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文一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品茗读经典》一书引起社会各界热评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9-4-26 17:19 | 只看该作者
近日,兰州女诗人萧澍(小蛮听风)读了我的《品茗读经典》,写出了如下的诗行: 



————————————————————————



        深夜,你的茶香续了又续



           ——读杜崇斌先生《品茗读经典》有感




        作者:小蛮听风(沙丘里的小虫)(红袖编辑、诗人)



  深夜你的墨香中
  那个旷世的美人,扛着花锄
  袅娜而来,来的还有那些诗歌
  捧了绛珠草的眼泪
  向我诉说它们的寂寞


  你也曾带着我去看
  那些三国人物
  你娓娓的叙说中
  他们都变了颜色,你的轻松
  洒落了他们经年的沉重


  你携了我的手飘至唐朝
  坐在白居易的诗行中
  陪着马嵬坡上的爱情一起落幕
  我手持历史望向远方
  山坡上杜鹃红得忘记了忧愁



  你带来了鲁迅带来了萧红
  老聃捻着胡须也被你推上场
  叶赛宁在雪地上吱吱嘎嘎念他的诗
  围城中你在城内,我在城外
  默默感叹自己的渺小


  康桥上我应不应该也作别云彩
  躲入小王子的世界享受纯真
  你却对我说:你别无选择
  繁星和春水是我如约的诗歌
  是我注定的倾城之恋


  飞鸟在伊豆的上空迷失
  舞女薰子留不住春色,像我
  在你的怀抱中留不住岁月
  可是,还是那么固执地
  在你的智慧中一再停留


  深夜,你的茶香续了又续
  一本经典品读着另一本经典


         2009.4.20


[ 本帖最后由 文一虫 于 2009-4-26 17:20 编辑 ]
32#
发表于 2009-4-29 08:37 | 只看该作者
再次祝贺!
33#
 楼主| 发表于 2009-5-3 18:27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

    今天下午我又收到一位文友对这本书的点评文字《散文笔法 个性解读》,作者是林焕琴老师,读后我很感动。

  她是一位大学老师,她的文笔清丽、优美,观点独具,字里行间充盈着浓浓的诗意,透过文字似乎能看到一颗热爱文学的莹洁的心灵。

  谢谢林老师:)
34#
 楼主| 发表于 2009-5-3 18:29 | 只看该作者
                散文笔法  个性解读

                 ----文一虫《品茗读经典》一得

                   作者:林焕琴   网名:丽水阳光(大学教师)

  一个春天的早晨,一个仲夏的子夜,一个晚秋的午后,一个深冬的黄昏,就一片青灯,斟一杯香茗,执一卷诗书,或凝眸忧思,或舒颜疾书。于是,在一个个四季的轮回之后,一篇篇关于“书”的美文呱呱坠地。这个勤奋的人叫杜崇斌(网名文一虫)。2008年,他给这些关于“书”的美丽文字起了一个典雅的名字叫《品茗读经典》。

  当我不眠不休,忘记吃喝地读完它时,我忽然问自己,为什么会陷入这种如饥似渴的阅读状态?于是我又一次拿起了这本书,又一次翻开它,我看到了他品味的林黛玉:

  “-------是空谷里的一株幽兰,是高高山巅上的一株绛珠仙草,是幽蓝幽蓝的天空里飘过的一片白云,是幽静的山涧里的一泓清泉,是春风里凋零的片片梨花,是冷月下的一缕花魂----。”

  他评《呼兰河传》“是一首优美的叙事诗,一副多彩的风俗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他让淅沥的秋雨陪伴着自己阅读《安徒生童话》,于是他的文字在滴答有致的秋雨里浸满了一种凄美,一种萧瑟,一种清冷。

  我的阅读不断地在这些如诗如画的文字间驻足,踟蹰,一种惬意,一种享受常会在此刻翩然而至。我突然明白,与其说这是一本“书评”,不如说他更像一本散文。

  我喜欢散文胜过小说,虽然同是叙写生命,表现人生,小说的庞杂常掩盖着作者的胸臆,小说的情节常冲淡着作者的激情,而它的虚构更让人有一种受骗上当的感觉。然而散文却是那么直接地,真实地,灵动地,诗意地直达人心灵的深处,让人类的万般情思真挚地显现。

  我读过很多关于“书”的评论,要么长篇累牍,面孔板正,要么简约节省如药品的说明。但《品茗读经典》则不同,因为作者把自己的品评,幻化成了一篇篇精致的散文,他以散文的笔法,为读者营造了一种阅读的美丽意境。

  《秋夜读童话》中,滴答的秋雨,如一首缓缓弹奏的钢琴小夜曲,叮叮咚咚,在他的字里行间或隐或现,让“海的女儿”爱情更加凄美,小公主的“红舞鞋”舞地更加空灵。

《中秋诗话》中那一句“一轮银盘也似的圆月挂在雨后澄明的夜空,”即刻引得古今吟月之人纷至沓来。

  在《解读千古绝唱<长恨歌>》中,我读到了缥缈骊宫的娇媚和蓬莱仙山的幽怨。

  在《一曲略带忧伤的青春颂歌》里我感受到了川端康成的敏感。

  这一篇篇文章,似一首首关于古今中外经典名著的音乐诗话,在作者精心营造的动人意境中浅吟悄唱着它们的绝妙佳处。这乐曲或缠绵、或激昂、或小桥流水、或大江东去却都汇成了高山流水的亲密。感谢杜先生,经典因了你唯美地解读,走出了它幽闭的经院,走进了寻常人家,因了你的解读,读者突然发现经典原来是一个多么可爱的“邻家爷爷”。

