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444|回复: 3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诗歌的隐忍艺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2-19 14: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幽谷幽兰 于 2016-12-19 14:14 编辑

                                                                     诗歌的隐忍艺术
  
                                                                         文/幽谷幽兰
  
  这是一个很容易引起争议的命题。诗歌,到底是隐忍一些好,还是张扬一些好?主张隐忍的诗人,毫无疑问会把隐忍当作一种艺术主张来坚持;而主张张扬的,则常常把“诗言志”来做张扬的理由。
  
  笔者是主张诗歌还是隐忍一些,为好——这和社会主流意识无关,只和诗歌的生命存在和哲学存在相关。在笔者看来,一个人从生存境况里得到属于自我的生命苦痛体验,没有必要通过文学艺术来消解,更不能自欺欺人。如果通过艺术的隐忍,把苦痛隐忍在心里,或者表达到文字上,为好。就我而言,早年曾经迷恋过普希金那样的色彩鲜亮的诗歌,也被北岛等“醒来的一代”诗歌风格召唤过,但是后来,随着阅历和读书的增加,诗歌写作越来越皈依于隐忍……其中之一就是受到了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影响,记着诗人里尔克在《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中说到:像树木似的成熟,不勉强挤它的汁液,满怀信心地立在春日的暴风雨中,也不担心后面有没有夏天的到来,夏天是一定会到来的,但它只向着忍耐的人们走来;它们在这里,好像永恒总是在他们眼前,无忧无虑地寂静而广大。我天天学习,在我所感受到的痛苦中学习,“忍耐”就是一切!
  
  当然,谈到诗歌的隐忍,还存在能够隐忍得住和隐忍不住的问题。说到底,是否能隐忍,这和性格有关,也和一个人的内心的强大程度有关。毫无疑问,里尔克是一位内心强大的天才诗人,于是,笔者用了整整一个学期,静静地品读人民文学出版社在2011年的出版的《里尔克读本》,尤其认真研读其中的短诗,使得我深深体会到了里尔克的博大。笔者认为,没有孤独,就没有里尔克的文学存在(人们大都安静地忍受孤独)。里尔克说,“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必须这样孤独下去,必须忍受孤独,不可退缩半步。”是的,一个人所忍受的生命痛苦是必要的生命洗礼,是其他人无法代替的。还是让我们阅读一首里尔克的短诗吧:
  
  《预感》
  
  我像一面旗帜被包围在辽阔的空间。
  我感到风从四面八方吹来,我必须忍耐;
  下面的一切还没有动静:
  门依然轻轻关闭,烟囱里还没有声音
  窗都很没有颤动,尘土还很重。
  我认出了风暴而激动如大海,
  我舒展开又跌回我自己,
  又把自己跑出去,并且独自
  置身在伟大的风暴里。
  
  在里尔克的这首诗歌里,看不到被风包围的压抑或者惬意,而且在第一节里有着对立的两种情境,一种是被风包围,是动的;另一种是门窗和烟囱都很安静。在动静的对立里,呈现的是状态,而不是心理感觉。第二节陡然一变,“我”还是同化进风暴了,把自己跑了出去,同时,“又跌回我自己”,就告知读者,自己还不能完全同化进风暴。里尔克还有一首短诗《你是未来……》,则完全是冷静的叙述,有盛大的日出,有令人心跳的黎明,有处女一般的露水,然而,“你是死亡”,这就令人心惊。美好的东西,张扬的东西,结果就是“死亡”吗?想一想,也是的,任何辉煌和灿烂,最后的归宿不就是死亡吗?一个人出生以后,不就是朝着死亡速奔吗?对于诗人里尔克来说,尽管他的诗歌成就斐然,他的内心依然是“既没有受到哀悼,也没有受到欢呼”,甘愿孤独地生活着。“未来”这个字眼,对于里尔克来说,不是欢乐和光鲜的字眼,而是一个中性字眼,对于诗人来说,外在的世界是一个立体化的世界,是一个多维的世界,“对于船,你是港湾——对于陆地,你是船。”
  
