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944|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文学艺术创作与欣赏的点滴体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5-3 09: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学艺术创作与欣赏的点滴体会
  
                                lqm407

  差不多每天都在进行着文艺的创作,但对文艺这东西还是觉得神秘,觉得捉摸不透。我们身边搞创作的人很多,问他们这些事,他们也总是说不上个一、二、三。看著名艺术家的创作经验和故事,也看得胡里胡涂,似是而非,似非而是。比如对如下几个著名故事的理解就是这样。            



  为“美”而不顾其它

  有一次,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列宾和朋友在雪地上散步,洁白的雪中有一滩狗屎。列宾停下脚步,出神地看起狗屎来。看了一会,他由衷地赞美说:“多么可爱的琥珀色,自然而精致!”

  列宾朋友对列宾的话感到可笑。朋友走过去踢了狗屎几脚,但没想到这却遭到了列宾的斥责。列宾说朋友破坏了这一片精美绝伦的琥珀色,破坏了一片和谐自然的意境……

  看了这个故事会,我们一般人会产生怎样的感想呢?

  我想,绝大多数人是会嘲笑列宾的。一般人是不会欣赏狗屎的。因为狗屎在大家的心目中一直是肮脏之物,而雪地是美丽的景物,所以不能混为一体。而列宾却不这样认识。列宾首先看到的不是狗屎而是颜色。他认为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中应该搭配一点其它颜色,才显得更美。这个颜色就是“琥珀色”。而这个颜色的来源是可以忽视不管的。洁白与琥珀色相配,自然是“自然而精致”的。

  所以,我的体会是:对美,主要的是看你的注重点在哪里。为了美的追求,在文艺创作与欣赏时头脑应该偏执一点,应该片面一点,应该空泛一点,应该抓住一点少顾其余,这样才能超越常人的思维而创作出杰出的作品。当然,欣赏时也不能太“实在”。

  这一点,杰出的艺术家能够做到,而我们常人是不会这么想,也不会这样做的。因而,我们常人创作与欣赏的水平是达不到杰出艺术家那样的高度的。

  从这点出发,我们也就可以理解那些杰出艺术家的“怪异”言行了。

          
         自然之物与艺术之物

  自然之物很多很多,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看着它们。它们中的很多东西都具有观赏性,但是,在抽象艺术家的眼里看来,它们都不具有艺术性。

  有一些新潮艺术家曾经去拜访画坛大师毕加索。有一个青年小心翼翼地问大师:“按照立体派的原则,如果画一双脚,应该把它画成方的还是圆的?”毕加索回答说:“在大自然里,根本就没有脚。”

  听了这话,这群时髦的艺术家若有所悟。

  大师的话也着实难懂。我的理解是:大师口中所说的脚,是“艺术”的脚,而不是自然的脚。自然里没有“艺术”的脚。艺术的东西是人创造出来的,是心中之物。艺术的东西体现的是一种美,而不是真。真与美可以结合,但真是最常见的,而美需要体会与开发。如果太真,就会使人们忽视美的存在。在他看来,自然之物应该与艺术之物分而论之。

  虽然这么说,可我这个常人也着实欣赏不了毕加索的画。比如说,我站在他的画作《桌子·眼镜·杯子·曼陀铃》跟前瞪了半天眼睛,也没有看出其中的一样东西来。画布上都是些几何图形,互相重叠穿插、复盖渗透,与自然物象完全不同。它给我的是图形和色彩,除此什么也没有。

  虽然如此,我还是理解毕加索的关于自然之物与艺术之物的说法。我是常人,对自然之物看得太“真”了,所以就难于理解出于杰出头脑中的抽象之物。

       
       艺术作品总是一部分人创作与欣赏的东西

  劳生柏是美国新达达派的画家。他认为垃圾堆里有很多艺术品,所以他经常把废纸、废酒瓶、破裤衩、脏领带之类捡出来收藏在家中。

  北京举办过劳生柏作品的展出,展品就是那些垃圾。它们杂乱地拼凑在展厅的墙上。有一幅名为《幼芽》的作品,是九根竹竿倾斜着立在墙上,毎根竹竿上头有一条垂直的线,线下面各挂着一个破铁罐。

  对这样的作品,一般人是看不懂的。我没有观看其展览,估计去了也看不懂。但据说当时参观的人还是不少的。

  我虽然看不懂劳生柏的作品,但我相信懂的人肯定有,而且是很多的。我认为:如果站在艺术创作与欣赏的非正常思维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这个奇怪的事情就容易解释了。人们的艺术思维程度是不一样的,一样东西你可以这样理解,我可以那样理解。不管多么离奇的事情,总有一些人会那么联想的,也总有一些人会这么联想的,在联想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出新的、美的东西来。

  所以,你不欣赏的东西,不一定别人也不欣赏。有那么非正常思维的作者,就必然有那么非正常思维的读者。而杰出的作品往往是在非正常的艺术思维中产生的。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非正常艺术思维的程度是各不相同的,所以艺术品的创作与欣赏只是一部分人的事情。

  不知我的体会对不对?