  一本好书不仅要有其华丽的外表更要有高贵的内心。《品茗读经典》做到了这一点,他对经典的解读不仅有由衷的惊叹,更有独立的批判。这是一个阅读者的真正的姿态。他为林黛玉的不为世俗待见鸣不平,以专业的,严谨的品评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高雅如幽兰,纯洁如梨花的才女诗人的高贵和世风的庸俗。他让梭罗和陶渊明促膝,让我们看到他们超越世俗的特立独行的勇气,情怀和风骨。尤其是他在本书的第六辑文学批评里,以缜密的思维,坚实的学养,犀利的笔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古今中外的大家经典所进行的大胆的质疑,给读者以振聋发聩之感。他在《我看现代诗》里,充满忧伤的诘问:“诗人啊诗人!现实给了你黑色的命运,你能不能用不朽的诗篇作为火炬照亮自己的命运?”在《我看韩寒的<一座城池>》中对媒体把韩寒的作品定位为“青春小说”并推荐给大中学生阅读表现出深深地忧虑。他认为不应让学生过早地去读《围城》,因为里面过多的描写了游戏人生的生活态度、虚无和颓废的人生主题。这些充满社会担当的见解,使我看到了一个屈原式的求索者的文化人形象。

  杜崇斌先生,以书为媒,搭起生命的鹊桥,为读者鉴证书籍的美好。以笔为剑,斩除世俗的荆棘,趟出自己人生的大道。

  散文笔法,个性解读,此为《品茗读经典》读后一得。
                                2009年5月3日


[ 本帖最后由 文一虫 于 2009-5-3 18:30 编辑 ]
35#
 楼主| 发表于 2009-5-10 11:07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

    前天又收到湖南两位大学生的书评。

非常感谢心千逸朋友和他的姐姐Sophie 同学品评我的书。

先收下你们的从心中流淌出的真诚文字,慢慢品读,感受那份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心灵的共振。


  现辑录如下,请大家欣赏:)

[ 本帖最后由 文一虫 于 2009-5-10 11:12 编辑 ]
36#
 楼主| 发表于 2009-5-10 11:08 | 只看该作者
        读杜崇斌先生《品茗读经典》一书有感

                作者:Sophie  心千逸(湖南  大学生)

  怀着无比欣喜与激动的心情,我认真地拜读了杜崇斌先生的鉴赏文集《品茗读经典》。说起这本书,首先我要真诚地感谢我那酷爱文学写作的弟弟,要不是他引荐邮寄给我,恐怕我也不会有这么好的机会拜读到如此佳作。所以,能拜读并拥有这本书,实属偶然,实属我莫大的荣幸。

  刚把书小心翼翼地捧在手中的那一霎那,我就立即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品茗读经典》多么优雅,富有诗意,耐人寻味的书名啊。品一口香茗,细阅品味古今中外经典之作,心中自然就保持了一份恬静与释然。这该是一种极富诗意的生活情趣,这该是一种怡然自得、淡定自若的心态心境啊!在我看来,人最重要的是心态与心境,物质上的一切浮华都是缥缈虚空。悠然自得,超然脱俗的心态与心境才是我们每个人极力追求并力图保持的。在现代物欲横流、私欲膨胀的社会里,试想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一边悠然地品茗,一边仔细地阅读赏析经典呢?但我敢肯定杜崇斌先生是一定可以做到这点的。虽然我与他素不相识,更不用说相互了解了,但单从书名就足可以看出他怡然自得、淡定自若的心态与心境。在这个有点浮躁的现实世界里,这更是我们每个人都应推崇学习的。

  打开扉页,我看到了几个郝然的大字——某某朋友雅正,杜崇斌,2009.4.9.这又使我不由地为之震惊了。一名功底深厚,颇受欢迎的网络作家居然亲笔题名叫我这么个“门外汉”雅正,这是怎样的一种谦逊严谨的治学态度啊!记得有人说过:“文学写作、做学问一定要务实,来不得半点浮夸。”杜崇斌先生能遵循保持这种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这是弥足珍贵的。我们都应倡导推崇这种优良品质。有了这种优良品质,我们还怕文学创作的水平提不高,学问研究做不好吗?

  翻开书本,我开始一篇一篇认真地阅读品味起来。正如培根说过:“有些书浅尝即可,有些书只需吞食,而有少数书则应细细咀嚼,将其消化。”我想杜崇斌先生的这本书是需要我们仔细阅读品味的。文章中,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思想见地独特而深刻,点评犀利而透彻,底蕴深厚。读后给人无限思考与启迪,使读者与作者之间不由地产生情感共鸣。作者行文语言优美,颇有文采,富于质感,但作者并没有过分地追求华美富丽的辞藻,行文间不乏幽默和调侃,文章生动有趣,通俗易懂,无形间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给文章增色不少。


??  合上书本,我掩卷沉思,收益颇多。读罢杜先生的《品茗读经典》,激发了我对生活无限的炽爱。生活不能对我们常笑,但我们要常常笑对生活。我们要以一颗饱满炽热的心对待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工作,我们周围的一切。读罢此书,我也对人生,对社会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悟。我始终坚信心态决定一切。

  在这个以速度为时髦的社会,要沉下心来认真读点书,确实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面对各种竞争和压力,保持一种怡然自得,宠辱不惊的心态和心境真的很重要,但确实很不容易。正如杜崇斌先生所说:“红袖添香夜读书的境界是不需要的,只要一杯飘散着淡淡清香的茶,在柔和的灯光下,一边品茗,一边读书。其实这何止是在品茗读书啊,这更是在品茗品人生啊。让我们畅游在书海中,享受独特的书香味,陶醉在无尽的诗情画意之中,品茗读经典,读并快乐着!  