  对于中国诗人来说,能清醒地理解“隐忍”的,人数应该不算太多,就连鲁迅这样的伟人也主张“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鲁迅先生是主张爆发的,因此才有了那么多的投枪和匕首。印度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是主张“非暴力”和“不合作”。不合作,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反抗。诗人的隐忍姿态常常是并不据理力争,也没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爆发式宣泄,但是诗歌本本对生活的触感一点也不少,甚至体验得更加深入骨髓。当下中国女诗人呆呆的诗歌,就带有明显的隐忍色彩,不争论,也不合作,个性鲜明。笔者曾经迷恋北岛的诗歌,觉得响亮,解气,但经过这么多年的沉淀,感到北岛不够内敛(或者是如今再难写出好诗的原因?)“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我只能选择天空,决不跪在地上,以显出刽子手们的高大,好阻挡自由的风……”“我,站在这里,代替另一个被杀害的人……”。这些诗句以口号对抗口号,确实缺乏隐忍的力量。还是让我们回到里尔克的诗歌文本:
  
  《村子里的最后一幢屋…..》
  
      村子里立着最后一幢屋,
    那么孤单,像世界的最后一幢屋。
  
    大路缓缓地延伸进黑夜,
    小小的村子留不住大路。
    小村子只是一条道道,
    夹在两片荒原间,畏怯地,
    神秘地,大道代替了房前的小路。
    
    离开村子的人将长久漂泊,
    也许,还有许多人会死在中途。
  
  里尔克的这首诗歌是孤独而隐忍的,穿越时空,辽阔而伟大。笔者无法了解里尔克的写作背景,但其表达出的孤独情感以及意象,即使是当代中国诗人应该可以切身体验到的:在城镇化大潮中,很多村庄一个个被铲平,“最后的一幢房屋”已不复存在(精神和物质常常处在对立的状态)。里尔克虽然孤独,他的眼光却是世界的,一个人可以面对整个的世界,因此他称呼村庄“像世界的最后一幢屋”。诗人没有刻意去揭示村庄为什么会消失?也没有煽情地描写离开村庄的人们的悲惨境遇,而是隐忍地揭示,“离开村子的人将长久漂泊,也许,还有许多人会死在中途。”这样形成的艺术冲击力很大,正如一个人握拳打出去,反而没有后力;如果胳膊弯曲起来,握着拳头,反而存在可能存在的力量。
  
  奥地利诗人是主张隐忍的,他的诗歌有着浓厚的孤独色调,很多评论者以为里尔克诗歌的角度不同一般,其实正是因为他的隐忍气质,才成就了他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世界性的“里尔克诗歌现象”。解读里尔克的诗歌,笔者斗胆试图改变仰望的姿势,采取平视的方式,以便更多地读出里尔克诗歌里的心跳频率。笔者早年读过海德格尔的《存在和时间》,感到存在主义也和“隐忍”有关,每个人的存在都是单独的存在,只不过有的人经过反省,更清晰,更自觉一些,有的人则混沌一些。存在主义大师萨特也说过“存在先于本质”,“人首先是存在——人在谈得上别的一切之前,首先是一个把自己推向未来的东西,并且感觉到自己在这样做。”笔者注意到“搜狗”对里尔克的评价,里尔克“童年寂寞而暗淡,一生无家可归,临终死得既痛苦又孤单;而在诗歌艺术的造诣上,却永生到放射着穿透时空的日益高远的光辉,就一些著名篇什的艺术纵深度而论,就其对心灵的撞击程度而论,真可称之为惊风雨而泣鬼神。”撞击什么人的心灵呢?一定不是局限在特定的民族和国家的,是属于人类的。笔者不知中国近代和当代诗人,有几位可以和里尔克媲美?我们可以解读一下里尔克的诗歌《挖去我的眼睛》:
  
  挖去我的眼睛,我仍能看见你,
  堵住我的耳朵,我仍能听见你;
  没有脚,我能够走到你身旁,
  没有嘴,我还是能祈求你。
  折断我的双臂,我仍将拥抱你——
  用我的心,像用手一样。
  箝住我的心,我的脑不会停息;
  你放火烧我的脑,
  我仍将托付你,用我的血液。
  
  这首诗歌,诗人把感觉表达到了极致,为了感情,可以没有眼睛,没有耳朵,没有脚,没有嘴巴,没有双臂,甚至没有心脏……很多读者认为是写爱情的,其实笔者认为是表达了热爱和爱的态度。现代诗歌的意象不同于中国古典诗歌的语境,古代诗歌里的月光,寺院,河水,荒草……差不多是程式化的,所以才造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实用效果,而现代诗歌里的意象,具有偶然性,“意象是诗人理性和感性的瞬间突然结合。”现代诗的节奏和结构是多样化的,是和“写什么”密切相关,而不是随心所欲。从外表形式看,有三行式结构,有两行式结构,有四行式结构,有独体结构,有问答体,有错落式……外表的形式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能够最妥当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使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融为一体。
  
