样的凡夫俗子所能领会的。所以,如果你念一句,就思考一下,本以为把这句的意思弄懂了,其实只是以凡夫之心揣测圣意,轻者说,可能偏离了佛法主旨;重者,就可能“着于文字相”,甚至着了文字魔(我好像就犯了这个毛病),从此唯经书是好,反而南辕北辙,离修行的目的越来越远了。
  
  这个,就比如时下的国学课,大抵都是以诵读为主,并不怎么教授其中的含义(当然,教了也不一定对,对了学生也不一定懂,懂也不一定能理解。)。教者的解释是:青少年是记忆力最佳的时期,多背诵一些可以受益终生,至于其中含义并不那么重要。因为只要他先记住了,以后慢慢长大,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都丰富了,自然也就能理解其中含义了。所以,便有一大批一大批孩子开始背诵连古人都觉得诘屈聱牙的“在明明德”“允厥执中”之类的经典,只等其长大以后某一天忽然开悟,瞬间便弄懂了“在明明德”“允厥执中”究竟是一种什么东东。
  
  然而关于念诵佛经,则还有更深一层的功用。因为据说(且是据经中说),佛经本身便是至宝,是有着种种神奇功效的。比如,许多经典中都有“是经在处,则为有佛”,或是皆有“龙天护佑”以及“鬼神护持”之类的记载,至于提到读诵经书可以得诸佛菩萨“加持”(是“保佑”或者“拉一把”的同义词吗?)的语句更是比比皆是。所以,只要你家里放着一本经书,便相当于聘请了无数佛菩萨坐镇,并且顺便还无偿雇佣了许多鬼神作保镖(不过可要小心敬奉,万一因处置不当,犯了“渎经”之罪,若得神佛一生气,那可是“后果很严重”的。),所以请本经书回家,简直是一本万利,那些经书虽然在各处寺院或居士林都有大量免费结缘,但仍不失为“奇货可居也”。
  
  既然拥有一本经都有这么大的功用,那么读诵一遍又如何呢?当然作用更大了。比如,很多经中便有“转读诸经一遍,所有五逆等一切罪业悉皆消除”的记载。而且,经中还有许多佛菩萨的名字,这些名字,不要说念上一遍,哪怕只是听说过,也可以消“三十亿劫生死大罪”的(消了罪业便会生活如意,病痛痊愈,工资上涨,儿女有成……如果没有的话,只能说明你前生积攒的罪业实在太多了,一时半会儿消不了,甚至连佛菩萨都救不了你)。此外,读经不仅可以消罪,更可以积累功德。要知道,“诸布施中,法布施为最。”所谓“法布施”其实也就是向外传法。对此,经中也有记载,说是“持用满於恒河沙数世界之中七宝布施,不如转读尊经一句。”这种读经,哪怕只是独自一人在自己家卧房里,也是功德无量的。为什么呢?因为据经中记载,只要有人一开始读经,即使没有人听,我佛也会马上派一些鬼神前来听法的(胆小的可千万别晚上念,否则引来鬼神吓出病来没人负责。)。而这个世上人口再多也不过六十几亿,却有鬼神不计其数,所以你读一句经,便相当于传了无数法,那功德,一定是多得“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了。
  
  舶来的佛经如此,那么中国本土的经典呢?各典籍中都没有相关的记载,经中也没有相互印证,所以在此不好妄下结论。但关于其实际功用,在古籍中还是可以找到只言片语的。有一本仿《聊斋志异》所写的笔记小说《萤窗异草》,其中便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书生在荒废的寺内楼上读书,山寺外有一僵尸出没,欲爬上楼袭击书生。书生惶急之下,以书击之,僵尸应声而下,落荒而逃。书生终得平安。后来人问,才得知他读的是《易经》。原来,身为群经之首的《易经》竟然也有祛鬼降魔的功效。如此想来,《论语》《大学》虽然效用未必可以相侔,但也所差无几。所以没事揣上一本,或是穿着唐装读上几句,哪怕只是《三字经》或《弟子规》,也必然可保浑身上下都充斥着满满的正能量,以致于必定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此百毒不侵,再也不受“资产阶级自由化”之类思想的腐蚀了。再不济,也可以为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传统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点儿贡献呢!
  
  那么佛经中说的虽诵千句,不义何益?不如一言,闻可得道。乃至“多诵无益事,此法非为妙;犹算牛头数,此非沙门要。若少多诵习,于法而行法;此法极为上,可谓沙门法。”明明是告诉人们光读不理解,尤其是光学不实践,根本就和数着一头牛、两头牛一样毫无用处,这,又该如何理解呢?难道这不也是佛陀的教诲吗?
  
