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995|回复: 6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乡土怀旧系列之六十一:从过百禄到留胡子祝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5-29 19: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乡土怀旧系列之六十一:从过百禄到留胡子祝寿
  
    
                 □文/于文华

  乡村是一个人生长的根脉。

  像是一种命定的默契,又像是与生俱来的夙愿,乡村的舞台上,生生世世上演着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一阵风似的飘散、淡化、消失了,像一粒风尘,随风飘向遥远的地方;有人又如滚动的晨珠般鲜亮,哇哇坠地,以生命的代代相传延续传承着村庄的炊烟与香火。

  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将结束。一切也会重新开始。有过风的吹拂,有过雨雪冲刷,有过云散云聚,有过心的悸动与忧伤,有过梦的聚拢逃离,最终一切复归于平静,犹如黑夜里酣然恬睡的家园。

  而时间的流动里,寂静中一声清脆响亮的啼哭,颤动了乡村的某根神经,打落了花苞里涌动的雨珠。年老的婆婆,按捺住心中的狂喜,将早就准备好的红布条,踮起脚尖,轻轻拴在媳妇的小房的门扉——一是向庄院邻舍报喜,咱家后继有人了,二是一种警示:闲杂人等不得走进此门,除了伺候月婆子(生育了孩子妇女的称呼)的人和特殊关系的人,以便让新生的小宝贝在安静的环境里,自由自在地舒心成长。

  过了三天要“洗三”,公公将务心找来的细细绵绵的白土,找块平地,搅拌着晒得温温的,喊来走路似乎轻飘飘的婆婆,用簸箕端到媳妇炕上。掀去铺铺盖盖,铺上细土,将新生儿全身擦拭一遍,来个全身心、彻头彻闹的“土浴”,周身清爽,通体舒泰。人人都是凡间一粒尘土。谁都来自土地,最终归于土地。乡村人相信土会让一个人无病无灾健康成长的,土会保佑、呵护小宝贝一帆风顺长大成人的。然后,再用温水仔细洗擦肌肤,穿上特意做的布缠缠。这布缠缠阵脚细密,虽说是旧布料改的,但绵软、厚实,一直要缠几圈。乡里人认为这样做的好处是孩子长大后腰里有劲。起头较宽,越来越窄小,用小布条捆绑住,轻易无法缠开。后背衣襟上缝有一个明显的标志:特意用红布做的“心”字——这叫“记心字”。长大后若没有记性,人就会借题发挥,骂道:你妈没有给你缝记性吗?穿好布缠缠,还有棉衣、棉裤,棉衣的后襟上也是如法炮制,寄托着家人对孩子一片厚望:记住一切该记住的事物,记住生他养他的这片热土,记住疼爱他的亲人与牵挂他的祖先。

  月婆子像功臣一样成天呆在炕上。一个女人的一生中,唯有这几个月最消闲、最自在,也最舒坦、最得意。除了时不时望几眼熟睡的儿子,除了时不时掏出饱胀的乳头给孩子喂奶,除了时不时将孩子的头颅换个角度(否则头会长的不好看,或者扁平或者像歪瓜一样),就是舒舒服服呆在炕上休息了。啥活不用干,啥事不用操心。不能下炕,不能劳作(人们说月子里劳作,一辈子手脚会生病),炕要温暖,饭以素食为主,一日五六餐有婆婆精心伺候,小米粥熬的糊糊的,里面有几粒难得的红枣。而这一切全为了孩子,母以子贵,说得合情合理、天经地义。