  最后,再次真诚地感谢我酷爱文学写作的弟弟,衷心地祝愿他能早日实现自己的文学梦,在文学的天地里找准方向,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同时也深深地感谢杜崇斌先生,我完全被他的文字,被他的品质折服了,真心祝愿他在以后的文学道路上越走越开阔。谢谢!

??附记:
  《品茗读经典》是一本聪明、耐人深思的书评鉴赏文集。其作者是深受广大网民喜爱、在网络文学界享有声誉的陕西籍作家杜崇斌先生。作者点评、解读、赏析中外名句名篇,语言机智、有力,富于哲思。作者有着深厚的文学理论功底,文中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材料的安排和行文的结构都恰到好处,娴熟的写作手法更是令人拍案叫绝。而最重要的是,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作者自始至终只是在引导讨论,做到有理有据,实事求是,没有向读者灌输,这是十分令人信服的。

??  这本书分为六辑,共收录作者63篇书评鉴赏文章。第一辑为读书随笔,共有16篇文章,涉及的名著名篇有: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在甲板的天篷下面》,美国作家亨利。梭罗的《瓦尔登湖》,美国作家霍桑的《红字》,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安徒生童话选》,《贝多芬传》,《红楼梦》,《徐志摩散文集》,《朱自清散文选集》,《余光中作品集》,先秦历史散文《战国策》,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水调歌头》以及中国当代作家铁凝的情感散文《草戒指》等。第二辑为解读经典,共有9篇文章,涉及的经典篇目有:印度诗哲泰戈尔的《飞鸟集》,美国作家欧。亨利的《欧。亨利短篇小说集》,法国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的《神秘岛》,战国时代老子的《道德经》,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千古绝唱《长恨歌》,晋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鲁迅小说《伤逝》,以及《诗经》,《楚辞》等。第三辑为名作赏析,共有赏析文章11篇,涉及的名作篇目有: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意象派诗歌代表人物美国诗人伊兹拉。庞德夫人《地铁站台》,前苏联著名诗人叶赛宁的《我沿着初雪散步》,曹植的《七步诗》、《白马篇》、《洛神赋》,南宋词人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柳宗元的《江雪》,鲁迅的《奔月》,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琥珀》等。第四辑为书评,共有13篇文章,所点评的书目有:法国作家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美国作家詹姆斯。瑟伯的《花园里的独角兽》,马克。吐温的《看画》、《光荣的事情》,莫泊桑的短篇小说《父亲》,日本作家德富芦花的《德富芦花散文集》,叶广芹的《广岛故事》,钱钟书的《围城》,何其芳散文集《画梦录》,鲁迅小说之《狂人日记》,萧红的《呼兰河传》,冰心诗集《繁星。春水》,儿童文学作家孙卫卫的《班长上台》以及求风的情感诗集《超越友谊的60天情感》等。第五辑为点评三国人物,共有6篇点评文章,点评的文学人物有陈宫、孙策、曹操、蒋干、杨修、马谡。第六辑为文学批评,共有8篇评论文章,涉及的名作名篇有:莫泊桑的《项链》,英国斯蒂文森的探险小说《金银岛》,金文明的《石破天惊逗秋雨》,台湾文化狂人李敖的《北京法源寺》,池莉小说《有了快感你就喊》,韩寒的《一座城池》,于丹的《于丹〈论语〉心得》等。

??  作者善于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同时旁征博引,贯古涉今,读作者的文章就如同和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进行贴心的交流,我们会不自觉地被他的气质和才华折服,与此同时我们自己的思想境界也会于无形之中得到深层次的提高。

??  在所有这些文章中,我尤其喜欢第一辑中的读书随笔文章和第四辑里的书评文章。在读书随笔文章中,作者以平易近人的方式,不断联系自己阅读中的领会过程,同时紧密联系现实生活 ,让人倍觉亲切。而在书评文章中,作者剥茧抽丝,直抒胸臆,客观清醒地品评作品,其真情实感得到充分表现,这是打动我的主要原因。

??  总之,这是一本活泼、雅俗共赏的书。读着的时候,不经意间,我们便会感受到一个智者清晰的指引,使我们不仅对文学经典有了更多新的发现与理解,也使我们对人生、对社会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与感悟,给了我们更多的启示意思。在荒诞的现实里,在内心的迷茫中,我们似乎找到了一种可以前进的力量,看到了种种暂新的希望与曾未见到过的人生美景。

??                 2009年5月6日
?


[ 本帖最后由 文一虫 于 2009-5-10 11:15 编辑 ]
37#
 楼主| 发表于 2009-6-13 16:42 | 只看该作者
             轻轻飘洒的魅力
             ——读文一虫(杜崇斌)先生新书《品茗读经典》随笔


                 作者:蔡美霞  网名:莺歌(沈阳作家)

  你在人生的隧道中不断进取

??是为了看到山那边的世界

??你在知识的瀚海中跋涉

??是为了丰富自己

??                         ——————题记


??在静静的夜晚,我偎依在暖意渐浓的灯下,悉心翻阅浸透着浓墨芳香的页章时,在眼前流动着久违的乐章鲜活起来;每当这时都是电视节目的黄金剧场,可是,书中很多感人的景致,有力的把我从那每天必看的连续剧中扯开,使我的思维一下融进浓浓的书香之中。

??……行云流水般的文字,一行行的感染我,一页页的激动着我。文老师写的入迷啦!我的心也入境了。


??文老师在读书随笔文中说:“同样鲜活的生命,为什么在某些人那里生命黯淡得就像不发光的月亮;脆弱得有如秋风中的游丝;消沉得就像一声幽微的叹息?而在另外一些人那里却坚强得令人感动、令人震撼,坚韧得令人不可想象、璀璨得有如正午的太阳?这是为什么?