[ 本帖最后由 微风轻拂 于 2009-5-3 11:45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09-5-3 09:53 | 只看该作者
  还是请哪位版主给重新编辑一下。谢谢!
3#
发表于 2009-5-3 11:54 | 只看该作者
  4版本文很有深度,探讨了一个关于抽象艺术欣赏的话题。
  
  抽象艺术确实没有一定的欣赏标准,完全是一种标新立异的个人体验。也因为它的抽象而出现鱼龙混杂的局面,有些作品确实很艺术,有些作品确玩的是一种故弄玄虚。
  
  有些抽象艺术的可贵更是一种独创性,展示的是一种独创的理念,比如达利的《泉》就是一个小便池。从独创性来讲,它是伟大的。从艺术欣赏和艺术展示来讲,我个人觉得几乎没有任何欣赏和展示的价值,它就是市场上普通的小便池而已,没有任何美感可言。但是,它的价值是一种理念,小便和泉水这样怪异的东西给整合一起的疯狂念头便是它的价值。
  
  因此,我很认同4版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非正常艺术思维的程度是各不相同的,所以艺术品的创作与欣赏只是一部分人的事情。
  
  我们喜欢或不喜欢一部抽象艺术作品完全是个人行为,并没有欣赏力的高下之分。
  
  但是,如果对中西方文学、绘画、诗歌全部都不喜欢的话,那么这就属于欣赏能力和美育教育的缺陷了。

[ 本帖最后由 微风轻拂 于 2009-5-3 12:19 编辑 ]
4#
 楼主| 发表于 2009-5-4 12:1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微风版主的理解与支持。文中所说现象,似乎论述得较少。我的观点当然是一己之见。
  不知什么原因,我总是不能重新编辑自己与别人的文章。所以此类事情还需你和一水版主解决了。
5#
发表于 2009-5-4 15:02 | 只看该作者
利用故事谈艺术问题,让人易于理解。
古人那里,也有风中之竹与心里之竹的区别。
6#
发表于 2009-5-4 18:31 | 只看该作者
  看惯了章回体,也就不关心“新世纪”;喜欢上了白居易,也就无意于梨花体。早年粗读文艺理论,却没指导我的写作实际,大概杂文属于另类文体。
  文学创作,无论刻意、执意,还是无意、随意,都应当让人家读起来适意、惬意。你太“艺术”了,人家糊涂了,两下里便会生出悔意和敌意。
7#
发表于 2009-5-4 19:57 | 只看该作者
 艺术作品总是一部分人创作与欣赏的东西

这个论点我十分赞同。其他全当学习。
8#
 楼主| 发表于 2009-5-4 21:5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武俊岭 于 2009-5-4 15:02 发表
利用故事谈艺术问题,让人易于理解。
古人那里,也有风中之竹与心里之竹的区别。



是的,两种竹子是不同的。
谢谢武版的评论。
9#
 楼主| 发表于 2009-5-4 22:0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李凤宝 于 2009-5-4 18:31 发表
  看惯了章回体,也就不关心“新世纪”;喜欢上了白居易,也就无意于梨花体。早年粗读文艺理论,却没指导我的写作实际,大概杂文属于另类文体。
  文学创作,无论刻意、执意,还是无意、随意,都应当让人家读起 ...



同意李先生的观点。文艺创作首先应该使人读起来明白才是。有些作品是太懂了。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5-4 22:0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海凹 于 2009-5-4 19:57 发表
 艺术作品总是一部分人创作与欣赏的东西

这个论点我十分赞同。其他全当学习。


谢谢海先生的赞同。
11#
发表于 2009-5-4 22:07 | 只看该作者
真性情,真文字。
12#
发表于 2009-5-5 22:07 | 只看该作者
很有感触!
创作固然不易,欣赏同样难。
思维不“奇怪”到一定程度,大概是不会成为伟大的艺术家的。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23:5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一水 于 2009-5-4 22:07 发表
真性情,真文字。


谢谢一水版主评论。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23:5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水如空 于 2009-5-5 22:07 发表
很有感触!
创作固然不易,欣赏同样难。
思维不“奇怪”到一定程度,大概是不会成为伟大的艺术家的。


说得是。伟大的艺术家都是怪异的。
15#
发表于 2009-5-6 09:2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lqm407 的帖子

  所以,我的体会是:对美,主要的是看你的注重点在哪里。为了美的追求,在文艺创作与欣赏时头脑应该偏执一点,应该片面一点,应该空泛一点,应该抓住一点少顾其余,这样才能超越常人的思维而创作出杰出的作品。当然,欣赏时也不能太“实在”。

   这大概也只能是少数人才能做到的,因为艺术本来就是少数人的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6 16:25 , Processed in 0.050117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