  终于熬到了满月,母子才可以走出月房,享受阳光与柔风的抚摸,接受人们的看望与赞誉。孩子亮晶晶的小眼睛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热情的目光,这么多围拢而来巴望的乡亲——有人拿几个鸡蛋,有人端来一碗平时难得吃到的鸡蛋面片,有人提着几个白面馍馍,有人手摇着拔廊子(小孩玩具)……人们议论着孩子到底像爹还是像娘——眼睛像他娘,鼻子和嘴和他爹一模一样。这种关切是发自内心的,毫不修饰,不遮掩、不虚伪,就像日夜生长的麦子一样真实自然。婆婆抢过孩子,坐在家里唯一的古董太师椅上,催促着老汉快点剃头。老汉在磨刀石上仔细磨了好几遍,手上试了好几次,就是不敢轻易在小孙子像瓜一样嫩嫩的头皮上下手。最后,咬咬牙,吩咐媳妇热毛巾擦拭几次,才轻轻剃起稀薄的头发来。手抖动着,尽管小心翼翼,但还是刮破了头皮。抓点细土,随意一贴,就好像是万能的“创可贴”。乡村孩子的手让利器刮破了,人们的指头让镰刀割破了,都用干净的土随便一贴,立时血会不再流淌,且伤口不会污染。正在温和光芒下感到欣慰的小孩,突然觉察出头皮的疼痛,“哇哇”大哭起来。这是他第一次经历疼痛的抚摸——只有经受无数次的疼痛,人才会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婆婆埋怨着老汉的刀不利索,公公赶紧再次去磨刀石上磨了磨,可是到一接触头皮,小孩就挣扎就哭叫。无论怎么哄都无济于事,无奈之下婆婆只好将孩子递给一旁站立的媳妇。无奈之下的媳妇掏出乳房,将奶水挤到大张着哭叫的嘴里,孩子立马不哭不叫了。爷爷不敢看媳妇的胸膛一眼,手拿剃头刀,轻轻刮着头发,大汗淋漓。毫不容易了了草草剃完,再匆匆收拾一下,赶快将地下的头发拾掇起来,团成一个小球,扔到房顶上,寓意着小孩的头发自会越长越密,越长越黑的。婆婆拿着温温的毛巾,仔细擦着头皮,看到刮烂的血口子,骂着老汉,心疼地吹吹、擦擦。

  泼了水,赶忙张罗着做满月饭。若是年景好,炒几样家常小菜,宰只公鸡,打几斤酒,请当家户族的长辈、生产队长、大队书记之类的头面人物坐坐,借此也联络联络感情,沟通沟通情谊,乡间称为“待满月客”。请来的人啥都不用准备,当家的大大方方抱出小孩,人们纷纷说些小孩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前途无量,鹏程万里……之类的利吉话、恭维话。家境再不好,也要想方设法做一顿长面,给未来家庭的顶梁柱撑个门面,一家人也趁此改善改善伙食。


  小孩过了满月,媳妇就三番五次嚷着,想做一次娘家。尽管,她母亲在小孩洗三后就来过,提着大包小包,有小孩衣帽,有换洗的擦尿布,有厚厚的加了鸡蛋的白面锅盔,但媳妇总想着她娘家烫烫的炕。再说,一个多月的养尊处优,把人蹲懒了,不想做饭洗锅喂猪干活了。婆婆是开明人,开导着媳妇:再过两月,把奶隔了。(不再母乳喂奶,喂盐开水馍馍和饭)你去想住几天就几天。再说一路上有风,孩子还小,有个头疼闹热的不好办。话说的句句在理,媳妇只好作罢。

  三个月犹如一年,媳妇总算盼望到日历上划下的日子。婆婆说再等几天,把孩子的百禄子过完。现代医学证实,人体的多数细胞约106天左右更新一次。新生儿从出生那一刻,离开了母体,就离开了脐带和养水的滋养,生理上成为独立的自我。开始用自己的鼻肺呼吸,启动自己的消化系统,到了一百天,宝宝全身的细胞基本上更新一遍,从生理上完成了倚赖母体营养生存,到依靠自身呼吸和吸收营养生存,形成了全新的自我。所以刚刚结束的一百天,对新生儿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为了庆祝宝宝完成的这一转换,公公婆婆又准备了一番,招待了一次乡亲与左邻右舍。吃的臊子长面,取长命百岁之意。外爷外奶托人带来了长命锁和充气的小鸡样的玩具。幸亏不像他爹小时候爱哭闹,不然就要找个干爹拴拴。媳妇将会爬的孩子放到书房(乡村正房)炕上,在孩子面前摆上毛笔、算盘、书本或其他东西,极力哄着孩子小手摸东西;摸到书本或是毛笔,长大就是读书的料,算盘则会做买卖,人们不约而同纷纷说着祝贺、祈福的话语。小孩摸到了长长的毛笔,一家人连同乡亲说着必定有出息光宗耀祖之类的话。

  自家小兄弟在过完百禄的次日,骑着头小毛驴,赶来接姐姐与外甥:其实,母女连心,媳妇的母亲也盼着看看小外孙多大了,积攒了几十个鸡蛋,要女儿好好补补。

  进门前,放一堆柴火,好好燎燎。据说是燎去瘟神,罢了还要女子在庄门前的石头上踩踩。合不拢嘴的母亲抱着小外孙,在燃烧的火堆上跳来跳去,嘴里念念有词,说些保佑、善待之类的好话才进门。自大出嫁到生下孩子,女儿也成为一位母亲,赶紧像客人一样让到烫烫的炕上。小孩身底准备了粗帆布,尿尿也不要紧。小弟哄着外甥开心地笑着。少不了精心伺候,照料着母子平安。