??热爱生命,为了让生命变的有意义、有价值。

??热爱生命,就要有信仰、有追求。

??热爱生命,就要学会抗争,并且要敢于胜利。

??文老师把“关于生命”放在最前边。可以看出,生命和人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这些感慨,令我眼前一亮。?



   《感悟徐志摩》,徐志摩是中国新诗史上屈指可数的用自己的艺术征服了读者的诗人。

??其实我也很喜欢徐志摩的诗:

??徐志摩的抒情短诗《沙扬娜拉——增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  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从诗里看出,人生的种种际遇里,都有情分燃烧在心灵。

??文老师说:徐志摩的人生信仰里大概只有这几个元素:爱、美和自由。因此,读他的文字,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总能感受到一种洒脱、一种飘逸、一种源自生命本真的直率和灵性、一种对自由的追求和渴望,总之,都是一种美的体验。


?文老师在第二辑《解读经典》这个辑中,共有九篇文,有的作品我都没看过。当一切映入我眼时,汗颜自己知识的匮乏。

??“道德经”,文老师可是研究的很深奥:

??一、    他看着老子讲的“道”有点‘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全靠个人的悟性体会。

??二、他说:道德经,充满了中国式的智慧。在老子的眼里,最圆满的东西好像有欠缺一样;最充实的东西就好像仍有点空虚一样;最平直的东西好像仍有点弯曲;最灵巧的东西好像有点笨拙;最好的口才好像是不善言辞。

??三、看着老子提出的对立着的一系列问题: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这一分为二的看待事物,阐述了老子自己的辩证思想。眼光犀利,观点独到,论述入木三分。这样的观点令他折服。

??四、看着: 人们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自我满足、自我陶醉,要让人们彼此隔绝、互不来往,安分守己,过孤独寂寞的日子。看完这些。他很气愤,老子在他心中的哲人地位一下子大打折扣了!这是哲人的思想吗?是白痴和弱智的思想啊!

??他埋怨老子昏了头。

??在《道德经》里,文老师从老子的观点出发去想,就得出许多关于人生的道理,比如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再比如,要完成大的目标大的事业,作小的迁就、小的让步、小的妥协是必要的。所谓“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文老师在第三辑《名作赏析》:《解读才高八斗的曹植》中:纵观曹植的一生,可以算一个理想主义者,他聪明早慧,英武干练,风流倜傥,才华横溢,几乎到了出口成章、下笔成文的地步……曹植,才高八斗的曹植,中国古代诗坛一座让人仰视的丰碑。


?《鲁迅小说的另类风格》一文中:文老师说:“在这里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鲁迅、一个丰富多彩的、风格多样的鲁迅文学,是幽默的、油滑的、甚至是调侃的。可以想见鲁迅在日常生活中一定不是一个板着面孔的正襟危坐的老夫子,他可能也是一个很幽默的谈笑风生的人物。如果鲁迅活到现在,也一定能写小品,写喜剧小品,写出来的小品一定比当代的那些喜剧小品大腕表演的还滑稽可笑,因为他骨子里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


  《谈谈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中:《倾城之恋》看似一个传奇故事,其实是对传统“传奇”的颠覆!

??《倾城之恋》大概是说。空城之恋,就是没有情感、没有爱情的婚姻,也就是说是一个空心的婚姻,这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传统的倾城倾国的爱情故事,都是一见钟情,郎才女貌,海誓山盟,忠贞不渝,缠绵悱恻的。但这个爱情故事却充满着游戏和调情,是世俗男女之间阴谋和心计的较量,更是世俗男女之间猎取和捍卫灵与肉的生动展示。

??总之,张爱玲笔下的传奇故事,真的是耐人寻味……


??在“我看《围城》”中,文老师说:虽然《围城》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但这部小说还是有负面影响的。比如过分描写游戏人生的生活态度、虚无和颓废的人生主题。读后容易使人产生玩世不恭、看破红尘的心理,这样人就容易变得消极虚无。

??文老师这样说是对中学生的引向很负责的,在中学生心里思维都不成熟时,这本书容易让学生消沉起来。

??这是多好的警示啊。


   文老师在“我读鲁迅小说《狂人日记》”中说:小说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暗示、梦境、幻觉、还有偏执的意念来组成“狂人”的心理流程,读来让人觉得真实、生动、绝妙,又带有几分恐怖。

??在评小说《别无选择》里中,文老师总结出两个缺点:

??一是:几乎没有景物描写,纯粹是写人写事,一个人引出另一个人,一件事牵着另一件事。用人物的求学经历来结构故事,缺乏诗意的意境营造,这样小说的底蕴就不厚实。

??二是:人物形象塑造有脸谱化倾向。以为作者几乎把每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形象都归了一个类,这个人物只能按照作者设计的套路来演讲故事情节,显得有点概念化、脸谱化。因此,人物塑造的深度就不够。?


    在《天真可爱的杨修》一文中,我很注意的欣赏着,小时候,爸爸总讲杨修的故事,如何有聪明的头脑,还举很多例子……那时,我佩服绝顶聪明的杨修,把爸爸讲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现在看到文老师在评论中很多的思维,都是我很敬佩的。

??他说:杨修的可爱之处,令人觉得可怕。天真的诗人有他的可悲之处,一针见血的指出悲剧的根源;天真的杨修聪明敏捷,爱出风头、有极强的表现欲。最要命的是:你竟然天真可爱到了极点!因为你竟然把行军的口令当谜语来猜!尽管你是猜谜高手,一生猜成功了无数谜语,就来无人可解的蔡邕先生在曹娥碑上的题字,你也能猜出来,令人叹服!