  对此,我们的信徒们另有解释。这也是佛说的不假,但那是佛陀专为那些“下下根器”者讲的“小乘法”,而像你我这样的“上上根器者”,能学那个吗?正如坊间流行的,“读经不如念佛,念佛不如持咒。”人家更“上上根器者”,早已连经都不读,连佛都不念,都去持诵咒语了。你还在这装模作样地读着经,甚至还要试图理解经中的含义,简直太可笑了吧?
  
  只可惜我们传统的百家经典,尤其是影响最大的儒家经典,其中是没有“圣号”可念,更没有“咒语”可持的。这真是我们老祖宗的不厚道了。不留圣号,不留咒语,可叫子孙后代们念什么、持什么呢?不过好在“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我们的先人们虽不厚道,后人们却是相当聪明的。比如道家,老庄的时代本没有咒语,但自魏晋以后,便逐渐创造了许多以“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结尾的“神咒”。而儒家,虽然没有明确的咒语,不过传至今日,终于有人从中择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两句,权且充之,虽然显得不那么神秘难解,但总算聊胜于无,于是,我们的经典也终于可以媲美佛典,走入“解义不如读经,读经不如诵咒”的康庄大道了。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作者: 时光安然    时间: 2016-11-16 18:00
据说小孩子的记忆力最强,虽不能理解,且背诵着吧,长大自然就明白了。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6-11-16 18:11
提读。
如空这是真的较上劲儿了。支持你。
作者: 文字闪耀生活    时间: 2016-11-16 18:51
老祖宗的话远不如网络上的流行语传播的快。学国学又有几人能真正领会,小和尚念经也是念了,不如小和尚的不求甚解者众。问好老师。
作者: lvhq018    时间: 2016-11-16 21:34
快节奏的生活,人心浮躁,又有几个人能静心念经?诵咒倒也可做快餐。
作者: 康康    时间: 2016-11-16 22:05
互联网
作者: 康康    时间: 2016-11-16 22:05
互联网
作者: 康康    时间: 2016-11-16 22:05
互联网
作者: 康康    时间: 2016-11-16 22:07
互联网时代,国学会不会在新的东西面前淡了?
作者: 闫广慧    时间: 2016-11-16 22:11
填鸭的灌输在幼小儿童那里还是很见效的,只要我们不放弃国学经典就不会文化断层。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6-11-17 10:21
相对而言,我更像是一个犬儒。对于玄而又玄的东西几乎不具备顿悟能力,甚至对于某些聱牙诘屈的东西产生国渣的幻觉。我知道这样不好,但我捍卫自己说话的权力。中国人据说是最注重修行的,说起来修的最多的是“心”,与“行”是两块皮,大多只是一种不自觉的功利。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6-11-17 10:35
我们村一小孩,盘腿打坐,半晌之后,问大人,头上在冒烟吗?大人说,没!小说说我也是念念有词啊,我念的是妈咪妈咪胡……
作者: 毕之航    时间: 2016-11-17 10:51
读经或诵经都是一种“修”的方式,积累的方式,由量变到质变的准备。需要不断的修持和积累,才能“内圣”。
即便是形式主义总比没形式要好多。
作者: 微风轻拂    时间: 2016-11-17 17:49
凡事有个度,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如果不过分也是可以的。少年儿童记忆力最佳的时候,适度有口无心的背诵还是一个很有效率的学习方法。但过度了就不好。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6-11-19 17:12
时光安然 发表于 2016-11-16 18:00
据说小孩子的记忆力最强,虽不能理解,且背诵着吧,长大自然就明白了。

不知安然版主做小孩子时背过多少,如今又是否明白或明白多少?如能提供一下数据,还可以拿来做年论据呢!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6-11-19 17:16
夏冰 发表于 2016-11-16 18:11
提读。
如空这是真的较上劲儿了。支持你。

我的出发点是,如能把一人从邪教或类邪教里拉出来,便不枉我打这些字。
而且此文还有对时下“国学”教育的担忧。过去的国学大师,无不有丰厚的家学渊源,传承国学,也不是背几篇古文就能解决的。前贤倡导“知行合一”,既不知,又不行,光背,真不知道会有什么用。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6-11-19 17:17
文字闪耀生活 发表于 2016-11-16 18:51
老祖宗的话远不如网络上的流行语传播的快。学国学又有几人能真正领会,小和尚念经也是念了,不如小和尚的不 ...

确实,民间还有一句“念佛不诵经,到头一场空。”说的也是不理解是毫无用处的。
作者: 时光安然    时间: 2016-11-19 17:18
水如空 发表于 2016-11-19 17:12
不知安然版主做小孩子时背过多少,如今又是否明白或明白多少?如能提供一下数据,还可以拿来做年论据呢! ...