  媳妇不知道,这次做娘家,险些见不到不善言辞、慈眉善目的公公。等娘家里住了十几天,让兄弟再次送回家,才知道公公生了一场大病,老衣都穿戴好了,老房(棺材)也加马追赶日夜不停做好了,歇息了八九天,才缓过气来,从鬼门关捡回一条老命。

  刚进门,婆婆就说:就想着去叫你,让他爷爷看看孙子再走。话未说完,眼泪早流了下来。媳妇赶紧放下包裹,进门看望仰躺在炕上的公公,知道已经没有大碍了,才进厨房开始做饭。

  日月飞梭般穿越,小孩一天天长大,会蹒跚着走路了,成天和爷爷在一起,有时候干脆晚上都和爷爷奶奶一块睡。转眼到了腊月天,婆婆念叨着给老汉过寿,说冲冲喜,或许会缓过来。老汉一再反对,说:孙子过满月、过百禄子招待了乡里乡亲,不必再浪费钱财,省省了过年。但媳妇与婆婆极力张罗,儿子也说顺便把胡子留下,孙子都抱上了,不然会叫人笑话的。要是哪天走了,没有胡子,人们说要划胡子的。还给外地工作的外甥、女婿都言传了。事已如此,老汉也只得默然应允,心里自然很是受用。

  腊月十六,老汉的生日,一大早贴了红对联,蒸了雪白的寿糕,擀了细细长长的长面,请了老汉的一些好友与各路亲戚,满屋一派喜气洋洋,其乐融融的样子。儿子与女婿抬出了崭新的老房(棺材),外甥给里外簇新、精神矍铄的舅舅披红挂彩,女婿将一匹红挂在老房上,请来镇上的照相师傅,怀里抱着穿戴一新的小宝贝,照了一张全家福;请来村里最会剃头的剃头匠,温毛巾净面,仔细剃留出山羊胡,才“噼里啪啦”放鞭炮。一个人活着,看到自己百年之后修造齐整的房子,是一种境界和福分,也是一种修炼与造化。善于舞文弄墨的女婿,还掏出一张纸,说了好些祝寿的吉祥如意的文词,像戏文里的一样,听的老汉心中暖哄哄的。紧接着,媳妇大显身手,炒了土豆丝、西红柿炒鸡蛋、茄子炒辣子、干白菜(晒干的白菜,开水烫好)炒猪肉几样拿手菜,端出长寿面和高粱酒,让赶来祝寿的人们开开心心吃了一餐好饭,比过年还排场。

  果真,留了胡子,祝了寿,老汉身子一天比一天硬朗,太阳一露脸,就领着小孙子,走向村子外面。刚刚学会走路的小孙子拉着小羊,穿着叉叉裤(开档的裤子),亦步亦趋跟着爷爷的脚步,迎着金子般美好的缕缕晨光,走向绿油油的青草地——去接受大自然最淳朴的洗礼,去感受天地间最自然的熏陶,而这种洗礼与熏陶让他终身受用,不忘亲情、家园与土地的呵护。

  他不知道:从出生哪天起,乡村已经深深将他烙刻进心扉,而他的灵魂深处,不知何时,被植入一种叫故乡的情结,而且再也无法割舍、无法剔除!

                              (全文3864字)









[ 本帖最后由 于文华 于 2009-6-1 18:15 编辑 ]

开心快乐每一天.jpg (122.98 KB, 下载次数: 983)

开心快乐每一天.jpg
2#
 楼主| 发表于 2009-5-29 19:15 | 只看该作者
     这几天放假,提前作好作业,提交给尊敬的版主与文友,敬请批评、指导与帮助!
    本来想着写六十篇,永红老师布置了几篇,就再扩充几篇。
    此篇也是永红老师说写写上寿与留胡子,我早就想写洗三与过百日,所以我尝试着安排在一个家庭里,让一个小孩与他的爷爷共同完成我的“任务”,不知道这样做究竟行不行,请各位指导、批评……先表示十分真挚的感谢!向各位问好!
3#
发表于 2009-5-29 19:36 | 只看该作者
沙发,真的不容易啊,亲切,我们这里好像也有,可是我就不是很清楚了,你太了不起了,祝孩子金榜题名!
4#
发表于 2009-5-29 19:43 | 只看该作者
难于忘怀的乡村情节.欣赏.
5#
发表于 2009-5-29 20:44 | 只看该作者
我也是母亲,现在女儿大了,回忆起来这些事情,好温暖,写的活灵活现呢。
问候于老师。
6#
 楼主| 发表于 2009-5-29 20:55 | 只看该作者
[quote]原帖由 寂寞沙洲 于 2009-5-29 19:36 发表
沙发,真的不容易啊,亲切,我们这里好像也有,可是我就不是很清楚了,你太了不起了,祝孩子金榜题名! [/quote]