??现在看了文老师的诸多评论,知道,杨修是自己害了自己。他属于聪明外露,而且还充满单纯可爱的性格。我觉得聪明人说话都是考虑再三的,但杨修不是,他心中坦荡,没有诡秘的心计,张嘴就说,想什么就说什么,可以看出杨修是多么单纯可爱呀!但他错了,错在他所在的位置,伴君如伴虎啊!

??正如文老师的结束语所说:杨修啊杨修!聪明机敏的杨修!天真可爱的杨修!


??《我看现代诗》一文中,文老师是这样认为的:有许多文字很美,虽然它是散文、是杂文、是小说,但我们往往会说,多美的文字啊,简直就像诗一样。这就是诗歌的感觉!这种感觉就好似对诗歌的心灵的呼唤!相信每个人都有这一种感觉。

??诗歌需要精神!需要主心骨!需要灵魂!而不仅仅是形式的变革!

??我希望识之士重振我们诗国的精神,走出 雕虫小技的诗歌创作的死胡同,呼唤崇高、呼唤伟大的心灵、呼唤伟大的人格、呼唤诗歌大师重振雄风。

??后来文老师又谈到两个诗人的命运:顾城和海子。

??他说:诗人啊诗人!现实给了你黑色的命运,你能不能用不朽的诗篇作为火炬照亮自己的命运?

??看到这里,我觉得心很沉重。诗人的命运怎么这样啊!


?整本书似懂非懂的看完了,心中有些油然而生……都说岁月有情,不会辜负每一滴辛勤的汗水,这话很对。——文老师,多篇幅的随笔、解读、赏析、评论、点评、批评,他在文字的路上不断的探索,业余时间对人生对作品不断的研讨,用心灵不断的去构筑美好,完成一次次的自我塑造。

??文老师对所看的作品,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褒贬是十分鲜明的。大千世界,人情冷暖,他都浓缩在《品茗读经典》之中——独具风采。


[ 本帖最后由 文一虫 于 2009-6-13 16:44 编辑 ]
38#
 楼主| 发表于 2009-7-29 18:40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下午又收到一位浙江女诗人的书评,读得很细,文笔很美,我很感动,现辑录如下,请大家欣赏:
39#
 楼主| 发表于 2009-7-29 18:41 | 只看该作者
               绝妙的心灵回响
?             ? ——读网络作家文一虫的《品茗读经典》


??                                文/
临水照花(浙江作家,诗人)

??书籍浩如烟海,而其中的经典之作永远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无论是长篇还是短章,读着的感觉有时候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有时候则如小巷散步,悠远深长。选择在晨光熹微的清晨读,或者在秋雨淅沥的黄昏读,不论在哪一种情境中读书,那份博大、厚重,抑或绵长、精深,都会让我们感到其乐无穷,妙趣横生。

??不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古训,也不为“学而优则仕”的目的,只为发自内心的喜欢而读。一盏灯,一杯清茶,开卷有益,我的朋友文一虫先生经常神游于圣洁的文学殿堂,漫步于醉人的文学芳草地,捧着名著研读、玩赏,乐此不疲,并随时记下读后感悟或反思。

??文一虫先生追求纯正的审美情趣,偏好唯美典雅的文字,他善于写书评和读书随笔,2008年4月他选了在网络上创作发表的书评和读书随笔60多篇积集出版,并给集子取名为《品茗读经典》。如果把那些经典之作比作是一部部的交响,那么这本诗意饱满,深含哲理的书评则是不可多得的心灵的美妙回响。

?? “红袖添香的夜读书的境界是不需要的,只要一杯飘散着淡淡的清香的茶,在柔和的灯光下,一边品茗,一边读书。我们就会一页页地读下去,一本本地欣赏和玩味,陶醉在无尽的诗情画意之中。”文一虫先生在《关于读书的随想》的自序如是说。读并快乐着,用文学的丝弦拨响心底爱和美的回声,是多么的优雅而崇高。

??我读这本集子,感觉也如文一虫先生一般。坐在安静的书房里,灯影绰绰,音乐曼妙,静静地把书翻开,一篇一篇闲适地读去,有墨香盈鼻,有美字入心,仿佛一杯袅袅的绿茶,小饮一口再饮一口,沁人心肺,口齿留香,那感觉真好。

??本集子内容丰富,感悟独特。全书分“解读经典”、“名作欣赏”、“点评三国人物”、“文学批评”等六辑。涉及的古今中外名著如《伊豆的舞女》、《神秘岛》、《三国演义》、《诗经》等有五六十部,既有经典小说、散文,也有著名的童话、诗歌。每一篇书评或随笔文一虫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感悟和思考,内容十分丰富。有对林黛玉这个典型和丰满的文学形象的喜爱;有对梭罗和诗人陶渊明的别样人生的赞美;有读霍桑的《红字》感觉到的“文学有能力温暖这个世界”的亮光;有读《余光中作品集》感受到的高山和大海的气魄,美和幽默的冲击;有读《泰戈尔诗集》看到的生命的美丽和希望;有读《道德经》感悟到的中国式的智慧;有读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体味到的赤子情怀。厚重而深醇的经典浸润着作家文一虫的心灵,同时也滋润着读者的心灵,拓宽了读者的视野,引领读者进入神圣而高贵的文学殿堂。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视角新颖,分析深刻也是本集子的一个特点。文一虫先生环视中外,议论古今,以当下的姿态,在读经典时努力彰现自己的个性和灵性,读书如品茗,有自己的独识之处,不人云亦云。读者不难发现里面的很多书评都有他自己的见地,有自己的声音,对人物是非、善恶、美丑的褒贬十分鲜明。