额那时一到学校就随班级背课文,后来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至于老师讲的什么,却都忘了。
你是不知道,老师强行灌输的,跟与小朋友们一起顺口溜溜来的,那感觉是绝不相同哎。

我就后悔着,咋不背点难度更大的东西捏,这样也不至于浪费额小时刻的记忆力撒。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6-11-19 17:18
lvhq018 发表于 2016-11-16 21:34
快节奏的生活,人心浮躁,又有几个人能静心念经?诵咒倒也可做快餐。

而且诵咒还有一种优越感:看,你只能念佛,我却能念经;你只会念经,我却能持咒?
比如说我,不但能念佛,还能念经,甚至还背得出大悲咒,于是,就可以对别人说三道四了……:lol:lol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6-11-19 17:19
康康 发表于 2016-11-16 22:07
互联网时代,国学会不会在新的东西面前淡了?

这是一定的,国学的淡化是必然结果。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6-11-19 17:20
水如空 发表于 2016-11-19 17:16
我的出发点是,如能把一人从邪教或类邪教里拉出来,便不枉我打这些字。
而且此文还有对时下“国学”教育 ...

我一向对死记硬背保留意见。当年我十九岁时候,代一个五年级,坚决不让孩子们死记硬背,而另外一个同年级班则每天就是让孩子们摇头晃脑背课文,背单词,背中心思想……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6-11-19 17:22
闫广慧 发表于 2016-11-16 22:11
填鸭的灌输在幼小儿童那里还是很见效的,只要我们不放弃国学经典就不会文化断层。

任何教育都有效果,比如常说”棍棒底下出孝子“,会出孝子,也会出暴戾的罪犯。
不放弃很难,如今,国家又开始提倡了,甚至一些经典被加入教学标准。有人惊呼:这是要彻底消灭经典的前兆了。因为我们知道,国家一倡导什么,什么就危险了。尤其是在”标准答案“的指导下,对经典的解读会陷入死胡同。朱熹一注四书五经,便把儒家经典彻底送入了寻章摘句的窠臼中,可怕之极。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6-11-19 17:25
一孔 发表于 2016-11-17 10:21
相对而言,我更像是一个犬儒。对于玄而又玄的东西几乎不具备顿悟能力,甚至对于某些聱牙诘屈的东西产生国渣 ...

没事,你捍卫着,我也帮你捍卫。
中国人注重的是”修身“,即德与行,修齐治平是一步一步来的。但把平凡人非要当成圣贤教育,便是扼杀人性之举。而今天,我们的教材仍在延续着这一教育理念,试看今日教材,都把那些高大上的东西当成典范,结果便是与做一个正常人的距离越来越远。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6-11-19 17:28
一孔 发表于 2016-11-17 10:35
我们村一小孩,盘腿打坐,半晌之后,问大人,头上在冒烟吗?大人说,没!小说说我也是念念有词啊,我念的是 ...

念佛的老太太会告诉他:你不够诚心。
我有个亲友,可在定中见佛,我现好几辩论之后,定中之佛教她一首偈子,用藏头诗的形式告诉我错了。但其诗中我名字的”君“字却成了”军“字。要知道,佛是”正遍知“啊,连我的名字都搞错了,是哪门子的佛?
况且《金刚经》中有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如今,可在“定中见佛”的人多的是,甚至还有能与佛或观音对话的,你说,那是佛?还是魔?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6-11-19 17:31
毕之航 发表于 2016-11-17 10:51
读经或诵经都是一种“修”的方式,积累的方式,由量变到质变的准备。需要不断的修持和积累,才能“内圣”。 ...

不知您是否如此“修”过,不知您对佛教的修行是否了解?
我赞同形式主义总比没形式好,也赞同量变会发生质变。但我知道,如果我培养一只蚕,无论怎样努力,无论培养多大的“量”,都不可能培养出一只蝴蝶来。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6-11-19 17:33
微风轻拂 发表于 2016-11-17 17:49
凡事有个度,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如果不过分也是可以的。少年儿童记忆力最佳的时候,适度有口无心的背诵还 ...

其实人们提到这个问题往往只想到国学怎样怎样,传统文化怎样怎样,却从没想到孩子怎样。培养一个健康,阳光,拥有良好心态,拥有适应社会能力的孩子,远比什么国学传承,或传统文化传承更重要。因为那些东西都是过去,而孩子是“祖国的未来”。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6-11-19 17:35
时光安然 发表于 2016-11-19 17:18
额那时一到学校就随班级背课文,后来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至于老师讲的什么,却都忘了。
你是不知道,老 ...

看来我有了一个活生生的例证,可以用来反驳那些信口雌黄的持异见者。但关键是,你要及时站出来,把手放在《圣经》上发誓,证明你说的一切都是真的……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6-11-19 17:48
宇の航 发表于 2016-11-19 17:22
未必明白,却可以运用一下子,原来的私塾,那些国学大师们,都是从小死记硬背,四书五经,开始时不明其意 ...