     谢谢沙洲文友的第一时间提读,也谢谢你的美好祝福,但愿姑娘高考成功!问好朋友!

蝶戏花.jpg (778.67 KB, 下载次数: 804)

蝶戏花.jpg
7#
 楼主| 发表于 2009-5-29 20:57 | 只看该作者
[quote]原帖由 木祥 于 2009-5-29 19:43 发表
难于忘怀的乡村情节.欣赏. [/quote]

     谢谢提读与支持,谢谢欣赏,问好朋友!

海边少女.jpg (368.62 KB, 下载次数: 782)

海边少女.jpg
8#
 楼主| 发表于 2009-5-29 21:00 | 只看该作者
[quote]原帖由 黑龙江小龙女 于 2009-5-29 20:44 发表
我也是母亲,现在女儿大了,回忆起来这些事情,好温暖,写的活灵活现呢。
问候于老师。 [/quote]



    谢谢小龙女以母亲的角度欣赏与赞誉。请多多提些高贵意见呀,像“隔奶”的隔字,不知道对不对........谢谢赏识与支持,问好朋友!

   

[ 本帖最后由 于文华 于 2009-5-30 08:32 编辑 ]

鲜花3.jpg (649.21 KB, 下载次数: 765)

鲜花3.jpg
9#
发表于 2009-5-29 21:09 | 只看该作者
先提上。一会来欣赏。问好!
10#
发表于 2009-5-29 23:04 | 只看该作者

读于文华散文《乡土怀旧系列之六十一:从过百日到留胡子祝寿》

  富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文字细腻饱满。继续欣赏作者这一精彩的乡土系列。
11#
发表于 2009-5-30 00:11 | 只看该作者
在乡村,从孩子出生,亲戚就有酒吃了,先是孩子十天,后是满月、一周,这些都是家里要好好办的事情。也就是说,只要谁家的孩子出生了,那么,在这一年之内,亲戚要吃上三次酒的。作者对这个场景记述的很详实。当然,尽管写的是当地的情况,可也是浓浓的乡土情怀。作者首先以一种揭示性的语言,对将要概述的过程作了很好的前引。以下,就是过程。从孩子满月到爷爷衰老,这是一个生命的轨迹---从诞生到回归的过程。显然,作者文章所表达的就是对生命的尊重。是深刻打量、关怀和思考生命意义的心灵文字。好文。精华支持!


负责(否则)头会不好看。。。
12#
发表于 2009-5-30 05:07 | 只看该作者
继续支持文华浸染乡村泥土芬芳的系列文章,同意永生精华意见。
散文集已为你邮去,谢谢支持,请查收。
13#
发表于 2009-5-30 07:37 | 只看该作者
柔美婉约的文笔,情愫真挚,质朴清新,继续欣赏老朋友的系列文章,支持精华!文华朋友的这个系列,很有特色,文笔功底十分扎实,我十分欣赏,如果作者同意,我很想把你的这个系列推荐给中国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出书周期为四到六个月,费用比其他同类型的书要低很多,我为你再次写书评,并由我出面邀阿来为你写序。具体情况你可与我联系)。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5-30 08:35 | 只看该作者
[quote]原帖由 杜永生 于 2009-5-29 21:09 发表
先提上。一会来欣赏。问好! [/quote]

    谢谢欣赏与支持,谢谢你的问候!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5-30 08:52 | 只看该作者
[quote]原帖由 霍名夏 于 2009-5-29 23:04 发表
  富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文字细腻饱满。继续欣赏作者这一精彩的乡土系列。 [/quote]

   感谢名夏先生过来捧场支持,谢谢赞誉,问好朋友!

认识你真好2.jpg (69.68 KB, 下载次数: 890)

认识你真好2.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26 22:00 , Processed in 0.088151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