  来自英国的电影哲学家克莱尔•科勒布鲁克谈到“思想”的时候说,“思想不是某种我们能够一劳永逸地定义的东西,它是一种生成的力量……思想不是某种‘我们’做成的东西,思想从无到有地在我们之中发生。”任何一位天才都懂得如何更好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具有文学天资的里尔克也是懂得挖掘自己的诗歌潜能,其中包括改变早期创作中的布拉格地方色彩和波希米亚民歌风味,选择皈依艺术的“孤独”和隐忍。一个人的生活是无法选择的,里尔克的母亲把儿子从小当作女孩来抚育,这段非常不正常的童年生活,肯定对成年后的里尔克有影响的。任何天才都是对自己的人生主动选择的,通过查阅资料,笔者知道了一八九五年对于里尔克的重要性,他放弃了进入军事学校,而把致力于文学写作作为终生的奋斗目标。里尔克的自信还反映在他的诗歌里,比如《我正是你渴念的人…..》:
  
  我正是你渴念的人。你难道没有听见
  用焦急的感觉,我不顾一切地指认你?
  现在我的感受已插上翅膀,拍动,
  围绕着你的容颜飞旋。
  正是在此,我的精神穿着寂静的盛装
  挺立在你面前,——噢,你难道看不见?
  在你的一瞥中,难道我的祈祷
  还没有像五月的树木一样丰茂?
  梦想家,我就是你的梦呵。
  但愿你会惊醒,我就是你的意愿,
  光彩照人的主呵,我衍变成
  一座天体,高悬,沉寂,就像群星
  听任神奇的时间之城在下面延伸
  
  这首诗歌的第一节,给读者的感觉是写爱情的,“在你的一瞥中,难道我的祈祷/还没有像五月的树木一样丰茂?”但是第二节的成为成了——梦想家,就有了基督教的虔诚,里尔克的诗歌创作,就是从流动而抵达永恒的,他对基督耶稣承诺的,“我衍变成/一座天体,高悬,沉寂,就像群星/听任神奇的时间之城在下面延伸”,是对自己的艺术才能的肯定,也是对自我的要求和自律。
  
  笔者之所以赞同诗歌的隐忍艺术,并且冒昧把“隐忍”的行为概念引申为艺术概念,实在是因为当下很多中国当代诗人过于缺乏必要的内敛(很多时候成为大杂烩了),比如对诗歌本身的“诗不达诂”,很多不太懂得现代诗歌的人,不太懂得现代诗的一些“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总是喜欢“一对一”地从诗歌的象征和暗喻找到外部世界的对应物,确实是一种不算高明的做法。还有诗歌的意象,因为具有瞬间生成的特点,同一个意象,在这首歌和另一首诗歌表达的含义就不同,一切因语境而定……在这里,很多诗歌写作者错把古诗词的意境当作现代诗歌的意象,这就摆错了阵地,“意境”是一种生存理想,“意象”则粘结着现代诗的语境。语境和意境绝不是一回事,语境具有和作者紧密联系的单一性和特殊性,意境则要相对稳定的多。还有对语言的学习,笔者越来越感到:如果真的喜爱波德莱尔,就尽量去学习法文;如果喜欢策兰,就要去学学德文——用外语去欣赏外国诗歌与直接阅读翻译过来的诗歌进行比较,审美的感觉决然不同的。
  
  ——以上的见解是写给读者的,也是写自己的,自己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虽然能够读懂一些英文原创诗歌,但很难说已经理解得深刻,而对德文和法文诗歌,就更加生疏,所以,自己也一要努力地学习德文和法文,只有学好了,才有发言权。笔者的这篇评论文字只是对“隐忍艺术”的一种阐述,所涉及到的里尔克的诗歌原创,也都是读到了翻译本后有感而发,凡是解读的不正确乃至误读的,还求教于方家。
  
                                                                                   2016年11月于笔架山工作室
  
  
2#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9 14:24 | 只看该作者
幽兰一家之言,诗友们多砸砖
3#
发表于 2016-12-19 14:31 | 只看该作者
这的确是一个新的命题。
“隐忍艺术”表现在诗歌的创作上,是内敛,还是孤寂?
欢迎朋友们探讨。
4#
发表于 2016-12-19 16: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李庆照 于 2016-12-19 16:54 编辑

