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892|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潦倒诗圣老杜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0-2 10: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潦倒诗圣老杜甫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在灭吴一役中功勋卓著,其人文武皆备,文能治世武能安邦,被时人称为“后世无叛由杜翁,孰识智名与功勇。” 虽然杜甫在三十五岁以前是过着以文会友处游历的浪漫生活,但就他的一生来说是凄凉的,潦倒的。从天宝年间到长安求官起,在整整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谁料想天有不测风云,才开始仕途生涯,安史之乱却平地一声雷,炸碎了杜甫仕进美梦,从此不得不颠沛流离.在逃难期间还曾被叛军所俘,历尽艰辛,侥幸脱逃后,投奔肃宗,被授官左拾遗,也许是嫌官职太小,也许是混不下去了,他弃官而行,到西蜀投奔与自己有些交往的剑南节度使严武,被严武授予检校工部员外郎,暂时获得了苟安之所。虽然严武对他较为尊重,但他自己稍稍得志便得意忘形,表现出自己潜意识里的原始狂悖面目,在一次喝酒时狂妄地对严武说:“严挺之乃有此儿!”,直呼严武父讳,在那个年代直呼别人父母之名是一种无知的表现.《旧唐书》说“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而杜甫可能是因为酒醉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也忘记了自己颠沛流离的狼狈情景,暴露出自己固有的“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无赖面目,好在这个性情急躁的严武没有跟杜甫一般见识。依然让杜甫过着“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夫野老相狎荡,无拘检”的闲逸生活。而只能写诗,并无实际能力的杜甫在严武死后又一次失去了依靠。加之蜀中又逢乱局,老年的杜甫只得又开始流离的生活。

  杜甫从开元盛世的优渥生活到到遭逢安史之乱,身处乱世,东奔西窜,疲于生计,在困顿中,老杜甫依然一直怀抱忧国忧民之心,其间企图通过科举揽取富贵功名,科举梦破后,功名之心依旧,到处投诗文于权贵,企冀由此闻达,以便实现自己的济世宏愿.一心向往权势,百折不挠去巴结权贵,四处向权贵投诗以期引起重视甚至也进入权贵行列,却屡遭白眼,不说有志不得伸,连日常生活都成了问题,在这样的境况下只能以诗歌抒发自己的志向,行文倾诉自己的悲凉遭遇,哀哀凄凄。与多数时间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相连接,杜诗风格和他潦倒一生相映照,不难发现,我们的诗圣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在其诗作中为饥寒所迫的句子俯首皆是。在浩叹自己有志不得伸,自身生存环境恶劣的同时,冥冥中也吼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壮苍凉的声音,表达出希望多数“寒士”都有一个“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安定生活从而达到“俱欢颜”的愿望。更进一步发出宏愿,如果贫寒的读书人都真能那样,那他自己“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既是对自身生活维艰的无奈哀号也是对极目所见的在乱世中挣扎的贫民为生活所忧的低吟,所以他的诗歌充满了有志不得伸的“沉郁顿挫”,内中充满了凄凉悲鸣,也难怪他度过了充满忧郁凄凉的一生.

  一、身世显赫,缺乏生活能力,一生飘零孤苦。 杜甫远祖杜预在历史上留下了清名,其祖杜审言,为高宗朝咸亨进士,官至修文馆直学士是初唐著名诗人,其父杜闲也曾官居县令,可以说他的青少年时代是丰衣足食的,他也无须为生计忧愁,那时他“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过的是丰衣美食狂放不羁的生活,公子哥儿,纨绔子弟的形态毕露,这样的生活一直延续到三十五岁。这种衣食无忧的优裕的生活无疑使杜甫缺少了生活磨炼,缺乏生活能力,为以后一生潦倒埋下了伏笔。可以想见过惯了优裕生活,自己本身又缺少生活能力的人,一旦失去相应的依靠,生存就成了一个问题.在其父杜闲去世后,生活从此陷入困境。无奈之下,迫于生计,他不得不沿街卖药,可能是对医药只是一知半解,他的药摊也少有人光顾,这样就只好厚着脸皮寄食于朋友处,求食于亲友家。而那时他仅仅40来岁,属于年富力强的青壮年,就是凭自己的双手按理还是可以维持生计的。而他东求一餐,西求一席不正说明了生存能力之差吗?此时凄凉景象就如他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所说:“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这种早上到富裕人家敲门求食,晚上尾随“肥马尘”,目的只是“残杯与冷炙”,以别人的残羹剩汁暂求果腹,当然就只能“到处潜悲辛”了,说句不雅的话,其形状几乎和乞丐相类似。