?? 如读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文一虫先生指出它情节上的漏洞,认为小说人物性格的发展有点出人意料,不符合人物的个性和心理特征;对余秋雨《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中,文史差错竟有100多个感到非常震惊和遗憾,称一个完美的文学偶像在自己心中已轰然倒塌;读韩寒的畅销书《一座城池》,认为它太过调侃和游戏,是一种快餐文学,这样的青春小说只会让大学生和青年人群受害,去选择虚无和颓废的生活方式,他替校园里的孩子们感到担忧;反对大众对海子的崇拜,不提倡隐晦、含蓄,生涩的谜语一样的现代诗,他呼吁诗歌需要精神,需要主心骨,需要灵魂,而不仅仅是形式的变革。

??特别是对当下炙手可热的《于丹的〈论语〉心得》更是有自己的看法,文一虫先生首先肯定了这本心得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积极意义,但指出了其不可忽视的几个消极方面。文一虫先生认为于丹拔高了孔子的学识,大力包装了孔子的学说,所谓心得只是对《论语》的片面肢解,批评于丹对书中腐朽的东西没有提出批判。与原著有偏离,是于丹版的《论语》而已。其他像点评三国人物等,都可以看出文一虫先生光明磊落的生活姿态,对待生活人事的坦诚胸怀。总之,他的分析深刻透彻,笔触沉重犀利。让读者在阅读中,不知不觉中达成与他的沟通与默契。

??娓娓而谈,妙语连珠,灵活多变的结构方式和熟练驾驭语言的能力。则得益于他毕业于汉语言文学系,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文学素养。本集子的书评和随笔更多的采用了散文的样式,此外也有对小说多重线索交替的解读,有的则又写成文学论文的形式,以美学的形式与音乐的交响来感染和沟通读者,几乎每一篇都有自己不拘形式的姿态。

??而语言的特色单看题目就能感觉到了,《听那一串串凄婉的歌谣》、《青春多重奏》、《捡拾起一颗颗哲理与情绪的珍珠》……充满了诗情画意。“《呼兰河传》是一首优美的叙事诗,一副多彩的风俗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是空谷里的一株幽兰,是高高山巅上的一株绛珠仙草,是幽蓝幽蓝的天空里飘过的一片白云,是幽静的山涧里的一泓清泉,是春风里凋零的片片梨花,是冷月下的一缕花魂……”文中这样美丽的语句更是比比皆是。多样的结构,优美的语言,其间又不乏幽默和调侃。可以看出文一虫先生的性情纯真自然,是一个沉醉而恬静的文人,他对经典的敬畏,对文字的热爱都在书评中得以显现。

??有传统的审美理想,有自觉的文学立场和文体意识。与经典对话,争取感性和知性的统一,使阐释和理性的结论能够多层面地表达出来,让读者也有自己一样的独特感悟和思索。这也许是文一虫先生出版此书的追求或目的,因为读者在阅读本集子时,时时能感觉到文一虫先生的精神光芒在字里行间不停地闪烁。

??“我想,只要充满诗意的绿荫还在召唤,只要生活的源泉还在潺潺地流淌,只要对文学的热爱还在继续,只要对每一棵小草,每一个黎明,每一次日出都充满希望,我的笔下肯定就会有文字流出,我的手指自然还要自由地敲击电脑键盘,还要继续在键盘上弹奏出那曲美妙的人生之歌……”如今已成为网络作家的文一虫先生在《后记》里这里写道。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不停地读着,写着,如果你在百度搜索一下“文一虫”的名字,竟有六千多个网站转载他的文章。我们真是有幸,真切而细腻的触摸到他一次次的心跳和呼吸,一次次地聆听到那关于经典的绝妙的心灵回音。

??                           2009年7月28日一稿


[ 本帖最后由 文一虫 于 2009-8-19 11:44 编辑 ]
40#
 楼主| 发表于 2009-8-17 20:17 | 只看该作者
又收到几篇读者的评论,现辑录如下,请大家欣赏:
41#
 楼主| 发表于 2009-8-17 20:20 | 只看该作者
     【读书随笔】重读《品茗读经典》之“自序”

               作者:
心千逸(湖南  大学生)

  (引:偶然翻看《品茗读经典》,兴起,索性从头读起,边读边想竟有所感,遂一一记之。是杂感,杂乱亦在所难免,望切勿怪之。

??《品茗读经典》,几个月前,读过的。这次是重读。虽不再有最初的新鲜感,而我显然是读得更细致了。究其因,莫不是我于知识的渴求于梦想的憧憬。然而动力之源泉,莫非兴趣两字。

??说是偶然(偶然翻看《品茗读经典》),其实,倒不如说必然贴切。由学生到工人,身份发生转变,生活环境和习惯也转变,生活所迫,这是由不得人的。如果是工厂,你正儿八经拿本名著读,至少在别人是很怪异的行为,而糟糕的是,我无法正视别人的鄙视。很长的时间里,我压抑住自己的渴望,渐渐,忘记,觉得和书本已然成了陌路。然而终于有家伙拿出书籍来看,看劲十足,只多是世俗的赃物,抑或武打玄幻之类,与我等不相干。有天,我得到心仪的书,欣喜若狂。那么,现在看来,《品茗读经典》很深程度左右了我的思想。当别人干别人的,我就干自己想干的事。我的勇气源于这本书内。一直以来,我的枕边就只《品茗读经典》这一书做伴,寂寞时候,睡觉之前,随手翻看。看不到别的书,偶然实则必然。

??倒不是不愿去看其他的书,从未刻意这样做,曾去书摊买过几本杂志的,只是现在大多已不知去向,本想再去买回几本,细一想,竟全然记不得它们的好,脑袋里大片空白,于是作罢。也没有看长篇小说的耐性,空闲时间有限,记性很不好,常常看了前几天,忘了,下次再看时,又得从来。于是干脆不看。大块头看不来,快餐杂志不对味。那么,我的喜好究竟有些缘由。