我不太会写诗,对于一首诗歌的好坏也只是仅凭感觉判断。一首诗歌不管是采用隐忍还是直白的方式,只要能产生美感,隐的好或放得更开,只要不脱离诗歌的形体,语感好,不敷衍时代,不增加语言的负担,有穿透力,感染力,美感和疼痛感俱佳。我认为就是好诗歌。
毕竟诗歌也在发展中,也在路上。
5#
发表于 2016-12-19 17:06 | 只看该作者
幽兰的评论,很有深度,也有个人的独特见解,学习了。
6#
发表于 2016-12-19 17:18 | 只看该作者
姐姐的诗歌评论总能找到独特的视角,以理性和哲学的角度洞悉诗歌最本质的东西。
7#
发表于 2016-12-19 17:46 | 只看该作者
里尔克读的不多,姐姐引荐的一些很是震撼,伟大的艺术都是绝望中的眼泪。我读布考斯基也有这种感觉,学习兰兰的精彩,拥抱亲爱的。。。
8#
发表于 2016-12-19 21:00 | 只看该作者
也跟着读了几首诗,受了一点儿熏陶,至于感觉嘛……其实我是外行,怎么敢说感觉呢,之前,我连里克尔的名字都没听过。
9#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0 11:07 | 只看该作者
徽州雪 发表于 2016-12-19 17:46
里尔克读的不多,姐姐引荐的一些很是震撼,伟大的艺术都是绝望中的眼泪。我读布考斯基也有这种感觉,学习兰 ...

雪雪妹,姐姐给你说几句呀,你的资质这样好,这样灵,一定要写呀,即使不发表,写在日记本上,也要写!别让姐姐失望啊。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0 11:09 | 只看该作者
水如空 发表于 2016-12-19 21:00
也跟着读了几首诗,受了一点儿熏陶,至于感觉嘛……其实我是外行,怎么敢说感觉呢,之前,我连里克尔的名字 ...

您谦虚了,很多人写诗,就是从感觉开始的,我开始写诗的时候,什么也没有读过,后来在渐渐地读了一些书.............
11#
发表于 2016-12-20 11:39 | 只看该作者
笔者用了整整一个学期,静静地品读人民文学出版社在2011年的出版的《里尔克读本》,尤其认真研读其中的短诗,使得我深深体会到了里尔克

向姐阻学习认真研读。我也有里尔克,总是读不下去,也可能静不下来
12#
发表于 2016-12-20 11:55 | 只看该作者
离开村子的人将长久漂泊,也许,还有许多人会死在中途。

深刻!
13#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0 12:09 | 只看该作者
徽州雪 发表于 2016-12-19 17:46
里尔克读的不多,姐姐引荐的一些很是震撼,伟大的艺术都是绝望中的眼泪。我读布考斯基也有这种感觉,学习兰 ...

雪儿,先抱抱
姐受你的启发,零星地找来一些布考斯基的诗歌,他和里尔克不一样,从题材上,他写的下层,而且也写长篇小说,而里尔克不写小说的。
14#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0 12:10 | 只看该作者
徽州雪 发表于 2016-12-19 17:46
里尔克读的不多,姐姐引荐的一些很是震撼,伟大的艺术都是绝望中的眼泪。我读布考斯基也有这种感觉,学习兰 ...

我觉得布考斯基外表的强悍是假的,其实是内心软的一个人,正是由于软,才表现的强悍一些,还有粗鲁粗粝和粗俗,其实他是一个文明人,尽管满嘴的粗话,也是一个文明人。
15#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0 12:13 | 只看该作者
徽州雪 发表于 2016-12-19 17:46
里尔克读的不多,姐姐引荐的一些很是震撼,伟大的艺术都是绝望中的眼泪。我读布考斯基也有这种感觉,学习兰 ...

布考斯基写父亲的那首,很是让我感动,一个那样外强中干的父亲,一个要面子要尊严的父亲,还有他的有波兰血统的母亲,都是他的血液和才华......他真的是幸运的,很多的天才,包括卡夫卡,只是死亡以后,才被人追忆,而这个库老头,或者的时候,就在欧洲文学市场,大受欢迎啊。还有他写男女生活的,很暴露,但是不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0 03:04 , Processed in 0.057838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