  可以说杜闲的去世也是杜甫潦倒生活的开始.饥苦的生活,使他厚着脸皮求食于人。在求食于富贵之家遭唾弃后,只得转而向亲戚求助,但常言说得好“频来亲也疏,久住令人贱”。为了求得一餐之饱,他经常到城南族孙家走动,开始也碍于情面,族孙也没有太多的嫌弃,只是时间长了,怨气也就来了。而他自己没有反省自己之所以导致这样贫穷生活的原因,反而怪别人不近情理。他那首《示从孙济》已经把自己的怨气说得明明白白,“平明跨驴出,未知适谁门。权门多噂杳,且复寻诸孙。小人利口实,薄俗难具论。所来为宗族,亦不为盘飧。勿受外嫌猜,同姓古所敦”。富人反感,亲友嫌弃,是什么原因呢?一个还算中年壮汉的男人,不想自食其力,只求“嗟来之食”,多少有些斯文扫地,这也就难怪别人到处给他颜色看了,这种吃了早饭无晚餐的凄凉日子跃然纸上。作为一个有名望的文人,以杜甫的才气就是开馆授徒也完全可以求得衣食无忧的温饱日子的。但他一门心思求取功名富贵,把时间和精力耗费在可以闻达的仕途上,就是饿昏了头也不动摇求官路。如果这样的意志分出来一点用于考虑生活,也怕不至于陷入如此困顿窘迫的生活中。当然,这样当时多了一个温饱文人,我们后世则有可能会由此失去一个诗圣。

  二、寄人篱下,妻饥儿寒,遭人白眼。  随着年岁的增长,不断遭逢乱局,又一心巴望着仕途上有所为,现实却又让他一再失望,杜甫的日子也就日益艰难。常言道:百无一用是书生。自己没有什么本事求得一己之饱也还是了,还累及妻儿和自己一起忍饥挨饿。就是出门求点食物也不时空手而归,“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家徒四壁,老妻面路菜色,受不了长久饥饿的儿子也开始公然怒骂起父亲来,要求杜甫去“索饭啼门东”以求一饱!无奈之下,他只得向同乡高适发出“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这样的哀求信。按照常理,秋天是五谷归仓之时,怎么他老夫子倒是这时陷入困顿?还好“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时任彭州刺史的高适送来了一些米面,左邻右舍也不时施舍些小菜给他,算是度过了一段依人助食的小日子。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杜甫过着这样的日子,多少也与自己无自食能力有关。生活困顿到如此地步,连一棵菜也懒得种,可以说是对早年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劳而获日子的一种报应。

  三、身处乱世,企图以自己的文采博得好前程却又遇时运不济。我们的诗圣杜甫除了诗歌之外应当说没有多少实际能力,他的自取其辱也就顺理成章了,高不成低不就也就无需意外了。在其父杜闲去世后,生活来源中断,一方面投亲靠友,被人嫌弃了,无力博得三餐之需时,沿街卖药,也不失为一种维持生计的办法,但就是这样,他还是不断向权贵投诗,希冀引起他们的重视从而博取功名富贵.他所进献的《三大礼赋》,虽然得到玄宗赞许,但也没有授予他实际官职,只是命他待制集贤院,他也坚持等待富贵的来临,但苦等了四年,最终还是不了了之。后来好不容易谋了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锦衣玉食似乎就要到手了,“屋漏偏遭连夜雨”,谁知命运又跟他开了一个玩笑,才任职一月之多,安禄山以“清君侧”名义起兵,浩浩荡荡杀奔长安而来,杜甫也因此不得不诚惶地随众出逃长安。直到郭子仪收复京师后,他才与百官随唐肃宗回到了长安,终于得过了几天安稳日子。但时隔不久就因为建言失当,被降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以后仕途取富贵就成了画饼。