??喜欢一本书,与书的内容最是相关。初阅时,兴奋,激动,新奇,充斥着整个阅读过程。那无疑是个很快感过程,然而停顿,返过去细想,又会让人有些茫然若失,仿佛过程太快,目不暇接,未来得及领略全部风景,便匆匆而过,留下走马观花的遗憾,以至初次写读后感时,语言空洞,只有个空大架。重读是想把它填实。实实在在的东西,才让自己放心,别人也觉得可靠。)

??作者在写自序时,正值阳春三月。春节刚过,新年伊始,万物复苏,到处昭示着勃勃生机,充满希望。于是有感而发,在这个充满憧憬的季节,他把自己的追求与梦想诉诸笔端,在感叹时光流逝而记忆尤存后他紧接着写到,“读书,读更多的书,读尽天下的名篇佳作,这总是我的一个追求和梦想,也是我的兴趣之所在。”“时间总是被忙碌的工作、被快节奏的生活,被红尘中琐事的牵挂和羁绊分割得支离破碎,我几乎没有大块的时间来读书,但我渴望读书,读更多的书,读尽古今中外的名著佳作。”每每读到这样的句子,总会莫名感动于他的执着与坚守,并且为之一动,常常不能言语。在这个“被忙碌的工作、被快节奏的生活,被红尘中琐事的牵挂和羁绊分割得支离破碎”的世界,对文学经典著作,有几人能有先生这样淡定自若的心境,有几人会如先生这般虔诚。

??接着,他又写到,“喜欢读书,纯粹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欢,就像每天必须吃饭和睡觉一样,是非常自然的生命需求,是自己的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也是我的人生乐趣之所在啊!”与其信其真,信其喜好文学,源自内心,无关利害。倒不如说是他的良心使然。我紧接着就看到了他对现状的种种担忧。“但要沉下心来认真读点书,却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因为世界太喧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生存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加之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各种形式广告的耀眼炫目、报纸快餐文化的派送和填鸭、电视的叫嚣争宠、网络的诱惑,媒体的多元化正在分流着读者,为了博得公众美目的一瞥流盼和一点点青睐,一切媒体都在苦心经营、哗众取宠的伎俩真是层出不穷。简直可以说,我们身边吸引眼球的事物太多了,如今偌大的世界,很难放得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了。”在我看来,这种良知的使唤,正是一个真正具有悲天悯人情怀的人才具备的。

??是的,偌大的世界,很难放得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了。他接着写到,“国民的阅读越来越显示出功利性和实用性目的,与自己前途和命运无关的书还读它干什么?有人说现在是“读图时代”,兴的是快餐文化,真正读书人越来越少了,读的书也越来越少了,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于是现实中的他疑问了,他写到,“有时我就想,在这个信息电脑时代我们还要不要读书?怎样读书?”其实这远不是他个人的疑惑,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的疑惑。在文中我们似乎看到了希望。进而,他提出了自己的两个构想,然而很快被证实不现实,于是他又回到现实中来。“但这样神奇而美好的构想,目前还没有被发明和研制出来。于是,没办法,我们就只有继续按照传统方法读书了。”对于真正想读书的人来说,我们别无办法,只有脚踏实地的读。这是他得出的结论。

??是的,对于真正想读书的人来说,投机取巧是枉然,白费力。唯有脚踏实地我们才能有进步。由此我不光想到读书一事是如此,生活中很多事尽是如此。
                                                                     2009,8,10夜(草)


[ 本帖最后由 文一虫 于 2009-8-17 20:22 编辑 ]
42#
 楼主| 发表于 2009-8-17 20:23 | 只看该作者
            我读文一虫先生的《品茗读经典》


          作者:李天军 (网名:
空房子)(四川南充市中学教师)

  初识文一虫是在2006年的时候,有一个朋友向我推荐的一个网站,这就是子归原创文学网。去子归网溜达了几圈,就记住了文一虫这个名字。读了他的几篇书评之后,仰慕之情备增。于是,在以后几年的时间里,只要上子归网,必定找文一虫的书评读。读文一虫的书评伴随着我走过了这几年。就是现在,进入子归网,只要看到文一虫的新作,必定打开来读。

  文一虫先生喜欢读书,擅长写书评。文一虫读书之勤奋,时时让我仰慕。从他的文章中,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句子:“我用了一个晚上认真读完了这本书”,“昨晚读《红字》,读到了凌晨,终于读完了。”看似平淡的叙述,我读到之后却是感动。我仿佛看到了先生挑灯夜读的场面:静寂的夜,天上一轮新月,万籁无声,先生埋头沉湎于经典文学名著之中,忘却了今夕何夕,直到拂晓的第一声鸡鸣于窗外响起,才发现晨曦悄然布满了天空。先生之热爱读书,读书之勤奋,于斯可见。我是敬佩这样的人的。

  我是今年才通过网络与文一虫取得联系的。在与他聊天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他的谦和。说话是温文尔雅的,谈话的内容除了文学,几乎不谈其它。文一虫满脑子都是文学,都是经典。他很关心他的书的情况。他知道我是中学语文教师,很想知道他的书在我的学生中的反映。前几日,他又突然对我说,我的书,你能写一点文字吗?无论是什么体裁,都行。惴惴不安之中我答应了。

  翻开《品茗读经典》,首先给我的一个感觉是文一虫读书范围之广,令人咂舌。古今中外,先生都有所涉猎。就这本书而言,我细数了一下,我没有读过的作家的作品也有近十篇。我想,文一虫的读者中,能有他这样宽广的阅读面的人是很少的,甚至可以说是几乎没有。