“原来的私塾,那些国学大师们,都是从小死记硬背”——这是你的想当然,过去私塾,要先识字,再学“小学”,即文字训诂学,除了一些实在不学无术的老师外,断没有只教死背,不解其义的。况且就算老师不解释,学了“小学”的学生自己也可以理解。而如今,由于古文限制,没有任何“小学”基础的学生就变成绝对单纯的死记硬背了。
“中国的文人往往比博学为宗”——那是清朝限制文人思想以后的事。之前的,讲究“知行合一”,要知,要行,不比博学。甚至那些只一心参加科考的书虫,也只注重“一经”,文天祥有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再看《儒林外史》,不难发现,中了举的范进,竟然连苏东坡都不知道。
你同学有,我同学也有,他们根本不是为了不胡思乱想,而是为了“消业障”,或“积功德”,换言之,即改变人生,今生改变不了,也要改变来生。只举你有病的同学为例,看他是否真的“消了业障”,彻底病愈,便知此法的真伪。因为经中云:能令众生离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缚。
那么,在佛绝不会说谎的前提下,如果诵此经咒不能去病,便可认为是伪法。
当然,他们会有一大堆别的说词,这个,则非我这个只认可经中文的“着文字相”者所能理解的了。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6-11-19 17:54
宇の航 发表于 2016-11-19 17:37
一切皆是妄念,佛门依法不依人,依经不依论,念经和持咒,都是有神者的偏执。尽管禅宗说,破执。偏执的去破 ...

谢宇航兄建议,不过,我要写这个东西,大概是没人看的。你说千言万语,别人一句“着文字相”,就全给否定了。
破“我执”,就是说,什么都不要执着,(当然,这不是本义),禅宗之初,破的是比较彻底的,既然什么都是“空”,佛是空,魔也是空,为了空,他们可以骂祖师爷达磨,可以把佛像砸了烧火……但后来,没有佛像信众不会来拜佛烧香,也就没了供养,饭没的吃要饿肚子,又不能继承先贤托钵的传统,所以,就又把佛像“执”起来了……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6-11-19 18:31
宇の航 发表于 2016-11-19 18:12
“消业障”,或“积功德” 比较专业的说法,看着还是有点功利的思想,当时在长春的般若寺的赠书里,看到 ...

我不知道般若寺原来是否笃信净空的那一套,据说是的。最近看其网站,却只有禅宗的几部经典,似乎是从中解脱出来了……但没去过,不知道是否还结缘净空的歪理邪说。你方便,不妨去看一下,如果结缘书中有大量净空的东西,就要远离。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6-11-19 18:40
宇の航 发表于 2016-11-19 18:35
有的西方人说,无神论者,就会无法无天。但是对于宗教,我一般从科学的层面上的看。像罗素对基督教的批评, ...

这点咱们有共通之处。有人说,要科学归科学,宗教归宗教,不要探讨两者之间的问题。
我不赞同。我探讨佛教,是基于佛是“等正觉“正遍知”,即无所不知(但却不似基督教的上帝“无所不能,无所不在”)及尽善尽美的前提下的。所以,如果某部经中出现与已知科学发现相悖的东西,有与事实不符的东西,即判为伪经。若如此判断到最后,一部经都不剩,那即可判断佛的身份为伪。如判到最后还有一些无法证伪的,便暂时认定是真。
不知道这方法你怎么看?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6-11-19 19:27
喜欢看的人肯定来看,尽管不一定说话。
作者: 康康    时间: 2016-11-20 20:41
水如空 发表于 2016-11-19 17:19
这是一定的,国学的淡化是必然结果。

那会不会有部分要伤感死了?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6-11-22 09:51
宇の航 发表于 2016-11-19 18:54
佛教的看的不多,开始看一些佛教入门,往往有一种有神论的底色,我往往很难进入去了解。后来我看了禅宗的 ...

没太明白:宗教里的经济学?这个“经济”是指“经世济用”,还是就是单纯指金钱?
宗教若与钱相勾结,那沦落就是必然的了。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6-11-22 09:51
夏冰 发表于 2016-11-19 19:27
喜欢看的人肯定来看,尽管不一定说话。

也许如夏版所言!
但我个人却经常是:有共鸣,或持反对意见时,总不免想说几句的……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6-11-22 09:52
康康 发表于 2016-11-20 20:41
那会不会有部分要伤感死了?

总会有死的,也总会有新生的,新陈代谢,自然规律,无可改变。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6-11-22 16:54
水如空 发表于 2016-11-22 09:51
也许如夏版所言!
但我个人却经常是:有共鸣,或持反对意见时,总不免想说几句的……

说话还是沉默,据此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在江天。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6-11-23 08:45
精华理由:探源、说理、深入浅出;渊博、严谨、洗涤心灵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