  四,自命清高,恃才傲物,就是在生活陷入困境的时候,只要命运稍有转机,杜甫隐藏在内心的富家儿狂傲之气还是难以消除。这在他酒足饭饱之后,瞪眼怒斥优渥自己的严武时的那副据床狂言状态,就可以说是表现无余了。试想,一个少有安定日子,到处求食的人,按理有了一个可以庇佑自己的处所时,应当是该积极回报别人才是,可我们诗圣老杜甫却旧疾复发,忘乎所以,酒醉后公然忘记了自己的处境,自己暂时锝已苟安的原因,肆意狂言。

  五,困顿于生计,借助于祖先,哀鸣乞怜于皇家。杜甫一方面生活困顿,一方面又念念不忘炫耀自己的祖先。这在安史之乱前,他尚书给玄宗的奏疏中就可以看出来了,《新唐书》说杜甫,“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沈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可能是嫌他的父亲官小,没有提及,文中只是提到很有名望的远祖和初唐诗名较著的祖父。在进言中,先抬出祖先说是“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自己有这样显赫的祖宗,自己当然也差不到哪里去,仅仅七岁就能“属辞”,出乎意外的“高自称道”,大大称颂自己的祖先,也不忘夸张地抬高自己,可惜才年且四十就“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还害怕这样的日子久了会冻死沟边,饿死坎下,哀求皇帝给予怜悯,希望皇帝对自己有所重用,使自己不再受“泥土”之辱。我们的诗圣这样伸伸曲曲,多少也可以看出他骨子里认为自己是富贵种子诞育的,祖先的富贵他也应当享受一部分,何况自己也不赖,皇帝怎么能够不来垂怜这样优秀的人呢?还是《新唐书》说得好,“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如是,夫复何言?

  六、空怀一腔热血,实无安邦治国之能。常言道:乱世出英雄。如果我们的诗圣或文能有所治武能有所安,应当是会有所作为的,但正如《新唐传》所说,杜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一天讲些不切实际的无用大道理而落到实处却又百无一用,光凭一腔热血又能有什么作为呢?用人是做事而不是高谈阔论,尤其在乱世之中,说一些无用的空话大话,能存活下来就不错了。

  七、生活潦倒贫病交集。一心只想当官,却又总是“行船却遇打头风”,屡屡好兆头才露出来,一瓢水又浇灭了希望。本来人生暮年渐近,好不容易投靠严武才获得不长时间温饱,哪知严武一命归西,惯于投亲靠友不自食其力的杜甫可以说失去了可以安定生活的最后一块乐土。只得又开始了流浪飘游生活,可以说这时的杜甫生活是已经陷入了绝境。所以这段时期他的咏贫名诗也伴随自己的落魄生涯不断涌现出来。后人也才能读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孤老受气、《登高》赋悲这些叙述凄凉的生活之作。虽然不得不佩服,自己处于朝不保夕了还希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自己“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样诅咒自己憧憬别人的情怀,但这毕竟只是理想。面对自然的无情,孩子的无知,自身的落魄,如此的窘境中还能这样,虽然都是些不切实际空话,但也难为他了。

  八、落难中凄然谢世。杜甫晚年在漂泊流浪中留下了不少揭露社会阴暗、民生疾苦、自身凄婉的传世之作。如《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等名篇佳句。对于他的最后结局,《新唐书·杜甫传》说“大历中,出瞿唐,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在这里不难发现,杜甫在四处游走的过程中,突遇大水,几天没有得到食物果腹,幸而被仰慕自己文采的县令所搜救,并以“馈牛炙白酒”招待他,结果可能是长期饥寒,见了如此美味佳肴,于是放开肚皮吃,张开大口喝,结果饱食过度又兼酒醉,一撑二醉而死。