  文一虫的书评,很注重文章的结构,语言文字也是很优美的。我特别喜欢他的《秋夜读童话》,这篇文章的结构和语言文字都堪称是他作品中的佼佼者。“夜幕降临了,淅淅沥沥的秋雨还在窗外缠绵,在夜风中,一片枯败的梧桐叶飘零到我的窗台上。窗口送来几许夜雨的清新。”这是这篇文章的第一段文字,多么如诗如画。这篇文章分为三节,每节对应一篇童话,在每节的开头,都有那么几句优美的抒情文字。“淅淅沥沥的秋雨还在继续,墙上的时钟滴滴答答地不知疲倦地走着,夜是那样的安详、宁静而平和。”“夜深了,秋雨还在梧桐叶上漫步跳舞,滴答滴答地,肆意渲染秋夜的冷清意境。”这篇文章,情景的营造,语言的柔美,结构的清晰,内容的耐读,都特别让人记忆深刻。这样的文章,已经进入了美文的范畴。.在《悲哀的林黛玉》中,有几句话堪称是这部书中最优美的文字。“我感觉林黛玉是空谷里的一株幽兰,是高高山巅上的一株绛珠仙草,是幽蓝幽蓝天空里飘过的一片白云,是幽静的山涧里的一泓清泉,是春风里凋零的片片梨花,是冷月下的一缕花魂……”连续六个比喻,让人叹为观止,让人回味无穷。对林黛玉的精神气质做了非常全面的概括。

  除了语言的优美清新之外,这本书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观点的新奇。读书贵在读出新意。文一虫先生却能够常常有智慧的灵感闪现,常常于平淡处见新奇,于平凡处见新意。比如冯谖焚券市义,文一虫从扰乱金融秩序的角度出发,提出新观点。比如《谁逼死了马谡》中对街亭之失、马谡之死,提出是诸葛亮的用人不当和决策失误导致街亭之失、马谡之死。

  《品茗读经典》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有随笔,有杂谈,有议论,有点评。想起我读大学时候,老师上过类似的课,不骚不痒,文一虫的书评读起来却生动有趣,我想这与它的形式多样不无关系吧。

  《品茗读经典》这本书分为六辑,分别是读书随笔、解读经典、名作赏析、书评、点评三国人物和文学批评。个人很喜欢第一辑,《悲哀的林黛玉》、《文学有能力温这个世界》、《秋夜读童话》、《杂谈幸福》、《赏玩诗书中的莲花》这几篇是我最喜欢的。


[ 本帖最后由 文一虫 于 2009-8-17 20:25 编辑 ]
43#
 楼主| 发表于 2009-8-19 11:41 | 只看该作者
安徽诗人闫士红先生阅读了我的《品茗读经典》一书后,写下了如下的诗句。
44#
 楼主| 发表于 2009-8-19 11:41 | 只看该作者
            品茗读崇斌



           作者:闫士红(安徽诗人)



  杜崇斌:西安人,陕西省作协会员,中国读书网签约作家,精英博客编辑。网名:文一虫、文一崇。善写书评、散文、读书随笔,网络文学界颇具盛名。



杜先生和我

我们中间隔着一层屏幕

长江水沏一碗大别山绿茶

杜先生和我隔着一缕茶香



大别山西望

古道长安的路尚远

以梦为马的诗人

扬鞭绝尘

两千里驿路不远,茶水尚温



西安北望

大漠深处

驼铃响过,我沿着黄河南下

羊皮水囊早已干瘪

如大漠里的胡杨

秦砖汉瓦之间

大雁塔低头不语

两千年不远,一杯茶的工夫



杜先生捧起茶碗

轻轻拨动一片茶叶

从长江到黄河

茶的心事他已全部知晓


[ 本帖最后由 文一虫 于 2009-8-19 11:42 编辑 ]
45#
 楼主| 发表于 2009-10-5 13:03 | 只看该作者

读网络作家杜崇斌《品茗读经典》后的感受

            读网络作家杜崇斌《品茗读经典》后的感受

                                             作者:刘学强(黑龙江 教师)



    一拿起这本书,就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就像步入了神圣的文学艺术殿堂。读完后,细细品味,不得不佩服作者那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彩的评论。作者论述入木三分,视角独特,观点独到,运用富有新意又幽默风趣的语言,使表达的思想内容极其深邃,做到发人深省而回味无穷。

读着这本书,就像聆听一位博学老师的教诲,给我了深深的启迪:

一、开卷有益读好书。



  读一本好书就是与古今中外的思想家、艺术家、科学家在进行对话,进行心灵沟通,既能够陶冶情操,又能增长知识。而读杜先生的这本《品茗读经典》正是这样。它启发你不断地深思,又常常在文字营造的诗情画意中陶醉。

二、低沉、玩味品佳作。



  文艺可以激发人的情感,作者教给我们如何欣赏,品味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如对《红楼梦》中林黛玉多情善感、清高孤傲的分析,必然导致她悲哀的一生。但他又用审美的观点给林黛玉这一悲剧形象以诗意的诠释,真是让人耳目一新。

三、惜时如命话人生。



  作者酷爱读书,不管晨光微熹的清晨还是秋雨淅沥的黄昏,都能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寻找经典与珍品,体会读书的乐趣,作者善于对人生富于理性的思考,读后让人深深思索,让人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如在《谁逼死了马谡》中通过精彩独到的分析,得出了马谡是一个缺乏实战经验的军事理论家,万万不能带兵打仗,结果孔明先生用人不当,使马谡走上了黄泉之路!

  我怀着一颗激动的心情欣赏了这部作品,同时也为作者高深的博学所深深地折服,我要学习他那追求知识的精神,同时也希望能看到作者更多的作品!

                    黑龙江刘学强



                             2009-8-28


[ 本帖最后由 文一虫 于 2009-10-5 13:04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3 20:08 , Processed in 0.082242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