  常言道,国家不幸诗人幸。就杜甫的一生而言,他的诗歌成就不用说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就是此后还是尚无人企及的。应当说他的“诗圣”“诗史”地位至今还没有人能够摇动。但他的生活极端不幸的,当然杜甫在自己的诗歌中也没有回避自己凄惨潦倒生活窘境,“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概括了他一生依人寄食,到处漂泊,到得晚年了一个人在凄风苦雨中抱病登台狂呼自身命运的凄凉景象。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8-10-4 10:47 | 只看该作者
杜甫不愧为伟大的诗人。现在我真是越来越喜欢杜甫了。问好闲人。
3#
 楼主| 发表于 2008-10-4 15:58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西夏楼兰 发表
杜甫不愧为伟大的诗人。现在我真是越来越喜欢杜甫了。问好闲人。

杜甫是我国诗歌界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圣,诗史,是诗坛巨匠。很早以前学校里听老师讲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对他的情怀是深深被感动了,就他的成就是无可挑剔的。在读了他一系列诗作之后,加上看了相关的背景材料,尤其是对比新旧唐书《杜甫传》之后,看了可以找到的一些相关资料。心里对杜甫大面积肯定的同时,对他“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这些形迹也产生了一些看法,是以有了这样的个见。
问好西夏老师
4#
发表于 2008-10-4 19:00 | 只看该作者
旁证博引,脉络清晰,八点论点用大量的事实还原一个真实的杜甫,让人在叹息一代“诗圣”生不逢时之余,更明白乱世之中更需要有很强的生存能力才能光大心中的理想。“诗圣”的光环下,笼罩着的其实是一个不可效仿的悲剧身影。
问好闲人!看来你对杜甫进行过为时不短的研究吧。
5#
 楼主| 发表于 2008-10-4 20:48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缥缈孤鸿 发表
旁证博引,脉络清晰,八点论点用大量的事实还原一个真实的杜甫,让人在叹息一代“诗圣”生不逢时之余,更明白乱世之中更需要有很强的生存能力才能光大心中的理想。“诗圣”的光环下,笼罩着的其实是一个不可效仿的悲...

问好版主
是的,以前爱读的就是一部《三国演义》,看了那部书,其他小说也就只能逼着自己读了。因为对古文有些偏好,曾经在只领百十块工资的时候,让老婆想不通了好长一段时间。因为出差多带了些钱,和别的人不一样,我一口气买了一千多块钱的书,而且多数是古诗文,她又不爱看,所以很不愉快了一段时间。平时也对文人的生平有些兴趣,很想知道他们的文采是哪里来的,于是一个一个,细细的看他们的作品,如果有传记就参照着读,不经意中发现,不少文人,在写出传世之作过程中均经历了磨难。写杜甫,除了过去有的印象,我还是作了大量验证,前后还是用了很长时间的。目的也就是尽量做到说话有据。
谢谢您,版主。
6#
发表于 2008-10-6 10:15 | 只看该作者
视角独特,资料翔实,议论风生,颇有新意!学习了,受益非浅!问好!
7#
 楼主| 发表于 2008-10-6 10:46 | 只看该作者
问好杨老师
谢谢您的鼓励和点评。
谢谢
8#
发表于 2008-10-9 11:46 | 只看该作者
国家不幸诗人幸。就杜甫的一生而言,他的诗歌成就不用说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就是此后还是尚无人企及的。应当说他的“诗圣”“诗史”地位至今还没有人能够摇动。但他的生活极端不幸的,当然杜甫在自己的诗歌中也没有回避自己凄惨潦倒生活窘境,“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概括了他一生依人寄食,到处漂泊,到得晚年了一个人在凄风苦雨中抱病登台狂呼自身命运的凄凉景象。



洋洋洒洒一大篇,佩服。


以前教科书里刻意将杜甫刻画为“无产阶级先驱”形象,那是对杜甫的玷污,也许我们现在应该彻底还原杜甫之诗人真面目了。
9#
 楼主| 发表于 2008-10-9 16:28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微风轻拂 发表
国家不幸诗人幸。就杜甫的一生而言,他的诗歌成就不用说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就是此后还是尚无人企及的。应当说他的“诗圣”“诗史”地位至今还没有人能够摇动。但他的生活极端不幸的,当然杜甫在自己的诗歌中也没有回...

问好微风老师
谢谢您的鼓励和点评.
安好
10#
发表于 2011-10-20 14:17 | 只看该作者
杜甫这死老头子,着实令人敬佩!
11#
发表于 2012-2-6 23:53 | 只看该作者
毛店村因饥饿而死和出走的人数接近全村的1/2,好在以通渭县副县长白尚文(本村白川社上庄人)带队的引洮工程项目解救了许多当地人的性命,否则此次给毛店村带来的损失将是灭顶之灾。三年饥荒,不但死伤和外出人数难以统计,同时也让毛店村的集市从此一蹶不振。
12#
发表于 2012-2-6 23:59 | 只看该作者
湖南宁乡县花明楼公社韶光大队韶湖作业组70多岁的肖星阶老人,1927年曾是乡农民协会骨干,因年老力衰常常被扣饭饿肚子,终至卧床不起,临死时对儿孙说:“以后每到我死的这天,你们盛一碗白米饭放在门槛上,喊我的名字,只要我有魂魄,一定要回来饱吃一顿”。

江苏省六合县瓜埠公社保江大队副大队长谢某自己经常多吃多占,谁对他的行为流露出不满的情绪,就对谁报实施复。社员卜金奎曾批评过谢某特殊化,谢某不让卜吃饭,还用棍子打卜,卜气得把碗和饭票摔在食堂地上,说:“我不活了,不给吃,反正也是死!”谢说:“死就死,死了少一个吃饭的!”卜回家后就上吊死了。谢还说:“死了活该!”保江大队勤劳小队60岁的饲养员员张昌荣,双眼失明,队长郭某为了让自己的姐夫当饲养员,让张下田劳动。张不下田就扣他全家的饭。张一到食堂打饭就挨打,一共挨打了10多次。张没办法,就偷了队里的东西,又挨了一顿毒打。张只好到瓜埠街上讨饭。1959年大年三十晚上,张死在滁河岸边的草沟里。
13#
发表于 2012-2-7 00:01 | 只看该作者
朱门酒肉臭,路的冻死骨!
著名女作家章诒和在四川被打成反革命时,她父亲章伯钧对她说:“你一定要活下去,哪怕落草为寇也要活下去!”章诒和诒和悲哀地说:“哪有草啊!”
14#
发表于 2012-2-7 01:48 | 只看该作者
有个生产队,队长是从外村派来的。当大家饥饿的时候,知道队里仓库还有一点粮食,村民们就跟队长说,大伙儿饿得不行了,你把粮食分点,给咱们吃。队长说不行。村民们想来想去,一定要想办法把粮食分了,怎么分呢,就决定把队长打死。

有一天队长从村外回来,路过生产队的羊圈。几个村民就在羊圈里呆着,有人出来喊队长,说你进来一下,我们有点事跟你说。那时候队长已经觉得村民们对他不太友善了,所以走到哪手里都提着一根铁棍。队长就进了羊圈,但是他警惕性还是不高,对方好几个人呢。队长和他们讲话的时候,背后就有一个青年,拿根绳子突然套住队长脖子,然后一使劲,把队长扛起来,就勒死了。

那天下着雪,羊圈后面山谷里有个水冲下去的深坑,我们西北人把这种地方叫“窟泉”。几个村民就把队长的尸体扔进了窟泉,然后把羊赶出来,在附近乱踩一通,破坏现场。可是公社里本来通知这个队长第二天去开会,队长没去,公社就派人来找。雪地里有队长留下的脚印,到羊圈附近就变得乱七八糟,杂乱的痕迹一直到窟泉边上。最后,队长的铁棍找到了,继而窟泉里的尸体也被发现。那几个村民就承认打死了人,粮食也分掉了。

省里的工作组下来,要抓人判刑。可是抓谁?最后就抓了用绳子勒队长的那个青年。抓走还没判刑呢,青年就饿死在监狱里。

饥荒年代,打死人不算稀罕,但是极少出现集体对抗政府的事情。你说人们不造反,是不是因为饿得连造反的力气都没有了?这肯定是个原因,但关键原因还是不敢,政府对基层的控制太严密了。打死生产队长已经是大事,平时也就是村民打死村民。比如听说谁家又开始吃人肉了,某人吃掉了自己的孩子,别人就很害怕,说你看他吃得身体很壮,咱们都没力气,这样发展下去,他吃完自己的孩子,又来吃我们的孩子怎么办?大家一合计,就合伙把他打死。

那时候每个人民公社都成立了孤儿院,有的不叫孤儿院,叫幼儿园。很多家庭,父母饿死了,剩下孩子,听说孤儿院管饭吃,大点的孩子就自己跑去,小孩子就有好心人给送去。可是孤儿院也吃不饱,孩子们还是大量死掉。有些孩子平时吃惯了草籽、树皮,突然到孤儿院里吃上了白面,肠胃适应不了,上吐下泻,也就死掉了。很多娃娃脖子细得撑不住头,坐着坐着就倒下去。
15#
发表于 2012-2-7 01:56 | 只看该作者
总铺公社鹿塘大队张洼小队社员代表王庭华质问副县长宋兆银说:“58年你带我们去官沟水库去挖干渠,饭都不给吃,还叫五天五夜不睡觉,哪个能吃得消?去年,我们村饿死了一二百人,县长你知道吗?”


        总铺公社国光大队社员代表说:“县委官僚主义太严重了,死了人不敢反映,我们庄300多人就死了87个,说起来真痛心哪!”


        殷涧公社凤阳山大队占家小队支部书记武善兰说:“60年春天,县委给群众吃的山芋干,由于已经变质,苦味难闻,群众说是吃汤药。结果加剧了浮肿病,4月份仅10天时间就死了27人。”


        武店公社党委书记万德元说:“59年在武店开烤烟现场会,县委明知道没有这么多烟叶,硬说有。县委书记处书记董安春让一个驮子的烟分三个驴了驮,显得烟卖得多。他还布置,对饿得脸色不好的社员要看紧,不让他们上街,免得让外面知道。饿死的人要埋3尺,上面还要种上庄稼。”


        武店公社山王大队代表李金明说:“1959年我们收35000斤粮食,叫征购58000斤,结果我们交33000斤,社员只吃2000斤。真的没有粮食了,群众吃麻叶子,什么都吃光了,我向董安春汇报:我们没有吃的了。他说我带头闹粮,要开除我的党籍。结果我们280人,死后还剩170 人。我家5口人,死掉4个,就剩下我自己,你叫哪个不痛心!”


        武店公社全心大队代表说:“1959年秋,一点吃的也没有,天天死人,他(董安春)到我们那检查工作,还向干部说:目前是大好形势。我们队原有2500多人,现在只剩1300多人,死那么多,我们向董安春汇报,他还说我们玩花样。我们带他去看死人 ,他说:‘人要不死,天底下还装不下呢!’”


        曹店公社和平大队社员代表王夕周说;“这两年尽说鬼话,以上压下。58年谁讲真话就揪谁。这两年死了这么多人,就是以小报大的结果。报的都是千斤田、万斤田,这颳的是鬼头风,颳一年人都死光蛋了。我们那里北山下有一户叫曹玉乐的,一家34口人,就死了30人,只剩下4人。曹泽祥死了没人埋,耳朵被老鼠吃掉了。”


        黄湾公社荷花大队生产组长杨大松说:“59年我们队实际只有2000斤粮食,大队干部周友香硬叫我们报10000斤,我说没有这么多,就说我思想右倾,批我两天。结果,我们庄子原来582人,死了80多人。”张湾小队支部书记崔厚军补充说:“大队书记周友香不准白天埋死人,说影响不好。有一次,黄德良替人家抬了一个死人,就批斗他两天。”


        板桥公社江山大队总支书记王焕业说:“60年春天,工作组钱轩家里死了11口人。开始死人时家里来人送信,他摇摇手,不让讲,带几个钱回去处理就算了。最后只剩3个人,实在没办法了,就请示领导把3个孩子户口粮油关系迁到机关来。请示再请示,到批准时,3个孩了也饿死了。他因此精神失常。”


        板桥工作组张玉朴说:“张牙庄原来42个劳动力,现在很少了。我母亲死了,老百姓吃代食品屙不出屎,屎带血,用草棍捅。我回单位向检察长反映,说我反三大万岁,诬蔑人民公社,斗我三天,写了6份检查。要不是徐部长,就把我划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了。1960年春天,我家5口人都死了,我就带出一个小孩来。死了哪敢讲,就说病死了算了,只好睁眼倒瞎霉。”


        被毛主席表扬过的合作化带头人陈学梦在会上发言说:“今年(1960)春天,生活困难,顿顿饭都不离草。王家湖有37户人家,大人大部分都死光了,现在每户只有一个少老子无娘的孤儿。小孩子们看到我说:老主任,我们家大人都见不到你了,就剩下我一个人看看你,多痛心,多凄惨哪!”


        考城大队代表王家凤说:“我家20口人,去年(1960)死掉10口。我的4岁的小孩有一天对他娘说:‘把我送走吧,再过几天我就要饿死了!’”


        府城公社红旗大队生产组长陈守先说:“60年春天,光蔡庄一个地方就死80多人。当地干部还组织一个送病专业队,专门抬人。”武店公社今天在会上发言13人,就有4个伤心痛哭。考城大队社员代表王家来说:“我们大队原有5000人,现在只3200人。日本鬼子来我们也没有死这么多人。日本鬼子来我们还可以跑呢,今年我们往哪里都跑不掉,到处有劝阻站,就算跑出去了,没有粮票,到哪里也没饭吃,只能活活在家受死了。我家6口人,死掉4口,还有两口人。我是最后一个喂牛的,快要接上夏收,才没有死,12个喂牛的人都死了。”讲着,讲着,就哭起来了。


        武店公社光明大队姚营生产队社员代表姚继山说:“党和毛主席的政策好,就是凤阳县委不好。58年秋种每亩地下种四五十斤,甚至几百斤,结果搞的不能收。59年没有粮食硬叫报,没有办法就报空。说这里有几千斤,那里还有几千斤。报过不算还要兑现,朝屌上兑!我们光明原有1630多人,死了800多人。姚正会家饿急了扒死小孩吃。人心都是肉做的,眼泪往肚里流。这都是县委一手造成的,破坏党和毛主席的名誉。”


        殷涧公社社员代表发言指出他那里饥荒的严重情况,殷山生产队,原来有217人,一冬春就死了95人,小殷家一个庄子39人就死了22人,夏黄小组原来70多人,死了48人。


        曹店公社中心大队上宋小队耿沈小组社员代表耿*说:“今春上(指1960年)上宋小组劳动力死得太多了,没有人埋,从我们耿沈抽人去埋。我们埋了半天只埋5人。这么惨的事由谁负责呀?我看主要是县委。” 府城公社社员代表洪冠群说:“金传之因偷几只山羊,队长葛××不给饭吃,全家四口人被活活饿死。”杨学群(小队书记)说:“马玉新生病还叫犁田,跟不上犁说是装病,结果被绑打,扣饭致死。她死在家里没人知道,小孩还趴在身上吃奶,三天没吃着也饿死了。”


        板桥公社江山大队社员代表宫学仁说;“我们宫李家80户不到,就死掉59人,牛、驴死光了,房屋倒塌50多间,全队1400多亩田,去年就荒掉1000亩。干部还像活阎王一样,排着队打社员,哪有百姓过的日子!” 山河大队1958年有5536人,现在只有2970人,其中死亡1558人,占总人口的28.1%;劳力下降1375个,占整半劳力的48.8%。


        武店公社凤龙大队生产组长唐秀棋说:“60年我们那里死人很多,小唐家死了一半,门西、武庄两地,一家一家全死光了。现在我们那里犁田的都是小孩。”


        与会代表还揭露了大量惨无人道的事实。大溪河大队郑山生产队社员常介翠的母亲有病(饿病),找生产组长花某要点面给母亲吃,花说:“还给她饭吃?都快要死了。还不如趁犁田人中午没回来给她埋了算了。”常不同意,花说:“你不同意就死在家里,埋在家里。”常没办法,只好把没断气的母亲埋掉。

         ——《中共凤阳县委五级干部扩大会议简报》第四期(1961年1月8日)、第五期(1月9日)、第六期(1月10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19 20:44 , Processed in 0.077217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